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4章《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今年6月5日是我国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践行绿色生活”是今年环境日的宣传主题,下列生活方式中,不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 )
A.用手帕代替纸巾
B.将废弃的干电池扔入河道
C.短途旅行时用自行车代替机动车
D.垃圾分类后放入指定的垃圾箱
【答案】B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践行绿色生活,要求我们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 有效手段。要有效控制碳排放,大力提倡低碳生活,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情况,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解答】A.用手帕代替纸巾,节省了纸张能源,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A不符合题意。
B.将废弃的干电池扔入河道,废弃的干电池将污染河道,影响水资源清洁,不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B符合题意。
C.短途旅行时用自行车代替机动车,节省了燃油,同时减少了碳排放,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C不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后放入指定的垃圾箱,可以对有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节省了原料,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我市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易拉罐,应该捡起投入到贴有下列哪种标志的垃圾收集箱中(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我市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易拉罐是铝制品,属于金属物质,使用之后对其材质不会有影响,故而可以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故而在垃圾归类处理中,应将其归于可回收金属一类。
【解答】A.图为可回收金属标志,A符合题意。
B.图为有害垃圾标志,B不符合题意。
C.图为不可回收物标志,C不符合题意。
D.图为厨余垃圾标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B.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C.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 了各种资源,同时也接纳并转化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人们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影响着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解答】A.人们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影响着环境,同时也受着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A不符合题意。
B.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不都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B符合题意。
C.人类砍伐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变化影响着国家的经济与环境。如图反映的是我国1960年至 2050年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变化及趋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趋势看我国的人口数量已处在最高位
B.1970年前后是我国人口增长率的一个高峰期
C.人口增长率趋势下降时,人口数量一定减少
D.我国实施放开“二孩”政策是因人口数量开始下降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该题是图表分析题。总体来看,2020年前,我国总人口数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人口增长率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20年后,我国总人口数量呈维持稳定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人口增长率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解答】A.从趋势看我国的人口数量并没有处在最高位,A不符合题意。
B.1970年前后,我国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所以是我国人口增长率的一个高峰期。B符合题意。
C.从1970年至1980年来看,人口增长率趋势下降时,人口数量还在增长。C不符合题意。
D.我国实施放开“二孩”政策,其原因是人口老龄化。D不符合题意。
5.我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成功登陆月球开展探测工作。下列能源中,不可能作为“玉兔号”在月球上工作能源的是( )
A.太阳能 B.核能 C.电能 D.汽油
【答案】D
【知识点】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汽油需要燃烧才能释放能量,“玉兔号”在月球上工作,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空气汽油不能燃烧。
【解答】汽油在缺乏空气的月球上不能燃烧,不能作为“玉兔号”在月球上工作能源。
故答案为D.
6.关于能源、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理想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B.核能的利用会造成放射性污染,所以应该关闭核电站
C.能量是守恒的,不会发生能源危机
D.化石能源、水能、核能,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这类能源称为不可再生能源
【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1)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等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 取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我们利用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而 是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称为二次能源。(2)化石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 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将被开采殆尽。
【解答】A.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将被开采殆尽,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理想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A符合题意。
B.核能的利用会造成放射性污染,但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应该被合理利用。B不符合题意。
C.能量是守恒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由化学能变成了电能、热能等,他们一部分被我们利用,一部分则影响着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化石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 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外观像冰。1体积“可燃冰”可贮载100~200体积的天然气。下面关于“可燃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
B.“可燃冰”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
C.“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D.“可燃冰”的主要可燃成分是甲烷
【答案】C
【知识点】新能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其资源密度高,1体积“可燃冰”可贮载100~200体积的天然气。全球分布广泛,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
【解答】A.“可燃冰”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A不符合题意。
B.“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B不符合题意。
C.“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能够燃烧的部分是天然气而非水。C符合题意。
D.“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天然气主要可燃成分是甲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大家可以上网查询永嘉实时PM2.5,如2014年8月24日,永嘉县PM2.5为51μg/m3,空气质量为良好,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下列措施有利用减少空气中PM2.5含量的是( )
A.鼓励汽车使用,发展汽车工业 B.控制核电数量,发展燃煤发电
C.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周边环境 D.发展工业喷涂,洁化物体表面
【答案】C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减少空气中PM2.5,也就是减少空气污染,由此,我们可以倡导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倡导植树造林,沉降空气中的污染物。
【解答】A.发展汽车工业与节能减排不符。A不符合题意。
B.燃煤发电会排放更多空气污染物。B不符合题意。
C.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周边环境可以有效沉降空气中的污染物。C符合题意。
