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普通用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普通用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5-30 15:54: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2023年单元测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 补全下列空缺部分。
(1) 几处早莺争暖树, 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晴川历历汉阳树, ______ 。(崔颢《黄鹤楼》)
(3) 《庭中有奇树》中表达女子心生感慨“此花虽美,不能相赠,有何可贵?不过更增思念之苦罢了”的诗句是“ ______ ? ______ 。”
(4)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______ , ______ 。(曹操《龟虽寿》)
(5) 王维的《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6) 《三峡》结尾引用渔歌“ ______ , ______ ”来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悲凉肃杀的气氛。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 阅读回答问题。
花匠老丁
安勇
①老丁原来是一位卡车司机,整天开着汽车从南跑到北,从东跑到西的,总也没有闲着的时候。
②二〇〇〇年春天,老丁到南方拉了一次货,回来后双腿就没了。
③那天,老丁从医院的病床上睁开眼睛后,先看见了老伴儿和女儿的四只红眼圈儿,开始还有点儿纳闷。手向下一伸,就摸到了两只空荡荡的裤腿管。老丁就又把眼睛闭上了,再睁开时,老丁笑了,说了一句话。老丁说: A“ 老太婆,从今往后,你再也不用给我买鞋花钱了。”
④那一年,老丁其实并不老,刚刚五十岁。
⑤老丁没了双腿,不可能再到单位上班了,单位给了他一份工伤补偿,从医院出来,老丁就办了病退手续。
⑥回到家里的老丁,一开始让老伴儿很担心,他一连几天都靠在窗台边,眼睛呆呆地看着窗外。老伴儿就琢磨,这老丁是不是要跳楼啊!老伴儿就有事没事地跟他说话。老丁明白了她的意思,说:“老太婆,就算想跳楼,我也不能从这跳啊,咱们家住的是一楼呀!”
⑦几天后,老丁就摇着轮椅出了门,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来到了窗底下的那块空地上。那块空地无人料理,长满了荒草。老丁看了一会儿,就开始拔草。从这天起,老丁正式进入了他的花匠生涯。几年后,老丁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座花园。
⑧老丁的花园南北宽五米,东西长十米。所以从规模上看,老伴儿认为应该叫花圃才更准确些。但她每次叫花圃,老丁都会冲她瞪眼睛,瞪得她浑身长了刺似的不自在。在老丁锐利目光的威胁下,老伴儿最后也放弃了原则,认可了花园的说法。
⑨这些都是后话了,我还是接着说老丁建花园的过程吧!
⑩老丁拔了半天草后,就发现他急需一条供轮椅行走的甬道。那块空地是土地面,轮椅一压上去,就很难再移动了。老丁用了一下午的时间,丈量了尺寸,又在晚上做了计算。他计划是用砖做材料,建造纵横交叉的两条甬道。一条十米长,另一条五米长。老丁计算的结果是,他需要三百九十块砖。
老丁先花了三天时间,用三块木板和四只轴承做了个简易的小车,拿一根绳子系在他的轮椅后面,就胸有成竹地上街了。老伴儿试图帮忙,被老丁摆摆手赶回了家里。
一块砖五斤重,老丁一次运十块,五十斤。卖砖的地方离得不远,老丁每天往返三次。十三天后,终于把所有的砖都运到了那块空地上。
接下来,老丁遇到一个难题,怎么把砖变成道路让他有点头疼。后来,他从砖厂搬砖的砖夹子上受到了启发,自己改装了一个加长形的工具。然后他又制作了一个加长的橡胶锤子,砖放下后,用锤子敲几下,砖就老老实实地待着不动了。
老丁用了五天的时间,终于铺好了两条甬道。用橡胶锤又在每块砖上敲了一遍后,就扯着嗓子喊老伴儿。老伴儿以为老丁出了啥事呢!着急忙慌地跑出来。老丁说: B“ 老太婆,现在是某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几分,我宣布,花园的甬道正式通车了。”说完,老丁就摇着轮椅从南到北走一次,又把车倒回来,从东往西
走了一次。老伴儿看一眼老丁,背过身去,眼泪就下来了。
甬道建好后,老丁把镰刀头固定在一根竹竿上,做成了一个锄草工具。几天后,老丁就把空地上的荒草全部锄净了。老丁又改装了一个松土工具,把整个园子里的土都松了一遍。秋天的时候,老丁摇着轮椅,又兴致勃勃地上街买花籽去了。
第二天,老丁很仔细地把花籽种进了土地里。从那以后,他就把整个心思都用在了花园里,施肥、浇水、捉虫子,忙个不停。十几天后,第一颗小芽从土里钻了出来,两天后,园子里就有了一片希望的绿色。
老丁的花长势不错,挺起花茎,舒展开叶片,争先恐后地都长高了。不久,花茎的顶端就都冒出了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花骨朵。又过了几天,花骨朵们越来越大,像一张张含着笑容的小嘴巴似的,都露出要开口说话的迹象了。老丁对老伴儿郑重地宣布:“我已经看到花骨朵里面的花了,用不了三天,它们就会全部开放。”
老丁的花种得有些晚了,他说完这句话的第二天,突然下了场秋霜。早晨,老丁看到满园子的花们都垂下了脑袋,冻死了。站在他身后的老伴儿就有点替他担心。老丁摇着轮椅,从南走到北,又从东走到西,最后在花园的角落里停住了, C 指着花丛像个孩子似的喊:“老太婆,你快看,还有一朵花没死呢!”
三天后,这朵花终于开了。那花是粉红色的,很小,也不太美,一副胆战心惊的样子。它一点也没想到,自己是老丁的花园里开出的第一朵花。
(选自《一次失败的劫持》,有删改)
(1) 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概述“花匠老丁”的花匠生涯。
砖铺甬道→ ______ → ______ →全力投入
(2) 联系全文,说说小说中的老丁是个怎样的人。
(3) 小说中的语言描写使得老丁的形象鲜活闪亮,请从文中画线的A、B、C三处选择两例做简要赏析。
(4) 独自开放的粉红色的小花,意蕴丰富。小说这样结尾有何寓意?
三、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48.0分)
3. 古文阅读。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
②猛浪若奔 ______
③从流飘荡 ______
④猿则百叫无绝 ______
(2) 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答谢中书书 与朱元思书
B.自康乐以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四时俱备 风烟俱净
