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栏目链接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种群。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________生物的________个体。
(2)基本特征:①种群密度;②__________和死亡率;③__________和迁出率;④__________和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
(1)定义:指种群在单位________或单位________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意义: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
(3)调查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例如,调查鼠的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蚯蚓的密度可用样方法。知识
清单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同种全部出生率迁入率年龄组成面积样方法体积标志重捕法 栏目链接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32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我国已经步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你认为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例还会升高吗?应 用
思 考答案:随着营养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还会延长;由于实施计划生育,出生率仍将维持在较低水平,因此,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可能还会升高。 栏目链接二、种群的特征分析知识
清单1.出生率和死亡率。
(1)概念: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______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________个体总数的比率。
(2)特点:繁殖能力强的种群________高,种群增长快。
2.迁入率和迁出率。
(1)概念:指单位时间内________或________的个体,占该________个体总数的比率。
(2)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新产生种群出生率迁入迁出种群年龄增长 栏目链接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________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型、________型、________型,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②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增长稳定衰退年龄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稳定增长衰退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知识
清单(2)性别比例。
①概念:是种群中________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可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降低害虫________。雌雄性别比例种群密度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一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1.样方法(植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
(1)两个重要概念及理解。
①样方: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就叫做样方。样方也叫做样本。
②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样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被抽选个体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这样就满足了随机性,叫做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因素。
(2)随机取样常用的两种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3)样方法取样调查实验步骤。
①确定调查对象→②选择调查地段→③确定样方(符合随机取样原则)→④设计计数记录表→⑤实地计数记录→⑥计算种群密度
(4)计数原则。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若有正好生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线不计下线、计左线不计右线”的原则。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
2.标志重捕法(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常用方法)
(1)概念: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好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标志重捕法。
(2)计算公式:标记总数/N=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重捕数(注:N代表种群内个体总数)。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3.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1.某同学拟调查一个面积为100 hm2草地上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四个调查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是( )
A.计数该草地上该种植物的全部个体数目
B.设置1个1 m2样方,计数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C.随机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D.在该种植物密集处设置1 m2样方若干,计数每个样方中该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解析:双子叶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然后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答案:C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2.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田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只。(计算公式:N∶[a]=[b]∶[c])
A.30 B.32 C.64 D.96 栏目链接 解析:(1)据题意,第一次标记32只,第二次捕获的30只中有第一次标记的10只。因此总数N=[b]×[a]/[c]=32×30/10=96。
答案:D尝 试
应 用 (2)(双选)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答案:BC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解析:据图形可以断定甲的幼年个体特别多,为增长型,乙幼年与中、老年的比例相当,为稳定型。
答案:乙 稳定 甲 增长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的子代数为________只。
A.a×8n-1 B.a×8n+1 C.a×8n D.a×8n-2 解析:据题意:第一代:a只,雌性为a/2;第二代:N1=16a/2=a×81; 第三代:N2=16N1/2=a×82;第n代:Nn=a×8n-1; 第n代的后代:Nn+1=a×8n。
答案:C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二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图解。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析图。
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和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④除图中影响因素外,气候、天敌、传染病等都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种群年龄组成图解读
(1)模式图。
①图解。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②析图。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曲线图。
①图解。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②析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3)统计图。
①图解。
下图A、B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组成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②析图。
a.男女比例在各个年龄段接近1∶1。
b.A国家各个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c.B国家幼年个体特别多,老年个体少,应为增长型。
d.B国家若需要控制人口,则最有效的措施是计划生育,而且几十年后可能面临老龄化问题。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4)柱形图。
①图解。
②析图。
图A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为衰退型。
图B中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为增长型。