D.发展工业喷涂,洁化物体表面,会使更多灰尘混合到空气中,增加空气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关于能源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火力发电无污染
B.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C.核能是绝对安全的能源
D.地热能是二次元能
【答案】B
【知识点】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1)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等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 取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我们利用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而 是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称为二次能源。(2)化石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 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将被开采殆尽。
【解答】A.火力发电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 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B符合题意。
C.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类型,原子核裂变时会产生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C不符合题意。
D.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等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 取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根据“世界人口增长图”,你认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世界人口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B.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在缩短
C.与20世纪相比较,19世纪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D.19世纪之前人口并没有增长
【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该题为图表分析题,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A.从柱形图看,世界人口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A不符合题意。
B.分析横纵坐标,以及柱的高度,可知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在缩短。B不符合题意。
C.总体上看,19世纪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缓慢,20世纪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速。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19世纪人口持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比较缓慢。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如图所示的是1990年和2050年世界各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根据所学的有关能源的知识和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在1990年和2050年的世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均最大
B.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
C.2050年石油的需求量小于1990年石油的需求量
D.图中的水能是指水的化学能
【答案】A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该题为图表分析题,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人类燃烧煤和石油来获取能量,增加了大气层中的 CO2、NO2、SO2 等 含量。大气中 CO2 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失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NO2、 SO2 溶解到雨水中产生酸雨,影响人类生活。
【解答】A.分析两个扇形图,可知石油在1990年和2050年的世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均最大。A符合题意。
B.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硫的排放。B不符合题意。
C.比较两个扇形图可知,2050年石油的消耗量小于1990年石油的需求量,但需求量同样的大。C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水能是指水的物理能,如利用水的落差产生的能量发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建造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美丽毕节,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大力开发使用化石能源
B.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C.大力植树造林,保固水土
D.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A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 人类美好的未来。
【解答】A.大力开发使用化石能源不符合合理利用资源的要求。A符合题意。
B.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符合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要求。B不符合题意。
C.大力植树造林,保固水土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C不符合题意。
D.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19世纪50年代的315ppm升至20世纪初的370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A.人口过快增长 B.植被遭受破坏
C.全球气温升高 D.野生生物灭绝
【答案】B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将产生的 CO2 排 入 大 气 中, 煤、石油、天然气 等化石能源的燃烧 产生的 CO2,也排 入大气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 中的 CO2 合成为有机物,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如果排入大气中的 CO2 在植物能够吸收的范围之内,自然 界中的 CO2 就达到平衡,大气中的 CO2 含量就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解答】A.人口过快增长,可以增加生物呼吸作用排放CO2的量,但不是CO2浓度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
B.植被遭受破坏将对自然界的碳循环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是CO2浓度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
C.全球气温升高是由于CO2浓度快速增长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野生生物灭绝对CO2浓度快速增长很少或几乎没有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3月29日是本年度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日,主题为“蓝天自造”,旨在呼吁每一位公民从自身开始,采取实际行动,应对当前中国最紧迫、最受关注的环境议题——雾霾。作为一名中学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
B.让衣服自然晾干,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将废纸、汽水瓶等收集起来,一次性焚烧
D.拒绝一次性使用一次性木筷,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
【答案】C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1)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保护环境,要求我们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解答】A.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A不符合题意。
B.让衣服自然晾干,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B不符合题意。
C.将废纸、汽水瓶等收集起来,一次性焚烧,焚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如CO2、SO2、空气悬浮颗粒物等等。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C符合题意。
D.拒绝一次性使用一次性木筷,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下列行为中,能较好地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
①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 ②消费者选用一次性用品 ③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的混合模式 ④城市垃圾集中填埋 ⑤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 ⑥生产企业减少对商品的过度包装 ⑦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⑧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⑦ D.③⑤⑥⑦⑧
