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复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章 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复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6-02 14:3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下 科学第二单元微粒的模型与符号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参考下列物质的微观结构图示,其中由阴,阳离子构成的物质是(  )
A.铜B.干冰C.氯化钠 D.金刚石
2.中国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其中说“铁”指的是(  )
A.生铁 B.四氧化三铁 C.铁元素 D.氧化铁
3.在某种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16,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
A.N2O B.NO
C.NO2 D.N2O5
4.下列化学用语中,既能表示一种物质,还能表示一种元素的是(  )
A.N B.Na C.Cl2 D.3H
5.下列符号只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的是(  )
A.H B.N2 C.Fe D.2Cu
6.元素钉(Ru)是科学家最新发现的一种室温下具有独特磁性的元素,由图可知钉元素(  )
A.是非金属元素B.质子数为44C.相对原子质量是101.1克D.与其他元素根本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7.有一种新型锂电池,它选用的材料与以往电池不同,主要的反应原理可表示为8Li+3SOCl2 =Li2SO3+6LiCl+2S,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Li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B.S元素的化合价有3种
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生成物Li2SO3为氧化物
8.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核反应堆中作减速剂,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重氢原子核电荷数为1,相对原子质量为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 B.重氢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
C.重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D.重氢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
9.关于原子及原子结构发现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汤姆森、卢瑟福两位科学家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推理和想象建构原子模型
B.汤姆森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分的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时,元素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
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表现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10. 学习化学以后,我们对水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氧化物 B.煮沸水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C.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 D.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11.铈是一种稀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铈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符号为Ce B.属于金属元素
C.相对原子质量140.1g D.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8
12.下列对①﹣⑤表示的有关化学用语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
①H ②Cu ③Fe2+④CO2⑤NaCl.
A.①、②微观上都能表示一个原子B.③表示铁离子
C.①、④微观上都能表示一个分子D.⑤是由分子构成的化合物
13.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中,已知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1-1.5a% B.1-2a% C.1-3a% D.无法计算
14.2011年9月29日,我国用运载火箭将“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火箭所使用的主要燃料偏二甲肼(化学式为C2H8N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偏二甲肼中含有氮分子B.每个偏二甲肼分子由12个原子构成
C.偏二甲肼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D.偏二甲肼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4:1
15.现有CH4和C2H6(乙烷)组成的可燃性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可能是(  )
A.18% B.20% C.22% D.25%
16.在有CO、HCOOH、OHC COOH组成的混合物中,氢元素质量分数为Y,则混合物中碳元素质量分数为(  )
A.3/7(1 9Y) B.1/3(1 Y) C.6/7(1 Y) D.3/7(1 6Y)
二、填空题
17.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汤姆生、卢瑟福和波尔等提出的模型的过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利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下列能正确反映他的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是   (选填序号)。
(2)从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   (选填序号)。
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
18.由MgS、MgSO3、NaHSO4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19.(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
(2)元素X的原子获得2个电子,元素Y的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所形成离子的所带电子数均与氖原子相同,由X、Y两元素的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具体物质)的化学式为   。
