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是应该勇敢克服,还是选择逃避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在人生路上,遇到困难这座大山,只有移平它,才能够顺利地继续前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愚公移山》中的主人公愚公,就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看看他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吧!
新课导入
24 愚公移山
第1课时
第2课时
《列子》,旧说为列子所著。原书已散佚,今存《天瑞》《仲尼》《汤问》等八篇,为后人收集有关资料汇编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纪昌学射》《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
第1课时
文体知识
寓言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其特点为:(1)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2)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3)故事具有虚构性;(4)常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孀妻( ) 智叟( )
箕畚( ) 厝( )
雍( ) 亡以应( )
sǒu
shuānɡ
jī běn
cuò
yōnɡ
wú
1.字词注音
初读课文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听朗读,注意停顿。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
分角朗读:一人为愚公,一人为愚妻,一人为智叟,一人读剩余文字,注意读出感情。
朗读时要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调,要根据文字的内容把握朗读的快慢、语气的轻重。
品读课文
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大部分家人
杂然相许。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支持移山,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妻子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对移山存有疑虑,担心愚公的力量和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
人物 相关语句 态度分析
智叟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操蛇之神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对愚公的决心和勇气感到畏惧
天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被愚公移山的行动及其精神感动
支持愚公移山的有:
愚公家人、邻人之孀妻弱子、天帝。
智叟、操蛇之神。
反对、害怕愚公移山的有:
智叟和愚公之妻的话,句式上有相似之处,他们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相同吗?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语气较轻,语含关心,她不反对移山,只是表明自己对移山的重要问题——“焉置土石”的疑虑。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是在严厉责备;“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语含轻蔑,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就是赤裸裸的嘲讽讥笑了。
小结:愚公之妻,赞成移山,关心核心问题的解决办法;智叟,不赞成移山,处处语含讥诮,认为愚公实在是自不量力,愚不可及。
古时候,有一位叫愚公的老人,他的家门口有两座大山。苦于大山的阻塞,愚公决定率领全家人移走大山。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夸娥氏二子移走了大山。
回忆导入
第2课时
回忆上节课,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
品读课文
分析情节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
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文章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可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而倒土地点是“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路程如此遥远,更见其“愚”。而随着情节的发展,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
作者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有什么作用?
由此可知,实际上愚公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人,实在是“大智若愚”。可见,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就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愚公的形象。
文章安排“遗男”“跳往助之”这个情节,一方面表示愚公移山的伟大壮举得到了众人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另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写出了孩子欣欣然的神态,这与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暗含作者的褒贬之意。
作者安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情节有什么意图?
以神话结尾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富有浓厚的想象力。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既赞美了愚公移山的诚心和坚定的意志,又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更加突出了故事的主题。
故事以神话结尾,有何作用?
理解人物
有人说愚公“不愚”,也有人说愚公“很愚”,谈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1)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有了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
(2)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移山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名字是有其深意的,讨论分析一下。
愚公
智叟
(1)“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是一对反义词,形成了鲜明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的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从这一对比中,就可看出“愚公”和“智叟”,一个高尚,一个平庸。
(2)作者命名时特意将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3)“愚公”的“公”和“智叟”的“叟”也带有一定的感彩:“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这一安排暗示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理解寓意
《愚公移山》的寓意是什么?
(1)晋、唐时人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在较大程度上是沿着道家哲学中“求道“契真”思想的方向进行的。
(2)现代人对这一故事的解读则更多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很有特点,他说:“我们可以从这里透彻地悟到,人类的文化和福利,是一层一层堆积来的,群众是不灭的,不灭的群众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的。……”
(3)愚公精神指的是一种自力更生、不畏艰苦的精神。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而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人们是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当今社会我们仍需要发扬这样的精神,去拼搏,去努力。
学习精神
愚公精神为中华儿女津津乐道,请说说你所了解的“当代愚公”。
“当代愚公”黄大发——用生命践行为民情怀。
说说个人的愚公精神。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是如何克服困难的。
愚公移山
板书设计
移山之难
山:高、大
工具:箕畚
人:少
愚公:老
众人态度
大部分家人:杂然相许
妻子:献疑释忧
孀妻遗男:跳往助之
智叟:笑而止之
操蛇之神:惧其不已
天帝:感其诚
解决办法
子孙无穷,山不加增
结局
夸娥氏二子负山而去,无陇断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