【答案】D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2)北京留民营村以观光农业为特色,发展生态乡村旅游。(3)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有许多地势低洼的地方,每逢暴雨便积水不退,后经人工改造,把洼地深挖成池塘养鱼,挖出的泥土堆在四周成“基”。“基”既可在暴雨洪水时防止塘水泛滥,又可在“基”面上栽培桑树、甘蔗、果树等。比如,“基”上种植桑树,桑树可以养蚕,蚕沙投入池塘又可成为鱼的饵料,鱼类及微生物分解后的塘泥又成为“基”面上作物的肥料,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利用构成基、塘互养的水陆物质循环体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解答】①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属于合理利用资源,不属于循环经济。 ②消费者选用一次性用品,会造成物资浪费,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③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的混合模式,谷物枝叶用来饲养家畜,家畜产生的粪便用来灌溉谷物,较好的实现了物质循环。 ④城市垃圾集中填埋,没有体现循环经济。 ⑤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⑥生产企业减少对商品的过度包装,合理减少物资使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⑦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⑧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故③⑤⑥⑦⑧体现了循环经济。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6.根据如图所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 输出给 。
(2)图中箭头c表示 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 。
(3)将下列选项代号分别填入下面代表图中箭头a和b后的横线上。
a. ;b. 。
A. 铁矿石、水产品 B. 煤渣和污水
C. 垃圾和煤烟 D. 木材和煤炭
【答案】(1)废弃物;环境
(2)环境;人类社会
(3)AD;B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是分析题。人类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并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1)图中箭头b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输出给环境。(2)图中箭头c在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互相指向,表示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社会。(3)图中箭头a由环境指向人类社会,表示环境给人类社会提供的物质。图中箭头b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表示人类输出给环境的废弃物。
故答案为:(1)废弃物;环境;(2)环境;人类社会;(3)AD;BC
17.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的过程的能量转化是:风吹动风车将风能转化为风车的 ,发电机将 转化为电能。
【答案】机械能;机械能
【知识点】新能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的动力机械,再由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解答】风力发电的过程的能量转化是:风吹动风车将风能转化为风车的机械能,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故答案为:机械能;机械能
18.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能源家庭中有:①柴薪;②煤炭;③石油;④天然气;⑤水能;⑥风能;⑦太阳能;⑧地热能等。在大量耗用各种能源时,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 ;会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有 。(填序号)
【答案】①②③;①
【知识点】化石能源;新能源及其开发与利用;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人类燃烧煤和石油来获取能量,增加了大气层中的 CO2、NO2、SO2 等 含量。大气中 CO2 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失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NO2、 SO2 溶解到雨水中产生酸雨,影响人类生活。燃烧柴薪来获取能量,一方面砍伐树木,会造成水土流失,一方面释放的CO2会污染空气。
【解答】柴薪、煤炭、石油的燃烧会污染空气,柴薪的燃烧会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也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故答案为:①②③;①
19.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
(1)在大量耗用各种能源时,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 ;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有 。(填序号)
①柴薪 ②煤炭 ③石油 ④天然气 ⑤水能 ⑥风能 ⑦太阳能 ⑧地热能
(2)某市城区正在进行天然气工程建设,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反对,小刚同学收集了如下两组有关数据:
热值q/J m﹣3 当地价格/元 m﹣3 每户月平均用气量/m3 更换灶具费用/元
煤 气 约4×107 9 6 0
天然气 约8×107 15 3 70
请你决策: (填字母)。
A. 继续使用煤气 B. 更换使用天然气
简单说明你作出这种决策的理由: 。
【答案】(1)①②③;①
(2)B(或者A);更换原灶具浪费,还需要新投入(或从长远看,更经济)
【知识点】化石能源;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人类燃烧煤和石油来获取能量,增加了大气层中的 CO2、NO2、SO2 等 含量。大气中 CO2 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失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NO2、 SO2 溶解到雨水中产生酸雨,影响人类生活。燃烧柴薪来获取能量,一方面砍伐树木,会造成水土流失,一方面释放的CO2会污染空气。
【解答】(1)柴薪、煤炭、石油的燃烧会污染空气,柴薪的燃烧会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也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2)由表格数据可知:煤气的性价比低于天然气,每月平均用气量却多于天然气。由此,应该推荐使用天然气,或从长远看,更经济。但由于更换原灶具浪费,还需要新投入,所以也可以继续使用煤气。
故答案为:(1)①②③;①;(2)B(或者A);更换原灶具浪费,还需要新投入(或从长远看,更经济)
20.近年,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增多,雾是水蒸气,本身无污染,“霾”由细小颗粒物组成,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以及地面灰尘等。它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下面治理雾霾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压减化石燃料;②控制车辆使用;③减少户外活动;④加强城市绿化;⑤关闭厂矿企业;⑥调整能源结构
【答案】①②④⑥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减少空气中PM2.5,也就是减少空气污染,由此,我们可以倡导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倡导植树造林,沉降空气中的污染物。
【解答】①压减化石燃料可以减少碳排放,减少空气颗粒污染物;②控制车辆使用可以减少燃料燃烧,减少碳排放,减少空气颗粒污染物;④加强城市绿化可以净化空气;⑥调整能源结构也可以较少污染物的排放。
故答案为:①②④⑥
三、实验探究题
21.可吸入颗粒物中PM2.5能进入血液。如图甲是2015年1~2月份11个地区PM2.5均值。为了研究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成熟T淋巴细胞的影响,用含有不同浓度可吸入颗粒物的培养液培养T淋巴细胞,48小时后检测细胞活力,实验结果如图乙。细胞活力相对值越大,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越小。
(1)仅仅由上图甲PM2.5均值,能不能得出舟山2015年1~2月份的空气质量最好? 。
(2)图乙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高,细胞活力越 。
(3)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较高,长期接触汽车尾气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具有的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会产生障碍,导致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答案】(1)不能
(2)小
(3)特异性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为图表分析题,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图甲是2015年1~2月份11个地区PM2.5均值,仅仅由上图甲PM2.5均值,不能得出舟山2015年1~2月份的空气质量最好。(2)分析图乙可知,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高,细胞活力越小。(3)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较高,长期接触汽车尾气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活力越小,T淋巴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会产生障碍,导致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故答案为:(1)不能;(2)小;(3)特异性
22.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米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红萍利用 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怎样设置 。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 。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 循环利用。