(3)相同质量的 H2O2 和 H2O 中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4)甲乙两种化合物都是由XY两种元素组成的,甲物质中X与Y元素的质量比为7:16,乙物质中X与Y元素的质量比为7:20,若甲的化学式为XY2,则乙的化学式为   。
20.覆盆子果实因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少量水杨酸以及钙、钾等元素,享有“黄金水果"的美誉。其中的水杨酸常温下稳定,加热易分解,微溶于水,其水溶液呈酸性。
(1)写出水杨酸的一条物理性质   。
(2)水杨酸(C7H4O3)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
(3)决定覆盆子性状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的   中。(填“细胞膜"、“细胞核”或“叶绿体”)
21. (1)判断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值“2”所代表的意义,并将其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Mg2+ ②H2O ③2CO ④  ⑤2H+
表示分子个数的是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   。
(2)写出相应的化学符号或名称:
2个四氧化三铁:   。Na2CO3:   。 
22.下列物质中,属于金属单质的是   属于非金属单展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请用序号填空)
①大理石②液氧③洁净的空气④铜丝⑤冰水混合物⑥二氧化碳⑦氖气⑧澄清石灰水⑨氯化亚铁⑩硫酸铜晶体
23.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为   
24.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反应:
(1)上述三个反应的相同点是 (多选,填序号);
A.都是化合反应B.都是氧化反应C.生成物都是固体D.都需要点燃
E.都是非金属与氧气反应
(2)在做甲、乙,丙三个实验时,事先都需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其中丙中装少量水的作用是:   ;
(3)做实验乙和丙时,红磷、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做实验甲时,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而在空气中只是发红并未燃烧。据此,说明可燃物能否燃烧或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三、实验探究题
25.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1911 年物理学家卢瑟福用 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发现: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 方向,极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
(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   。
(2)当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图中四条运动轨迹不可能出现的是   (填字母)。
26.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化学中通过模型来说明他们心目中粒子的“模样”,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特点,解释微观结构与宏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对原子结构的研究,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借助构建原子结构模型,逐渐揭开了原子构成的神秘面纱,并通过不断提出新的原子结构模型,逐步形成了今天的原子结构理论。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1)左上图两种模型是汤姆森和卢瑟福分别于1897年和1911年提出的,其中    (选填“甲”或“乙”)是由汤姆森提岀的。
(2)右上图中能正确反映α粒子实验结果的是   ,支持该选项的依据是   。
A.a粒子穿透力很强,直接穿过金原子核 B.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C.电荷间的距离越小,相互作用力越大 D.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7. 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并提出类似“葡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
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下图能正确表示运动轨迹的是   ;
(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   ;
28.由碳、氢元素组成的物质种类繁多,烷烃就是其中一类重要的物质,表中列出了烷烃的一些信息.
名称 甲烷 乙烷 丙烷 丁烷 戊烷 十一烷 十六烷
化学式 CH4 C2H6 C3H8 ? C5H12 C11H24 C16H34
沸点(℃) -164 -88.6 -42.1 -0.5 36.1 194.5 287.5
相对密度 0.466 0.572 0.585 0.579 0.626 0.741 0.774
分析上表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表中丁烷的化学式   
(2)烷烃的命名与分子中    原子个数有关.
(3)总结一条烷烃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    
四、分析计算题
29.玫瑰花中含有丁香油酚(C10H12O2)等有机物,可用于提炼精油。
(1)丁香油酚的一个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 。
(2)用如图所示的①②③表示丁香油酚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请判断①代表   元素。
(3)丁香油酚容易挥发,用于提炼精油的玫瑰花需要在气温较低的出之前采摘完成,其可能原因是   。
30.药物法匹拉韦在新冠肺炎临床实验中,显示非常好的疗效。法匹拉韦的化学式为C5H4FN3O2,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法匹拉韦分子中共含有   个原子;
(2)法匹拉韦属于   (选填“单质”、“化合物”或“混合物”);
(3)C5H4FN3O2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答最简整数比)   ;
(4)32.5gC5H4FN3O2中含有   g碳元素。(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金属和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如水、气态非金属单质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答案】C
【解析】【解答】缺铁性贫血是因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造成的,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的主要组成成分.
A、生铁是铁合金,不是指铁元素,所以错误;
B、四氧化三铁是一种氧化物,也非指铁元素,所以错误;
C、铁元素是组成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所以正确;
D、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是一种含铁的氧化物,不是指铁元素,所以错误;
故选C.
【分析】缺铁性贫血是因血红蛋白的含量过低造成的,而血红蛋白中含有铁元素.
