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13:5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4.0分)
1. 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踱步(duó) 绯红(fěi) 酒肆(sì) 诘问(jié)
B. 愚钝(dùn) 蒙昧(mèi) 喝彩(hè) 不逊(xùn)
C. 繁衍(yǎn) 涟漪(lián) 盎然(àng) 炽热(zhì)
D. 窒息(zhì) 鬈发(juán) 猝然(cù) 吹嘘(xū)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轩昂 霎时 荒谬 重峦叠幛 怒不可遏
B. 周济 汲取 恻隐 粗制烂造 巧妙绝伦
C. 畸形 颓唐 告罄 骇人听闻 碌碌终生
D. 燥热 禁锢 执拗 瞑思遐想 通宵达旦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个别西方政客对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熟视无睹,为富不仁,这太让民众失望了。
B. 小明将《论语》寻章摘句,截取了一段作为自己演讲的内容。
C. 网络主播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或许不难,但要聊得既有意思又有意义也并不简单。
D. 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支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书写水平大幅度提高。
B. 为回馈广大顾客的厚爱,本店打折销售部分特价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C. 《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非常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
D.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实现了中国作家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阶段,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
B. 这么厚的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C. 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但唱出了古诗词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了磅礴的现代风范。
D. 父亲有时吸点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6.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②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③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④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⑤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A. ①③④⑤② B. ⑤④①②③ C. ②⑤④③① D. ③②⑤④①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7. 名著阅读。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本段文字选自 ______ ,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______ 。
三、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8. 阅读回答问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②“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③“可以抄一点。”
④“拿来我看 !”
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⑥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⑦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⑧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⑨“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⑩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2)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请分析第⑤段加点词语的作用。
(3) “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4) 第⑦段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5) 由选文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6) “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品质?
9. 阅读回答问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跷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还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有删减)
(1) 文章标题可否改为“我的父亲”?为什么?
(2) 本文围绕父亲的背影,写了哪几件事?
(3) 从全文看,第①段有何作用?
(4) 请从描写、修辞或炼字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5) 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6) 父亲弓如弦月弯似犁的背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这本书教会了我们什么呢?
10. 阅读回答问题。
爱,是等不得的
丁立梅
①他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②他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太一样,因患侏儒症,母亲的身材异常矮小。
③他的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泥瓦工,家徒四壁,等到四十岁上下,才娶了他母亲。一年后,他诞生,白白胖胖的样子,像一轮满月,把父母自卑挣扎的心,照得水汪汪亮堂堂的。日子因他的到来,有了奔头。
④他六岁那年,父亲去帮邻家盖房,从房梁上摔下来。那时,他正在不远处的土路上玩耍,满场纷乱的脚步声,伴着惊叫声,从此,烙在他心上。他没了父亲。
⑤矮小的母亲,一个人拉扯着他,吃的苦,应该比天上的星星还多吧?夜幕四垂,母亲还未归。一大清早,母亲就背了一篓子的绣花鞋垫去集上卖。那些鞋垫,是母亲夜里坐在灯下,一针一线绣好的。母亲靠这些贴补家用,换了牛奶鸡蛋养活他。他坐在门前的矮凳上数星星,等母亲。矮小的母亲,是他的天。童言天真,他对母亲说,等我长大了,我一定报答你。
⑥母亲便笑着问他,怎么报答呢?他答,我给你买一屋子的好东西吃,我给你买一屋子的好衣裳穿。母亲笑,笑出泪来。 A 母亲摸他的头,母亲说,吃的妈妈不要,穿的妈妈不要,等你长大了,带妈妈坐一回飞机吧。
