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棘(jí)门 持兵揖(jī) 按辔(pèi)徐行
B.介胄(zhóu) 彀(góu)弓弩 不得驱驰(chí)
C.嗟(jiē)乎 军霸(bà)上 天子之诏(zhāo)
D.都尉(wèi) 袭而虏(lǔ) 曩(rǎng)者霸上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D.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3.下列对《饮酒(其五)》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
B.“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心灵的自由惬意。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夕阳落山、成群的鸟儿纷纷归巢的美好画面。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
4.下列对《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诗的第五句中“易水”使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表现了战士们义无反顾的气概。
D.诗的最后两句用典故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士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5.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行仁政的君主。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6.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7.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二、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某中学食堂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但每次饭后倒掉的剩饭剩菜还是不少。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论述,100—120字。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
翻译:
(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悦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注】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征于色,发于声
③出游数岁
④期年,以出揣摩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4)【乙】文中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四、默写
11.补充完整下面的诗句。
(1)《赤壁》中诗人认为要建立一番事业,除了具备一定内因外,一定的外部条件也十分重要形象的诗句是 。
(2)“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遭受命运之神无情打击之时,心中依然有梦想。在《渔家傲》中,用“ , ”的呼喊,既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又表达了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
(3) ,自将磨洗认前朝。。
(4) ,星河欲转千帆舞。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①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 ,也有可能 。
15.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秋水时至 至
②不见水端 端
③欣然自喜 然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3)河伯欣然自喜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河伯“望洋向若而叹”?
(5)这则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六、综合题
16.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大变化,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1)【对联设计有名】下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联,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
上联:传承祖国文化遗产
下联:
(2)【观察寓意有根】观察“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请说明构图要素以及寓意。
(3)【材料探究有法】虽然“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出谋划策。
材料一: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有着约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栽体,“二十四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体,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二十四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
(4)【物件重拾有用】同学们找到一组老物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话。(要求:体现物件特征,运用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老物件:木梳
灯笼 折扇
七、写作题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揖”应读“yī”;C项,“诏”应读“zhào”;D项,“曩”应读“nǎng”。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答案】D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其将/固可/袭而虏也。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C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D项正确。
3.【答案】A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纷扰的官场的厌恶。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4.【答案】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暗示了伤亡惨重,表现了战斗的激烈,意境悲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5.【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作者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而非“法治”。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6.【答案】C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对“立天下之正位”理解有误,“正位”喻指“礼”,不能理解为高位。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7.【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B项,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的是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8.【答案】不要让节约停留在口号上。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是每个同学应该做到的。但是如果把节约停留在口号上,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能达到节约的效果吗?自欺欺人罢了。所以要把勤俭节约落到实处,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本题首先要明确标语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故答案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不只是“盘中餐”,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都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点评】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
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9.【答案】(1)C
(2)(守城者)弃城而逃
(3)乙
(4)得道多助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关键词语:委:放弃。去:离开。这句话省略主语“守城者”,翻译的时候要补充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守城者)弃城而逃
