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同步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同步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5 15:40:4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同步试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奖(bāo) 漂泊(pō) 袅袅(niǎo) 不落言筌(quán)
B.亭皋(gāo) 招徕(lài)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迢远(tiáo) 征戍(shù) 蛊惑人心(gǔ)
D.寒砧(zhēn) 桅杆(wěi) 疏朗(shū) 灼灼其华(zhuó)
【答案】C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多音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漂泊”中“泊”应读“bó”;
B项,“招徕”中“徕”应读“lái”;
C项,正确;
D项,“桅杆”中“桅”应读“wéi”。
故答案为:C。
【点评】招徕,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招揽,招引到自己面前来;有时比喻招揽客人。拼音:zhāo lái,“徕”易误读为“là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干燥 传颂诗文 钢锭 天高地阔
B.精采 语言洗练 桅杆 随心所欲
C.钟爱 精巧无比 启发 精神饱满
D.典形 无人问津 联想 月白风清
【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近义字的分辨;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传颂诗文”中“颂”应写作“诵”;
B项,“精采”中“采”应写作“彩”;
C项,正确;
D项,“典形”中“形”应写作“型”。
故答案为:C。
【点评】传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传颂的对象是人物事迹 ,A应用“传诵”。
3.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如果 就 关于 或者
C.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如果 那么 至于 甚至
【答案】A
【知识点】近义虚词辨析;说“木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从句意关系看,“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为递进关系,故排除B、D两项;“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两句,从句意上判断,应为递进关系,而非选择关系,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不但:用在表示递进的复句的上半句里,下半句通常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相呼应。如果:连词,表示假设。而且:连词,,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那么: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或做出判断。至于:介词,表示另提一事。关于:介词,引进关涉对象。或者:或许;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
4.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答案】B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B 项,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故答案为:B。
【点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是说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是说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的百姓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刻骨铭心的情感与爱恋,是家园真正的精神价值。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做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防止电话诈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陌生电话的求救、告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避免落于言筌。
D.说“木叶”不说“树叶”,决非古人标新立异,“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B项,万应锭:万能药。
C项,落于言筌: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不能理解为陷入语言圈套。
D项,标新立异: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言筌:就是解释说明。筌:捕鱼的竹器。“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和“陷入语言圈套”不是一个意思。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 。 。 , , 。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清秋疏朗的气息。
①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暗示“木”的颜色属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的颜色还是比较接近的
⑥这里带有“木”更为普遍的特性
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说“木叶”
【解析】【分析】本段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暗示的颜色属性,②为领起句,⑤①分别讨论“树”的颜色和“木”的颜色,①“至于‘木’呢”承接⑤,③是①的论据,⑥紧承③,④总结前文,引出横线后的文字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注意句间关系即可,如⑤承开头疑问,⑥承③,可据此得出答案。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B.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C.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D.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 ,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说“木叶”
【解析】【分析】A、B、D三项都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A项主谓搭配不当,“歌声”不能“焕发着泥土的芳香”B项中受欢迎的不是“培养”而是“高校的学生”,应把原句中“学生”与“培养”对调位置。D项中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在“后继有人”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8.读课文《说“木叶”》,在古代的作品当中,“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上的特征是   ;二是   。
【答案】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第二:“木”还暗含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它还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古代作品中“木”经常被赋予落叶的涵义:“木”只有在风吹叶落的季节才能体现出最精妙的意境。因此,它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另外,“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它可能还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9.《说“木叶”》这个题目中,“说”的解释是   ;木叶是文章的   ,本文就是根据   。