⑦乡野广阔,狗尾巴草和车前子长满沟渠,母亲在割草。母亲的身影望上去,和草差不多高。他欢快地叫,妈妈,我比你高。是的,八九岁的人,个头已超过矮小的母亲了。头顶上突然响起飞机的声音,母亲抬了头看,他也抬了头看。 B 空中的飞机,有点像他见多的花喜鹊。花喜鹊飞远了,看不见了,母亲这才收回目光,母亲说,这都是有本事的人坐的,有本事的人,坐了飞机,到很远的地方去。他问,很远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母亲描绘,有很多很多的高楼,高楼里的桌子椅子,漂亮得不得了。母亲没离开过乡村,母亲的想象里,很远的地方,就是高楼和漂亮的桌子椅子。他郑重地向母亲承诺,以后我要做有本事的人,带你坐飞机到远方去。
⑧他一天天长大,一路念书,把书念到城里,真的成了有本事的人。他住进了母亲曾描绘过的高楼里,高楼里,有着漂亮的桌子椅子。亦常常去赶像花喜鹊一样的飞机,坐上去,南来北往着。母亲对他崇拜不已,母亲问,你真的坐飞机了?他淡淡地说,啊。坐飞机像不像坐船一样的,会不会晕?母亲充满好奇。
⑨他觉得母亲的话好笑。一低头,突然瞥见母亲的白发,密集在她的头顶,一撮一撮的。永远儿童般矮小的母亲,原来也是会老的。他心一软,说,妈,等我有空了,我带你去坐飞机。母亲低了头笑,母亲说,不坐不坐,我这么老了,坐飞机做什么啊?他说,一定的,我一定带你去坐。母亲便欢喜得手足无措。
⑩终于抽出空来,订好机票,他打电话告诉母亲,要带她去坐飞机。母亲激动得逢人便告,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了。还特地扯了布,做了一身新衣裳。
他回去接母亲,半路上,突然接到上司的电话。上司说公司来了一个重要客人,问他有没有空陪着一起吃饭。他只犹豫了几秒钟,就回,没问题。车子掉转头,朝着母亲的反方向而去。他想着,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
这天晚上,母亲却摔倒了。摔倒之后,神志还清楚着,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可渐渐就不行了,在凌晨,母亲咽下最后一口气。
他跪在母亲跟前,恸哭不已。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有删减)
(1) 标题中的“等”与“等不得”分别是指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2)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母亲含辛茹苦养育雏儿→ ______ →母亲羡慕儿子常坐飞机→ ______ →儿子痛苦悔恨不已
(3) 文中多次写母亲异于常人的矮小身材,有何作用?
(4) 赏析文中⑥⑦段画线的A、B两处,从描写手法的角度体会其表达效果。
(5)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0分)
11. 作文。
同一种力量
要求:
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 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12. 作文。
十四岁,我多了一份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
②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 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五、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3. 综合实践。
班级决定开展诚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1) 【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实践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2) 【资料收集】请写出有关诚信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各两个。
(3) 【评说诚信】阅读下列材料,开展辩论赛。
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货车(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对司机的行为,出现了正反两种意见。反方认为:司机的行为不正确,因为人要常存善念,司机在救助老人之前,不应先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以救人为先,急人所急。假如你是正方,你怎么说?( 60字以内,说理透彻)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A.有误,“绯红”的“绯”应读作“fēi”;
B.正确;
C.有误,“炽热”的“炽”应读作“chì”;
D.有误,“鬈发”的“鬈”应读作“quán”。
故选:B。
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要正确地读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在日常的学习阅读中也要注意多积累,丰富自己的字词量,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才能在实际的读写运用中避免错读错写。
2.【答案】C
【解析】A.有误,“重峦叠幛”的“幛”应写作“嶂”;
B.有误,“粗制烂造”的“烂”应写作“滥”;
C.正确;
D.有误,“瞑思遐想”的“瞑”应写作“冥”。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此题,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同音字和形近字;同时还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3.【答案】A
【解析】A.使用有误,为富不仁: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指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该成语和“熟视无睹”意思不符。
BCD.使用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
4.【答案】D
【解析】A.有误,缺主语,删去“使得”;
B.有误,“详情”指具体情况,不能用“具体”修饰,应删去“具体”;
C.有误,主客颠倒,“《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非常熟悉”应改为“我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非常熟悉”;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读一遍句子,通过语感感受一下是否通畅,如果不,那就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是病句。②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③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④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⑤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
5.【答案】D
【解析】A.有误,“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时选择问句,第一句不能用问号,应用逗号;
B.有误,“五、六天”是约数,约数之间不能用顿号,应把顿号去掉;
C.有误,“经典咏流传”是节目名称,应用书名号,不能用引号;
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问题,我们首先要掌握常见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解答此题,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还要根据语句关系判断标点运用是否正确。
6.【答案】C
【解析】排序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