D.负势竞上 横柯上蔽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实是/欲界之仙都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5) 【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6)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 古文阅读。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①,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是日,天宇晴霁②,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迎客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指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②霁:而过天晴。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沿溯阻绝 ______
②或王命急宣 ______
③不以疾也 ______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______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哀转久绝 今绝无一乌
B.春冬之时 久之不散
C.每至晴初霜旦 达旦方渐止
D.故渔者歌曰 不知其故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4) 用“/”给【乙】文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5) 【甲】【乙】两文都描写三峡之巫山,都写出了巫山巍峨高大的特点。请从【甲】文中找出侧面描写的语句,从【乙】文中找出正面描写的语句。
(6) 【甲】【乙】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古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文集 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 进则死敌②退 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 记游松风亭》)
【注释】①木木: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怎么:如此,这样。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念无与乐者 ______
②盖竹柏影也 ______
③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______
④若人悟此 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的“虽”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______
例句:虽兵阵相接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4) 用“/”给【乙】文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5) 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甲】文中“亦”和“相与”点出两人相似的遭遇和心境。
B.【乙】文描写了被贬后的艰难生活。“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看似写乐,实则写人物的苦闷。
C.【甲】文写寻友赏月的悠闲,【乙】文自叙经历,写出了被贬生活的风采。
D.【甲】【乙】两文都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式写被贬后的生活,最后都以议论结尾。
(6)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虽场景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
四、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6. 古诗阅读。
【甲】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乙】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释】①严士元是吴(今苏州人)人,曾任员外郎。两人在苏州偶遇后,严要赴湖南,故刘长卿写诗赠别。②青袍:唐代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颜色。
(1) 这两首诗,从题材看属于 ______ 诗,从体裁看是 ______ 诗。
(2) 两首诗题目中都有“送”字,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作文(本大题共2小题,共100.0分)
7. 文题:距离
要求:
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③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8. 文题:不一样的_____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然后作文;
②自定立意,自选角度,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谁家新燕啄春泥
【小题2】芳草萋萋鹦鹉洲
【小题3】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小题4】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小题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小题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1)谁家新燕啄春泥
(2)芳草萋萋鹦鹉洲(重点字:萋)
(3)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4)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5)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6)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小题1】除草松土