【答案】(1)光合作用
(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
(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4)物质(或“碳-氧”)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及图表题,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实验目的在于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实验结果测定方法为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
【解答】(1)红萍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应该排除无关因素,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设置为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太空舱应实现物质(或“碳-氧”)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或“碳-氧”)
23.浙江省提出到2017年底要全面剿灭劣V类水。某河流水质原为劣Ⅴ类,氨氮含量高,藻类等浮游植物占主导;经“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Ⅲ~Ⅳ类,其治理过程如图甲,治理后存在的部分食物关系如图乙。
(1)河道修复包含“曝气充氧”和“活化底泥’’等措施,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CxHyOz)分解为 等无机物;资料显示,溶解于水的氧气还能除去水体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如将H2S转化为S和H2O,写出氧气除去H2S的化学方程式 。
(2)引入食藻虫,可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可利用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底泥中的N、P,以改善水质。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 。
【答案】(1)CO2和H2O;2H2S+O2=2S↓+2H2O
(2)消费者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有机物(CxHyOz)可以被分解为CO2和H2O等无机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环境。
【解答】(1)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CxHyOz)分解为CO2和H2O等无机物;溶解于水的氧气还能除去水体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如将H2S转化为S和H2O,化学方程式为:2H2S+O2=2S↓+2H2O。(2)引入食藻虫,可取食藻类,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消费者。
故答案为:(1)CO2和H2O;2H2S+O2=2S↓+2H2O;(2)消费者
四、解答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氢气作为未来理想能源的优点:来源广泛,可以由水制得;燃烧的热值高,大约是汽油热值的二倍;最突出的优点是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氢能源的开发主要有两种:一是电解水的方法,但消耗电量太多,成本高,不经济,不能大规模地制取氢气。第二种方法,也是最理想的制氢方法是寻找合适的光分解催化剂,使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氢气。
材料二:太阳能具有总量巨大、安全经济、清洁无污染等优点。人类利用太阳能有三大技术领域,即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转换。光电转换就是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光化转换包括:光合作用、光电化学作用、光敏化学作用及光分解反应,目前该技术领域尚处在实验研究阶段。
材料三:太阳能可以就地开发利用,不存在运输问题,尤其对交通不发达的农村、海岛和边远地区更具有利用的价值。如图是某海岛上一村民建在房顶上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它属于家用并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功率为2千瓦,该电站发的电,满足自家使用后,多余的并入电网。
(1)①水分解产生氢气的过程属于 变化。
②自然界最普遍的光化转换发生在植物体上,植物体实现光化转换的主要器官是 。
③该并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光照6小时能发电 千瓦时。
(2)对于氢能源和太阳能的开发,你认为以下课题中具有研究价值的是 。(填字母编号)
①寻找直接从空气中分离氢气的方法,节约制氢成本
②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使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氢气
③寻找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新型材料,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3)面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从自身出发,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我该怎么做。请写出一项具体做法 。
【答案】(1)化学;叶;12
(2)②③
(3)合理即可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水分解产生氢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植物体实现光化转换的主要器官是叶。该并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功率为2千瓦,光照6小时能发电12千瓦时。(2)对于氢能源和太阳能的开发,可以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使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氢气;或者寻找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新型材料,提高光电转换效率。(3)面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节能减排,如步行或者自行车代替燃油车;出门随手关灯等等。
故答案为:(1)化学;叶;12;(2)②③;(3)合理即可
25.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其中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3)2016年4月22日将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个“世界地球日”,一百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用图中的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选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物
【答案】(1)光合作用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3)④
(4)②③④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是分析题,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图中①由无机环境指向绿色植物,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原因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煤和石油燃烧的碳排放量,即图中的序号 ④。(4)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交换、捐赠旧物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 ④;(4)②③④
26.如图是一种绿色家居设计图。风帽、光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复合保温墙体、屋顶绿化等都是它的配置。
(1)风帽能利用各种方向的风推动,将室内的空气排出。下表是某型号屋顶风帽有关数据:
风速(千米/时) 8 10 12
室内外温差(摄氏度) 5 10 15 5 10 15 5 10 15
每小时排气量(米3) 1080 1189 1263 1242 1354 1438 1617 1728 1801
由表可知,在室内外温差相同的情况下,风速 ,风帽排气效果越好。
(2)该绿色家居采用的环保能源主要有风能和 能。
(3)安装在房顶上的光电池,平均每天发电5.5千瓦时,使用时输出电压为220伏。冬季室内采用电热地板取暖,电热地板的规格是“220V 88Ω”。那么5.5千瓦时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多少小时?
【答案】(1)越大
(2)太阳
(3)解:电热地板的功率:P=U2/R=(220伏)2/88欧=550瓦
根据P=W/t得:
正常工作时间:t=W/P=5.5千瓦时/0.55千瓦=10小时
答:5.5千瓦时电能可供电热地板正常工作10小时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太阳能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为图表分析题和计算题,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得出一部分答案。电热板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和电阻,又知道提供的电能,利用W=U
2 t/R求出5.5kW h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的时间.
【解答】(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室内外温差相同的情况下,风速越大,风帽排气效果越好。(2)由图可知,该绿色家居采用的环保能源主要有风能和太阳能。(3)由题可知,光电池平均每天提供的电能:W=5.5kW h,由W=U2 t/R可算得这些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的时间t。
故答案为:(1)越大;(2)太阳;
(3)解:电热地板的功率:P=U2/R=(220伏)2/88欧=550瓦
根据P=W/t得:
正常工作时间:t=W/P=5.5千瓦时/0.55千瓦=10小时