阅读文段可知,此文段是关与“创造力”的论述,②句指出论述话题“创造力”,应置于首位;
⑤句回答的是“如何才能培养创造力?”“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故⑤紧跟在②的后面;
④句是具体的论述如何保有好奇心,即“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故④在⑤句的后面;
③句进一步针对“好奇心”展开论述,文中“灵感”“发展下去”是关键点;
①句“这些”是关键信息,指代上文中的内容,①句是对文段的总结故①在最后面。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排序能力。作答本题,第一步是整体阅读,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文段中关键词句,或内在联系,作出回答。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句子排序题题的关键是,阅读时抓住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作答。
7.【答案】《红星照耀中国》,周恩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识记能力、名著人物的概括能力。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可知在采访毛泽东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周恩来。
答案:
《红星照耀中国》周恩来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 斯诺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到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8.【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可概括为:添改讲义;结合“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可概括为:纠正解剖图;结合“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可概括为关心解剖实习。结合“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可概括为了解中国女人的裹脚。
(2)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作用。“一一订正”有全部订正的意思,说明藤野先生对“我”的讲义上的错误进行了全面的,细致的,无遗漏地进行了订正,表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对“我”的热情帮助。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前后文内容去判断分析。藤野先生将“我”的讲义拿去了,等“我”拿来打开看时,“吃惊”是因为藤野先生将“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我”没有想到他会为“我”一个弱国的学生这样细心的改讲义;“不安”是因为讲义中“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了,让先生如此费神,“我”感到很不安。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第⑦段是藤野先生“向我和蔼的说”的话,是语言描写,从语言中“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可知,藤野先生对“我”要求严格,对工作态度非常严谨。
(5)本题考查根据事件分析人物性格。根据文本内容可知,第一段到第七段讲的是先生为了修改讲义和要求“我”纠正解剖图。这两年事中前者表现了他的认真负责,后者表现了他教学上的严谨。面对这两件事时,“我”的态度从文中“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星期要送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可以分析出: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以及不服气。
(6)本题考查根据事件来分析人物性格。根据文本内容可知,第六段到到第七段讲是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习。这件事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第八段讲的是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这件事表现了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答案:
(1)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图;了解襄脚。
(2)表现了藤野先生添改讲义“及时”“全面”“细致”“始终如一”。
(3)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
(4)语言描写,表现了藤野先生要求严格、态度严谨的品质。
(5)第一件事: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第二件事:我不服气。
(6)热情诚恳;求实。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解析】本文是《藤野先生》的节选部分,主要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四件事,赞扬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9.【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标题拟定。因为“父亲的背影”是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父亲;概括了文章叙述的主要事件:父亲一辈为“我”辛劳付出,渐渐苍老瘦弱,“我”心疼内疚惭愧;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赞美了父亲对家庭、子女的无悔付出,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恩和思念之情。如果换成了“我的父亲”,就显得太平淡,不能体现出蕴含的意义。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概括时要求简明扼要,第②段写国庆放假时,父亲开电瓶车接“我”。第③段写父亲年轻时帮人炸石头。第⑥段写回到家后,父亲挑粪浇地。第⑦段写父亲爬树为“我”摘苦柚。可据此回答。
(3)本题考查首段作用的分析。文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上和结构上分析。内容方面要结合文段,对文段进行概括。“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是文章的线索,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表现出对父亲的怀念;结构方面,结合第②段“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第⑤段“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可知,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叙述内容的作用,与结尾“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互相照应。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作答时,需先明确句子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即可。这句话把父亲的脊背比作门,把父亲的两条腿比作柱,这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印象中的父亲与现实中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父亲的辛苦与衰老,也表现了我内心的哀痛。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联系全文的主旨可知,作者之所以喜欢父亲砸石头的背影,是因为那时的父亲是年轻的,是强壮的,这个背影让我依赖和崇拜,我希望父亲永远是这个样子。而我梦到一年前父亲的背影,此时父亲已经老了,再也不见当初的强壮,他需要儿女们的陪伴。所以我才会常常梦到他。两者说的是两种不同的情绪,所以并不矛盾。