【小题2】买籽种花
【小题3】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结合“甬道建好后,老丁把镰刀头固定在一根竹竿上,做成了一个锄草工具。几天后,老丁就把空地上的荒草全部锄净了。老丁又改装了一个松土工具,把整个园子里的土都松了一遍”,第一空概括为:除草松土。结合“秋天的时候,老丁摇着轮椅,又兴致勃勃地上街买花籽去了。第二天,老丁很仔细地把花籽种进了土地里”,第二空概括为:买籽种花。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幽默诙谐:从老丁说“老太婆,从今往后,你再也不用给我花钱买鞋了”可以看出;豁达乐观:从老丁说“老太婆,就算想跳楼,我也不能从这儿跳啊,咱们家住的是一楼呀“可以看出;坚韧顽强:从老丁虽然没有双腿,但不向命运低头,还在花园锄草、运砖、铺甬道等可以看出。
(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A“老太婆,从今往后,你再也不用给我买鞋花钱了”运用语言描写,老丁虽然腿没了,但是他不悲观,和老婆开玩笑,表现了他天性乐观,幽默诙谐。
B“老太婆,现在是某某年某月某日几点几分,我宣布,花园的甬道正式通车了”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老丁天性开朗,率真童趣、幽默诙谐。
C“老太婆,你快看,还有一朵花没死呢”运用了语言描写,表现了老丁有着坚强意志、乐观精神。
(4)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理解分析。结尾的寓意就是花儿的象征意义。花儿很小,也不太美,但是他是老丁花园里的第一朵花,是老丁的希望。那是老丁战胜自我、乐观向上的精神结晶,也是作者对此种生活态度的肯定。花儿身上寄予了老丁的精神品格。花儿在秋霜过后顽强生长,面对风霜即便很小也要开放。这朵花儿就是老丁的缩影。
答案:
(1)除草松土 买籽种花
(2)老丁虽然双腿没了,但是他并没有悲观,会和老婆开玩笑;老丁砖铺甬道、除草松土、买籽种花,表现了老丁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身残志坚、乐观向上。
(3)示例:A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老丁天性乐观,幽默诙谐。
B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老丁天性开朗,率真童趣。
(4)花儿的象征意味浓重,那是老丁战胜自我、乐观向上的精神结晶,也是作者对此种生活态度的肯定。花儿在秋霜过后顽强生长,面对风霜即便很小也要开放。这朵花儿就是老丁的缩影。
本文记叙了老丁腿虽然没了,但是他不悲观,砖铺甬道、除草松土、买籽种花。文章表现了老丁乐观、旷达、随缘自适、身残志坚、乐观向上。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人物描写格式:人物描写方法+内容+中心。表述形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写出了……表达了……。
2、景物描写格式:描写内容+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表述形式:通过描写……烘托了……。
3.【答案】【小题1】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飞奔的马,跟随,停止
【小题2】D
【小题3】略
【小题4】D
【小题5】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小题6】略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②句意为: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奔:飞奔的马。
③句意为:随水流漂浮移动。从:跟随。
④句意为: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绝:停止。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相同,书:两个都是“书信”的意思;
B.相同,自:两个都是“从”的意思;
C.相同,俱:两个都是“都”的意思;
D.不同,上:向上/在上面。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歇,消散;颓,坠落。句意为: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重点词:戾,至;息,使……平息;反,同“返”,返回。句意为: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划分朗读。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朗读停顿。
ABC.正确;
D.有误,本句正确的朗读停顿为: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故选:D。
(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的翻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这几个四字词语都是写山的,运用“竞、轩邈、争高”等词,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山的高耸,故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
(6)本题考查对文章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知晓全文大意,找出与作者情感有关的语句,理解其含义并分析其在特定语境下的作用。甲乙两文都是在描写自然景物。其中,甲是以山川美景为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之情,全文都是在表达作者内心欢喜的情感,全篇充满乐观情趣;乙则是以山水美景为背景,通过对山水间景物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有借景抒情之意,“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则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弃之情。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1)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飞奔的马;③跟随;④停止。
(2)D