图C中各年龄段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 栏目链接 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此外种群数量还与迁入率、迁出率直接相关。
2.个体往往有性别、大小、年龄等特征,种群不具备这些特征。将一定地域中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作为一个整体?即种群?来看时,这个整体就会出现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如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可见,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会出现新的属性。 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3.种群的基本特征除了数量特征之外,还有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指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其类型有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③集群分布。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3.预测某地人口未来发展趋势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口数量 B.人口密度
C.性别比例 D.年龄结构答案: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下列4个种群不同年龄的个体数曲线图中,表示衰退型种群的是( )答案:D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例1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都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在取样时要随机进行,不能掺入个人主观因素,但要注意样方法也可用于某些动物(如蚯蚓等)种群密度的调查,由于动物生活习性的差异,对调查结果会造成一定影响,应尽量使结果更准确。下列变式题是有关种群密度调查中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的计算问题。 栏目链接 解析:在标志重捕法中,若标志物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的值要偏大;若调查某种遗传病时,只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则发病率要高,调查患病率,应该进行社会随机调查,而如果调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一般才进行家系调查。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就是要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这种处理接近理论值,不好判断是否比实际值大或小;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该随机取样,如果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则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会偏小。
答案:C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1.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如图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各调查小组对苦荬菜调查的结果统计
如下:(注:一个小样方面积为1 m2)
(3)上表是该班级1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地块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 解析:取样调查常用样方法,就是在被调查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样方,并计数其内个体数(注意样方内部及相邻两边及其顶角个体均记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再求所有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答案:(1)害虫防治 (2)略(将样方内部及相邻两边及夹角上的个体均涂黑) (3)3株/m2 栏目链接题型2 种群的数量特征 例2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说是出生率高造成的。
(3)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出生率,使增长率下降。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决定的,由图可以看出国家③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所以增长率最高。
答案:C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 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 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A.①③⑤ B.②④
C.②④⑤ D.③⑤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解析:种群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判断种群的标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可包括多个物种,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了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
答案:D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
一、知识归纳 栏目链接二、要点回顾 栏目链接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种群密度在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本课总结
课件55张PPT。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栏目链接(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______形式。
2.研究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______形式表达→检测或修正。
3.表达形式。
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______。
曲线图:能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_________,但不够精确。知识
清单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数学模型数学数学准确增长趋势 栏目链接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知识
清单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是指在________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________为横坐标,____________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________。
2.“J”型曲线的数学模型。
(1)模型假设:在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________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________。其中N0为该种群的__________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理想时间种群数量“J”型食物空间倍数N0λt起始 栏目链接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是指在________和________有限,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________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
4.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数量,又称________值。资源空间稳定“S”型最大K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有________、食物、________、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________甚至________。
3.研究意义。
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对于有害动物的________、野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________,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气候天敌波动下降消亡防治保护利用恢复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一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以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为例)的方法1.方法与步骤
(1)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观察研究对象是为了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细菌每20 min分裂一次”便是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
(2)提出合理的假设。