(6)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文章第⑥段写到“我”流泪:“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这是愧疚的泪,心痛的泪,因为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还亲自去挑粪而不让“我”做。文章第⑧段写到“我”“抬头望着倒吊在树上的父亲,他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时,“我的泪又来了”,这是愧疚的泪,心痛的泪,感动的泪,为不能给父亲辛二个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而愧疚,为父亲瘦变了形而心痛,为父亲七十多岁了还如此关心“我”而感动。
答案:
(1)不能,因为如果换成了“我的父亲”,就显得太平淡,不能体现出蕴含的意义,而且文章主要是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突出一个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①国庆放假父亲开电瓶车接“我”;②父亲年轻时帮人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3)第①段从内容上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且从感情上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它起着引出下文,和结尾前后呼应,统率全篇的作用。
(4)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5)不矛盾。“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
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6)示例:付出不求回报,实现自己的价值。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小题6】
【解析】本文一共写了四次父亲的背影:一次是父亲接“我”回家时,开电瓶车的背影,一次是父亲年轻的时候挥舞铁锤的背影,一次是父亲去浇地时的背影,一次是父亲上树摘苦柚的背影。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赏析语句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0.【答案】【小题1】母亲与儿子笑谈报答母亲
【小题2】母亲在儿子兑现承诺前摔倒去世
【小题3】
【小题4】
【小题5】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仔细阅读原文,从文段中找出具体答案即可,结合文章主旨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以知道“等”就是等工作不忙了,再带母亲坐飞机,在原文中就是“他想着,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等不得”就是母亲离开了人世,再也不能带母亲坐飞机。文中的话就是“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2)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提示,从“他郑重地向母亲承诺,以后我要做有本事的人,带你坐飞机到远方去”可以概括出:儿子承诺报答母亲;“这天晚上,母亲却摔倒了。摔倒之后,迷糊中还跟人说,我儿要带我去坐飞机呢”可以提炼出:母亲在儿子兑现承诺前摔倒去世。
(3)本题考查文章写法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从“他的母亲,与别人的母亲不太一样,因患侏儒症,母亲的身材异常短小”可知母亲的身材不同于常人,这更能表现出在父亲去世后母亲抚养孩子的艰辛,从而突出母爱的伟大。
(4)本题考查语句赏析能力。A句通过“摸”和母亲说的话可以看出是动作和语言描写。母亲不要吃的穿的可以看出母亲的朴实无华,更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B句通过“收回目光”和母亲说的话可以看出是神态个语言描写。通过花喜鹊象征着美好生活,写出了母亲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儿子的殷切希望。
(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学生需要明白,“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段谈自己的理解即可。“子欲养而亲不待”:当子女想要去赡养自己的父母时,父母已经等不及离我们而去了。结合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即可。
答案:
(1)“等”是指“飞机票可以重签,母亲晚一天出行也无妨”。“等不得”是指“只不过一日之隔,他的爱,就再也送不出去了”。
(2)母亲与儿子笑谈报答母亲;母亲在儿子兑现承诺前摔倒去世
(3)运用反衬手法,表现矮小的母亲支撑起这个家的艰辛与不易,突出母爱之伟大。
(4)A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母亲的朴实无华,更体现出母亲对孩子的爱与殷切希望。
B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花喜鹊的比喻和“看不见了,母亲这才收回目光”写出母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孩子能够有出息的殷切希望。
(5)示例:亲情一旦失去,就永远不会回来。与其想着日后如何更好地孝顺父母,不如趁父母还健在,好好珍惜与他们相处的每分每秒,让爱没有缺憾。
本文通过写“他”自幼丧父,由患侏儒症的母亲艰难养大,长大后的“他”事业成功,想兑现儿时的承诺:带母亲坐飞机,但是总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推迟,最后母亲意外摔倒去世,“他”后悔不已。
赏析语句的方法:
①抓关键词语。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②抓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③抓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④抓表现手法。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⑤抓结构作用。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⑥抓思想内容。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1.【答案】同一种力量 那年的春节,异常安静。失去了往日热闹的局面,人们都待在家中,不敢出门。街道上空无一人,不是空城胜似一座空城。
是新型冠状病毒带来了这安静,它胜似2003年的非典,但比非典更残酷。它无情地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整个中国沉浸在病毒带来的恐惧中。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的起源地,也是当今疫情发展最严重的地区。全国人民每天都在关注着疫情的消息。虽然全国人民都足不出户,但他们希望感染的人们早日好起来的心,早已散满全国。感染的人被隔离了,隔离了病毒但不隔离爱。这爱在大街小巷弥漫,这情凝聚在每个人心中。