【答案】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论题;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知识点】文学常识;说“木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说”是这种文体的标志。“木叶”是文章论述的中心,文章就是根据“木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点评】学生做该题之前,应该了解本题考查的目的。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第文章题目的掌握情况的题,平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多记忆,就能逐渐提高做这类题目的水平。
10.林庚,原籍福建闽侯,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他主要研究唐诗、楚辞以及文学史等方面,主要著作收集在   里。他的其它作品还有    、   、   、   和   等。
【答案】《夜》;《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知识点】文学常识;说“木叶”
【解析】【分析】林庚,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毕生精力在于研究唐诗、楚辞以及中国文学史等方面,著作颇丰,主要有《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以及《中国文学简史》等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二、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激活传统话诗词
周笃文
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我们在以敬慕的心情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卷》中主张文学必须开一代之新,续千古之雄风。这对于中华诗词也同样是适用的。任何文化传统都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传统必须吸收时代新元素,加以激活,才能永葆其活力。
时代的进步是伴随着思想的突破的,新的时代有太多的创造与期许,我们必须直面它,表现它,擂出时代的鼓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创新宇宙的襟抱与整顿乾坤使命感又是何等气壮山河、光耀霄汉了。一样的形式格律,在当代伟人的手中,便有焕然一新、发聋振聩的作用,这就是价值观念创新的结果。
司空图《诗品》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把诗的语言提高到从生活中采炼金矿的境地。出色的诗人无一不是超级语言大师,传世的名篇大都有惊人之句。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0个字写尽了洞庭的水势与涛声。“蒸”字、“撼”字真是笔雄万夫了。辛稼轩《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农家生活,情态活现,“小儿”两句写尽了稚子淘气模样。如此活灵活现的手笔,真是妙夺造化、画工难及之杰作。
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是同它表现技巧的进步密切相关的。如常说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都是深谙此道的经验之谈。
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猫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步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犹胜独睡时。”写一个女子等候情郎,由热盼、喜至到失望和自宽自解的心理过程,真是冰火两重天。一句“犹胜独睡时”,写出了几多无奈与爱的极至,可谓化俗为雅的极笔了。
换位和倒装也是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的重要方法。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除夕将晓之时,已经感受到江上的春色。句式之倒装,曲折之涩笔,令读者增反复咀嚼之意致,皆深化诗意的手段。
意象叠加,是庞德学习中国诗而得出创作妙诀。他提出“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他的定义是:“意象是感性与智性在瞬间的突然结合。”
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固然对于精美无比的诗词形式,我们应当以敬畏的心情钻研学习。但并不是说必得固守雷池,不能稍有变化。从中华诗史由四言而五言、七言,乃至歌行古风,足以证明了突破形式的必要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关于“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写诗为文应善于回旋曲折,尺水兴波,这是激活传统的表现技巧之一。
B.作者创作诗文,应掌握起承转合的技巧,将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C.换位和倒装是主要的转折方法,它能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D.意象叠加和形式的通变,是诗文“转折”入妙之道,会给人一种新鲜感。
(2)下列对“激活传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激活传统需要价值观念创新,宏开思路,与时俱进,吟出时代的新声。
B.诗人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激活传统离不开语言创新。
C.表现技巧的改进也是激活传统的内容,中华诗词的魅力与其进步相关。
D.中华诗词从“言”到“歌行”的不断变化,对于激活传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只有吸收时代新元素,激活传统,才能批判继承中华文化的遗产。
B.激活传统对中华诗词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C.我们应该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D.文化传统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激活传统,使古代诗词逐步得到完善。
【答案】(1)A
(2)D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说“木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
B项,表述不正确,“起承转合”:“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转折”有“起承转合”中“转”的含义,但不完全相同。
C项,以偏概全,换位和倒装在上文中指遣词造句,只是转折的技巧之一,但不是主要的转折方法,题干中的“转折”,不是指一句话或是一个词语,而是指整篇文章或整首诗中运用的写作技巧。
D项,表述错误,“意象叠加和形式的通变”不是“转折”,而是另一种写作技巧。符合原文意思的是A项,答题的信息区间是最后四段。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依据试题的题干要求,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项。
D项,“决定性作用”表述错误,原文表述是“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中华文化”表述错误,概念扩大。
B项,表述错误,原文是“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D项,“使古代诗词逐步得到完善”表述错误。完善:完备美好。不符合原文内容。古代诗词本身并没有完善与否的问题,只是需要不断激活,得到更好的传承,焕发出时代光彩。
故答案为:(1)A
(2)D
(3)C
【点评】第(1)题要结合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位置来理解,“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在倒数第四段,由“转折”一词即可推知“回旋曲折”之意。故A理解正确。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且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场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要形象上的2的个艺术特征。
(1)古代的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而不用“树”呢?
