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 1(人教版)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地理环境由气候、水、地形、植物和土壤等组成
B.岩石圈与大气圈之间没有任何关系,都是独立发展的
C.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各要素之间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纽带
D.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不会影响其他要素的变化
解析: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力交换,构成整个地理环境。www-2-1-cnjy-com
答案:C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据此完成2~4题。
2.南方丘陵区和黄土高原区都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区域,据此判断两地人地矛盾尖锐的共同原因是( )
①人口增长过快,人类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②全球变暖,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繁 ③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严重的工业污染 ④过度攫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所致2-1-c-n-j-y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由于两地开发较早,人口较密集,人口增长过快,人们生产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之过度攫取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导致两地人地矛盾尖锐。
答案:D
3.造成黄淮海平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 )
①土壤 ②地貌 ③水文 ④气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两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基本要素是地貌和气候。
答案:D
4.黄土高原地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该实例体现了( )
A.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一致
B.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区域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体现。从题干可知,实例体现的是一个区域的情况,从而排除C、D;植被破坏引发水土流失,体现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B正确。
答案:B
读“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示意图”,完成5~6题。
5.使空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燃烧化石燃料
C.动植物的遗体分解 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解析:从图中分析大气中CO2的来源:①是动植物遗体分解;②是呼吸作用;③是燃烧化石燃料。其中燃烧化石燃料是主要的。
答案:B
6.大面积的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③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 ④许多物种灭绝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臭氧空洞的形成主要是人类使用的制冷系统释放大量的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与森林破坏无关。
答案:D
7.读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完成(1)~(5)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答案:水文 气候 生物
(2)在图上补画出相应的箭头,图中反映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c·n·j·y
答案:画图略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3)写出陆地环境各要素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的几种循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cnjy*com
答案:水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大气循环(可互换)
(4)假如C代表生物(植被),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________的变化并导致________失调。相反,通过植树造林,可以调节________,改善水文状况,保持________,促使生态环境的________。
答案:全球气候 整个生态系统 局部小气候 水土
良性发展
(5)该图反映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试分析各要素与整体的关系。
答案:陆地环境的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来源:21cnj*y.co*m】
一、选择题
1.下列体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是( )
A.我国东南降水多,西北降水少
B.冬季海南岛气候温暖而黑龙江却江河冰封
C.赤道地区降水多,气候湿润;副热带地区降水少,气候炎热;极地地区降水少,气候严寒
D.西北内陆距海远→降水少→内流河多→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多戈壁、沙漠
解析:A、B、C讲述都是地理环境差异性的体现。
答案:D
2.下列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 )
①气候干旱,降水少 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 ③流水侵蚀显著,风力侵蚀微弱 ④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④
解析:我国西北内陆远离海洋,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强烈。【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D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剧变所致。据此完成3~4题。【版权所有:21教育】
3.恐龙的生存环境愈加恶劣,主要是因为(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分解作用 D.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解析: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恐龙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由于各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D
4.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什么功能在起作用?( )
A.光合作用 B.生产功能
C.分解功能 D.平衡功能
解析:恐龙灭绝后,通过平衡功能,其他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使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
答案:D
读下图,完成5~6题。
5.下列叙述中,属于P环节的是( )
A.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河流有夏汛
B.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夏季高温多雨,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山区地形坡陡,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6.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差异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5~6.解析:从图中可知各个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图中的地理要素特征可知其位于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促使了有机质的分解加快,积累减少,进而形成了贫瘠的红壤,这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5.C 6.B
7.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
B.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
C.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长颈鹿、羚羊等动物
D.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
解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说明各个地理要素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整体,B选项表明的是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答案:B
8.河流入海泥沙量的减少可能对河口三角洲带来的影响是( )
A.地下水位下降 B.河水流速减慢
C.淤积速度加快 D.出现侵蚀后退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意在考查考生对流水地貌的形成原因的分析能力。河口三角洲是由河流上中游的泥沙在河口地带沉积而成,当河流入海泥沙量减少时,原有沉积平衡被打破,沉积量减少,而海浪作用相对加强,故会出现侵蚀后退现象。