答:5.5千瓦时电能可供电热地板正常工作10小时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学期第4章《可持续发展》综合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今年6月5日是我国新环保法实施后的首个环境日,“践行绿色生活”是今年环境日的宣传主题,下列生活方式中,不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的是 ( )
A.用手帕代替纸巾
B.将废弃的干电池扔入河道
C.短途旅行时用自行车代替机动车
D.垃圾分类后放入指定的垃圾箱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我市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如果我们在路上看到易拉罐,应该捡起投入到贴有下列哪种标志的垃圾收集箱中( )
A. B.
C. D.
3.人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
B.资源和环境问题都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C.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
4.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变化影响着国家的经济与环境。如图反映的是我国1960年至 2050年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率变化及趋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趋势看我国的人口数量已处在最高位
B.1970年前后是我国人口增长率的一个高峰期
C.人口增长率趋势下降时,人口数量一定减少
D.我国实施放开“二孩”政策是因人口数量开始下降
5.我国首辆月球车“玉兔号”成功登陆月球开展探测工作。下列能源中,不可能作为“玉兔号”在月球上工作能源的是( )
A.太阳能 B.核能 C.电能 D.汽油
6.关于能源、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理想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B.核能的利用会造成放射性污染,所以应该关闭核电站
C.能量是守恒的,不会发生能源危机
D.化石能源、水能、核能,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这类能源称为不可再生能源
7.“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它是在海底的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外观像冰。1体积“可燃冰”可贮载100~200体积的天然气。下面关于“可燃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
B.“可燃冰”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
C.“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D.“可燃冰”的主要可燃成分是甲烷
8.大家可以上网查询永嘉实时PM2.5,如2014年8月24日,永嘉县PM2.5为51μg/m3,空气质量为良好,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下列措施有利用减少空气中PM2.5含量的是( )
A.鼓励汽车使用,发展汽车工业 B.控制核电数量,发展燃煤发电
C.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周边环境 D.发展工业喷涂,洁化物体表面
9.关于能源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火力发电无污染
B.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C.核能是绝对安全的能源
D.地热能是二次元能
10.根据“世界人口增长图”,你认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世界人口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
B.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在缩短
C.与20世纪相比较,19世纪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缓慢
D.19世纪之前人口并没有增长
11.如图所示的是1990年和2050年世界各种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根据所学的有关能源的知识和图中的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在1990年和2050年的世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均最大
B.煤炭和石油等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
C.2050年石油的需求量小于1990年石油的需求量
D.图中的水能是指水的化学能
12.建造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美丽毕节,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列做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
A.大力开发使用化石能源
B.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C.大力植树造林,保固水土
D.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13.科学家发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浓度(单位为ppm)从19世纪50年代的315ppm升至20世纪初的370ppm。下列哪项可能是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
A.人口过快增长 B.植被遭受破坏
C.全球气温升高 D.野生生物灭绝
14.3月29日是本年度的“地球一小时”(Earth Hour)活动日,主题为“蓝天自造”,旨在呼吁每一位公民从自身开始,采取实际行动,应对当前中国最紧迫、最受关注的环境议题——雾霾。作为一名中学生,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
B.让衣服自然晾干,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将废纸、汽水瓶等收集起来,一次性焚烧
D.拒绝一次性使用一次性木筷,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
15.下列行为中,能较好地体现循环经济的是( )
①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 ②消费者选用一次性用品 ③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的混合模式 ④城市垃圾集中填埋 ⑤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 ⑥生产企业减少对商品的过度包装 ⑦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 ⑧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
A.①③④⑤⑧ B.②④⑤⑥⑦ C.①③④⑤⑦ D.③⑤⑥⑦⑧
二、填空题
16.根据如图所示的“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 输出给 。
(2)图中箭头c表示 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 。
(3)将下列选项代号分别填入下面代表图中箭头a和b后的横线上。
a. ;b. 。
A. 铁矿石、水产品 B. 煤渣和污水
C. 垃圾和煤烟 D. 木材和煤炭
17.风能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风力发电的过程的能量转化是:风吹动风车将风能转化为风车的 ,发电机将 转化为电能。
18.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能源家庭中有:①柴薪;②煤炭;③石油;④天然气;⑤水能;⑥风能;⑦太阳能;⑧地热能等。在大量耗用各种能源时,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 ;会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有 。(填序号)
19.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
(1)在大量耗用各种能源时,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有 ;会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有 。(填序号)
①柴薪 ②煤炭 ③石油 ④天然气 ⑤水能 ⑥风能 ⑦太阳能 ⑧地热能
(2)某市城区正在进行天然气工程建设,有人表示赞同,有人表示反对,小刚同学收集了如下两组有关数据:
热值q/J m﹣3 当地价格/元 m﹣3 每户月平均用气量/m3 更换灶具费用/元
煤 气 约4×107 9 6 0
天然气 约8×107 15 3 70
请你决策: (填字母)。
A. 继续使用煤气 B. 更换使用天然气
简单说明你作出这种决策的理由: 。
20.近年,我国不少城市和地区雾霾天气增多,雾是水蒸气,本身无污染,“霾”由细小颗粒物组成,主要来源是热电排放、化工生产、汽车尾气、冬季供暖以及地面灰尘等。它侵蚀着人们的健康,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出行。下面治理雾霾的措施中,可行的是 。
①压减化石燃料;②控制车辆使用;③减少户外活动;④加强城市绿化;⑤关闭厂矿企业;⑥调整能源结构
三、实验探究题
21.可吸入颗粒物中PM2.5能进入血液。如图甲是2015年1~2月份11个地区PM2.5均值。为了研究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成熟T淋巴细胞的影响,用含有不同浓度可吸入颗粒物的培养液培养T淋巴细胞,48小时后检测细胞活力,实验结果如图乙。细胞活力相对值越大,反映颗粒物对细胞的毒性越小。
(1)仅仅由上图甲PM2.5均值,能不能得出舟山2015年1~2月份的空气质量最好? 。
(2)图乙表明,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高,细胞活力越 。
(3)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较高,长期接触汽车尾气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具有的 (选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会产生障碍,导致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22.红萍是太空舱中提供O2和吸收CO2的一种水生植物。当初我国科研人员为了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建立了受控密闭试验舱并放置18.9米2的红萍立体培养装置,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的地面模拟试验。密闭舱全天保持稳定充足的光照强度,其他条件适宜。2名志愿者进入密闭舱中生活,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红萍利用 吸收CO2产生O2。
