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章 植物与土壤 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5-30 19:0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测试卷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含有非生命物质。下列实验是为了证明土壤中有水的是(  )
A.在土壤中加水 B.蒸发土壤浸出液
C.放在试管中加热 D.在石棉网上煅烧
下列做法不属于运用蒸腾作用原理的是(  )
A.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B.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
C.对移栽后的植物进行遮阳 D.夏天早上和傍晚给植物浇水
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的主要原因是(  )
A.盐碱物质及盐分进入植物体内
B.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C.土壤水分过多造成植物萎蔫
D.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
已知白菜叶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现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质量相同的新鲜白菜叶,作如下处理:再将四片叶置于通风处,5小时后称重,其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是(  )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的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A.丁>丙>乙>甲 B.甲>乙>丙>丁
C.丁>乙>甲>丙 D.甲>丁>乙>丙
植物细胞吸水取决于(  )
A.细胞液浓度
B.细胞液浓度>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
C.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
D.细胞周围水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观察蚕豆叶表皮的气孔”实验中,选取的材料是蚕豆叶的(  )
A.上表皮 B.下表皮 C.叶肉 D.叶脉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依赖于土壤,而土壤资源是有限的,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保护土壤的是(  )
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 B.实行稻草还田
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 D.大量施用化肥
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方向和部位是(  )
A.由上至下,导管 B.由上至下,筛管
C.由下至上,导管 D.由下至上,筛管
小科同学与父母去天目山旅游,他在游览时对山上的“红土”很好奇,他想“红土”与“黑土”相比,除颜色不一样外,其他性状还有什么不一样呢?于是他将采集的样品带回家,并做了如下实验。从图中的对照实验可以看出,他在探究两种土壤中的(  )
A.有机物含量 B.空气体积分数
C.土壤生物数量 D.无机盐含量
有时候,园林工人在移栽较大的绿化树木时,会给绿化树“挂吊瓶”,补充水和无机盐,以提高成活率,“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树干(茎)的(  )
A.树皮 B.韧皮部 C.木质 D.形成层
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而且要带土移栽,主要是为了( )
A. 减少水分散失
B. 减少对幼根和根毛的损伤
C. 防止营养流失
D. 防止植物不适应环境
某同学欲验证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其实验装置及处理应是(  )
A. B. C. D.
为验证植物的生长需要某种无机盐X,小科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生长状况完全相同的幼苗分别培养在蒸馏水、只含X元素的蒸馏水、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缺少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中,其中最科学合理的设计是(  )
A.将蒸馏水和只含X元素的蒸馏水作对照
B.将蒸馏水和缺少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作对照
C.将只含X元素的蒸馏水和缺少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作对照
D.将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缺少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作对照
如图所示,甲、乙是两个相同的枝条,将乙的叶片全部摘除后,再将甲、乙同时插入两个装有红色溶液的烧杯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B.乙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
C.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一样快
D.两枝条内都只是韧皮部被染成红色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在大棚种植青州银瓜的过程中,瓜农往往采取“客土栽培”“引水灌溉”等方法来保持银瓜的优良品质,这说明银瓜的品质与 有一定的关系。为了提高产量,瓜农用增施农家肥的方法来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其原因是 。
下图为某植物茎的结构示意图,请根据该示意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1所在位置主要含有起运输功能的结构是   ;图中3所在的位置含有起运输功能的结构是   。
(2)图中2所示结构为   ,这层结构向内分裂形成新的   ,向外分裂形成新的   ,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
(3)图中箭头4表示的是   。
某同学在常温下用如图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问:
(1)实验开始时,试管A和试管B内泥土的唯一区别是 。
(2)48h后预计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3)该实验能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 。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了了解土壤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开展了以下实验活动:
①取足量的砂粒、粉砂粒和黏粒,分别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②将上述三种土壤分装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内,三个花盆中分别栽培一株大小相近、生长旺盛的同一种植物,相同时间间隔浇等量的水。将花盆放在窗台上,使其照到阳光,但不被雨水淋到,每天观察植物生长的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要分别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
(2)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果是种植在壤土类土壤中的植物生长情况最好,这是因为该土壤   。
(4)该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两株同样大小且健壮的幼苗,分别培养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中,过些日子,可以看到在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   ,颜色   ;在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生长   ,颜色   .这说明植物生长需要   .
