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7张PPT。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栏目链接(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体液。
(1)概念:人体内含有大量以________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由细胞内液和________构成,后者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组成。
2.内环境。
(1)概念:由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作用:是____________生活的直接环境,其中,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__________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知识
清单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水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细胞外液淋巴体内细胞血浆组织液 栏目链接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激素气体蛋白质蛋白质盐溶液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水泡的成分是什么?应 用
思 考答案:“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栏目链接知识
清单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溶质微粒数目无机盐蛋白质Na+和Cl-35~7.45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37℃ 栏目链接知识
清单2.作用: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进行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媒介 栏目链接应 用
思 考为什么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答案: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栏目链接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知识
清单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可以直接与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________________。
2.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各个系统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内环境代谢产生的废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一 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1.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汗腺、皮脂腺、尿道等可由孔道与外界相通,故不能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2.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而血浆则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是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它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清是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淡黄色透明液体。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1.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物质交换答案:C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2.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
A.呼吸道内的气体
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
C.毛细血管内的血浆
D.膀胱内的尿液
答案:C 栏目链接3.内环境的成分
(1)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有:
①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素、尿酸等;
③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维生素等。
(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有:
血红蛋白、H2O2酶、呼吸氧化酶、转氨酶、转录翻译酶、解旋酶、DNA连接酶、聚合酶等,它们都存在于细胞内液中。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1.正常机体内,细胞外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动,这些成分的变化能反映出机体的代谢状况,可作为检测一些疾病的指标。
2.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位置分三种情况:
(1)该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如血红蛋白、H2O2酶、转氨酶、转录酶、翻译酶、呼吸氧化酶等。
(2)该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如血浆蛋白等。
(3)该物质既可存在于细胞内又可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如水、无机盐、葡萄糖、甘油、脂肪酸及CO2、尿素等。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3.人体内环境中,与组织液成分最接近的液体是( )
A.血液 B.血清
C.淋巴 D.原尿
答案:C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答案:A4.下列物质中,都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是( )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消化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素、胆固醇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二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栏目链接(3)血浆渗透压的决定因素:主要由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决定,其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是由Na+和Cl-决定的。
2.酸碱度
(1)正常人的血浆pH接近中性,约为7.35~7.45之间。
(2)维持因素:与含有HCO、HPO等离子有关。
3.温度
人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宜温度也是37℃左右。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导致组织水肿的五个原因:
1?营养不良性组织水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吸水能力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
?2?过敏性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出现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得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从周围吸收液体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多。
3?淋巴管阻塞性组织水肿: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向血浆的回流受阻,同时淋巴管从组织液吸收的液体也减少,导致组织液增多。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4?代谢性组织水肿: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向组织液释放的物质增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量增加。
5?肾小球肾炎性组织水肿: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5.人体花粉过敏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 )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增加
C.组织液减少 D.淋巴减少
答案:B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6.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及相关生理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组织液渗透压增大会引起组织细胞吸水
B.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
C.血浆中的HCO参与维持血浆pH的稳定
D.蛋白质的含量高低对血浆渗透压没有影响答案:C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三 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栏目链接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联系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桥梁。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7.直接参与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系统是( )
A.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 B.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
C.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 D.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