(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则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怎样设置 。
(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否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并说明理由 。
(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考虑,太空舱应实现 循环利用。
23.浙江省提出到2017年底要全面剿灭劣V类水。某河流水质原为劣Ⅴ类,氨氮含量高,藻类等浮游植物占主导;经“食藻虫控藻引导水体生态修复”方法治理后得到改善,主要水质指标达Ⅲ~Ⅳ类,其治理过程如图甲,治理后存在的部分食物关系如图乙。
(1)河道修复包含“曝气充氧”和“活化底泥’’等措施,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CxHyOz)分解为 等无机物;资料显示,溶解于水的氧气还能除去水体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如将H2S转化为S和H2O,写出氧气除去H2S的化学方程式 。
(2)引入食藻虫,可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在河床上种植沉水植物,可利用其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底泥中的N、P,以改善水质。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 。
四、解答题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氢气作为未来理想能源的优点:来源广泛,可以由水制得;燃烧的热值高,大约是汽油热值的二倍;最突出的优点是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氢能源的开发主要有两种:一是电解水的方法,但消耗电量太多,成本高,不经济,不能大规模地制取氢气。第二种方法,也是最理想的制氢方法是寻找合适的光分解催化剂,使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氢气。
材料二:太阳能具有总量巨大、安全经济、清洁无污染等优点。人类利用太阳能有三大技术领域,即光热转换、光电转换和光化转换。光电转换就是太阳能电池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光化转换包括:光合作用、光电化学作用、光敏化学作用及光分解反应,目前该技术领域尚处在实验研究阶段。
材料三:太阳能可以就地开发利用,不存在运输问题,尤其对交通不发达的农村、海岛和边远地区更具有利用的价值。如图是某海岛上一村民建在房顶上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它属于家用并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功率为2千瓦,该电站发的电,满足自家使用后,多余的并入电网。
(1)①水分解产生氢气的过程属于 变化。
②自然界最普遍的光化转换发生在植物体上,植物体实现光化转换的主要器官是 。
③该并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的,光照6小时能发电 千瓦时。
(2)对于氢能源和太阳能的开发,你认为以下课题中具有研究价值的是 。(填字母编号)
①寻找直接从空气中分离氢气的方法,节约制氢成本
②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使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氢气
③寻找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新型材料,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3)面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从自身出发,谈谈在日常生活中我该怎么做。请写出一项具体做法 。
25.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其中能量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3)2016年4月22日将是人类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一个“世界地球日”,一百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用图中的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选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物
26.如图是一种绿色家居设计图。风帽、光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复合保温墙体、屋顶绿化等都是它的配置。
(1)风帽能利用各种方向的风推动,将室内的空气排出。下表是某型号屋顶风帽有关数据:
风速(千米/时) 8 10 12
室内外温差(摄氏度) 5 10 15 5 10 15 5 10 15
每小时排气量(米3) 1080 1189 1263 1242 1354 1438 1617 1728 1801
由表可知,在室内外温差相同的情况下,风速 ,风帽排气效果越好。
(2)该绿色家居采用的环保能源主要有风能和 能。
(3)安装在房顶上的光电池,平均每天发电5.5千瓦时,使用时输出电压为220伏。冬季室内采用电热地板取暖,电热地板的规格是“220V 88Ω”。那么5.5千瓦时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多少小时?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践行绿色生活,要求我们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 有效手段。要有效控制碳排放,大力提倡低碳生活,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性的气候异常情况,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解答】A.用手帕代替纸巾,节省了纸张能源,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A不符合题意。
B.将废弃的干电池扔入河道,废弃的干电池将污染河道,影响水资源清洁,不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B符合题意。
C.短途旅行时用自行车代替机动车,节省了燃油,同时减少了碳排放,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C不符合题意。
D.垃圾分类后放入指定的垃圾箱,可以对有用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节省了原料,符合“践行绿色生活”理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是我市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易拉罐是铝制品,属于金属物质,使用之后对其材质不会有影响,故而可以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故而在垃圾归类处理中,应将其归于可回收金属一类。
【解答】A.图为可回收金属标志,A符合题意。
B.图为有害垃圾标志,B不符合题意。
C.图为不可回收物标志,C不符合题意。
D.图为厨余垃圾标志,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自然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 了各种资源,同时也接纳并转化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人们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影响着环境。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解答】A.人们通过生活和生产等活动不断地影响着环境,同时也受着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最终威胁人类自身。A不符合题意。
B.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并不都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B符合题意。
C.人类砍伐森林,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人类应该保护它。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该题是图表分析题。总体来看,2020年前,我国总人口数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人口增长率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2020年后,我国总人口数量呈维持稳定甚至有下降的趋势,人口增长率则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解答】A.从趋势看我国的人口数量并没有处在最高位,A不符合题意。
B.1970年前后,我国人口增长率达到最高,所以是我国人口增长率的一个高峰期。B符合题意。
C.从1970年至1980年来看,人口增长率趋势下降时,人口数量还在增长。C不符合题意。
D.我国实施放开“二孩”政策,其原因是人口老龄化。D不符合题意。
5.【答案】D
【知识点】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汽油需要燃烧才能释放能量,“玉兔号”在月球上工作,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空气汽油不能燃烧。
【解答】汽油在缺乏空气的月球上不能燃烧,不能作为“玉兔号”在月球上工作能源。
故答案为D.
6.【答案】A
【知识点】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1)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等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 取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我们利用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而 是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称为二次能源。(2)化石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 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将被开采殆尽。
【解答】A.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将被开采殆尽,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理想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A符合题意。