3.【答案】C
【解析】【分析】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据此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设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那么得到:14x:16y=7:16,解得:x:y=1:2。
那么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O2。
故选C。
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和一个原子,若该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则元素符号还表示物质的化学式分析。
【解答】A、不能表示氮气这种物质,不符合题意;
B、既表示钠这种物质,又表示钠元素和一个钠原子,符合题意;
C、不能表示氯元素和一个氯原子,不符合题意;
D、只表示3个氢原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D
【解析】【分析】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主要有:一、表示一种元素;二、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三、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的,还可以表示某种物质。当元素符号前面有系数时只具有微观意义。
【解答】A、H可以表示一个氢原子,可以表示氢元素,有宏观意义,A错误;
B、N2表示氮气这种物质,表示一个氮气分子,有宏观意义,B错误;
C、Fe表示1个铁原子,表示铁元素,表示铁这种物质,有宏观意义,C错误;
D、2Cu只表示2个铜原子,没有宏观意义,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分析】(1)一般情况下,如果元素名称中有金字旁,那么为金属元素;否则为非金属元素;
(2)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就是它的原子序数;
(3)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值就是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没有单位;
(4)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
【解答】A.元素名称钉中含有金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
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44,因为质子数=原子序数,所以质子数为44,故B正确;
C.相对原子质量为101.1,没有单位,故C错误;
D.与其它元素根本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解析】【分析】(1)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形成阳离子;得到电子带负电,形成阴离子;
(2)分析每种含硫元素的化合物中硫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3)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4)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纯净物叫氧化物。
【解答】A.Li单质中它的化合价为0价,而 Li2SO3 和 LiCl 中Li元素的化合价都为+1价,它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故A正确;
B. SOCl2 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 Li2SO3 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而S单质中它的化合价为0价,因此它的化合价有2种,故B错误;
C.置换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都只有两种物质,一种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因此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故C错误;
D. 生成物Li2SO3 中虽然含有氧元素,但是却由三种元素组成,因此不是氧化物,故D错误。
故选A。
8.【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结合重氢分子和重水分子的构成等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根据题意:一个重水分子是由两个重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故重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16=20,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重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故重氢原子核外有1个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一个重氢分子由两个重氢原子构成,重氢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则重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2=4,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重氢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故重氢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结构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分析,其中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解答】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而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所以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发生变化时,元素种类不变,C说法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解析】【解答】A、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煮沸水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是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硬度的方法,故B正确;
C、电解水时在负极得到氢气,正极得到氧气,故C正确;
D、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故D错误;
故选D.
【分析】A、根据水的组成分析;
B、根据生活中常用的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分析;
C、根据电解水的结论分析;
D、根据水的构成分析.
11.【答案】C
【解析】【分析】在元素周期表中,中间的汉字为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字母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值为相对原子质量,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元素符号为Ce,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元素名称中铈含有金字旁,则属于金属元素,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相对原子质量140.1,没有单位g,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原子核内质子数为58,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A
【解析】【分析】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分子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①H表示氢元素和1个氢原子;②Cu表示铜元素和1个铜原子;③Fe2+表示亚铁离子;④CO2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⑤NaCl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解答】解:①H表示氢元素和1个氢原子;②Cu表示铜元素和1个铜原子;③Fe2+表示亚铁离子;④CO2表示二氧化碳这种物质,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的;⑤NaCl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氯化钠是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故选A
13.【答案】A
【解析】【分析】先根据硫酸亚铁和硫酸铁中硫和氧元素质量比相同都是1:2,再利用氧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出硫元素质量分数,从而找出铁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从FeSO4和Fe2(SO4)3的化学式可知:二者都含有铁元素,只是化合价不同;二者也都含有硫酸根离子,而在硫酸根离子中氧原子与硫原子的个数比为:n(O):n(S)=4:1,由此推出氧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比为:m(O):m(S)=16×4:32=2:1,因为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所以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5a%。而在FeSO4和Fe2(SO4)3的混合物中仅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进一步推知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a%-0.5a%=1-1.5a%。
故答案为:A。
14.【答案】B
【解析】【解答】A、偏二甲肼属于物质要用元素解释,即偏二甲肼中含有氮元素,故A错;B、每个偏二甲肼分子中原子个数是:2+8+2=12,故B正确;C、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在几万或几十万、几百万,但偏二甲肼不符合,故C错;D、偏二甲肼中氢元素和氮元素的质量比:1×8:14×2=2:7,故D错.
故选B.
【分析】化学式有以下意义:物质的元素组成;B、分子的原子构成;C、相对分子质量;D、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
15.【答案】C
【解析】【分析】元素质量分数指某种元素在物质中所占的质量分数是元素质量与物质质量之比;
【解答】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5%;乙烷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故二者的混合气体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介于20%和25%之间,比较选项,C正确。
故答案为:C.
