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粒的模型与符号1-3节复习提高练习
一、单选题
1.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 )
A.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B.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C.α粒子散射实验 D.氢原子光谱的发现
2.美国曾发射“嗅碳”卫星,用于探测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如果每个小球表示一个原子 ,则下列可以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模型的是 ( )
A. B. C. D.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最小的微粒 B.分子是静止的
C.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唯一微粒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4.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每周对教室进行消毒,84消毒液是一种以次氯酸钠为主要成分的含消毒剂,可以为环境消毒也可以为物体表面消毒,这里氯是指( )
A.单质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5. 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 )
A.电子数目不同 B.中子数目不同
C.质子数目不同 D.化学性质不同
6.有关下图所示的五种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五种物质都是混合物
B.①②④有相似之处,都盛放了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
C.③④属于化合物
D.②和⑤有相似之处:元素种类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
7.二氧化碳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核内质子数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8.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
C.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作用力,而原子之间没有
9.推理是研究和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电性相反。科学家已发现反氢原子。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A.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B.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
C.由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D.由1个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
10.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原子比分子小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原子是静止的
C.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D.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11.一种元素的原子经过放射后变成了另一种元素的原子,据此推断放射出的粒子中一定有( )
A.电子 B.质子 C.原子 D.原子核
12.在原子核里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
A.质子和中子 B.质子 C.中子 D.质子和电子
13.为了进一步探索原子的结构,卢瑟福用粒子轰击金属箔。如图所示表示a粒子的运动轨迹,其中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十九世纪初,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分子概念认为:①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②分子由原子构成;③原子不能独立存在;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⑤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⑥分子在不停的运动。通过你的学习,你认为上述观点中存在明显不足的是( )
A.①②⑤ B.①③ C.④⑤⑥ D.③⑤
15.知识梳理有助于我们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如图是某同学学习物质结构知识后,以氧气为例进行的梳理,下列选项中与a、b、c相对应的是( )
A.核外电子、原子核、原子 B.原子核、原子、核外电子
C.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 D.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两个粒子核外电子数相同,则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天然气燃烧吸收热量
17.根据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原子、②是分子 B.汞原子可变为水分子
C.钠原子失去电子变为钠离子 D.氯化钠由氯、钠两种元素组成
18.模型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些不能直接 观察的或复杂的事物,下列四福图片不属于模型的是( )
A.地球仪 B.接种疫苗标志
C.新冠病毒 D.二氧化碳分子
19.如果用符号“●”表示氧原子,用符号“○”表示氢原子,则下列模型表示化合物的是( )
A.B.C. D.
20.如图所示是锂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原子核的体积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
C.核外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
D.质子和中子都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二、填空题
2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大小相等,电性相反,因而原子呈电 。
22.我国用新技术提纯了稀有金属铼(Re)为航空航天发动机核心部件的制造提供了重要原料。
(1)铼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86,原子核内有 75 个质子,则其核外电子数为 。
(2)高铼酸钠(NaReO4)是铼的重要来源之一。高铼酸钠中铼元素的化合价 。
23.如图是电解水(水 氢气+氧气)的模型图,请根据图填空。
(1)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最终变成了 和 ,这说明发生了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已经变成了其他分子,其他分子已经不能再保持水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在这个模型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的名称是 。
24.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图是某密闭容器中物质变化过程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请回答:
(1)下列关于变化Ⅱ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写序号).
A.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B.分子变小了
C.分子间的距离变小了 D.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2)从变化I的微观过程可分析出,该变化的实质是 .