、实验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是   。
(2)根据提出的问题和你学过的知识,作出假设   。
(3)根据下表中记录的测量数据,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时 间 根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第一天 2mm 2mm 2mm 2mm
第二天 2.1mm 2.3mm 2.8mm 2.1mm
第三天 2.3mm 2.7mm 3.6mm 2.2mm
结论是:    。
小杰为研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做了一个小实验,请你与他一同完成实验。长、宽、高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铁块和土壤,放入大烧杯中注水至浸没为止,往铁块烧杯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甲中的水,往土壤中加3个满量筒和图乙中的水。请回答:
(1)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   ,往装土壤的烧杯中加水的量为   。
(2)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   。
(3)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大约为   。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   。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把一段带叶的茎放在盛有水的锥形瓶内(如图一所示),并向锥形瓶内滴加几滴红墨水,将该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后,取其茎进行横切(如图二所示),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二中变红的结构是___________。(填“导管”或“筛管”)这一实验说明了植物根吸收的水分是通过该结构输送到植物的各个器官的。
(2)图二中的3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看,属于分生组织,该组织细胞经过分裂向内形成___________。
(3)该实验中,将带叶的茎放在阳光下照射,其目的是让叶片上的气孔___________,以利于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植物的蒸腾作用,缩短实验时间。
如图为蚕豆叶片下表皮的气孔结构示意图,其中位于气孔两侧的是保卫细胞,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开放;当保卫细胞失水萎缩时,气孔关闭(如遇蔗糖溶液时,保卫细胞会失水)。请分析回答:
(1)据图可知,当外界条件都适宜时,保卫细胞能进行而表皮细胞不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2)蚕豆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绝大部分是根吸收来的,也有少量的水来自自身   等生理过程生成的。
(3)气孔关闭会导致蚕豆吸水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关闭引起   减弱,从而导致蚕豆植株缺乏吸水的动力。
(4)为验证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会开放,失水时气孔会关闭,某同学利用蚕豆叶片、显微镜、清水及对照液0.3g/mL蔗糖溶液等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块载玻片,记为A与B;
第二步:在A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   ,在B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   ;
第三步:用镊子撕取两块蚕豆叶片的下表皮,分别置于A.B中央的液滴中,盖上盖玻片;
第四步:将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①请完善上述实验步骤。
②若结论被验证,那么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第四单元测试卷答案解析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选择题(本题共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C
【解析】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主要是指空气、水分、有机物、矿物质。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土壤,试管壁上出现水珠,该实验能够验证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是浸出液,C符合题意。
故选C。
D
【解析】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水的水分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叶片;刚刚移栽的植物,幼根和根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根的吸水能力很弱,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有利于移栽植物的成活.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幼根和根毛,因此在移栽植物时要带土移栽,以保护幼根和根毛,利于根吸水,提高成活率.对移栽植物进行遮荫、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时移栽,带土移栽,这些措施都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利用移栽植物的成活.
故选:D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在叶片进行,叶柄和幼嫩的茎也能少量的进行.据此解答.
D
【解析】在自然界中,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如果一次施肥过多,土壤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就会超过根毛细胞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细胞就会因失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等现象。
盐碱地土壤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于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根细胞失水,失水过多还会发生“烧苗”等现象。所以盐碱地不利于植物生长。
故答案为D.
A
【解析】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片上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据此作答.掌握蒸腾作用的概念,了解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结合题意,比较甲、乙、丙、丁的叶片处理情况,总结其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的多少,即可解答本题.