(3)【甲】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也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有了这几点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句意过于极端。故选【乙】。
(4)【甲】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链接材料】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这样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最后又打败了吴国。这段话体现了“得道者多助”的道理。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 C
(2) (守城者)弃城而逃
(3) 乙
(4) 得道多助
【点评】(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3)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文章的观点,然后再分析这句话是否体现了观点,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材料链接】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10.【答案】(1)扰乱;征验、表现;游历;满一年
(2)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3)①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③(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4)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符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考生可根据背诵积累进行回答,也可以先把句子翻译下来,再对词语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断句的能力。”“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可翻译为”周地人的习俗,是置办产业、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然后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断句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翻译能力。”以“指用;”动“为使动用法,指使.....收到震动;”忍“为使动用法,为使.....坚韧;”曾“同增,指增加;”入“指在国内;”法家”指 坚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指 辅佐君王的贤士 ;“出”指在国外;“乃”指于是。然后把其他词语连贯起来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和论据的理解。 【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符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故答案为:⑴1、扰乱2、征验、表现3、游历4、满一年
⑵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⑶ ①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③(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⑷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符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掌握,除了背诵积累外,还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灵活掌握。
⑵文言断句,先要理解句子的意义,然后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停顿即可。
⑶翻译句子先要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然后把其他容易理解的词语连贯起来,注意语句的通顺。
⑷无论是古文还是议论文考查某个句子或段落能否作为文章的论据,首先要将文章的观点和句子段落的观点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符合,反之则不符合。
【附参考译文】
【乙】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经往东到齐国去从师,向鬼谷先生学习。
在外地游历了好几年,苏秦极其穷困地回到家。家里所有的人都暗地里嘲笑他,说:“按照东周人的习惯,大家都经营自己的产业,致力于工商。现在您舍弃根本,却以搬弄口舌为职业,遭受穷困,不也是应该的吗?”苏秦听了,感到很惭愧,暗自伤心,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他)得到周书中的《阴符》,埋头攻读。一年后,从中悟出了许多揣摩人心理的诀窍,说:“凭着这些,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就请求游说周显王。周显王的近臣一向熟悉苏秦,都瞧不起他,不相信他的话。
(苏秦)于是往西到了秦国,游说惠王,(惠王)没有任用苏秦。(苏秦)于是又向东到了赵国,赵相奉阳君不喜欢他。(苏秦)周游到了燕国,一年多以后才被召见。
11.【答案】(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3)折戟沉沙铁未销
(4)天接云涛连晓雾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解析】【分析】我们背诵诗句,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问题默写出正确的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字。
故答案为: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⑵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⑶折戟沉沙铁未销;⑷天接云涛连晓雾。
【点评】本题既考查了一般型默写,又考查了理解型默写。一般型默写即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默写出与之相对应的下句或上句。要求学生多记多背,默写时不要写错别字。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要求,考生解答时必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注意“ 戟 ”“销”的正确写法。
12.【答案】(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的消息,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境是:烽火接连不断,家信断绝,而心中对亲人的思念不断,白头是为愁思凄苦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以至于“浑欲不胜簪”可见愁的程度,这两句不断深入思念担忧亲人之苦,反映国破家亡,离乱伤痛。故B不正确。
⑵本题考查诗人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乙诗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北上,直奔洛阳,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
⑶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的消息,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故答案为:⑴ B
⑵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⑶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的消息,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运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句的赏析,提炼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13.【答案】(1)暮色中小船误入荷花丛中,词人奋力划船,划水声惊起了一群鸥鹭,它们振翅纷飞。霎时,宁静的湖面上变得热闹起来。
(2)表达了词人欢快愉悦的心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知识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描述。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纸巾的语言展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纸巾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作答时要注意抓住“ 争 ”“ 鸥鹭 ”等意象的特点。如: 暮色中小船误入荷花丛中,词人奋力划船,划水声惊起了一群鸥鹭,它们振翅纷飞。霎时,宁静的湖面上变得热闹起来。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掌握。“ 兴尽 ”表明诗人心情愉悦欢快;“ 常记 ”表明诗人所写的内容为往昔的生活,体现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暮色中小船误入荷花丛中,词人奋力划船,划水声惊起了一群鸥鹭,它们振翅纷飞。霎时,宁静的湖面上变得热闹起来。