25.下表微粒中,是阳离子的是 ;互为同位素的是 (填字母编号)。
组别 质子 中子 电子
A 13 13 13
B 26 30 24
C 26 30 26
D 13 15 13
26.已知一种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8,其质子数是38,则一个这种锶原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为 。
27.核事故时往往泄漏出污染物(如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为避免核辐射,需一次性口服100毫克(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使人体甲状腺中碘达到饱和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从而起到保护作用。请回答:
(1)“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是一种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的碘原子。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2)“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和“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两者的关系是
A.同种元素 B.同种物质 C.同种分子 D.同种原子
28.理清科学概念是学好科学的前提,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 ;互为同位素原子所具有的特征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 数不同。
三、实验探究题
29.如图是 1~18 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核电荷数的关系图。试回答:
(1)一个 Mg2+核外共有 个电子;Cl-的最外层电子数和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通过对该图的分析,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请写出其中一个 。
30.人类为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原子结构的认识发展史简单归纳如下:
(1)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是基于“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提出的。根据实验现象(如图),不能获得的结论是 ;(填字母)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荷 D.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2)如图乙,α粒子通过荧光屏会引起闪光。荧光屏设计成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 。
(3)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轰击氮原子,结果有微粒从氮原子中被击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将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击出的微粒一定含有 。(提示: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构成)
31.如图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氮气和氢气发生反应生成氨气的微观模拟图,其中 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氢原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B中补充画出相关粒子图形,使其表示正确;
(2)补充的依据是
(3)结合该图示从微观角度解释由B到C变化的实质是 。
四、解答题
32.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 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3.电子带负电,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分布的呢?1910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实验做法如图: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180°,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α 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大多数 α 粒子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 。
(2)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
α 粒子就 (填“会”或“不 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
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
(3)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 以下的 。
34.如图所示,虚线表示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轨道.请在此图上完成氢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示意图.要求:标明原子核、电子的电性.
35.碳原子、氧原子和氢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千千万万个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1)如果用“ ”表示碳原子,用“ ”表示氧原子,用“ ”表示氢原子,根据下列分子模型回答。
双氧水的分子模型: ,乙炔的分子模型: 。
每个双氧水分子是由 和 构成的;每个乙炔分子中,含有4个原子,含有2种原子。
(2)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千克,那么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为 千克。
36.“○”代表氢原子,“ ”代表氧原子。由氢氧两种原子构成的分子如下“
(1)比较A、B、D可知: ;
(2)比较C、E可知: ;
(3)比较B、D可知: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这一模型建立的基础是α粒子散射实验。本题考查物理学史,掌握α粒子散射实验观察的结果,这是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
【解答】解:卢瑟福根据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研究,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分析。
【解答】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由各微观图分析可知,B的一个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可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故答案为:B。
3.【答案】D
【解析】【分析】分子的定义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的特性:质量小,体积小;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彼此间有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解答】A、目前认为最小的微粒是夸克;故A错误;
B、分子总是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故B错误;
C、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故C错误;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
【解答】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统称,因此84消毒液中的氯指的是氯元素,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5.【答案】B
【解析】【解答】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碳﹣12、碳﹣13、碳﹣14都是碳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6,质子数目相同;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电子数目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于元素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相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故中子数不同.
答案:B.
【分析】根据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考虑.
6.【答案】D
【解析】【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氧气和液氧、冰和水都属于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解答】解: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氧气和液氧、冰和水都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①④有相似之处,都盛放了不同状态的同种物质,②中氧气和臭氧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③④属于化合物,③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②和⑤有相似之处:元素种类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都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7.【答案】A
【解析】【解答】元素是质子数(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显然不同种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故选项A正确。
【分析】该题考查了元素的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判断。
【解答】A.分子比一定比原子大,故A错误;
B.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故B正确;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C错误;
D.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作用力,原子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力,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反物质和正物质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氢原子含有1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而反氢原子与它质量相同,即具有的质子数和电子数相同,只是电性相反,即它含有1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1个带正电荷的电子。
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解答】解:A、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比构成它的原子大,故选项错误;
B、分子、原子均是在不停运动的,故选项错误;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选项正确;
D、分子能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它们的质量都很小,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分,进行分析判断.