B.核能的利用会造成放射性污染,但核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应该被合理利用。B不符合题意。
C.能量是守恒的,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由化学能变成了电能、热能等,他们一部分被我们利用,一部分则影响着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化石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 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7.【答案】C
【知识点】新能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其资源密度高,1体积“可燃冰”可贮载100~200体积的天然气。全球分布广泛,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
【解答】A.“可燃冰”具有极高的资源价值,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重要能源。A不符合题意。
B.“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是一种比较洁净的能源。B不符合题意。
C.“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能够燃烧的部分是天然气而非水。C符合题意。
D.“可燃冰”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天然气主要可燃成分是甲烷。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C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减少空气中PM2.5,也就是减少空气污染,由此,我们可以倡导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倡导植树造林,沉降空气中的污染物。
【解答】A.发展汽车工业与节能减排不符。A不符合题意。
B.燃煤发电会排放更多空气污染物。B不符合题意。
C.大力植树造林,绿化周边环境可以有效沉降空气中的污染物。C符合题意。
D.发展工业喷涂,洁化物体表面,会使更多灰尘混合到空气中,增加空气污染。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B
【知识点】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1)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等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 取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我们利用的电能,无法从自然界直接获取,而 是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称为二次能源。(2)化石能源、核能等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 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一天将被开采殆尽。
【解答】A.火力发电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A不符合题意。
B.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以从自然界源源不断地得到, 它们属于可再生能源。B符合题意。
C.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类型,原子核裂变时会产生放射性较强的核废料。C不符合题意。
D.化石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和潮汐能等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 取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D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该题为图表分析题,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A.从柱形图看,世界人口保持不断增长的态势。A不符合题意。
B.分析横纵坐标,以及柱的高度,可知每增加10亿人口所需时间在缩短。B不符合题意。
C.总体上看,19世纪人口增长速度比较缓慢,20世纪人口增长速度比较快速。C不符合题意。
D.由图可知,19世纪人口持续增长,只是增长速度比较缓慢。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A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该题为图表分析题,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人类燃烧煤和石油来获取能量,增加了大气层中的 CO2、NO2、SO2 等 含量。大气中 CO2 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失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NO2、 SO2 溶解到雨水中产生酸雨,影响人类生活。
【解答】A.分析两个扇形图,可知石油在1990年和2050年的世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均最大。A符合题意。
B.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硫的排放。B不符合题意。
C.比较两个扇形图可知,2050年石油的消耗量小于1990年石油的需求量,但需求量同样的大。C不符合题意。
D.图中的水能是指水的物理能,如利用水的落差产生的能量发电。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A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 人类美好的未来。
【解答】A.大力开发使用化石能源不符合合理利用资源的要求。A符合题意。
B.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符合保护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要求。B不符合题意。
C.大力植树造林,保固水土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C不符合题意。
D.对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标准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符合保护环境的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生物体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将产生的 CO2 排 入 大 气 中, 煤、石油、天然气 等化石能源的燃烧 产生的 CO2,也排 入大气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 中的 CO2 合成为有机物,这就是自然界中的碳循环。如果排入大气中的 CO2 在植物能够吸收的范围之内,自然 界中的 CO2 就达到平衡,大气中的 CO2 含量就能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解答】A.人口过快增长,可以增加生物呼吸作用排放CO2的量,但不是CO2浓度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A不符合题意。
B.植被遭受破坏将对自然界的碳循环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是CO2浓度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
C.全球气温升高是由于CO2浓度快速增长引起的。C不符合题意。
D.野生生物灭绝对CO2浓度快速增长很少或几乎没有影响。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1)雾霾是特定气候条件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高密度人口的经济及社会活动必然会排放大量细颗粒物(PM 2.5),一旦排放超过大气循环能力和承载度,细颗粒物浓度将持续积聚,此时如果受静稳天气等影响,极易出现大范围的雾霾。(2)保护环境,要求我们节能减排,植树造林。
【解答】A.选择自行车和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A不符合题意。
B.让衣服自然晾干,节约用纸,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B不符合题意。
C.将废纸、汽水瓶等收集起来,一次性焚烧,焚烧会产生空气污染物,如CO2、SO2、空气悬浮颗粒物等等。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C符合题意。
D.拒绝一次性使用一次性木筷,用电子贺卡代替纸制贺卡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D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1)循环经济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2)北京留民营村以观光农业为特色,发展生态乡村旅游。(3)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模式:在珠江三角洲中部,有许多地势低洼的地方,每逢暴雨便积水不退,后经人工改造,把洼地深挖成池塘养鱼,挖出的泥土堆在四周成“基”。“基”既可在暴雨洪水时防止塘水泛滥,又可在“基”面上栽培桑树、甘蔗、果树等。比如,“基”上种植桑树,桑树可以养蚕,蚕沙投入池塘又可成为鱼的饵料,鱼类及微生物分解后的塘泥又成为“基”面上作物的肥料,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利用构成基、塘互养的水陆物质循环体系,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解答】①东北大豆和小麦间作属于合理利用资源,不属于循环经济。 ②消费者选用一次性用品,会造成物资浪费,不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③我国农耕区谷物种植和家畜饲养的混合模式,谷物枝叶用来饲养家畜,家畜产生的粪便用来灌溉谷物,较好的实现了物质循环。 ④城市垃圾集中填埋,没有体现循环经济。 ⑤北京留民营村的生产模式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⑥生产企业减少对商品的过度包装,合理减少物资使用,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⑦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 ⑧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管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故③⑤⑥⑦⑧体现了循环经济。
故答案为D.
