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吗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吗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24 16:26:28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素养)
新知导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三篇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三章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知识链接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
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中心论点和 分论点)。
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言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件、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
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加以证明,使自己观点有一个证实的方法。
比喻论证:用比喻的修辞进行论证。
举例论证: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
对比论证: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或警句加以论证。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yín
jiàn



qiè

yǎn
公孙


quǎn


yuè






孙叔

áo
预习检查







pàn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朗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解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实施
治国正道,即仁政
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译文: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没有取得胜利。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没有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表示转折,却
这样

表判断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护城河
武器装备
坚固锋利
译文: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武器装备并非不坚固锋利,粮食并非不充足,(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粮食
充足
放弃
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
使……定居
凭借、依靠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慑、震慑
锐利、锋利
国防
字词总结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名词用作动词,居住、居处。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形容词用作动词,树立威信。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表判断。
精读细研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
其一:攻城失利一事
其二:守城失利一事
深入探究
1.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观点,文章用了哪些事例?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一:攻城
论据二:守城
三里、七里
环而攻之
不胜
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兵革非不坚利
米粟非不多
委而去之
举例论证(事实论据)
2.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要“人和”。
3.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实施仁政”,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极点,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反之,若是“失道”,不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众叛亲离。
3.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中是如何阐述的?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他的客观条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板书设计
提出观点
举例说明
再次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事例
治国道理



助,
类 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