(3)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②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4)D
(5)负势竞上 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
(6)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
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4.【答案】【小题1】逆流而上
【小题2】传达
【小题3】认为
【小题4】全,都
【小题5】C
【小题6】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溯:逆流而上。
②句意为: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宣:传达。
③句意为:也不如船行的快啊。以:认为。
④句意为: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悉:全,都。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
A.不同,绝:停止,消失/绝对;
B.不同,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凑足音节,可不译;
C.相同,旦:两个都是“早晨”的意思;
D.不同,故:所以/缘故。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词:绝,极;漱,冲荡。句意为:极高的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
②重点词:谓,认为;奇,奇妙。句意为: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
(4)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可据此断句为: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甲文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突出山的连绵不断和高耸峻拔,其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从侧面突出了山之高耸;乙文“峰峦上入霄汉”直接描写,突出山的高。
(6)本题考查文章情感的分析概括能力。【甲】文以“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来写三峡山的特点,由按照夏、春冬、秋的顺序写三峡之水,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三峡的喜爱、赞美之情;【乙】文以“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来写巫山的特点,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巫山的喜爱、赞美之情。故两文都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答案:
(1)①逆流而上;②传达;③认为;④全,都。
(2)C
(3)①极高的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
②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
(4)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
(5)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乙文:峰峦上入霄汉。
(6)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认为比船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甲】二十三日,经过巫山凝真观时,参拜了妙用真人祠。妙用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庙正对着巫山,峰峦高耸冲上云霄,山脚径直插入江水中。人们议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里奇妙。但是巫山十二峰并不能全部看到。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峻峭,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的人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照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音乐,在峰顶上往返行走,能听到山上的猿猴啼叫,到天明才渐渐停止。……这天,天空晴朗,四周天空无云,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也是很觉得奇异的一个现象啊。
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2.直。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节词直接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
3.补。即将文言文中省略的词语、句子成分,在译文中适当地补充出来;
4.删。即删去不译的词。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判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在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替代,便可删去;
5.调。即对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特殊句式,翻译时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6.换。即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都要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使译文通达明快。
5.【答案】【小题1】想到,考虑。
【小题2】原来是。
【小题3】曾经。
【小题4】如果。
【小题5】C
【小题6】C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考虑。
②句意: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盖:原来是。