除夕夜里,本因是在家中与家人团圆,吃着年夜饭,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但是今年过年时,那些白衣天使们并没有回家,而是奋战在前线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却坚持奋斗在一线中,无惧生死。那时,仍有许多其他地区的一户人员,前往武汉支援,去和当地医护人员抗击疫情。他们是妻子的丈夫,或是丈夫的妻子;他们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他们是家庭中的一分子。离别时,是满满的不舍,那泪水中包含着作为子女,作为父母的不舍。但是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为祖国贡献出一份力量,为抗击疫情,贡献出一份爱心。他们这一去,是生是死也不知道,就像古时士兵出征,生死未卜,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义无反顾地踏上出征旅途,从不后悔。
许许多多的人们,支援武汉,纷纷为武汉捐赠财物。口罩成为人们急需的物品,那些制作防护用品的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生产着,从未停歇。只希望疫情能快点结束,感染的人们能早日康复。
那些专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希望能早日研究出抗击病毒的药物,他们日夜不停地工作,在为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出一份力,能早日解除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所有人都在行动着,为了能重现祖国的一片繁华,希望蓝天依旧蓝。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你我肩并肩,共同努力,每个人的力量就如那细小的溪流,最后各行各业的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形成一股抗疫的巨大洪流。这同一种力量,便是我们阶段性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坚强保障。
全国十四亿人心连心,防控疫情,我们在一起。今天风雨过去,明天依然会很美好。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同一种力量”,这同一种力量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同一种力量,可以是:所有成功者身上的努力与坚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责任担当与无私奉献、每个幸福家庭中的相亲相爱等,这些同一种力量最终促进了很多人的成功、事件的完满解决、家庭的美满幸福。写这篇作文,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文体,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对题目的理解,完成本文的写作。
本篇作文以“同一种力量”为题,围绕这一主题作者选取:普通百姓宅家、“白衣天使”舍小家为大家、众多的物质捐助、专家们的研究等事例,充分地表现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抗疫情的坚强意志。文章最后既点明了本文的主题,又表达了对战胜疫情的美好愿望。
12.【答案】十四岁,我多了一份坚持 岁月静好,芬芳满园,十四岁,正是一个承上启下,雷雨交加的夏季。此时的我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刻,总是会选择放弃,放弃使困难“消弭”于无形,久而久之自然成为人们逃避困难的借口,但正是因为如此,坚持才显得璀璨。
暑假前往北京旅游去攀登长城。在小学时,我心心念念的便是登上长城,体会古代文人们的感慨与心境。
抵达北京后的第二天,我们就来到了长城脚下。
这就是居庸关长城了。长城在山上蜿蜒曲折,望不到边,好似盘桓群山中的一条盘龙,淋漓尽致地显露出来它的雄壮气魄,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渺小,同时也为自己是一个华夏后代而感到自豪。我的心早已被兴奋装满,二话没说,开始攀登。
我仿佛驾轻就熟,“蹬蹬蹬”飞速向上,将父母甩得远远的,大有一口气登顶的势头,一了我的心愿。忽然好像有什么东西绊了我一下,差点在这长城上摔倒。抱着劫后余生的心情回头一看,原来长城台阶高度不是统一的,这个台阶忽地“长高了”,可要当心了。
攀登仿佛没有休止似的,我在途中不断地鼓励自己要坚持,费尽全力爬上了我山下所见的最高点之后,本来洋洋自得,以为长城也不过如此,但山路却陡地一转,原来“最高峰”只是个烽火台,前途漫漫,仿佛看不到尽头似的。我只好喟然叹息:万里长城果真名不虚传啊,是我小觑这万里长城了。
刚想到此为止,准备放弃时,一个念头紧紧攫住了我:不是在小学时,一直想着征服长城的吗?怎么能这么轻易就放弃了?我再次催动已经疲劳的身体,继续了征程。
我登上了长城的最高点。此时俯瞰万物,都像被蒙上了一层缥缈的雾气,让我不禁感叹,这之前的困难都是值得的。
这一件事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做事要学会坚持,因为坚持,能够让我成功。觉得做一件事太过困难,因为那是黎明前的黑暗,熬到朝日初升,便是金光灿灿的黎明!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请以“十四岁,我多了一份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审题可知,可以补充词语有“思考、成熟、努力、乐观、自信、坚强”等等。十四岁,八年级,正是一个承上启下,雷雨交加的夏季。做什么都容易放弃,那么我们以“十四岁,我多了一份坚持”为题行文,题目中的“我”提示是写自己的;“坚持”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我们可以记叙自己遇到的一次坚持不懈的故事,要考虑你遇到了怎样的事情,在想要放弃的时候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文章适合写成记叙文。注意记叙的顺序以及六要素。文末以议论抒情结尾可以升华文章主题。
本文写了一次登长城的故事,这件小事让作者明白了一个大道理:做事要学会坚持,坚持才会胜利。文章中心突出,事例具体详实,思路清晰,前后照应,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13.【答案】【小题1】答案:
(1)示例: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2)示例:名言:①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②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成语典故:①退避三舍
②一诺千金
(3)示例:司机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缺乏诚信的现象,诬陷好人的事情还时有发生,司机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依然心存善念,救助老人,是值得肯定的。
【小题2】
【小题3】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学生需根据活动主题和标语的特点分析作答。
(2)本题考查名句积累。学生需根据活动主题和自己的积累作答。
(3)本题考查辩论。对司机的行为,首先表示可以理解;然后结合现实缺乏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最后,对司机最终救助老人的行为表示肯定和赞赏。
解答综合性学习问题,关键在于平时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养成从生活中随时随地学习语文的习惯,在语言的运用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