⑵ 表达了词人欢快愉悦的心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注意平时对此类题型的训练。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注意抓关键语句进行体会。
14.【答案】(1)咏史(或“怀古咏史”)
(2)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了古诗词的分类。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都是通过对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入手,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典型的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
(2)从古诗中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卷土重来未可知”两句可以得出作者的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
故答案为:(1)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
(2)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点评】⑴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⑵本题考察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5.【答案】(1)到来;边,头;……样子
(2)①水径直涌流,看不清对岸的牛和马。②以为天下壮美的奇观全在自己这里。
(3)因为“百川灌河”,“泾流之大”,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到了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才觉得自己渺小。
(5)略
【知识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联系句子,注意语境来进行理解。“秋水时至”译文:秋水到来的时候。故“至”:到来;“不见水端”译文:开看不到水的边(头)。故“端”:边、头;“欣然自喜”译文:(河伯)高兴的样子,沾沾自喜。故“然”:......的样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考生翻译时要有三种意识:一是得分点意识。找准关键词,特殊句式,句意通顺。二、整体把握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三是举例迁移意识。将课本内的知识运用于课外文本。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文本的前三句可以辨析出河伯欣然自喜的原因:“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为尽在己”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也要读懂文本内容,才能准确回答。“(河伯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河伯到了海边,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兴叹”
⑸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联系文本内容加以评述,写出自己的感悟。
故答案为:(1)到来;边,头;......的样子;(2)①水径直涌流,看不清对岸的牛和马。②以为天下壮美的奇观全在自己这里。(3)因为“百川灌河”,“泾流之大”,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到了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才觉得自己渺小。(5)例:河伯见到大海,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改掉骄傲的性格。我们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而是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点评】⑴考生对文言中字词的理解要在对文本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辨析,要考虑具体的语境,注意理解的准确。
⑵考生要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连,做到“信、达、雅”。
⑶考生能读懂文本内容,完成此题不难。
⑷考生对文本内容在翻译之后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回答。
⑸考生要联系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四,写出自己的感悟。
16.【答案】(1)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2)图标整体为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面的圆环部分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的汉字和英文,里面的四只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含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时辰等元素,很具民族特点,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
(3)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把“二十四节气”列入一定的政策中;从社会角度看,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宣传,让“二十四节气”深入人心;从学校角度看,可以开展各种调查活动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传承;从个人角度看,主动学习了解相关内容。
(4)示例一:木梳——你在发间轻轻掠过,一如妈妈温柔的手指。
示例二:灯笼——点亮节日,点亮吉祥,点亮幸福。
示例三:折扇——闲看流云,轻摇时光。
【知识点】表述题;漫画释义;衔接仿写;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掌握。根据材料内容和主题,已经对联知识,上联” 传承祖国文化遗产 “写出了行动,下联写出意义即可,如” 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对仗工整。
(2)本题考查学生的漫画释义能力。构图要素应按照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展开,如 :图标整体为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面的圆环部分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的汉字和英文,里面的四只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 。寓意可结合构图要素中的神鸟、太阳光芒可归纳为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
(3)本题考查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即如何宣传并传承二十四节气。回答时可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角度进行阐述。
(4)本题为仿写题,运用适当修辞,句式不限,但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答案可以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 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⑵ 图标整体为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面的圆环部分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的汉字和英文,里面的四只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含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时辰等元素,很具民族特点,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
⑶ 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把“二十四节气”列入一定的政策中;从社会角度看,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宣传,让“二十四节气”深入人心;从学校角度看,可以开展各种调查活动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传承;从个人角度看,主动学习了解相关内容。
⑷ 示例一:木梳——你在发间轻轻掠过,一如妈妈温柔的手指。示例二:灯笼——点亮节日,点亮吉祥,点亮幸福。示例三:折扇——闲看流云,轻摇时光。
【点评】⑴对联题诗近几年中考的新宠儿,考生必须要掌握积累一定的对联知识。如对句和出句字数要相等。对句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停顿也需对应。⑸一般情况下是仄起平收。