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不同,“细菌以指数函数增长”便是合理的假设。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3)用数学形式表达。
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即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Nt=N0λt,也可以用直观的“J”型曲线表示。
(4)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观察、统计细菌数量,对自己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1)模型的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假设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数学表达:种群的增长可以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 N0λt
其中N为种群数量,t为时间,λ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3)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当λ>1时,种群数量上升;
当λ=1时,种群稳定;
当0<λ<1时,种群数量下降;
当λ=0时,种群无繁殖,种群在下一代灭绝。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1.下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答案:B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2.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种群数量变化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答案:A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二 种群增长曲线比较1.种群数量变化
(1)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气候、食物、天敌、寄生物传染病等)
↓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增和减)
↓
种群数量的变化(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
①“J”型增长曲线。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例如:入侵我国的大米草、水葫芦等。
②“S”型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环境的满载量或负载能力)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K/2。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K值与K/2在实践中的应用 栏目链接两种生长曲线的区别: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1)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如资源、空间等)对种群数量的影响。按自然选择学说,“环境阻力”部分个体数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如图甲所示。
a.延滞期 b.指数增长期 c.减速增长期 d.稳定期(有波动)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2)
注意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与增长率曲线的区别。应用“S”型曲线可画出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图中t1对应K/2,即种群增长率此时最高;t2对应K值,即此时种群增长率为0。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3.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
C.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答案:B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下图a、b表示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曲线,c为b曲线对应的种群增长率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A.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存在类似a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情况
B.在t时刻b曲线对应的种群数量大小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
C.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其本身密度增加的制约
D.c曲线表示的种群增长规律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等答案:A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三 影响种群变动的因素1.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1)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如下图)。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例如:在蝌蚪密度大的水中,个体较大的蝌蚪能从肠道分泌有毒物质,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还有桉树的自毒现象等。由此可见,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是物种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重要方式。在海洋鱼类资源急剧减少时,应停止捕捞,制定“休渔期”,使之繁殖增多,还可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苗,加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如下图)。
例如:一片草原上,牧草繁茂,食草动物就多,动物数量的增加,引起牧草衰减,由于牧草衰减,又引起动物数量减少,继而牧草又恢复正常。若过度放牧,则会引起草场退化,进而引起动物种群数量下降。所以要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超载放牧。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科学防治害虫(农田治虫要选择良机)等。
例如:在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时,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获得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K/2值时便可达到预期的要求。 栏目链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析:
(1)直接因素:
①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最直接因素,也是决定种群大小的最主要生物因素。
②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直接因素。
(2)间接因素。凡是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②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③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温度、风、雨、雪等气候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的数量。
④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5.种群的指数增长是有条件的,条件之一是( )
A.在该环境中只有一个种群
B.该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比其他种群优越得多
C.环境资源是无限的
D.环境资源是有限的答案:C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6.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S”型增长曲线仅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
C.“S”型增长曲线只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答案:B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考查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例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结合下图分析,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本例是有关种群数量的变化问题。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增长率与增长速率不同。①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②种群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③种群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在有环境阻力时,一直减少;而种群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A.若图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后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若图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