答案:C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答案:A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细胞外液的成分例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的量大约是体液总量的1/3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一般情况下,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栏目链接 解析: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直接吸收。
答案:D变式
训练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氨基酸和唾液淀粉酶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答案:A 栏目链接题型2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例2 (双选)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 栏目链接A.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
B.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
C.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
D.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1)代谢废物包括CO2、尿素、多余的H2O和无机盐,首先到达的场所——组织液。相关系统及功能:循环系统负责运输;呼吸系统排出CO2和少量H2O(以气体形式);泌尿系统排出尿素、H2O和无机盐;皮肤排出部分H2O、无机盐和尿素。涉及到与代谢废物排出有关的系统为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有关器官主要为肺、肾脏和皮肤。
(2)一般情况下,体内细胞直接获取营养物质的场所是内环境,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如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O2而必须从组织液中获取。 栏目链接解析:稳态是相对的,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间隙渗透压增高,导致组织水肿;组织液中的CO2太高或太低,都会出现病理反应。
答案:CD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
①细胞内液 ②血浆 ③淋巴 ④组织液 ⑤消化液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 栏目链接题型3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例3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 )
A.组织液 B.内环境
C.血浆 D.淋巴名师点睛:注意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体内物质的运输及血液与外界之间的物质交换。 栏目链接解析:外界环境中的氧通过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进入内环境,同时内环境中的尿酸、尿素、二氧化碳等废物又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这样,体内细胞就从内环境中吸收氧和养料,同时将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入内环境。因耍?颂迥诘南赴?胪饨缁肪持?浣?形镏式换槐匦刖??诨肪场
答案:B 栏目链接3.根据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变式
训练 栏目链接(1)水由消化道进入A,即过程b中水是以____________方式进行的,b过程还包括对大部分____________的吸收。
(2)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包括图中的________(只写字母)。其中,A中的水以________的形式进入消化道。
(3)A中代谢废物的排出途径除图中表示的外,还应有________。A和B的交换是通过____________结构进行的。
(4)过程e和f渗透方向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________,后者________。
(5)过程d表示________作用。
(6)E和A相比,E中不含有的成分是____________。变式
训练 栏目链接解析:从题图可知A为血浆,B为组织液,C为细胞内液,D为淋巴。消化道吸收水是以自由扩散(或渗透)方式进行的。血浆(A)、组织液(B)、淋巴(D)构成了内环境,血浆中的水以消化液形式进入消化道。代谢终产物的排出途径主要是经肾脏,另外肺和皮肤也可排出部分废物。血浆和组织液只隔一层毛细血管壁,两者中物质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行交换,e表示物质在血浆和组织液之间进行交换,f则表示部分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尿液的形成经过两个阶段: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在流过肾小球时,大分子蛋白质是不能滤过的,因此,原尿中无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1)自由扩散 营养物质 (2)A、B、D 消化液
(3)汗液 毛细血管壁 (4)双向 单向 (5)重吸收
(6)大分子蛋白质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
一、知识归纳 栏目链接二、要点回顾 栏目链接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人体细胞如何与外界交换物质。本课总结
课件42张PPT。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栏目链接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3?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体温。
(1)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________,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变化一般不超过________。
(2)不同人的体温,会因________、________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稳态。
正常机体通过________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___________状态叫稳态。知识
清单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37 ℃1 ℃年龄性别相对稳定调节 栏目链接1.稳态的实现,是机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节下,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的结果。
2.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____的。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____________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________浓度和血液中________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保证为细胞代谢提供能量。
5.适宜的________和________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内环境稳态有一定限度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血糖含氧量知识
清单温度pH 栏目链接为什么发烧时会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等症状?应 用
思 考答案: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知识
清单三、“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流实验结果起始的pH0.1 mol/L的HCl 栏目链接知识
清单充分冲洗0.1 mol/L的NaOH 栏目链接3.充分冲洗烧杯,用________代替步骤2中的自来水,重复2中(1)(2)步骤。
4.充分冲洗烧杯,用两种__________代替上述步骤2中的自来水,并重复2中(1)(2)步骤。知识
清单缓冲液生物材料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一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内环境的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1)内环境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细胞不断进行的代谢活动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内环境。
(2)内环境的变化都有一定的范围。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变化范围为36.5~37.5 ℃;血液的pH值变化范围为7.35~7.45;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血糖正常水平为0.80~1.20 g/L。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人体体温及其变化
(1)体温的含义:人体内部的温度,来自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来的热能。
(2)体温的变化: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是正常情况下体温也会随时间、年龄、性别等不同而略有差异。
①同一个人的体温昼夜有差别,凌晨最低,但变化量不超过1 ℃。
②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
③体温会因活动量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被测试者应处于平静状态时进行测量。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1.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和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可以这样说:产的热,散的热多;产的热少,散的热少。
2.外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环境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减少,散热也减少。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1.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稳态主要是机体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维持的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维持的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答案: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是( )