11.【答案】B
【解析】【解答】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不同的元素质子数不同,故选项B正确。
【分析】该题考查了元素的概念
12.【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判断,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本题考查了原子的构成,难度不大,明确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解答】解: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但有的原子中无中子,如氢的一种同位素氕,它只有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没有中子,所以原子核里一定含有的微粒是质子。
故答案为:B
13.【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
【解答】原子核带正电荷,而α粒子也带正电荷,二者相互排斥,则粒子②的运动轨迹应该向上偏折,故B错误符合题意,而A、C、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组成的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①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故①错误;
②分子由原子构成,故②正确;
③金属单质、固态非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③错误;
④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故④正确;
⑤分子的质量等于构成它的原子的质量之和,故⑤正确;
⑥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故⑥正确。
因此上述观点中存在明显不足的是①③。
故选B。
15.【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分子及原子的构成分析。
【解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故答案为:C。
16.【答案】C
【解析】【分析】A、根据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结合所示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天然气燃烧放出热量;
【解答】解:A、若两种粒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这两种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镁离子和钠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但它们的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并不一定是单质,比如臭氧和氧气都是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是混合物,错误;
C、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是由于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正确;
D、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天然气燃烧放出热量.
故选C.
17.【答案】B
【解析】【分析】分子、原子核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可以变成离子,而原子组合成分子,分子也能分解为原子,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判断即可。【解答】A.汞由原子构成,则①为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②为分子,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因此汞原子不能变为水分子,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1,如果失掉这一个电子,从而变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氯化钠由氯、钠两种元素组成,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18.【答案】B
【解析】【分析】一个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或计算机图像,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还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的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的混乱。
【解答】A:地球仪 ,属于模型。
B:接种疫苗标志 ,属于符号。
C:新冠病毒,属于模型。
D:二氧化碳分子,属于模型。
故选B。
19.【答案】A
【解析】【分析】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解答】解:A、模型表示的是水,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B、模型表示的是水和氢气,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模型表示的是氧气和氢气,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模型表示的是氢气,属于单质,故D错误.
故选:A.
2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的电性分析。
【解答】A、 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不符合题意;
B、 原子核的体积占整个原子体积的很小一部分,而其余体积是电子运动的空间 ,不符合题意;
C、 核外电子在围绕原子核运动 ,不符合题意;
D、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符合题意;
故选D。
21.【答案】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中性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一个原子两种粒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分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一个原子两种粒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总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故答案为: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中性
22.【答案】(1)75
(2)+7
【解析】【分析】考查原子构成的内容。
【解答】(1)在一个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铼的质子数为75,核外电子数即为75。
(2) NaReO4 中Na显+1价,氧显-2价,设Re化合价为X,列公式:+1×1+X×1+(-2)×4=0,解方程得X=+7.
答案为:(1)75;(2)+7
23.【答案】(1)氧分子;氢分子;化学
(2)化学
(3)原子
【解析】【分析】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解答】(1)由模型图可知,水分子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组成氢气,氧原子组成氧气;故答案为:氢分子,氧分子,化学;
(2)水的电解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了改变,因此其化学性质发生改变;故答案为:化学;
(3)在模型图中可以看出,物质变成原子之后,就不在改变了;故答案为:原子;
故答案为:(1)氢分子,氧分子,化学;(2)化学;(3)原子。
24.【答案】(1)C
(2)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解析】【分析】变化1是化学变化,变化
Ⅱ 是物理变化。
【解答】(1)由于变化 Ⅱ 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数目,大小和种类没变,改变的是分子之间的距离;
(2)变化1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
故答案为:(1)C;(2) 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
25.【答案】B;AD
【解析】【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在阳离子中,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同位素是指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微观构成粒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解答】解:A、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
B、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是阳离子;
C、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
D、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是原子;
其中AD的核内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互为同位素;
故填:B,AD.