③句意: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尝:曾经。
④句意: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若,如果。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但,只是;耳,罢了。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重点词:如,好像;忽,忽然。句意: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词语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虽兵阵相接”的“虽”:即使。
A.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虽:即使。
B.句意: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不饱,力气不足不足。虽:即使。
C.句意: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虽:虽然。
D.句意:即使我死了,还有子孙在。虽:即使。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句意: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断句: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ABD.正确;
C.有误,【甲】文不仅写寻友赏月的悠闲,还有被贬的愤懑和抑郁。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悟能力。解答时,一定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通过对承天寺月色的描绘,表现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乙文为作者被贬惠州期间所作,作者在纵步时突发感悟,表达了人生只有安于时代潮流,遵循自然法则,才能进退有居,成败皆乐的道理。由此可知两文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都表现了乐观、旷达、随缘自适的心境。
答案:
(1)①想到,考虑。
②原来是。
③曾经。
④如果。
(2)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②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
(3)C
(4)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5)C
(6)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
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积累,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6.【答案】【小题1】送别
【小题2】律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这两首诗,从题材看属于送别诗,从体裁看是律诗。
(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甲诗歌: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乙诗诗句的首联和颔联诗人借“春风倚棹”“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均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携手谈笑的喜悦之情;颈联诗人借草绿湖南”是想象之景,却又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对友情的珍视,对离别友人的牵挂,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尾联诗人借青袍今已误儒生”,意思仅仅做一员小官,耽误了自己的前程,一个“误”字,表明了诗人对自己官位偏低,仕途不顺、官场失意以及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情。总而言之,这首诗,诗人以“春寒阴复晴”的南国之乡的早春之景为背景,具体描写了“细雨湿衣”“闲花落地”的之像,并把它们融入“草绿湖南”的写意之中。同时,实写与虚写分明,层次清楚,辞藻美丽,用词富情感化,使诗歌融入深深的情感。
答案:
(1)送别 律
(2)甲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乙诗既表达了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又表达对自己官位偏低、不被重用的现实不满。
译文:
渡荆门送别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别严士元
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们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阴忽晴。蒙蒙细雨不觉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树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一点响声。薄暮时你离开了,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充满了我的惜别深情。如果有相识之人问到我的境遇,请你转告他们,我命途多舛,已是被青袍所误的一介书生。
《渡荆门送别》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别严士元》这首诗,运用一连串“景语”来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即写景是为了叙事抒情,其目的不在描山画水。然而,毕竟又是描写了风景,所以画面是生动的,辞藻是美丽的,诗意也显得十分浓厚。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7.【答案】距离 我独自走在热闹的街道,向着家的方向走去。
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在拐角处向我走来。我想她看见了我,可眼神却在躲避着,我莫名有些惧怕,毕竟,我已经好几天没有见过她的身影了。