⑵漫画释义属于微型说明文,一定要结合图标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寓意和构图要素可分开介绍。
⑶活动设计题要学会多角度、分条理的答题模式。
⑷仿写句子一定要看要求、如修辞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等,但无论那一种形式,其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
17.【答案】【参考例文】
读懂父亲
在我生命的航程中,父亲是那浩瀚的大海,而我就是海上的一叶扁舟。尽管终日沉浸在海的怀抱中,可我竟读不懂海的博大、深沉,直到那个夜晚……
那天黄昏,父亲将七十多岁的爷爷从山上接下来,说想把山上的房子修补一下。
爷爷年轻时,家里穷得连一片瓦都没有,加上家里的成分不好,属于“地主”,所以吃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他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儿女拉扯大,熬到今天不容易。说起这些,父亲那威严的脸上就会出现一丝温柔,冷峻的眼神里竟闪烁着点点泪光。
几年未见,爷爷头上的银丝也越来越多了。晚饭时,平时严肃的父亲竟变得随和起来。
不仅慢条斯理地说话,轻声细语地谈笑,还时不时地给爷爷满上酒,动不动就往爷爷碗里夹菜。把一根根鱼刺小心翼翼地从鱼肉里挑出来,生怕卡住了爷爷,简直就像在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般。“爹,你吃饱啊!饭多得很呢!”父亲殷勤地说道。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爷爷的眼圈红了。
晚饭后,知道爷爷爱喝茶,父亲特意泡上了一杯浓香的茶给爷爷,并靠近爷爷坐着闲谈。那一刻,我看到爷爷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意。
临睡前,父亲打来一盆水,让爷爷洗脸。爷爷洗完脸后,父亲又加热水,慢慢地给爷爷搓脚,完全沉浸在给爸爷洗脚的快乐中。爷爷显得有些不自在,说:“你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给我洗脚,你也不怕孩子们笑话。”听了这些话,父亲的手抖了一下,说:“无论我多大,都是您的儿子呀!”那一刻,我再一次看到爷爷的眼睛里噙着泪花。
那一夜,我无法入睡。那一夜的父子情深,那一晚父亲的形象,成为我一生的感动。父亲,在你威严的背后,竟藏着温柔;在你坚初的背后,竟藏着体贴;在你冷峻的背后,竟藏着深情……你就像那浩瀚的海洋,朴实而广博。
父亲,也许我只读懂了你的一幅剪影,而你可贵的品质,我终难全部读懂。但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努力研读你,从你的身上汲取精神的营养!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首先分析文题,“读懂”了什么?这个“读”可以是实义,可以是虚义,读书、读人、读自然、读社会现象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选择写作的内容,填写文题。再在“懂”字上做文章,可以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自己不懂什么,而通过接触(读)、了解(读)、学习(读)渐渐“懂”了。懂,可以是一个道理,可以是一种情感,可以是事情的原委或自然的真相。文章以叙述为主,把“懂”的过程写清楚,结尾要通过这次“读懂”,或表达自己“读懂”后的情感,或提倡去认真“读”,用心去“读”——了解、理解、交流,以此突出文章的立意。。
【点评】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面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棘(jí)门 持兵揖(jī) 按辔(pèi)徐行
B.介胄(zhóu) 彀(góu)弓弩 不得驱驰(chí)
C.嗟(jiē)乎 军霸(bà)上 天子之诏(zhāo)
D.都尉(wèi) 袭而虏(lǔ) 曩(rǎng)者霸上
【答案】B
【知识点】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形近字字音
【解析】【分析】A项,“揖”应读“yī”;C项,“诏”应读“zhào”;D项,“曩”应读“nǎng”。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找出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项,找出读音全部相同(或不同)的一组三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B.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C.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D.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答案】D
【知识点】文言文断句
【解析】【分析】A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其将/固可/袭而虏也。B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C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和断句能力。文言文断句必须在理解整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要注意六种情况: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关联词后面要停顿;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还要注意的是不能把一个词划开。据此分析,D项正确。
3.下列对《饮酒(其五)》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
B.“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心灵的自由惬意。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夕阳落山、成群的鸟儿纷纷归巢的美好画面。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
【答案】A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闲适田园生活的喜爱以及对纷扰的官场的厌恶。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4.下列对《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写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C.诗的第五句中“易水”使人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豪情,表现了战士们义无反顾的气概。
D.诗的最后两句用典故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士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答案】B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
【解析】【分析】“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暗示了伤亡惨重,表现了战斗的激烈,意境悲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5.下列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作者从城高、池深、兵器锐利、粮食充足四个方面强调作战方所具备的“地利”,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即使如此,仍有人弃城而逃,自然地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
C.本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即行仁政的君主。
D.本文集中反映了孟子的“仁政”“法治”思想。
【答案】D
【知识点】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作者强调“民心”“仁政”的重要性,实则是希望君主实行“德治”,而非“法治”。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6.下列对《富贵不能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了不得的男子汉大丈夫。
B.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最多也只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C.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是能够身居高位,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人。
D.孟子针锋相对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应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C
【知识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对“立天下之正位”理解有误,“正位”喻指“礼”,不能理解为高位。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7.下列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答案】B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析】【分析】B项,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的是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注意比对,尤其要注意一些细微的差别。