D.K值是环境容纳量,一般不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栏目链接 解析:由题干图中可知,e点已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率为0;“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在生存斗争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个数,即为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数量。所以出现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b点之后;防治害虫应该越早越好,而在c点时蝗虫的增长速率最快,这个时候防治的效果甚微,应该在b点之前防治;K值是环境容纳量,决定其大小的因素有生物所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生物自身的遗传特性,所以只要是环境条件或自身的遗传特性发生改变,其K值就会发生改变。
答案:A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1.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A.K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C.假设这是一个鼠的种群,可通过增大K值,来减少鼠害
D.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答案:A 栏目链接题型2 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及应用
例2有几只老鼠由于寻觅食物而到达了另一新的生活空间,并定居下来。开始时鼠群的增长十分缓慢,后来逐渐加快,到一定密度又突然减缓,直至完全停止,呈现右图所示的“S”型增长曲线。 栏目链接(1)从图中A→B看,鼠群数量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开始一段时间内种群的基数________,幼鼠不能________,产生后代个体数________。
(2)从图中C开始,鼠群迅速增长,其原因是基数开始________,种群内________个体占多数,而________个体少。种群进入迅速________期。
(3)从图中D开始,鼠群的增长受到明显限制,其原因是栖息地的____________有限,从而导致________加剧。
(4)E点时鼠群的增长完全停止,保持在一个________的水平上,这个水平叫做________。 栏目链接(5)当处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平时,种群的增殖速度最快。
(6)当居民发现鼠患时,在捕杀老鼠的同时,最好的办法是设法降低____________________,断绝它们的食物来源,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名师点睛:种群数量“S”型曲线中,K值是环境容纳的最大量,K/2值时增长速率最大,也是经济动物捕杀的最佳效益期,越接近K值,环境的阻力愈强。 栏目链接解析:在一定区域内,种群的数量和密度是经常变化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当某个种群的少数个体进入一个原先没有此种生物的适宜环境,开始时由于种群内个体数少而增长缓慢,随着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增加量加大,到达一个中间点时种群的增加量最大;伴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环境阻力也越来越大,因为生活资源和生活空间都是有限的,从而使增长速度减缓,直至完全停止。这时种群数量将保持在一个基本恒定的水平上,这个基本恒定的水平就叫环境容纳量。如果用曲线来表示这种增长趋势,它呈现“S”型,生态学上叫“S”型增长。 栏目链接 实际生活中,如要控制有害生物,最好的办法是设法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少食物、栖息地等生活资源,那么种群的数量必然会减少。
答案:(1)小 生殖 少 (2)增大 中幼年 老年 增长 (3)生活资源和生活空间 种内斗争 (4)基本恒定 环境容纳量 (5)环境容纳量的一半 (6)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我国自1393—1990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请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下面的问题: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1)在曲线图中表示出中国人口在此1000年里的增长情况: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以上的人口增长曲线属于哪一种增长类型?其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照曲线中的增长趋势发展下去,将出现什么状况?鉴于我国人口的现状,应当采取什么政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解析:(1)按照表格中的数据画出以下的曲线图:
(2)从图中看,中国的人口增长在过去的1000年中属于“J”型曲线。
(3)长期以来,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一直高于死亡率,因而人口增长很快。人口的过度增长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要控制人口的增长,关键是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因此,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变式
训练 栏目链接答案:(1)见解析(1)图
(2)我国的人口增长属于“J”型曲线。生存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等
(3)由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资源、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当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纳量”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粮食、健康、就业、教育等社会问题。控制人口的增长,关键是要控制人口的出生率,因此,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变式
训练 栏目链接题型3 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例3一个动物种群,从其侵入新栖息地,经过种群增长到建立种群以后,一般有几种情况,如图中A、B、C曲线表示。请说明各曲线的意义。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解析:考查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据图分析,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的个体数量。随着时间推移从图中曲线判断各种情况。
答案:A.曲线表示种群的个体数量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同一水平 B.曲线表示种群的数量呈现不规则的或有规律的波动 C.曲线表示种群衰落到最后灭亡 名师点睛:一个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 栏目链接3.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变式
训练 栏目链接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变式
训练答案:C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
一、知识归纳 栏目链接二、要点回顾 栏目链接1.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和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比较。
2.研究种群的增长速率曲线在野生动物保护和农业有害动物的控制上的应用。课件53张PPT。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栏目链接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_________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的________组成;(2)群落中各个________之间的相互关系;(3)群落演替;(4)群落的________结构;(5)各种群的占据位置;(6)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知识
清单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生物种群物种种群空间 栏目链接二、群落的结构特征知识
清单1.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________,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________。丰富度丰富 栏目链接2.种间关系。
(1)________: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________:两种或两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其结果常表现为____________,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3)________: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____________: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捕食竞争相互抑制寄生互利共生知识
清单 栏目链接应 用
思 考 兔子吃草,两个物种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案: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叫捕食。 栏目链接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的原因。
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________,这是群落空间结构。
2.类型。知识
清单空间分层光照食物来源镶嵌光照生长 栏目链接应 用
思 考 当你爬山时,观察到山上生物种群分布有何特点?
