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济南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9-07 21:57: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第二节 消 化 吸 收一、消化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一部分 消 化消化管消化腺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口腔、咽、食管、胃、十二指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胰、肝小消化腺:胃腺、肠腺主要功能: 消化食物、
吸收营养、
排出粪便消化(digestion)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
解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
吸收(absorption):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二 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 消化管   消化腺1、消化管
 
上消化道:口腔到十二指肠。
 下消化道:空肠以下。舌的形态分舌背、舌下面、舌侧缘。
舌的分部
舌尖
舌体:占舌的前2/3,是界沟之前的可游    离活动的部分。
舌根:占舌后的1/3。舌牙 teeth 的种类和排列 牙的种类
乳牙:20个
恒牙:32个
 牙式
以“十”记号划分4个区。
左、右,上、下颌。右上颌乳侧切牙左下颌第一前磨牙乳牙的排列:
右上颌 Ⅴ Ⅳ Ⅲ Ⅱ Ⅰ│Ⅰ Ⅱ Ⅲ Ⅳ Ⅴ 左上颌
右下颌 Ⅴ Ⅳ Ⅲ Ⅱ Ⅰ│Ⅰ Ⅱ Ⅲ Ⅳ Ⅴ 左下颌
Ⅰ—乳中切牙 Ⅱ—乳侧切牙 Ⅲ—乳尖牙 Ⅳ—第一乳磨牙 Ⅴ—第二乳磨牙
牙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 一岁左右已有八
三岁以前要出齐 六到八岁换恒牙
胃 stomach形态及分部(2弯2壁2口4部)
大、小弯,前、后壁,入、出口。
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小肠(5-7米)十二指肠 (4部3曲)
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十二指肠上曲、十二指肠下曲、十二指肠空肠曲
十二指肠大、小乳头
十二指肠悬肌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回肠2、消化腺 唾液腺 salivary gland小唾液腺:唇腺、颊腺、舌腺
大唾液腺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肝的功能分泌胆汁
参与物质代谢
吞噬、防御 、解毒
胚胎时造血
胰 pancreas位置与毗邻分部
头、体、尾
胰液的排泌
消化过程示意总汇(一)唾液
1、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 6.6~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
成分:水(占99%),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无机物(Na+、k+、HCO3-、Cl-等)。
2、唾液的作用
1.消化作用 2.清洁作用
3.排泄作用 4.免疫作用一、口腔内消化(二)咀嚼和吞咽
1、咀嚼:粉碎、搅拌、混合
2、吞咽:吞咽过程分三期:
第一期:口腔→咽部(随意动作)
第二期:咽→食管上端(反射动作)
第三期:食管→胃(食管蠕动) 食团后端兴奋性反应(环行肌收缩、纵行肌舒张)食团扩张刺激→食团前端抑制性反应(环行肌舒张、纵行肌收缩)二、胃 内 消 化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pH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成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HCO3- 等无机物。 1.盐酸

( 来源:壁细胞主动分泌的。

(2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2.胃蛋白酶原
⑴来源:主细胞分泌(主要)

⑵作用:
胃蛋白酶原:分解蛋白   
 ⑶特点:
①始无活性;
②最适pH=2.0,pH>6.0则失活;
③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
④安静时: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时:大量、迅速分泌。
胃酸胃蛋白酶→水解蛋白
3.内因子
⑴来源:壁细胞分泌
⑵成分:糖蛋白(有2个亚单位)

⑶作用:促进回肠末端维生素B12的吸收。
⑷临床:当壁细胞受损或减少时,可发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⑸特点: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当。 4.粘液和HCO3-
⑴来源:粘液由表面上皮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细胞、泌酸区的粘液颈细胞分泌;HCO3-主要由非泌酸细胞分泌,少量由组织间液渗入胃内。
⑵成分:粘液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PH值为中性。
⑶作用:形成胃粘液-HCO3-屏障,保护胃粘膜。(二)胃的自身保护作用
1.胃粘液-HCO3-屏障
2.胃粘膜屏障:
组成:胃粘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邻近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所构成的一道致密结缔组织样的脂蛋白层。
作用:脂溶性物质易通透,而离子难以通过, 防H+向内扩散、防Na+向外扩散。
3.胃壁细胞的保护作用: 
直接细胞保护作用
适应性细胞保护作用
 