二、语言表达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某中学食堂墙上写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标语,但每次饭后倒掉的剩饭剩菜还是不少。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论述,100—120字。
【答案】不要让节约停留在口号上。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反对铺张浪费是每个同学应该做到的。但是如果把节约停留在口号上,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能达到节约的效果吗?自欺欺人罢了。所以要把勤俭节约落到实处,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知识点】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发表见解的能力。做本题首先要明确标语主题,围绕主题发表见解。要把自己的看法表达清楚,还要有理有据,表达看法时要有条理。
故答案为: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不只是“盘中餐”,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都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点评】表述自己的观点看法要注意:
①开门见山,观点明确;
②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③有条有理,主次分明;
④用词恰当,言简意赅。
三、文言文阅读
9.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 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地利不如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C.环二攻之而不胜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池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
委而去之
翻译:
(3)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4)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选自《国语·勾践灭吴》)
【注】①“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他曾被吴王夫差打败。②“更”改正。③“节”节制。④“劝”勉励。⑤“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谁有我们这么好的国君啊,能不为他拼死作战吗?⑥“囿”古地名。⑦“没”古地名。
答:
【答案】(1)C
(2)(守城者)弃城而逃
(3)乙
(4)得道多助
【知识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翻译;一词多义;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A项“时”意思分别为“时令”和“时间”。B项中分别为“和睦”“和煦”。C项中同为“胜利”。D中分别为“护城河”“池塘”。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关键词语:委:放弃。去:离开。这句话省略主语“守城者”,翻译的时候要补充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守城者)弃城而逃
(3)【甲】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也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但并不是说有了这几点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句意过于极端。故选【乙】。
(4)【甲】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链接材料】勾践“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这样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 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最后又打败了吴国。这段话体现了“得道者多助”的道理。据此概括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1) C
(2) (守城者)弃城而逃
(3) 乙
(4) 得道多助
【点评】(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此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
(3)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文章的观点,然后再分析这句话是否体现了观点,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出选择。
(4)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材料链接】勾践对国人说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原野,这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政策。'于是埋葬已经死去的人,慰问受伤的人,供养活着的人;谁家有忧就去慰问,谁家有喜事就去祝贺;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来,亲自迎接……不是自己亲自耕种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亲自织的布就不穿。这样连续十年,国家不收赋税,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粮食。越国的父老兄弟都请求说:'从前吴王夫差让我们的国君在各诸侯国面前丢尽了脸;现在越国也已经克制够了,请允许我们为您报仇。……伐吴行动果断开始了,越国的老百姓都互相鼓励。父亲劝勉儿子,兄长勉励弟弟,妇女鼓励丈夫,说:'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呀,难道不可以为他效死吗 '因此在笠泽打败了吴国,又在没(古地名,在苏州附近)再次打败了吴国,又在吴国郊外再次打败它。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说①当世之君矣。”求说周显王。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②之,弗信。
乃西至秦,说惠王,弗用。乃东之赵,赵相奉阳君弗悦之。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有删改)
【注】①说:劝说,说服。②少:轻视,贬低。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行拂乱其所为
②征于色,发于声
③出游数岁
④期年,以出揣摩
(2)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③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
(4)【乙】文中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1)扰乱;征验、表现;游历;满一年
(2)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3)①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③(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4)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符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知识点】分析概括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的掌握。考生可根据背诵积累进行回答,也可以先把句子翻译下来,再对词语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断句的能力。”“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可翻译为”周地人的习俗,是置办产业、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然后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断句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翻译能力。”以“指用;”动“为使动用法,指使.....收到震动;”忍“为使动用法,为使.....坚韧;”曾“同增,指增加;”入“指在国内;”法家”指 坚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指 辅佐君王的贤士 ;“出”指在国外;“乃”指于是。然后把其他词语连贯起来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观点和论据的理解。 【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符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故答案为:⑴1、扰乱2、征验、表现3、游历4、满一年