A.温度 B.酶
C.pH D.渗透压答案:B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二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1)各个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①直接相关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泌尿系统。
②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2)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3.人在静脉注射时所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必须与血浆浓度基本相同,其中的原因是( )
A.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
B.使体内增加水分
C.使体内增加无机盐
D.使体内营养物质保持稳定 答案:A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进入内环境
B.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
D.人体的内环境即体液 栏目链接解析:葡萄糖被小肠吸收,方式是主动运输。人体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而且相对稳定,这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的调节。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随环境气温的变化而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才是内环境。
答案:B尝 试
应 用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三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探究(1)实验原理:各种生物均具有特定的pH范围——这是保证酶活性的前提,生物组织中pH之所以维持稳定,与其含有缓冲物质(如人血浆中含HCO-3、HPO2-4等)有关。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①表示用NaOH对自来水的处理。
②表示用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
③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
比较以上三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3)与生活实际的联系:①水果、蔬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NaHCO3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血液的pH仍可维持相对稳定状态。②哮喘、肺气肿或剧烈运动、初上高原等特定情况下,机体由于缺O2进行无氧呼吸造成体内乳酸积累,但在缓冲物质作用下,乳酸与NaHCO3结合生成的乳酸钠排出体外,生成的碳酸分解产生CO2随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血浆pH仍维持相对稳定。 栏目链接1.加入酸或碱时,要一滴一滴地加入,并严格控制滴数。
2.盐酸和氢氧化钠均有腐蚀性,避免其与皮肤和眼睛接触。
3.冲洗烧杯一定要充分,否则将影响实验结果。
4.至少选两种生物材料进行实验。
5.绘制pH变化曲线时可用不同颜色的笔或实虚线标明。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6.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其目的是: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7.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5.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 ,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来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额头上敷用冷水浸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答案:A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6.水果、蔬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会进入血液,并发生一系列的反应。
(1)碳酸钠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____缓冲对发生作用,相应的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形成的__________通过________(器官)随________排出体外。
(3)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作用,可使血液的________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解析:碳酸钠进入血液,与碳酸反应,生成碳酸氢盐,多余的碳酸氢盐由肾脏随尿液排出。血液中的缓冲对一般都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后,缓冲对能与之反应,削弱其影响,以维持内环境pH的相对稳定。
答案:(1)H2CO3/NaHCO3
Na2CO3+H2CO3===2NaHCO3
(2)NaHCO3 肾脏 尿液
(3)pH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内环境稳态例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正常人血液中的pH通常在7.35~7.45之间
B.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对血液中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C.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D.内环境的稳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正确地理解血糖的恒定、水盐平衡、体温的恒定等过程的原理,才能深入理解稳态的重要性。 栏目链接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配合完成的,如人体血浆pH的调节,血浆pH基本维持在7.35~7.45之间,变动幅度不大。一些酸碱物质进入血液后,就会和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发生反应,从而使pH不会发生剧烈变化,维持相对稳定。
答案:D变式
训练1.(双选)下列有关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B.剧烈运动后,乳酸在血液中的含量先增后减
C.人喝醋后,血浆中的pH会明显下降
D.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可以不经过细胞膜答案:CD 栏目链接题型2 稳态调节机制的含义以及内环境稳态的意义 例2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
B.内环境的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维持的
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
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解析: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变化中,不是恒定不变的。
答案:C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答案:D 栏目链接题型3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例3 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血液pH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
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
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
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
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 栏目链接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
A.①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名师点睛:(1)人体血液中的NaHCO3为缓冲物质,维持人体内环境稳定。
(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需在一密闭容器内放一盛有NaHCO3溶液的小烧杯,NaHCO3溶液的作用为植物提供稳定的CO2,并非调节pH的作用。 栏目链接解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酸碱度缓冲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弱酸盐组成的;血液中的CO2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O2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Na2CO3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NaHCO3,而过多的NaHCO3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答案:C 栏目链接3.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血浆的pH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
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被排出体外
C.H2CO3/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形成Na2CO3被排出体外变式
训练答案:C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
一、知识归纳 栏目链接二、要点回顾 栏目链接1.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2.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