答案: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化或分层现象,同时随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水平方向也呈镶嵌分布。 栏目链接四、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
(1)记名计算法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用于个体________,种群数量________的群落。
(2)目测估计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知识
清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较大有限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一 种群、群落和物种的区别1.种群与群落的比较
(1)种群专指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泛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因此群落囊括了该区域的所有种群。
(2)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通过种内关系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群落则是不同种群之间通过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3)种群是一个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种群与物种的比较
种群是物种繁衍、发展和进化的基本单位。物种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具有较稳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自然区域形成不同种群,这些种群间只存在地理隔离而不存在生殖隔离,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形成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因而种群是物种的存在形式、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3.群落与物种的关系
群落是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差别。同一物种的个体以种群形式分布在不同的群落中。 栏目链接种群和物种的区别:
(1)概念不同。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范围不同。一般来讲,种群是指较小范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而物种是由许多分布在不同区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种群组成的。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3)判断标准不同。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它通过个体间的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物种的标准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的物种间有明显的形态差异,凡属于同一个物种的个体,一般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同物种的个体,一般不能交配,即使交配产生了后代也往往不育。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1.(双选)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保持不变
B.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C.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改变 答案:C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2.生物群落是指( )
①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②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③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
④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答案:D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二 群落的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生态学上,用丰富度来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目的多少。
②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北方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③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但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种群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其规律为:
a.热带→两极:物种多样性减少。
b.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
c.随水深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
④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森林群落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木本植物,草原群落中则是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群落中的四种种间关系。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1.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和寄生等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捕食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从种群角度都是有利的。
2.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A代表生存斗争、B代表种内斗争、C代表种间斗争、D代表竞争。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3.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一个池塘的全部生物
B.内蒙古大草原全部生物
C.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生物
D.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答案: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图是( )
答案:A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三 群落的结构分析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分层现象。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以及地被层;
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也具有分层性;
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分层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的反映。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 1.分层现象的意义。
(1)它不仅缓解了植物之间争夺阳光、空间、水分和矿质营养等的矛盾,而且由于植物在空间上的成层排列,扩大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范围,提高了同化功能的强度和效率。成层现象愈复杂,即群落结构愈复杂,植物对环境利用愈充分,提供的有机物质也就愈多。
(2) 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3)水域中,某些水生动物也有分层现象。比如湖泊和海洋的浮游动物即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影响浮游动物垂直分布的原因主要决定于阳光、温度、食物和含氧量等。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2.群落的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5.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水平结构
B.鲢鱼和鳙鱼混合放养时为共生关系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都是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在短时间会增加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解析: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鲢鱼、鳙鱼和青鱼在不同水层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鲢鱼和鳙鱼之间不存在共生关系;青鱼和草鱼之间为竞争关系,它们和鲢鱼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浮游植物数量增加 ,鲢鱼数量在短时间内会增加。
答案: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6.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 )
A.群落的组成成分
B.群落中各生物的多少
C.群落中各生物的食性
D.群落中生物的空间配置状况答案:D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四 对于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原理: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2)调查步骤:准备——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分类——统计分析。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说明:(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2)土壤中小动物具有“两趋(趋湿、趋暗)”、“两避(避光、避高温)”的习性。 栏目链接1.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避免结果偏差较大。
2.动物类群因所取地段不同,可能差异较大。
3.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同时注意安全。易 错
提 示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7.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研究”相关叙述有误的是( )
A.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适于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该实验调查的指标是动物种类的丰富度和数量丰富度
C.样土塑料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地点和时间
D.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答案:A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计划对A草地进行下列研究。甲同学在记录进行“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计划时,遗漏了下列问题,请你帮助补充完成。
(1)适合大多数土壤动物的取样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土壤动物的统计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药品用具:除放大镜、镊子、花铲、塑料袋、纱布、70%酒精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实施步骤:取样→采集小动物→____________→统计和分析。
①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__________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_______采集。