解:由分析可知,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叶片的上下表皮上都有气孔,其中下表皮上的气孔较多.由题意可知,甲叶片没处理,上下表皮都有气孔,水分通过气孔蒸发出去的最多,重量最轻;
乙叶片上表皮涂上凡士林,丙叶片下表皮涂上凡士林,下表皮上的气孔较多,因此乙叶片蒸发出去的水分比丙的多,乙比丙轻一些;
丁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水蒸气无法通过气孔蒸发出去,丁最重.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B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知识,据此解答.
解:根据植物细胞的渗透作用原理,植物细胞是否失水或吸水,与植物细胞液的浓度和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有关,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细胞液内外的液体浓度相等时,植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B
【解析】气孔是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门户,位于植物叶片表皮上,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据此解答.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数目比上表皮多,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解:气孔是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门户,位于植物叶片表皮上,由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所以我们要观察叶片的气孔结构需要观察叶片的表皮结构.为了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植物叶片的气孔,在下表皮分布的要比上表皮分布的要多,因此我们观察蚕豆叶片的气孔最好用镊子撕取叶片的下表皮,比较容易观察到气孔的结构.
故选:B.
B
【解析】对土壤造成污染的物质包括:
①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无机物主要有汞、铬、铅、铜、锌等重金属,砷、硒等非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氧化物和硫化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有酚、有机农药、油类、和洗涤剂类等;
②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
③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
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A.将废弃农用地膜埋入土壤中,地膜几十年都不能分解,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故A不合题意;
B.实行稻草还田,稻草腐烂后可以作为植物生长的肥料,对土壤没有污染,故B符合题意;
C.用工业废水直接灌溉农田,废水中的重金属等化学污染物会对土壤造成严重破坏,故C不合题意;
D.大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酸化,严重板结,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C
【解析】植物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导管是植物体内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的管状结构;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
解:导管位于植物体茎内的木质部中,把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自下而上输送到植株身体各处.导管是为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上下两个细胞的细胞壁消失,因此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植物正是利用根、茎、叶等中的导管将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运输方向自下而上.筛管是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自上而下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
故选:C
B
【解析】铁块、红土、黑土的体积相同;红土或黑土中因为存在空气,加入的水一部分要进入土壤中。
此题中往有铁块中的烧杯加水是为了进行对照。由于土壤中存在空气,所以当往有土壤的烧杯中加水时,水就会进入土壤内部,所以加入到烧杯相同位置,有土壤的烧杯要比铁块多,用红土或者黑土中加入水的体积减去铁块烧杯中加入水的体积就是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再除以土壤的体积就可以求出两种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故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C
【解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体内主要有两条运输管道﹣﹣导管和筛管.分清两种管道﹣﹣导管与筛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及功能与生活应用.
解:A.树皮,具有保护作用,A错误;
B、植物韧皮部(树皮内侧)内有输导有机养料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B错误;
C、木质部内有木纤维和导管.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木纤维起支持作用,因此“挂吊瓶”的针头应插入到较大绿化树茎(树干)的木质部中,C正确;
D、形成层细胞可以分裂增生,向内产生木质部,向外产生韧皮部,使茎不断的加粗,D错误.
故选:C.
B
B
【解析】验证叶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变量是叶片,为了防止水分蒸发,应在两个烧杯中放一层油;
将两株植物同时移到阳光下,由于左边植物的叶片比右边植物的叶片多,左边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也多,导致左边装置的总重量低于右边装置的重量,因此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再放回原天平托盘上,天平的指针将会向右偏转.符合要求的是B装置.