16.【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变形由氢元素质量分数确定出水的质量分数,再利用CO的质量分数确定碳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将 HCOOH 可记为COH2O; OHC COOH 可记为2COH2O,所以混合气体可以看成是CO和水构成, 氢元素质量分数为Y, 则混合气体中水的含量为,所以混合物中CO含量为1-9Y,则碳元素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A。
17.【答案】(1)乙
(2)A、B、D
【解析】【分析】(1)原子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的体积很小,然后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分析即可;
(2)根据对科学探究的方法的认识分析。【解答】(1)原子内的主要部分都是空的,中心的原子核体积很小,核外的电子质量很小。由于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性相斥,所以少数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会发生大角度的偏转。而离原子核较远的α粒子,几乎不受力,会从原子中穿过,故选乙。
(2)A.科学模型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修正的过程,故A正确;
B.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较直观,故B正确;
C.波尔的原子模型建立虽然帮助我们认识了原子的结构,但是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因此没有达到完美的地步,故C错误;
D.人类借助模型的建立,对原子的认识逐渐接近本质,故D正确。
故选ABD。
18.【答案】
【解析】【分析】Na和H的相对原子质量恰好等于Mg,据此将化学式变形,从而将全部物质拆解为两部分,最后根据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完成计算即可。【解答】根据等效原理,可以转化为MgS、MgSO3、MgSO4(相当于NaHSO4)组成,
则视为两部分MgS和氧元素组成,
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9.【答案】(1)Al2O3
(2)Na2O
(3)9:17
(4)X2Y5
【解析】【分析】(1)根据地壳的元素分布情况确定两种元素的名称,再确定它们构成物质的名称,写出化学式。
(2)首先根据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推算出两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确定元素名称,最后写出构成物质的化学式。
(3)元素质量=物质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据此计算氢元素的质量之比;
(4)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据此分析计算。
【解答】(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非金属元素是氧,二者组成的物质为三氧化二铝,化学式为: Al2O3 ;
(2)氖原子的质子数为10,根据“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知,它的核外电子数为10。那么X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0-2=8,即质子数为8,那么X为O元素。Y元素的核外电子数为:10+1=11,即质子数为11,则Y为Na。X与Y形成的物质为氧化钠,写作:Na2O;
(3)设二者的质量都是m,
则H2O2和H2O中氢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4)甲的化学式为XY2,二者的质量比为:7:16,则X与Y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为:;
乙中X与Y元素的质量比为:7:20,
则其中X与Y的原子个数比为:,
则乙的化学式为:X2O5。
20.【答案】(1)微溶于水
(2)7:4
(3)细胞核
【解析】【分析】 物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物质需要发生化学反应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细胞核内涵遗传物质;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解答】(1)从题目中可知,水杨酸微溶于水,溶解性属于其物理性质; 水杨酸常温下稳定,加热易分解,其水溶液呈酸性。 这些都属于化学性质;
(2)水杨酸(C7H4O3)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7:16×3=7:4
(3)细胞核中内含遗传物质;
故答案为:(1) 微溶于水 (2) 7:4 (3) 细胞核
21.【答案】(1)③;①
(2)2Fe3O4;碳酸钠
【解析】【分析】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化学名称要从左往右读,如果原子不止一个要加上对应的数字;
【解答】(1)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故表示分子的是:③;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故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①;
(2)答案为:2Fe3O4;碳酸钠。
故答案为:(1)③;①;(2)2Fe3O4;碳酸钠。
22.【答案】④;②⑦;①③⑧;⑤⑥⑨⑩
【解析】【分析】①一般情况下,元素名字中含有金字旁的为金属元素,形成金属单质;元素名字中不含金字旁的为非金属元素,形成非金属单质。
②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解答】①大理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还有其它杂质,因此为混合物;
②液氧为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且不含金字旁,因此为非金属单质;
③洁净的空气,其中含有氧气、氮气和其它其它,为混合物;
④铜丝,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名字含金字旁,为金属单质;
⑤冰水混合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为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为化合物;
⑥二氧化碳,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即化合物;
⑦氖气,为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即单质;名字中没有金字旁,则为非金属单质;
⑧澄清石灰水,由氢氧化钙和水组成,为混合物;
⑨氯化亚铁,为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即化合物;
⑩硫酸铜晶体,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即化合物。
属于金属单质的是 ④ ;
属于非金属单展的是②⑦;
属于混合物的是①③⑧;
属于化合物的是⑤⑥⑨⑩。
23.【答案】36
【解析】【分析】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总和为(1×2+16)×2=36.
故答案为:36.