(2)吴均《答柳恽》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
(3)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木”?
(4)“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
(5)为什么在古诗句里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答案】(1)秋风叶落的季节。
(2)“高树”饱满,是满树叶子的形象,而“高木”则空阔,是落叶的形象。作者在“寒
风扫高木”的诗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正是要借“高木”创造“落木千山”这样
一个空阔的艺术境界。
(3)作者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4)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5)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而古典诗歌又习惯于用单词。
【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1)最好的场合是能够使“木”字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的时候。追溯文学史,最早是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2)做该题时,要仔细体会高木和高树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内涵和适用环境。高木这个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萧索、感伤的氛围,而高树就没有这个意思。因此,高木比高树更适合吴均《答柳恽》这首诗歌的意境。(3)高木代表着数目枝叶茂盛,而风吹刮茂密的树叶的声涛就像行者满怀的悲思,这种饱满的感情不是风吹叶落能恰当的表达出来的。(4)学生在做该题时,可以把这个句子还原到文段里面,根据上下文语境就可以找出“这个特征”所指代的内容。(5)古代诗歌习惯于用单音节词,现代文中的树叶完全可以用“木”或者“叶”来代替;不管是古人用落叶来表达自己的感伤、失落之情,还是描绘绿树成荫的景象,涉及到叶子,都不会用树叶,可能是缘于古人的语言习惯与现代人大不相同。
【点评】(1)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2)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4)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5)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三、语言表达
1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知识点】压缩语段;说“木叶”
【解析】【分析】找出关键句,最后一句是总结语。
故答案为:“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点评】解答本题,要通读所给语段,把握语段内容,然后再压缩成一句话。这段文字共分三层:第一层说屈原的《九歌》首先唱出“木叶”,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第二层说受屈原影响的诗人及其诗句;第三层说“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这段文字阐述的对象是“木叶”,答题时把上面的分析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五第9课《说木叶》同步试卷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褒奖(bāo) 漂泊(pō) 袅袅(niǎo) 不落言筌(quán)
B.亭皋(gāo) 招徕(lài)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迢远(tiáo) 征戍(shù) 蛊惑人心(gǔ)
D.寒砧(zhēn) 桅杆(wěi) 疏朗(shū) 灼灼其华(zhuó)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干燥 传颂诗文 钢锭 天高地阔
B.精采 语言洗练 桅杆 随心所欲
C.钟爱 精巧无比 启发 精神饱满
D.典形 无人问津 联想 月白风清
3.下列横线上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木” 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 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 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A.不但 而且 至于 而且
B.如果 就 关于 或者
C.不但 而且 那么 或者
D.如果 那么 至于 甚至
4.下列对句子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文章开头紧扣题目,说明“木叶”的来历,以及对后代诗歌产生的影响。
B.“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引用这些诗句,都是为了说明古代诗人特别喜欢使用“木叶”一词,因此“木叶”在古诗中很常见。
C.“‘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设问开头,引出对“木叶”与“树叶”在诗歌运用上的分析。
D.“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就是“树叶”,引用诗句说明古诗句中“树”和“叶”是常见的,而“树叶”连用不常见。
5.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时常说到乡愁,什么是乡愁?乡愁是我们的百姓对生养自己的故土故乡刻骨铭心的情感与爱恋,是家园真正的精神价值。
B.企业的发展需要通才,所谓通才不是指万金油或叫做万应锭式的人,而是指能在技术研发、成本核算、外交沟通等方面都能挑大梁的人才。
C.无数案例告诉我们,防止电话诈骗,最有效的方法是对陌生电话的求救、告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就可避免落于言筌。
D.说“木叶”不说“树叶”,决非古人标新立异,“木叶”作为意象而言,蕴含着更多的意味,包含着更多的情感,更能体现其艺术特征。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 。 。 , , 。 。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清秋疏朗的气息。
①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暗示“木”的颜色属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就树干而论,一般是褐绿色,这与叶的颜色还是比较接近的