⑵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
⑶ ①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②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③(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
⑷ 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符合【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掌握,除了背诵积累外,还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灵活掌握。
⑵文言断句,先要理解句子的意义,然后按照现代汉语习惯进行停顿即可。
⑶翻译句子先要理解重点字词的含义,然后把其他容易理解的词语连贯起来,注意语句的通顺。
⑷无论是古文还是议论文考查某个句子或段落能否作为文章的论据,首先要将文章的观点和句子段落的观点进行比较,如果相同就符合,反之则不符合。
【附参考译文】
【乙】苏秦是东周洛阳人。曾经往东到齐国去从师,向鬼谷先生学习。
在外地游历了好几年,苏秦极其穷困地回到家。家里所有的人都暗地里嘲笑他,说:“按照东周人的习惯,大家都经营自己的产业,致力于工商。现在您舍弃根本,却以搬弄口舌为职业,遭受穷困,不也是应该的吗?”苏秦听了,感到很惭愧,暗自伤心,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他)得到周书中的《阴符》,埋头攻读。一年后,从中悟出了许多揣摩人心理的诀窍,说:“凭着这些,可以游说当代的国君了。”就请求游说周显王。周显王的近臣一向熟悉苏秦,都瞧不起他,不相信他的话。
(苏秦)于是往西到了秦国,游说惠王,(惠王)没有任用苏秦。(苏秦)于是又向东到了赵国,赵相奉阳君不喜欢他。(苏秦)周游到了燕国,一年多以后才被召见。
四、默写
11.补充完整下面的诗句。
(1)《赤壁》中诗人认为要建立一番事业,除了具备一定内因外,一定的外部条件也十分重要形象的诗句是 。
(2)“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在遭受命运之神无情打击之时,心中依然有梦想。在《渔家傲》中,用“ , ”的呼喊,既回扣了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的问题,又表达了自己高驰不顾的决心。
(3) ,自将磨洗认前朝。。
(4) ,星河欲转千帆舞。
【答案】(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3)折戟沉沙铁未销
(4)天接云涛连晓雾
【知识点】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解析】【分析】我们背诵诗句,然后理解诗句的意思,根据问题默写出正确的诗句,注意不要写错字。
故答案为: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⑵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⑶折戟沉沙铁未销;⑷天接云涛连晓雾。
【点评】本题既考查了一般型默写,又考查了理解型默写。一般型默写即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默写出与之相对应的下句或上句。要求学生多记多背,默写时不要写错别字。理解型默写题一般都在题干中给出要求,考生解答时必须根据题干要求作答。注意“ 戟 ”“销”的正确写法。
五、诗歌鉴赏
12.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②蓟北: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答案】(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的消息,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知识点】体味诗歌的遣词;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境是:烽火接连不断,家信断绝,而心中对亲人的思念不断,白头是为愁思凄苦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以至于“浑欲不胜簪”可见愁的程度,这两句不断深入思念担忧亲人之苦,反映国破家亡,离乱伤痛。故B不正确。
⑵本题考查诗人语言的理解和把握。乙诗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北上,直奔洛阳,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
⑶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的消息,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故答案为:⑴ B
⑵ 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⑶ 【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的消息,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这泪是欣喜之泪。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在理解诗歌的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对诗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运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仔细的分析,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句的赏析,提炼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暮色中小船误入荷花丛中,词人奋力划船,划水声惊起了一群鸥鹭,它们振翅纷飞。霎时,宁静的湖面上变得热闹起来。
(2)表达了词人欢快愉悦的心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知识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意境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描述。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纸巾的语言展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纸巾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作答时要注意抓住“ 争 ”“ 鸥鹭 ”等意象的特点。如: 暮色中小船误入荷花丛中,词人奋力划船,划水声惊起了一群鸥鹭,它们振翅纷飞。霎时,宁静的湖面上变得热闹起来。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掌握。“ 兴尽 ”表明诗人心情愉悦欢快;“ 常记 ”表明诗人所写的内容为往昔的生活,体现诗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 暮色中小船误入荷花丛中,词人奋力划船,划水声惊起了一群鸥鹭,它们振翅纷飞。霎时,宁静的湖面上变得热闹起来。
⑵ 表达了词人欢快愉悦的心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注意平时对此类题型的训练。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理解,注意抓关键语句进行体会。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注】①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同属于 诗。
(2)在《赤壁》一诗中,作者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很可能赤壁之战是曹操取得胜利。在本诗中,作者也对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如果 ,也有可能 。
【答案】(1)咏史(或“怀古咏史”)
(2)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知识点】把握诗歌内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了古诗词的分类。从题材上看,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都是通过对古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入手,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是典型的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
(2)从古诗中的“包羞忍耻是男儿、卷土重来未可知”两句可以得出作者的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
故答案为:(1)咏史诗(或:怀古咏史诗)
(2)项羽能“包羞忍耻”,渡过江去重整人马;卷土重来,甚至打败刘邦(或:楚汉之争是项羽取得胜利)。
【点评】⑴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⑵本题考察了对故事内容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15.阅读下边文段,然后答题。
望洋兴叹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秋水时至 至
②不见水端 端
③欣然自喜 然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3)河伯欣然自喜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河伯“望洋向若而叹”?