26.【答案】126
【解析】【解答】锶原子含有的微粒包括质子、中子、电子,求微粒总数就是求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之和,已知质子数为38,根据:原子中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可以得出核外电子数;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得出中子数=88-38=50;所以这种锶原子中含有的微粒总数为=38+38+50=126。
【分析】该题考查了原子的定义与结构。
27.【答案】(1)53
(2)A
【解析】【分析】(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做元素,因此区别是否是同种元素的关键是判断核电荷数是否相同。
【解答】(1)因为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以该原子核外电子数为53;
(2)“具有放射性的碘原子”和“不具放射性的碘原子”,二者核电荷数相同,因此它们是同种元素,故选A。
28.【答案】元素;中子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和同位素的定义解答。
【解答】科学上把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互为同位素原子所具有的特征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29.【答案】(1)10;Ar(或 Ne)
(2)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再结合图像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 根据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一个 Mg 的核外电子数为12,失去两个电子形成 Mg2+ ,因此 Mg2+ 的核外电子数=12-2=10. Cl- 由Cl得到一个电子而形成,则其核外电子数=17+1=18,因此最外层电子数为8,与 Ar(或 Ne) 的相同。
(2)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可得出规律: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
故答案为:(1)10; Ar(或 Ne)
(2)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30.【答案】(1)D
(2)被弹射回来
(3)1个质子和1个中子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中描述的现象分析其中包含的物理原理即可;
(2)当α粒子从金原子的空隙通过时,它们可以穿过金箔;当α粒子与金原子正面相撞时,会被弹射回来。
(3)将氧原子和氮原子的结构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1)A.当α粒子轰击金属箔时,只有少数α粒子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这说明原子核对它们的排斥力作用的范围很小,即原子核本身体积很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极少数α粒子会沿原方向返回,说明它们与原子核撞击后受到的作用力很大,即原子核本身的质量较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根据图片可知,α粒子与原子核相互排斥,说明原子核带正电荷,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没有任何现象说明核外电子带负电荷,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如图乙,α粒子通过荧光屏会引起闪光。荧光屏设计成360°环绕,是因为卢瑟福在实验前认为α粒子可能穿过金箔,也可能被弹射回来。
(3)氮原子有7个质子和7个中子,而α粒子有2个质子和2个中子,生成的氧原子有8个质子和8个中子,那么被轰击出的粒子含有的质子数为:7+2-8=1,含有的中子数为:7+2-8=1。
31.【答案】(1)如图:
(2)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3)每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结合成一个氨分子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变化的实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1)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画出相关粒子图形;(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回答;(3)依据B→C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分析解答。
【解答】(1)由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所以,在B中补充相关粒子图形如下图:
(2)补充的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3)根据B→C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可知,每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结合成一个氨分子。
故答为:(1)见上图;(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3)每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结合成一个氨分子。
32.【答案】(1)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
(2)推理;模型
【解析】【分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因此原子是可以再分的;
(2)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有直接推理、间接推理等;模型法借助于与原型相似的物质模型或抽象反映原型本质的思想模型,间接地研究客体原形的性质和规律。
【解答】(1)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中的原子不可再分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33.【答案】(1)原子内部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不会;原子核
(3)C
【解析】【分析】汤姆森的学生卢瑟福完成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散射实验),否认了葡萄干面包式模型的正确性。
1911年卢瑟福提出行星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行星模型由卢瑟福在提出,以经典电磁学为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
①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 ②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③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在原子核内,且几乎全部质量均集中在原子核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空间进行绕核运动。
【解答】(1)从现象中可知绝大多数c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
(2)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则极少数c粒子通过原子间间隙,就不会发生偏转,大多数被反弹发生偏转;
极少数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且正电荷不是均匀分布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原子核又分为质子和中子.
(3)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推断,原子是由具有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与C模型最相符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建立模型的过程。
34.【答案】如图:
【解析】【解答】原子的中心是带正电的原子核,带负电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如图所示.
【分析】原子是由处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与核外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据此作图.
35.【答案】(1)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
(2)7.307×10-26
【解析】【分析】(1)根据双氧水分子的构成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分子的构成分析。
【解答】(1) 每个双氧水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
(2)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千克,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千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所以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为 1.993×10-26+2×2.657×10-26= 7.307×10-26 .
36.【答案】(1)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
(2)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3)数量不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解析】【分析】(1)分子都由原子构成,分析这三种物质的分子是否都由同种原子构成;
(2)分子都由原子构成,分析这三种物质的分子是否都由同种原子构成;
(3)B、D中构成分子的种类相同,但个数不同,据此解答。
【解答】A中氢分子只由氢原子构成,B中氧分子只由氧原子构成,D中臭氧分子只由氧原子构成,分析可知:分子可以由同种原子构成;
(2)C中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E中过氧化氢分子也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分析得到:分子可以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3)B中氧分子和D中臭氧分子都由氧原子构成,只是数量不同,分析得到:数量不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