⑥这里带有“木”更为普遍的特性
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她的歌声清亮、甜美、质朴、亲切,焕发着泥土的芬香,把人们带到了那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
B.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高。
C.实施名牌战略,精心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是加入WTO之后,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我国各大企业相继制定的发展策略。
D.学校抓不抓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问题 ,是关系到祖国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8.读课文《说“木叶”》,在古代的作品当中,“木”一般情况下在形象上的特征是   ;二是   。
9.《说“木叶”》这个题目中,“说”的解释是   ;木叶是文章的   ,本文就是根据   。
10.林庚,原籍福建闽侯,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他主要研究唐诗、楚辞以及文学史等方面,主要著作收集在   里。他的其它作品还有    、   、   、   和   等。
二、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激活传统话诗词
周笃文
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我们在以敬慕的心情认真学习的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历史使命感,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卷》中主张文学必须开一代之新,续千古之雄风。这对于中华诗词也同样是适用的。任何文化传统都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传统必须吸收时代新元素,加以激活,才能永葆其活力。
时代的进步是伴随着思想的突破的,新的时代有太多的创造与期许,我们必须直面它,表现它,擂出时代的鼓点。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其创新宇宙的襟抱与整顿乾坤使命感又是何等气壮山河、光耀霄汉了。一样的形式格律,在当代伟人的手中,便有焕然一新、发聋振聩的作用,这就是价值观念创新的结果。
司空图《诗品》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把诗的语言提高到从生活中采炼金矿的境地。出色的诗人无一不是超级语言大师,传世的名篇大都有惊人之句。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0个字写尽了洞庭的水势与涛声。“蒸”字、“撼”字真是笔雄万夫了。辛稼轩《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写农家生活,情态活现,“小儿”两句写尽了稚子淘气模样。如此活灵活现的手笔,真是妙夺造化、画工难及之杰作。
中华诗词的无穷魅力,是同它表现技巧的进步密切相关的。如常说的起承转合的章法,都是深谙此道的经验之谈。
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如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门外猫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步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犹胜独睡时。”写一个女子等候情郎,由热盼、喜至到失望和自宽自解的心理过程,真是冰火两重天。一句“犹胜独睡时”,写出了几多无奈与爱的极至,可谓化俗为雅的极笔了。
换位和倒装也是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的重要方法。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除夕将晓之时,已经感受到江上的春色。句式之倒装,曲折之涩笔,令读者增反复咀嚼之意致,皆深化诗意的手段。
意象叠加,是庞德学习中国诗而得出创作妙诀。他提出“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即用纯意象或全意象”。他的定义是:“意象是感性与智性在瞬间的突然结合。”
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固然对于精美无比的诗词形式,我们应当以敬畏的心情钻研学习。但并不是说必得固守雷池,不能稍有变化。从中华诗史由四言而五言、七言,乃至歌行古风,足以证明了突破形式的必要性。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关于“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写诗为文应善于回旋曲折,尺水兴波,这是激活传统的表现技巧之一。
B.作者创作诗文,应掌握起承转合的技巧,将语意由一个方向转向另一个方向。
C.换位和倒装是主要的转折方法,它能增强表现力与陌生感,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D.意象叠加和形式的通变,是诗文“转折”入妙之道,会给人一种新鲜感。
(2)下列对“激活传统”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激活传统需要价值观念创新,宏开思路,与时俱进,吟出时代的新声。
B.诗人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激活传统离不开语言创新。
C.表现技巧的改进也是激活传统的内容,中华诗词的魅力与其进步相关。
D.中华诗词从“言”到“歌行”的不断变化,对于激活传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只有吸收时代新元素,激活传统,才能批判继承中华文化的遗产。
B.激活传统对中华诗词乃至人类文明进步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C.我们应该承担起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D.文化传统有一个继承、吸收与创新的过程,激活传统,使古代诗词逐步得到完善。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练习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且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场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了“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要形象上的2的个艺术特征。
(1)古代的诗人们在什么场合才用“木”而不用“树”呢?