(5)这则故事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答案】(1)到来;边,头;……样子
(2)①水径直涌流,看不清对岸的牛和马。②以为天下壮美的奇观全在自己这里。
(3)因为“百川灌河”,“泾流之大”,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到了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才觉得自己渺小。
(5)略
【知识点】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考生要联系句子,注意语境来进行理解。“秋水时至”译文:秋水到来的时候。故“至”:到来;“不见水端”译文:开看不到水的边(头)。故“端”:边、头;“欣然自喜”译文:(河伯)高兴的样子,沾沾自喜。故“然”:......的样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考生翻译时要有三种意识:一是得分点意识。找准关键词,特殊句式,句意通顺。二、整体把握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三是举例迁移意识。将课本内的知识运用于课外文本。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从文本的前三句可以辨析出河伯欣然自喜的原因:“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为尽在己”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也要读懂文本内容,才能准确回答。“(河伯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河伯到了海边,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兴叹”
⑸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联系文本内容加以评述,写出自己的感悟。
故答案为:(1)到来;边,头;......的样子;(2)①水径直涌流,看不清对岸的牛和马。②以为天下壮美的奇观全在自己这里。(3)因为“百川灌河”,“泾流之大”,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到了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才觉得自己渺小。(5)例:河伯见到大海,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改掉骄傲的性格。我们不能因为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而是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进步。
【点评】⑴考生对文言中字词的理解要在对文本整体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辨析,要考虑具体的语境,注意理解的准确。
⑵考生要准确翻译文言语句,把握翻译的基本原则,字字落实,直译意译相连,做到“信、达、雅”。
⑶考生能读懂文本内容,完成此题不难。
⑷考生对文本内容在翻译之后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回答。
⑸考生要联系文本中的内容进行四,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综合题
16.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大变化,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1)【对联设计有名】下面是保护文化遗产的对联,请根据上联填写下联。
上联:传承祖国文化遗产
下联:
(2)【观察寓意有根】观察“中国文化遗产”标志,请说明构图要素以及寓意。
(3)【材料探究有法】虽然“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但是“非遗可能死在博物馆中”却成为专家们的一大担忧。请紧扣材料,为动态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出谋划策。
材料一: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有着约2700年的历史,是气象“活化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的申遗成功唤起了国人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又多了一项被世界认可的文化遗产。
材料二:“冬至饺子夏至面”“清明风筝谷雨花”,诗意的节气概念已经成为民俗文化的有效栽体,“二十四节气”集天文、历法、农事、民俗于一体,至今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以及周边国家人民的生活。
材料三:但是专家说,联合国有关公约不仅看重非遗的实践价值,也看重其创新传承,“二十四节气”可被记忆和品读,但创造性传承与发展却困难重重!自豪感固然需要,但文化背后的科学精神与科学信仰如何弘扬?网上把清明节译为Tomb—Sweeping Day(扫墓的日子),很明显,这个翻译并不准确,外语翻译和准确对外交流的问题能解决吗?公众到哪里、去向谁咨询学习非遗的有关知识?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文化、旅游商品开发状况如何?中学生不喜欢这些古董文物怎么办?
(4)【物件重拾有用】同学们找到一组老物件,请你从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给它配上一句优美的话。(要求:体现物件特征,运用修辞,句式不限。)
示例:摇椅——吱吱呀呀,唱着儿时的歌。
老物件:木梳
灯笼 折扇
【答案】(1)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2)图标整体为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面的圆环部分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的汉字和英文,里面的四只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含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时辰等元素,很具民族特点,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
(3)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把“二十四节气”列入一定的政策中;从社会角度看,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宣传,让“二十四节气”深入人心;从学校角度看,可以开展各种调查活动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传承;从个人角度看,主动学习了解相关内容。
(4)示例一:木梳——你在发间轻轻掠过,一如妈妈温柔的手指。