故选:B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
D
【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对照实验的要求,某种无机盐X为唯一变量。故其中最科学合理的设计将完全营养液(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元素)和缺少X元素的完全营养液作对照。
故选D。
A
【解析】本题考查木本植物茎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A.甲枝条带有叶片,蒸腾作用促进水分的运输,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快,A正确;
B.乙枝条没有叶片,水分运输慢,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慢,B错误;
C.两枝条内红色液体上升速度不一样,C错误;
D.水分是由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的,被染成红色的是木质部,不是韧皮部,D错误;
故选A
、填空题(3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土质和水质
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农家肥中有机物的过程能释放出二氧化碳
【解析】
【详解】
无土栽培指的是依据植物生活所需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将无机盐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用营养液来培养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所以,大棚种植银瓜的过程中,瓜农往往采取“客土栽培”、“引水灌溉”等方法来保持青州银瓜的优良品质,说明银瓜的品质与土质和水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细菌和真菌能够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这些物质又能被植物吸收和利用,进而制造有机物。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具有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可依靠分解农家肥产生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1)导管;筛管
(2)形成层;木质部;韧皮部
(3)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由下往上运输
【解析】根据木质茎的结构相关知识解题。据图可知,1是木质部、2是形成层、3是韧皮部,4是导管。
解:(1)图中木质部主要含有起运输功能的结构是导管;图中韧皮部含有起运输功能的结构是筛管;
(2)图中2所示结构为形成层,这层结构向内分裂形成新的木质部,向外分裂形成新的韧皮部,使植物的茎不断长粗;
(3)图中4部位是木质部中的导管,箭头表示的是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由下往上运输;
故答案为:(1)导管、筛管;(2)形成层、木质部、韧皮部;(3)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由下往上运输。
(1)A试管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试管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
(2)A试管中无变化,B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
(1)本实验为一对照实验,由图中不难看出试管A和试管B之间唯一不同是A试管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试管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
(2)由于试管B的泥土中有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会进行呼吸作用而产生二氧化碳,使得B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试管A的泥土经过强热处理将微生物杀死,所以可以发现A试管中无变化;
(3)该实验的意图是如果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可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1)控制植物种类相同,以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
(2)使植物继续旺盛生长,同时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
(4)壤土类土壤适合植物的生长
【解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因素或非实验因子。
(1)该实验中土壤的类型是变量,因此其他所有的量要都一样,这样才能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出现;故分别栽培三株大小相近的同一种植物,是为了控制植物种类相同,以避免因植物种类不同而引起生长的差异性。
(2)光照能够使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能够正常的生长,如果没有光照植物将无法生长;
实验中设置“生长旺盛,并能照到阳光”的条件的目的是:使植物继续旺盛生长,同时避免植物因得不到阳光而生长缓慢(或使植物能正常生长。
(3)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光照、养分、水等各方面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植物才能很好的生长,而壤土类土壤中的水分、养分、空气都比较适合植物的生长;
(4)通过对比实验中三种土壤类型中植物的生长状况可以发现,壤土类土壤适合植物的生长;
瘦弱;发黄;健壮;浓绿;无机盐
【解析】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生活中最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氮肥作用: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
钾肥的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促进糖分和淀粉的生成;
磷肥的作用:促使作物根系发达,增强抗寒抗旱能力;促进作物提早成熟,穗粒增多,籽粒饱满.
解:无机盐是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物质,蒸馏水中没有无机盐,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多种无机盐,故在蒸馏水中的幼苗,生长瘦弱,颜色发黄;在土壤浸出液中的幼苗,生长健壮,颜色浓绿.这说明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故答案为:瘦弱;发黄;健壮;浓绿;无机盐。
、实验题(16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呢?
(2)根的伸长区生长最快.
(3)根的伸长区生长最快
【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因此可提出的问题是: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呢?(2)作出假设时不能胡乱假设,要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来作出科学的假设,我们知道根尖的伸长区伸长最快,因此,可作出假设:根的伸长区生长最快.(3)从表格中看出根冠的长度增加了0.3mm,分生区的长度增加了0.7mm,伸长区的长度增加了1.6mm,成熟区的长度增加了0.2mm,因此根的伸长区生长最快.故答案为:(1)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呢?(2)根的伸长区生长最快.(3)根的伸长区生长最快.