(2)吴均《答柳恽》有“寒风扫高木”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
(3)曹植《野田黄雀行》有“高树多悲风”的诗句,为什么诗人在这里用“高树”而不用“高木”?
(4)“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个特征具体指什么?
(5)为什么在古诗句里很少见到“树叶”这个词汇?
三、语言表达
1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形声字的分辨;形近字的分辨;多音字的分辨;习惯性误读字;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漂泊”中“泊”应读“bó”;
B项,“招徕”中“徕”应读“lái”;
C项,正确;
D项,“桅杆”中“桅”应读“wéi”。
故答案为:C。
【点评】招徕,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招揽,招引到自己面前来;有时比喻招揽客人。拼音:zhāo lái,“徕”易误读为“lài”。
2.【答案】C
【知识点】同音字的分辨;形似字的分辨;近义字的分辨;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传颂诗文”中“颂”应写作“诵”;
B项,“精采”中“采”应写作“彩”;
C项,正确;
D项,“典形”中“形”应写作“型”。
故答案为:C。
【点评】传诵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传颂的对象是人物事迹 ,A应用“传诵”。
3.【答案】A
【知识点】近义虚词辨析;说“木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从句意关系看,“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为递进关系,故排除B、D两项;“它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两句,从句意上判断,应为递进关系,而非选择关系,故排除C项。
故答案为:A。
【点评】不但:用在表示递进的复句的上半句里,下半句通常有连词“而且、并且”或副词“也、还”等相呼应。如果:连词,表示假设。而且:连词,,表示进一步,前面往往有“不但、不仅”等跟它呼应。那么: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或做出判断。至于:介词,表示另提一事。关于:介词,引进关涉对象。或者:或许;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
4.【答案】B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B 项,引用诗句说明这些诗人使用“木叶”是受了屈原的影响,是从屈原的诗句中得到了启发。
故答案为:B。
【点评】“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是说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是说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5.【答案】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说“木叶”
【解析】【分析】A项,刻骨铭心:刻在骨头上或心上,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
B项,万应锭:万能药。
C项,落于言筌: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不能理解为陷入语言圈套。
D项,标新立异:提出新的见解,表示与众不同。
故答案为:C。
【点评】言筌:就是解释说明。筌:捕鱼的竹器。“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和“陷入语言圈套”不是一个意思。
6.【答案】C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说“木叶”
【解析】【分析】本段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暗示的颜色属性,②为领起句,⑤①分别讨论“树”的颜色和“木”的颜色,①“至于‘木’呢”承接⑤,③是①的论据,⑥紧承③,④总结前文,引出横线后的文字内容。
故答案为:C。
【点评】注意句间关系即可,如⑤承开头疑问,⑥承③,可据此得出答案。
7.【答案】C
【知识点】搭配不当;说“木叶”
【解析】【分析】A、B、D三项都犯了搭配不当的语病。A项主谓搭配不当,“歌声”不能“焕发着泥土的芳香”B项中受欢迎的不是“培养”而是“高校的学生”,应把原句中“学生”与“培养”对调位置。D项中两面与一面不搭配,应在“后继有人”前面加上“是否(或能否)”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经常出现的语病的分析辨别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教材中提供的成分残缺、词序不当、搭配不当以及表意不明四大类型的语病准确掌握,还要掌握其中一些小的分类。另外,平时多读优秀作品,培养语感,提高做题能力。
8.【答案】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第二:“木”还暗含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可能它还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古代作品中“木”经常被赋予落叶的涵义:“木”只有在风吹叶落的季节才能体现出最精妙的意境。因此,它本身仿佛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另外,“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它可能还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9.【答案】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论题;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知识点】文学常识;说“木叶”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题目含义的理解能力。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属于议论文的范畴,“说”是这种文体的标志。“木叶”是文章论述的中心,文章就是根据“木叶”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点评】学生做该题之前,应该了解本题考查的目的。这是一道考查学生第文章题目的掌握情况的题,平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阅读各方面的书籍,多记忆,就能逐渐提高做这类题目的水平。