24.【答案】(1)A;B;D
(2)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
(3)氧气浓度
【解析】【分析】(1)两种或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2)丙中硫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直接排放在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加入水后,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生成硫酸;
(3)纯氧比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大得多,据此分析对燃烧的影响即可。
【解答】(1)铁燃烧生成三氧化二铁,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都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故A符合题意;
三种物质都是与氧气发生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B符合题意;
二氧化硫是气体,故C不合题意;
三着的燃烧都需要点燃,故D符合题意;
铁是金属元素,故E不合题意。
那么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就是ABD。
(2)在做甲、丙两个实验时,事先都需在集气瓶底部装少量水,其中丙中装少量水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
(3) 做实验乙和丙时,红磷、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做实验甲时,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而在空气中只是发红并未燃烧。据此,说明可燃物能否燃烧或燃烧的剧烈程度氧气浓度有关。
25.【答案】(1)原子核
(2)C
【解析】【分析】(1)在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二者之间相互排斥,因此靠近原子核的α粒子会大角度偏转,而较远的则运动轨迹几乎不变。由于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说明原子核的电磁力的范围很小,即原子核本身很小。
(2)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
(2)用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要么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远离原子核向外偏转,要么沿直线前进,不可能出现轨迹C中的情形,故选C。
26.【答案】(1)甲
(2)BCD;移动滑动变阻器保持线圈中电流不变。
【解析】【分析】(1)根据探究原子结构的科学发展史分析;
(2)原子中间为原子核,体积很小但质量很大,周围大部分空间都是空的,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1)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中间为原子核,周围是绕核旋转的电子,即乙为卢瑟福提出的了,那么甲就是汤姆森提出的。
(2)如乙图所示,原子核带正电荷,α粒子也带正电荷,二者靠近时,α粒子会受到排斥力;且距离越小,排斥力越大,则它们的运动轨迹的偏转角度越大。少数α粒子甚至会发生180°的大角度偏转。
A.a粒子穿透力很强,遇到原子核不会穿过,而是弹回,故A错误;
B.由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因此α粒子运动轨迹会发生偏转,故B正确;
C.电荷间的距离越小,相互作用力越大,故C正确;
D.α粒子受到排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即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故D正确。
那么支持该选项的依据是:BCD。
27.【答案】(1)原子核
(2)乙
(3)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解析】【分析】(1)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它的体积很小但是质量很大,由于带正电荷,因此会对靠近的α粒子产生排斥力;
(2)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α粒子的运动轨迹的变化;
(3)绝大多数α粒子的运动轨迹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没有受到排斥力的作用,即原子核对它们作用力的范围很小,则原子内部绝大部分都是空的。
【解答】(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当α粒子轰击金箔时,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运动轨迹发生弯曲,上面的向上弯曲,下面的向下弯曲。而直接撞到原子核上的会发生大角度偏转,故选乙。
(3)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28.【答案】(1)C4H10
(2)碳
(3)随着碳原子教目增加。沸点越来越高,相对密度越来越大
【解析】【分析】从表中所给物质中的碳原子与氢原子的关系找出关系,再看一下物质命名与碳原子个数的关系,然后推导出物质丁烷的化学式;由表中所列数据总结出烷烃的沸点及相对密度的递变规律。
【解答】(1)表中所给物质来看,氢原子数为碳原子个数的2倍再加上2,物质的命名以碳原子的数目而定,所以丁烷分子中有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化学式为C4H10。
(2)由表可知,烷烃的命名是以碳原子数目而定的,故命名与分子中的碳原子个数有关。
(3)由表可以看出,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沸点越来越高,相对密度越来越大。
故答案为:(1)C4H10;(2)碳;(3)随着碳原子数目增加,沸点越来越高,相对密度越来越大;
29.【答案】(1)24
(2)C(或“碳")
(3)气温低,分子运动慢,油质不易挥发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为原子的个数,将所有原子的个数相加即可;
(2)根据“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越大,则元素的质量分数越大;
(3)温度是影响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因素,即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10H12O2 可知,丁香油酚的一个分子中共有原子个数:10+12+2=24。
(2)根据化学式 C10H12O2 可知,
丁香油酚中C、H、O的元素质量之比为:(12×10):(1×12):(16×2)=120:12:32;
则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故①为C。
(3)丁香油酚容易挥发,用于提炼精油的玫瑰花需要在气温较低的出之前采摘完成,其可能原因是:气温低,分子运动慢,油质不易挥发。
30.【答案】(1)15
(2)化合物
(3)15:8
(4)12.4
【解析】【分析】(1)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
(2)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混合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3)元素的质量之比等于相对原子质量与个数的乘积之比;
(4)碳元素的质量=法匹拉韦的质量× 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1)根据化学式 C5H4FN3O2 可知, 一个法匹拉韦分子中共含有原子个数:5+4+1+3+2=15。
(2)法匹拉韦有唯一的化学式,肯定为纯净物;由于它由五种元素组成,因此为化合物。
(3)C5H4FN3O2 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12×5):(16×2)=15:8.
(4)32.5gC5H4FN3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