本题是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实验.实验中注意画线、测量及数据。
(1)650毫升;750毫升
(2)土壤有空隙
(3)20%
(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解析】(1)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满量筒水的体积和其量程相等,根据分度值读出甲乙量筒内水的体积,然后求出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的体积。
(2)根据已知长、宽、高可求出土壤的体积,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即为空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和土壤的体积之比即为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
(1)因为量筒的量程为200mL,故3个满量筒的水的量为600mL,根据题意,往装铁块的烧杯中加入水的量为600mL+50mL=650mL,往装土壤的烧杯中的加水的量为:600mL+150mL=750mL。
(2)因为土壤颗粒之间有空隙,故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土壤块中加入的水的量大。
(3)由图可知,量筒的量程为200mL,分度值为10mL,图甲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50mL,图乙中量筒内水的体积为150mL,因往放铁块烧杯中加了3个满量筒和图甲所示的水,往土壤烧杯中加入了3个满量筒和图乙所示的水,所以,倒入放铁块烧杯中和放土壤烧杯中的水分别为:V铁水=3×200mL+50mL=650mL,V土水=3×200mL+150mL=750mL
土壤的体积:V土=10cm×10cm×5cm=500cm3
因土壤中有空气,空气的体积等于土壤中烧杯比铁块中烧杯多加的水,所以,空气的体积:V空=V土水-V铁水=750mL-650mL=100mL=100cm3 ,则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为:
(4)在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占土壤的体积分数大约在15%~35%之间。土壤空气对于植物的作用是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故答案为:(1)650毫升;750毫升(2)土壤有空隙(3)20%(4)给根提供足够的氧气进行呼吸作用
、解答题(12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导管 木质部 张开
【详解】
(1)茎中输导组织根据其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两类:导管和筛管,导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下而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的主要功能是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质。将一根枝条插入滴有红墨水的瓶中,放在太阳下(促进蒸腾作用),过一段时间,将枝条纵切开来,可以看到染成红色的部分是木质部,正是因为木质部中含有导管是自下而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的管道。图二中变红的结构是2导管。
(2)在树皮以内有一层分生组织,叫形成层,形成层的细胞不断的侧向分裂增生,其中,大部分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少量细胞向外形成韧皮部,从而使得树干不断地生长加粗。
(3)气孔是由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我们知道保卫细胞为半月形,因外侧较薄而内侧较厚,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时,细胞收缩,细胞厚度减小,两细胞并合,气孔闭合。所以明显可将知带叶的茎放在阳光下照射,其目的是叶片上的气孔开张,以利于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植物的蒸腾作用,缩短实验时间。
(1)光合作用
(2)呼吸作用
(3)蒸腾作用
(4)清水(或0.3g/mL蔗糖溶液);0.3g/mL蔗糖溶液(或清水);清水中气孔开放,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
【解析】光合作用,通常是指绿色植物(包括藻类)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富能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
(1)由图可知,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所以在适宜条件下保卫细胞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表皮细胞不能;
(2)蚕豆的水分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根的吸收,还有少部分是呼吸作用产生的;
(3)气孔是水分和气体的通道,因此当气孔关闭时影响的是蒸腾作用,从而影响根吸收水的动力;
(4)该实验是为了验证细胞吸水及失水时,气孔的开放与关闭,而细胞吸水或失水与外界溶液的浓度有关,所以溶液的浓度不同是变量,因此两块载玻片上一个滴加清水,另一个就要滴加0.3g/mL蔗糖溶液;结论能够被验证,说明细胞吸水时气孔开放,细胞失水时气孔关闭,所以清水中气孔开放,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蒸腾作用;(3) 清水(或0.3g/mL蔗糖溶液) ; 0.3g/mL蔗糖溶液(或清水) ; 清水中气孔开放,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
第 1 页(共 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