答案:D
9.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解析:B项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C项是保持相对不变而不是固定不变;D项平衡功能是相对的动态平衡不是静态平衡。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答案:A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170米,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出现水污染的前兆;同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也发生了变化。据材料完成10~11题。21cnjy.com
10.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水流明显放缓,泥沙淤积,引起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土壤 C.水文 D.生物
答案:C
11.该材料说明环境中某要素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 )
A.生产性 B.平衡性
C.差异性 D.整体性
答案:D
二、综合题
12.读中纬度某假想地域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完成(1)~(4)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演变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
(2)图中所示地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性。
(3)试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过程及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4)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关系,分析图中字母所示的地理要素,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空格内,完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与能量流动纲要图。21·cn·jy·com
①水汽 ②无机物 ③O2 ④降水 ⑤水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从图中可知,图中的地表形态的变化导致了地表植被的变化,并且不同的地形区的植被类型是不同的,这种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中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通过分析各个地理要素可以明确它们之间交换的物质。www.21-cn-jy.com
答案:(1)地壳运动(或地形抬升)
(2)整体
(3)①该地地形平坦,距海近,常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湿润,大陆东、西两岸植被都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由于地壳运动,使中部地形隆起,从海洋吹来的湿润西风受到阻挡,大陆东岸降水减少,植被演变为草原。③随着隆起地形海拔的进一步升高,地形对西风的阻挡作用越来越显著,大陆东岸的降水进一步减少,最后演变为荒漠。
(4)④ ① ③ ② ⑤
13.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21教育网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21·世纪*教育网
课件31张PPT。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栏目链接课 标
要 求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栏目链接目 标
定 位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2.以某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4.举例说明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致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知识点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在我国西部内陆地区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风光:一望无垠的沙丘接天连地,古道上孤独缓缓前行的驼队,偶尔才看见一点绿色。这种雄浑、苍凉的边塞风光,让许多文人骚客感慨万千,也让我们浮想联翩。
为什么西北内陆地区有这样的景观?构成这些景观的自然要素间有何内在联系?情 景
激 疑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1.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三大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整体发展变化。具体分析如下: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续表)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如下表所示: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 栏目链接方 法
突 破图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栏目链接1.古代诗词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据此完成(1)~(2)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
A.物质循环关系 B.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C.生态金字塔关系 D.食物链关系学 以
致 用答案:A 栏目链接 (2)“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
A.大气环流 B.水循环
C.生物循环 D.岩石圈物质循环
学 以
致 用答案:B 栏目链接知识点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情 景
激 疑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里,收集了一首春秋时期魏国的民歌《伐檀》,歌中这样唱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魏国在今山西省芮城县东北,芮城在山西西南端,黄河北岸。这首民歌,真实地再现了当时黄河流域的景象。
看,那河水是多么清澈!
“坎坎”地伐呀伐,到了唐代,黄河流域成了大诗人李白笔下的“洛阳三月飞胡沙”,成了刘禹锡笔下的“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你能解释伐檀的悲剧吗?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整体功能,而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如下表所示: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以黄土高原为例具体分析如下: 栏目链接知 识
精 析(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以碳元素的含量变化为例分析如下: 栏目链接指 点
迷 津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整个自然地理环境和单个自然地理要素都具备的功能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而在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栏目链接方 法
突 破图表记忆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栏目链接学 以
致 用 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1)~(2)题。 栏目链接学 以
致 用 (1)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答案:C 栏目链接学 以
致 用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答案:A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教材P86(上)活动
点拨:(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留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和生物所需的水分等。
(3)太阳能经植物光合作用而被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化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的呼吸过程消耗了热能,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栏目链接2.教材P86~P87活动
点拨:平衡功能是指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各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生物生长发育受气候、地形、土壤、食物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定范围内各生物的数量基本稳定、恒定。青藏高原上各自然地理要素丰富时,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上升,数量会增加,反之会跎俚南窒笳?弥っ髁苏庖坏恪 栏目链接3.教材P88活动
点拨:湖泊演变为陆地,是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各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各要素具体演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栏目链接4.教材P90活动
点拨: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