一步,两步,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我下意识地对她招手。本来面无表情的她,立即堆起了笑容,说:“你好。”紧接着走到了我的身边,像是思考了很久了一样,迟疑地问我:“你去哪?”我说:“回家。”我们便不再说话,低头看着路。一阵沉默,尴尬在弥漫。过了一会儿,我开口问:“你也回家?”“我去买东西。”“往哪走。”“往前直走。”又是一阵沉默,空气似乎都静止了,似乎都被冻住了。我有时看看天空,有时踢一踢路边的小石子,长叹一口气,想起那被阳光照耀的一天天:春天,我们在田野里奔跑;夏天,我们卷起裤脚,在小溪里追逐;秋天,我们去捡那落叶,还记得那次我们在一片金黄之下,笑得可欢了;冬天,你有时过来,我们把小脚丫伸进同一条毯子,捧着一杯热巧克力。你总和我靠得很近,几乎没有一点间隙。我也依稀记得那年春天,在春风的吹拂下,你也像阵风,离我而去。
原来你家挨着我家,可现在你却搬去离我家远一些的地方,虽然你没去另一个城市,可时间久了,我感觉你已与我咫尺天涯了。
走到岔路口,我平淡地说:“我家到了,拜拜。”她也只是朝我挥了挥手,就走了。我向着太阳落山的方向去了,她向着东边去了。我大步向前走,没有回头,心中已经没有一丝依依不舍,仅存一点遗憾、一丝怀念。
到了家门前,我回过头,她已经不见了。在这广阔的世界里,她与我相隔了多少千米?我不知道,我只是明了,我们已经失去了心中的彼此,我们之间有了不可弥补的距离。
夕阳下,我们向着不同的方向走去了,向着不同的道路走去。你可能不是搬家了,而是从我的心中搬了出去……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距离”。“距离”除了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相隔而外,还有什么意思?为什么同样的地理距离给不同时代的人们造成不同的障碍呢?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哪些远近互通互变的现象呢?在多元的时代要不要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随着地理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会自然缩短吗?深入地想一想,这里有写不尽的内容。作答时要抓住对“距离”的思考,抓住“距离”一词,可以叙述事件,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发表观点展开论述,可以说明某一现象或事理,写作范围很广。可以从历史上的“天涯”变成了今天的“咫尺”写起,表现科技的巨大进步;可以从“咫尺”与“天涯”是一种抽象的心理距离出发,表现人与人的隔膜;可以写疫情期间的“保持距离”接触,表现新型的人际关系;可以写万水千山隔不断的情爱、母爱和对祖国的爱;还可以从鉴赏的角度写距离产生美,从交往的角度写距离保持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从认知的角度写距离保证认识的客观性等等。但是要注意文章立意以及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最后注意字数要求即可。
本文叙述了“我”和朋友因为距离的原因而产生隔膜,最终分道扬镳,主要以对话形式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都说距离产生美,但是有时候距离有了,美却消失了。文章语言饱含深情,读来有一种淡淡的遗憾充斥其间,很有感染力。作者的文笔功底可见一斑。
8.【答案】不一样的爱
在生活中,家人往往会约束我们的行为,使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不能自由地活动,当然会心生怨念。但事后,我们总能感悟到这些约束的背后,往往都包含对我们浓浓的爱……
炎炎夏日中,酷暑难耐,汗流浃背的我们,最渴望的,莫过于与伙伴相约,一同去河中游泳、戏水。可在我们“全副武装”准备出发之时,外婆总会出来阻挠。“不许去!要去,就得让我陪着去!”不管我怎样争辩、发誓,外婆的态度依然坚决,“不准就是不准!”为了能去小河边,我只好极不情愿地答应了外婆的要求——让她跟着。在小河中玩耍时,一双威严的眼睛时刻盯着我,稍有大胆的冒险尝试,立马就被厉声喝止。玩得太不爽,太憋屈了!因此,我对外婆这一约束,有着深深的不满。
长大后,当看到一则又一则关于因独自去水库而溺水身亡的新闻,我又不禁感到幸运。正是外婆这一约束,才保证了我的安全,保证了全家的欢乐幸福,才有家人其乐融融。对此,我终于感悟到,外婆的约束是爱的约束。
在学习期间,舅舅保管着我和姐姐的手机。即使是假期,每天也只能“碰”一小会儿。看到其他同学周末都能整天抱着手机,不禁对舅舅这一约束产生抱怨:为何学习比我好的能玩,比我差的能玩,偏偏我就不能玩?为此,我曾与家人有过很激烈的争吵。可不管我们怎样乞求与哭闹,舅舅总是对此笑而不语,“刀枪不入”。只好在心里一直咒骂:可恶!可恶!
但在后来,我渐渐发现,我难以抵抗这小小“魔盒”散发出的诱惑。如果没有家人的提醒、约束,我可能会沉迷其中,不可自拔。此时,我才明白舅舅的良苦用心:正是因为我们的抵抗力差,他才替我们管住手机,约束我,让我们安心学习。我终于感悟到,舅舅的约束是爱的约束。
这爱的约束,带着家人的不一样的关爱与期望,陪伴我们健康成长!
【解析】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以“不一样的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看着小时候的照片,我发现自己和从前不一样了;父亲回来了,家里的团圆饭不一样了;就将离开熟悉的校园,去往新的学校,那里的风景也定然不一样。其实每个人都会遇到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事,不一样的情。在不一样的体验中,我们一天天成长……结合以上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比如期末考结束之后,你将拥有一个漫长的寒假,你想如何度过?是开启一次梦寐以求的探险之旅,还是去探访久未谋面的亲朋好友?是去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还是和理想高中来一次亲密接触?是摆脱父母束缚静享一个人的美好时光,还是和小伙伴一起去追寻历史人物的踪迹……重点要突出“不一样的假期”,请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选择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按照记叙文的六要素进行写作即可。
文章开篇点题“这些约束的背后,往往都包含对我们浓浓的爱”,即“爱的约束”。文中举了两个事例,姥姥的约束和舅舅的约束。文章情节生动曲折,两件事情都是先因为约束而不高兴,不幸福,后来有所明白、感受到亲情,最后懂得“约束也是一种爱”。作者用思想感情变化来组织材料,思路清晰,结构明了。文末再次点题,呼应开头,总结全文。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