7.7相交线(1)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相交线和对顶角的概念.
2、理解对顶角相等。
3、会利用余角、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的计算。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顶角相等的探索过程,对顶角的性质。
难点:例2利用有关余角、对顶角的性质,并且包含较多的说理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学生:三角尺、量角器。
教师:多媒体课件、剪刀。
(1) 观察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城市内,在大街上或
公路上经常会看到汽车从交叉路口经过。如有这样一张地图,
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常常看到如图:有许多相交线段组成的图案,这些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形象,两条直线相交能形成哪些角?这些角又有什么特征?这就是我们今天这堂课要研究的内容:7.7相交线(1)(板书)。
(二)观察、讨论引入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共公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该公共点叫做两直线的交点
1、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说出图中有几个角?
2、图中找出的四个角∠1、∠2、∠3、∠4,它们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它们是直线AB、CD相交得到的,都有公共顶点,没有公共边.
3、对顶角概念:
一个公共顶点O,没有公共边,像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
4、邻补角的概念
公共顶点,还有一条公共边 ,并且另一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
(三)练一练:
下列各图中∠1、∠2是 对顶角吗?为什么?(前面四个都不是,分别问学生为什么?)
师:那么对顶角应具备什么特殊呢?
对顶角的顶点相同,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快速反应:
顶点相同的角是对顶角( )
两条直线相交,有公共顶点的角是对顶角( )
例1 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O,说出图中的6组对顶角.
解: 6组对顶角是:
∠ FOA 与∠EOB; ∠ AOC 与 ∠ BOD;
∠ COE 与∠DOF; ∠ FOC 与 ∠EOD;
∠ AOE 与 ∠ BOF; ∠ COB 与 ∠ DOA;
变式训练:
1、如图:共有几组对顶角?2、右图中,若∠1=500,求∠2、∠3的度数?
师:∠1与∠3有什么关系呢?
(四)探索与思考
下图中∠1和∠3、∠2和∠4是对顶角,观察此图,你能猜想出∠1和∠3 、∠2和∠4的大小关系吗?
∠1与∠2是邻补角∠1+∠2=180O
∠2与∠3是邻补角∠2+ ∠3=1800
∠1与∠3是对顶角∠1=∠3(同角的补角相等)
师:同理,∠2与∠4也是对顶角∠2=∠4
对顶角性质: 对顶角相等
师:相等的角一定是对顶角吗?
请判断:右图中(若∠1= ∠2),则∠1和 ∠2是对顶角吗
有公共顶点,并且相等的角是对顶角( )
(五)归纳小结:(表格)
角的名称 特征、性 质 相 同点、不 同 点
对顶角 ①有一个公共顶点; ②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性质:对顶角相等
邻补角①有一条公,②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公共边 性质:邻补角互补
相同点:
①都是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②都有一个公共顶点;③都是成对出现的
不同点:①有无公共边②两直线交相时,对顶角只有一对邻补角有两个
(六)例2、如图,已知直线AD与BE相交于点O,∠DOE与∠COE互余,
∠COE=62°,求∠AOB的度数.
变式训练
变式1:如右图,直线a与b相交于 O,若∠2是∠1的3倍,求∠3的度数?
变式2:如右图,直线a与b相交于 O,若∠2-∠1=400, 求∠4的度数?
教学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能与大家分享、交流你的感受吗
今天我们学会了…
1.直线相交及交点概念.
2.对顶角定义及判断方法.
对顶角判断条件: (1) 两条直线相交. (2)有公共顶点. (3)无公共边.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
智能挑战题:
两条直线相交,有 组对顶角。
两条直线相交,有 组对顶角。
四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 组对顶角。
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有 组对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