16.【答案】(1)废弃物;环境
(2)环境;人类社会
(3)AD;BC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
【解析】【分析】本题是分析题。人类从环境中获取各种资源,并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解答】(1)图中箭头b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输出给环境。(2)图中箭头c在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互相指向,表示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社会。(3)图中箭头a由环境指向人类社会,表示环境给人类社会提供的物质。图中箭头b由人类社会指向环境,表示人类输出给环境的废弃物。
故答案为:(1)废弃物;环境;(2)环境;人类社会;(3)AD;BC
17.【答案】机械能;机械能
【知识点】新能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解析】【分析】风力发电的原理,是利用风力带动风车叶片旋转,再透过增速机将旋转的速度提升,来促使发电机发电。风力发电机是将风能转换为机械功的动力机械,再由发电机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解答】风力发电的过程的能量转化是:风吹动风车将风能转化为风车的机械能,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故答案为:机械能;机械能
18.【答案】①②③;①
【知识点】化石能源;新能源及其开发与利用;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人类燃烧煤和石油来获取能量,增加了大气层中的 CO2、NO2、SO2 等 含量。大气中 CO2 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失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NO2、 SO2 溶解到雨水中产生酸雨,影响人类生活。燃烧柴薪来获取能量,一方面砍伐树木,会造成水土流失,一方面释放的CO2会污染空气。
【解答】柴薪、煤炭、石油的燃烧会污染空气,柴薪的燃烧会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也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
故答案为:①②③;①
19.【答案】(1)①②③;①
(2)B(或者A);更换原灶具浪费,还需要新投入(或从长远看,更经济)
【知识点】化石能源;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人类燃烧煤和石油来获取能量,增加了大气层中的 CO2、NO2、SO2 等 含量。大气中 CO2 含量上升,使得温室效应失控,造成全球气候变暖;NO2、 SO2 溶解到雨水中产生酸雨,影响人类生活。燃烧柴薪来获取能量,一方面砍伐树木,会造成水土流失,一方面释放的CO2会污染空气。
【解答】(1)柴薪、煤炭、石油的燃烧会污染空气,柴薪的燃烧会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天然气是清洁能源,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也不会对空气造成污染。(2)由表格数据可知:煤气的性价比低于天然气,每月平均用气量却多于天然气。由此,应该推荐使用天然气,或从长远看,更经济。但由于更换原灶具浪费,还需要新投入,所以也可以继续使用煤气。
故答案为:(1)①②③;①;(2)B(或者A);更换原灶具浪费,还需要新投入(或从长远看,更经济)
20.【答案】①②④⑥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减少空气中PM2.5,也就是减少空气污染,由此,我们可以倡导节能减排,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倡导植树造林,沉降空气中的污染物。
【解答】①压减化石燃料可以减少碳排放,减少空气颗粒污染物;②控制车辆使用可以减少燃料燃烧,减少碳排放,减少空气颗粒污染物;④加强城市绿化可以净化空气;⑥调整能源结构也可以较少污染物的排放。
故答案为:①②④⑥
21.【答案】(1)不能
(2)小
(3)特异性
【知识点】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本题为图表分析题,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图甲是2015年1~2月份11个地区PM2.5均值,仅仅由上图甲PM2.5均值,不能得出舟山2015年1~2月份的空气质量最好。(2)分析图乙可知,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越高,细胞活力越小。(3)汽车尾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含量较高,长期接触汽车尾气的人群,其T淋巴细胞活力越小,T淋巴细胞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会产生障碍,导致癌症发病风险提高。
故答案为:(1)不能;(2)小;(3)特异性
22.【答案】(1)光合作用
(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
(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4)物质(或“碳-氧”)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实验探究及图表题,分析图表可以得出答案。实验目的在于研究与人共存情况下红萍的供氧能力;实验结果测定方法为每隔l小时测定一次舱内O2和CO2浓度。
【解答】(1)红萍利用光合作用吸收CO2产生O2。(2)实验组的密闭舱内生活着2名志愿者和18.9米2的红萍,为了达到实验目的,应该排除无关因素,对照组的密闭舱内应该设置为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判断密闭舱内18.9米2红萍产生的O2能满足2名志愿者的呼吸消耗,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在载人航天应用中,太空舱可以看作一个相对独立的密闭生态系统。若要进行长期的载人飞行,太空舱应实现物质(或“碳-氧”)循环利用。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只生活着2名志愿者,不放置红萍。(3)能满足,因为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保持相对稳定。(4)物质(或“碳-氧”)
23.【答案】(1)CO2和H2O;2H2S+O2=2S↓+2H2O
(2)消费者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有机物(CxHyOz)可以被分解为CO2和H2O等无机物。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环境。
【解答】(1)底泥中的需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可将有机物(CxHyOz)分解为CO2和H2O等无机物;溶解于水的氧气还能除去水体中的某些有害气体,如将H2S转化为S和H2O,化学方程式为:2H2S+O2=2S↓+2H2O。(2)引入食藻虫,可取食藻类,减少藻类的数量,从而提高水体透明度,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判断,引入的食藻虫属于消费者。
故答案为:(1)CO2和H2O;2H2S+O2=2S↓+2H2O;(2)消费者
24.【答案】(1)化学;叶;12
(2)②③
(3)合理即可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分析题,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水分解产生氢气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植物体实现光化转换的主要器官是叶。该并网型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功率为2千瓦,光照6小时能发电12千瓦时。(2)对于氢能源和太阳能的开发,可以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使水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分解产生氢气;或者寻找制作太阳能电池的新型材料,提高光电转换效率。(3)面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节能减排,如步行或者自行车代替燃油车;出门随手关灯等等。
故答案为:(1)化学;叶;12;(2)②③;(3)合理即可
25.【答案】(1)光合作用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
(3)④
(4)②③④
【知识点】能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是分析题,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可以得出答案。
【解答】(1)图中①由无机环境指向绿色植物,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原因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煤和石油燃烧的碳排放量,即图中的序号 ④。(4)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交换、捐赠旧物符合绿色、低碳的要求。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流动的,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3) ④;(4)②③④
26.【答案】(1)越大
(2)太阳
(3)解:电热地板的功率:P=U2/R=(220伏)2/88欧=550瓦
根据P=W/t得:
正常工作时间:t=W/P=5.5千瓦时/0.55千瓦=10小时
答:5.5千瓦时电能可供电热地板正常工作10小时
【知识点】太阳能及其利用与转化;太阳能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本题为图表分析题和计算题,通过分析图表可以得出一部分答案。电热板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和电阻,又知道提供的电能,利用W=U
2 t/R求出5.5kW h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的时间.
【解答】(1)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室内外温差相同的情况下,风速越大,风帽排气效果越好。(2)由图可知,该绿色家居采用的环保能源主要有风能和太阳能。(3)由题可知,光电池平均每天提供的电能:W=5.5kW h,由W=U2 t/R可算得这些电能可供该电热地板正常工作的时间t。
故答案为:(1)越大;(2)太阳;
(3)解:电热地板的功率:P=U2/R=(220伏)2/88欧=550瓦
根据P=W/t得:
正常工作时间:t=W/P=5.5千瓦时/0.55千瓦=10小时
答:5.5千瓦时电能可供电热地板正常工作10小时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