示例二:灯笼——点亮节日,点亮吉祥,点亮幸福。
示例三:折扇——闲看流云,轻摇时光。
【知识点】表述题;漫画释义;衔接仿写;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掌握。根据材料内容和主题,已经对联知识,上联” 传承祖国文化遗产 “写出了行动,下联写出意义即可,如” 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对仗工整。
(2)本题考查学生的漫画释义能力。构图要素应按照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展开,如 :图标整体为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面的圆环部分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的汉字和英文,里面的四只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 。寓意可结合构图要素中的神鸟、太阳光芒可归纳为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
(3)本题考查学生的活动设计能力,即如何宣传并传承二十四节气。回答时可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角度进行阐述。
(4)本题为仿写题,运用适当修辞,句式不限,但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答案可以不唯一。
故答案为:⑴ 保护中华精神家园
⑵ 图标整体为圆形,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外面的圆环部分包括“中国文化遗产”的汉字和英文,里面的四只神鸟与太阳光芒的数目,暗含中国文化中四季、四方、十二时辰等元素,很具民族特点,表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韵味,体现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团结奋进、和谐包容的文化内涵。
⑶ 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把“二十四节气”列入一定的政策中;从社会角度看,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宣传,让“二十四节气”深入人心;从学校角度看,可以开展各种调查活动来动员学生积极参与传承;从个人角度看,主动学习了解相关内容。
⑷ 示例一:木梳——你在发间轻轻掠过,一如妈妈温柔的手指。示例二:灯笼——点亮节日,点亮吉祥,点亮幸福。示例三:折扇——闲看流云,轻摇时光。
【点评】⑴对联题诗近几年中考的新宠儿,考生必须要掌握积累一定的对联知识。如对句和出句字数要相等。对句最好不要重复出句的字眼。上下联词性要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停顿也需对应。⑸一般情况下是仄起平收。
⑵漫画释义属于微型说明文,一定要结合图标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进行说明,寓意和构图要素可分开介绍。
⑶活动设计题要学会多角度、分条理的答题模式。
⑷仿写句子一定要看要求、如修辞是否一致、句式是否一致等,但无论那一种形式,其内容一定要积极向上。
七、写作题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诗人读懂人生的感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歌手读懂真情的呼唤,“先忧后乐”是文人读懂时代的担当,万有引力是科学家读懂苹果落地的思考……一诗一文,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需要用慧眼去阅读,用心灵去感悟。
请以“读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写感受,也可以发表议论。③不少于600字,若写诗歌,不少于15行。
【答案】【参考例文】
读懂父亲
在我生命的航程中,父亲是那浩瀚的大海,而我就是海上的一叶扁舟。尽管终日沉浸在海的怀抱中,可我竟读不懂海的博大、深沉,直到那个夜晚……
那天黄昏,父亲将七十多岁的爷爷从山上接下来,说想把山上的房子修补一下。
爷爷年轻时,家里穷得连一片瓦都没有,加上家里的成分不好,属于“地主”,所以吃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他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儿女拉扯大,熬到今天不容易。说起这些,父亲那威严的脸上就会出现一丝温柔,冷峻的眼神里竟闪烁着点点泪光。
几年未见,爷爷头上的银丝也越来越多了。晚饭时,平时严肃的父亲竟变得随和起来。
不仅慢条斯理地说话,轻声细语地谈笑,还时不时地给爷爷满上酒,动不动就往爷爷碗里夹菜。把一根根鱼刺小心翼翼地从鱼肉里挑出来,生怕卡住了爷爷,简直就像在照顾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般。“爹,你吃饱啊!饭多得很呢!”父亲殷勤地说道。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爷爷的眼圈红了。
晚饭后,知道爷爷爱喝茶,父亲特意泡上了一杯浓香的茶给爷爷,并靠近爷爷坐着闲谈。那一刻,我看到爷爷的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意。
临睡前,父亲打来一盆水,让爷爷洗脸。爷爷洗完脸后,父亲又加热水,慢慢地给爷爷搓脚,完全沉浸在给爸爷洗脚的快乐中。爷爷显得有些不自在,说:“你都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给我洗脚,你也不怕孩子们笑话。”听了这些话,父亲的手抖了一下,说:“无论我多大,都是您的儿子呀!”那一刻,我再一次看到爷爷的眼睛里噙着泪花。
那一夜,我无法入睡。那一夜的父子情深,那一晚父亲的形象,成为我一生的感动。父亲,在你威严的背后,竟藏着温柔;在你坚初的背后,竟藏着体贴;在你冷峻的背后,竟藏着深情……你就像那浩瀚的海洋,朴实而广博。
父亲,也许我只读懂了你的一幅剪影,而你可贵的品质,我终难全部读懂。但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努力研读你,从你的身上汲取精神的营养!
【知识点】话题作文
【解析】【分析】首先分析文题,“读懂”了什么?这个“读”可以是实义,可以是虚义,读书、读人、读自然、读社会现象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选择写作的内容,填写文题。再在“懂”字上做文章,可以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写自己不懂什么,而通过接触(读)、了解(读)、学习(读)渐渐“懂”了。懂,可以是一个道理,可以是一种情感,可以是事情的原委或自然的真相。文章以叙述为主,把“懂”的过程写清楚,结尾要通过这次“读懂”,或表达自己“读懂”后的情感,或提倡去认真“读”,用心去“读”——了解、理解、交流,以此突出文章的立意。。
【点评】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