②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解析: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设计与实施计划。适合大多数土壤动物的取样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实施步骤: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
答案:(1)取样器取样法 (2)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3)取样器、诱虫器、吸虫器、实体镜 (4)观察和分类 ①包纱布的镊子 吸虫器
②A草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种间关系 例1如右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与鹰有互利共生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关于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①从最高点判断,捕食者数量少,被捕食者数量多;②从变化趋势看,捕食者达到波峰时,被捕食数量减少;被捕食者达到波峰时,捕食者少。 栏目链接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看清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理解曲线代表的物理意义。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种群数量。A表示一种鹰,从A曲线、B曲线的变化看,鹰种群数量增多的同时B的数量减少,A减少的同时B的数量增多,且开始时B的数量多于A。可据此现象,判断出B为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答案:D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1.下列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内斗争发生在种群内
B.竞争发生在群落内
C.种群内会发生捕食关系
D.群落内会发生共生关系
答案:C 栏目链接题型2 群落的空间结构 例2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B.森林中树木的间隙中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析: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植物而言,高大的乔木能够占据上层空间,往下依次是灌木层和草本层。森林中树木的间隙中分布灌木和草丛是群落水平分布的特征。至于同种生物(竹子或鹿)有高有矮,是指一种生物,而不是生物群落。
答案:A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双选)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群落中垂直分布不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答案:AD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
一、知识归纳 栏目链接二、要点回顾 栏目链接1.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
2.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比较。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课件27张PPT。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栏目链接1?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概念:群落的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_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________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被______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其过程是:裸岩阶段→________阶段→苔藓阶段→____________阶段→灌木阶段→________阶段。知识
清单一、演替的类型替代植被彻底消灭了地衣草本植物森林 栏目链接知识
清单(2)次生演替。
概念:是指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________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________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______________→小灌木→灌木丛→________林。土壤繁殖体多年生杂草乔木 栏目链接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知识
清单1.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不合理方式:砍伐森林、________、捕杀动物。
(2)合理方式:封山育林、治理沙漠、________,甚至可以建立________。
(3)影响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
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______________的道路,我国明确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湖,____________,以提高林草覆盖率。填湖造地管理草原人工群落速度方向可持续发展退牧还草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一 群落演替的特点、原因
1.演替的基本特点
(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此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
(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
(3)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群落演替的原因
(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2)植物繁殖体的散布即植物不断地进行繁殖和迁移。
(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地相互作用,使它们之间不断相互影响,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
(4)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发生。
(5)人类活动的影响。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3.群落演替类型的比较 栏目链接易 错
提 示1.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灭绝;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火山爆发后的地区,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
2.在森林阶段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等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1.下列选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的是( )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D.永远进行,无终止
解析:群落演替是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有规律、可预测和有一定方向的。当群落演替到同环境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时候,群落演替就不再进行。
答案:D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2.在群落演替中,木本植物能代替草本植物主要是由于什么因素影响 ( )
A.水 B.光照
C.温度 D.无机盐答案:B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探究二 人类活动可影响群落的演替1.自然资源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演替过程会相当缓慢,甚至可能向相反方向发展。如:
(1)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2)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的垦殖活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外来物种的引入
(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栏目链接要 点
探 究(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3.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从而将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控制在人为之下
C.人类的活动可以任意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只是破坏性的 答案:A 栏目链接尝 试
应 用 4.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答案:B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题型1 群落演替的类型例1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
A.初生演替
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
C.次生演替
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对于课本上的概念,不要只停留在表面的叙述上,我们要在不超出范围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渠道,认真领会此概念,要敢于大胆扩展,勇于创新。 解析:演替分为两个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在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弃耕的农田里植被虽然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没有被彻底毁灭,甚至土壤里还保留有农作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故而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C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答案:B 栏目链接题型2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例2下列因素中哪一项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的( )
A.群落中植物繁殖体的迁移
B.气候的变化
C.人类活动
D.大规模的地壳运动 栏目链接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这一知识点。四个答案都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但要求学生要学会对比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挖掘课本,以课本为本,以不变应万变。解析:影响群落演替的主要因素有三类:第一类是群落内部因素,A选项即是。第二类是外界环境因素,B、D选项即是。第三类是人类活动。因为人类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答案:C 栏目链接变式
训练2.有人根据生物群落的概念认为“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你认为他的这种说法正确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根据群落演替的概念,演替应是其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的过程,大火、洪水、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会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群落,即使没有这些灾难,群落也是会发生演替的,演替现象一直存在着,它贯穿着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种群稳定性的提高。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生物群落的演替贯穿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
一、知识归纳 栏目链接二、要点回顾 栏目链接本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