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测(一)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3·天津高二检测)“(19世纪末)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现在几乎均已为人所知,也都或详细或简略地被绘制成地图。”对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加剧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
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 ④英德矛盾激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19世纪末,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西方列强迫切需要抢占更多的殖民地,以达到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目的。①②准确阐释了题干材料出现的原因,③④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 A
2.下列图片是一战时各国的征兵宣传海报,下列各国参加战争的共同目的是( )
A.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
C.维护世界和平 D.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
【解析】 尽管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参加一战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其本质目的是相同的,即争夺殖民地及世界霸权。
【答案】 A
3.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法德同盟的缔结
B.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的签订
C.法、俄军事协定的缔结
D.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
【解析】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最终”。A项表述不准确;B项时间是1882年;C项1892年,是初步形成的标志。
【答案】 D
4.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 )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解析】 英国之所以放弃“光荣孤立”政策,是因为德国的崛起和推动霸权政策对英国构成严重威胁,英德矛盾上升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答案】 D
5.德国卓越的天才战略家施里芬,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为德国制订了施里芬计划,该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注重以发展科技赢得战争
B.强调集中兵力和速战速决
C.充分重视盟友的合作关系
D.侧重挖掘各兵种作战潜力
【解析】 根据施里芬计划,战争爆发后,首先要在西线集中兵力,先占领比利时,然后向法国发起进攻,争取速战速决。最后再将主力东调,打垮俄国。这个作战计划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强调集中兵力作战,速战速决。
【答案】 B
6.(2013·厦门高二检测)第三帝国《装甲兵之歌》:“如果我们为命运女神所抛弃,如果我们从此不能回到故乡,如果子弹结束了我们的生命,如果我们在劫难逃,那至少我们忠实的坦克,会给我们一个金属的坟墓。”诗中所提到的坦克首先出现在下列哪次战役中( )
A.凡尔登战役 B.加里西亚战场
C.索姆河战役 D.马恩河战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坦克。
【答案】 C
7.1916年,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都调集重兵于西线的主要意图是( )
A.打破僵局进行决战 B.摆脱两线作战的局面
C.迅速地结束战争 D.争取中立国的支持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希望在西线打破僵局,决一胜负。
【答案】 A
8.(2013·石家庄高二检测)阅读漫画《革命后的俄国士兵》,指出士兵们在革命胜利后不可能遇到的现象是( )
A.政府退出一战,自己不必去前线打仗
B.残酷威严的沙皇再也不能胡作非为
C.首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怪现象
D.许多大城市逐渐被布尔什维克党控制
【解析】 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但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未退出一战。
【答案】 A
9.有人说: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可以毁灭世上现存的一切。战争对科技的使用,使科技成了杀人的恶魔。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科学技术是战争的帮凶
B.科学技术是杀人的恶魔
C.科学技术是战争的根源
D.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关键是被什么人掌握
【解析】 从表面看,科学技术确实成了战争的帮凶,但这并不是科学技术本身所决定的,故A、B两项不准确。战争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说科学技术是战争的根源明显错误,故C项错误。科学技术本身无所谓善恶,关键是被什么人掌握,故D项正确。
【答案】 D
10.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下列国家中没有被削弱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日本
【解析】 英、法、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的参战国,实力均受到削弱,而日本却趁机崛起。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1题24分,第12题16分,共40分)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年半以来,盟军(指德、奥、保、土军队)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显示了他们的不可摧毁的力量。他们是为了捍卫他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他们建议现在就立即开始和平谈判,他们确信他们所提出的以保证他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如果尽管有了这个和平与和解的建议,而斗争竟仍要继续下去,四盟国决心将斗争进行到胜利为止,而同时在人类和历史面前将声明不负任何责任。
——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
材料二 协约国不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在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希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
——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6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面的观点较符合实际?(8分)
(3)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双方是如何看待的?你是如何评价的?(10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概括。第(2)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德国和协约国对当时的大战局势评价分别是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协约国的主张符合实际。第(3)问双方对战争的责任问题,德国认为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评价结合各国发动或参加战争的出发点分析。
【答案】 (1)“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
(2)区别:德国认为同盟国已赢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较符合实际。
(3)责任:德国认为“盟国是为了捍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而被迫作战的”,“不负任何责任”。协约国认为应由同盟国负战争责任。评价: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双方都是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都是非正义的。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8~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共导致2 200万人失去生命。在欧洲各国,食物的配给量极低,人们的抵抗力极弱,因而死亡的人数也最多。俄国死去了40万人,德国有30万人死亡。在伦敦疾病流行时,一周之内就有1.8万人死去。
材料二 战争结束后,德国物价急剧上涨,面包的价格竟然上涨了两倍多。对此,德国人上街游行,抗议物价上涨。有30多万人参加了这次游行,并进而发展为暴动,上千人被杀,上万人被捕入狱。
材料三 俄国人不仅团结一致同德国人作战,而且确信他们在短期内将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但是,俄国人不但未能迅速取胜,反而遭到了惨败。……1914年侵入东普鲁士的两支俄国军队遭到了毁灭性的失败。第二年,当俄国军队面对德、奥的强大进攻向后退却时,出现了大溃败。帝国人口最稠密、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丢给了同盟国。1915年的失败是沙皇专制政权灭亡的开端。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带来的痛苦。(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战争带来了什么客观的进步影响。(6分)
【解析】 第(1)问的关键是认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反映的是人员伤亡情况,材料二反映的是经济、政治危机。第(2)问应从材料三入手,由材料三联想到俄国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等。
【答案】 (1)战争使疾病流行,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战争带来了饥荒和贫困;战争使欧洲国家的社会矛盾激化,出现政治危机。
(2)战争引起革命,俄国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并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