10.【答案】《夜》;《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
【知识点】文学常识;说“木叶”
【解析】【分析】林庚,字静希。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毕生精力在于研究唐诗、楚辞以及中国文学史等方面,著作颇丰,主要有《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春野与窗》、《问路集》以及《中国文学简史》等等。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学常识的识记、掌握能力。要求学生学习时要准确记忆相关地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所涉及到的问题方面的常识。
11.【答案】(1)A
(2)D
(3)C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说“木叶”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
B项,表述不正确,“起承转合”:“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转折”有“起承转合”中“转”的含义,但不完全相同。
C项,以偏概全,换位和倒装在上文中指遣词造句,只是转折的技巧之一,但不是主要的转折方法,题干中的“转折”,不是指一句话或是一个词语,而是指整篇文章或整首诗中运用的写作技巧。
D项,表述错误,“意象叠加和形式的通变”不是“转折”,而是另一种写作技巧。符合原文意思的是A项,答题的信息区间是最后四段。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依据试题的题干要求,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项。
D项,“决定性作用”表述错误,原文表述是“形式的通变也是激活传统的手段之一”。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中华文化”表述错误,概念扩大。
B项,表述错误,原文是“中华诗词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激活传统的历史责任,使中华诗词在传承中焕发出时代光彩”。
D项,“使古代诗词逐步得到完善”表述错误。完善:完备美好。不符合原文内容。古代诗词本身并没有完善与否的问题,只是需要不断激活,得到更好的传承,焕发出时代光彩。
故答案为:(1)A
(2)D
(3)C
【点评】第(1)题要结合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位置来理解,“多转折,是诗文入妙之道”在倒数第四段,由“转折”一词即可推知“回旋曲折”之意。故A理解正确。
12.【答案】(1)秋风叶落的季节。
(2)“高树”饱满,是满树叶子的形象,而“高木”则空阔,是落叶的形象。作者在“寒
风扫高木”的诗句里用“高木”而不用“高树”,正是要借“高木”创造“落木千山”这样
一个空阔的艺术境界。
(3)作者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
(4)空阔、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5)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树”和“叶”之间有太多的一致,而古典诗歌又习惯于用单词。
【知识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说“木叶”
【解析】【分析】(1)最好的场合是能够使“木”字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的时候。追溯文学史,最早是屈原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2)做该题时,要仔细体会高木和高树的区别,以及它们各自不同的内涵和适用环境。高木这个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萧索、感伤的氛围,而高树就没有这个意思。因此,高木比高树更适合吴均《答柳恽》这首诗歌的意境。(3)高木代表着数目枝叶茂盛,而风吹刮茂密的树叶的声涛就像行者满怀的悲思,这种饱满的感情不是风吹叶落能恰当的表达出来的。(4)学生在做该题时,可以把这个句子还原到文段里面,根据上下文语境就可以找出“这个特征”所指代的内容。(5)古代诗歌习惯于用单音节词,现代文中的树叶完全可以用“木”或者“叶”来代替;不管是古人用落叶来表达自己的感伤、失落之情,还是描绘绿树成荫的景象,涉及到叶子,都不会用树叶,可能是缘于古人的语言习惯与现代人大不相同。
【点评】(1)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2)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3)此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涵义的能力。做该题时,首先要抓住文段中的信息语句,然后理清相关句子之间的关系,最后对这些句子进行总体的分析评价;(4)本题是考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根据相应语境稍加分析,便可得出答案;(5)此题考查学生领悟作品丰富内涵和主旨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多读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多批注,多思考,通过大量的生活现象看到后面的本质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
13.【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知识点】压缩语段;说“木叶”
【解析】【分析】找出关键句,最后一句是总结语。
故答案为:“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点评】解答本题,要通读所给语段,把握语段内容,然后再压缩成一句话。这段文字共分三层:第一层说屈原的《九歌》首先唱出“木叶”,影响了此后历代诗人;第二层说受屈原影响的诗人及其诗句;第三层说“木叶”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这段文字阐述的对象是“木叶”,答题时把上面的分析综合起来,用一句话表述即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