(三)胃的运动
1、胃的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作用:增强胃内压,有助于胃液渗入食物和促进胃排空;保持胃的正常形状和位置,不致出现胃下垂。
(2)容受性舒张
作用:增加胃容纳和贮存食物,防食糜过早排入十二指肠。
(3)蠕动
作用:使食糜与胃液充分混合和研磨。(一)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1、水和碳酸氢盐:
由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主要作用为中和胃酸,保护肠粘膜不受胃酸的侵蚀
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
胰淀粉酶水解淀粉为麦芽糖和葡萄糖,对生熟淀粉都能水解,效率高、速度快。三、小 肠 内 消 化 4、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腺细胞分泌,刚分泌出来是无活性的酶原。  3、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是消化脂肪的主要消化酶,必须在胰腺分泌的辅脂酶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胆盐抑制其活性。肠致活酶、胃酸、
组织液、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多肽和氨基酸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月示、胨蛋白质胰蛋白酶 糜蛋白酶 5、其他酶类:

羧基肽酶原、 核糖核酸酶、 脱氧核糖核酸酶
6、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正常时胰液中的蛋白水解酶并不消化胰腺本身,
因为:
①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肠腔中激活)。
②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胰蛋白酶,抑制糜蛋白酶的活性。
但因量少、作用小,当暴饮暴食时不能阻止大量胰蛋白酶原活化后的自身消化过程(急性胰腺炎)。
(二)胆汁
1.胆汁的性质和特点:
刚分泌的透明澄清,金黄色、偏碱性,固体成分较
少;储存的胆汁颜色变深,呈弱碱性,固体成分较
多。呈持续分泌、间歇排放的特点。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1)胆盐(结合的胆汁酸形成的钠盐):
促脂肪消化 促脂肪吸收
促脂溶性Vit吸收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

 (2)胆固醇:
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呈一定的比例
 (3)胆色素: 胆盐进入小肠后,90%以上被回肠末端粘膜吸收,通过门V又回到肝脏,再成为合成胆汁的原料,然后胆汁又分泌入肠,这一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三)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1.小肠液的性质和特点:
是弱碱性液体,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
分泌量大(1~3L/日)
特点: 酶种类多
持续分泌
 2.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
 
(1)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
 (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
 (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
 (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
(四)小肠的运动
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并
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2.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其主要作用:利消化、利吸收、助血循、推食糜。  3.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特殊方式:
①蠕动冲:蠕动速度快,传播距离远的蠕动。
②逆蠕动:在十二指肠和回肠末端出现一种与蠕动方
向相反的运动。
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肠蠕动亢进
时,肠鸣音增强;肠麻痹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四、 大肠内消化
(一)大肠液的分泌及肠内细菌的作用
大肠液的主要成分:为粘液和碳酸氢盐
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保护肠粘膜、润滑大便。
大肠内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呈菌
群集落方式分布,各菌群相互间能
相互制约繁殖生存。
有些细菌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B族和K族维生素。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沼气、氨等有毒成分。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1、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蠕动。集团蠕动:
通常始于横结肠,快速蠕动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产生便意。多在早餐或进食后发生,每日发生3~4次。
可能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第二部分  吸 收
一、各部位的吸收能力
口:部分药物(如亚硝酸甘油、吗啡)。
胃:酒精和少量水分。
大肠:水分和无机盐,也吸收葡萄糖和一些药物。
小肠:能力最强、种类最多,是主要吸收的部位。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
①面积保证:
长5~6米+皱褶+绒毛+微绒毛→200m2;
②设备保证:酶多+转运工具+运输途径;
③时间保证:停留时间长,约3~8h;
④动力保证:绒毛伸缩具有唧(ji,喷射)筒样作用。
二、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一)糖的吸收
食物中的淀粉
吸收机制:逆浓度差、耗能的继发性主动转运。
淀粉酶双糖酶 管腔侧:肠粘膜上皮细胞膜上的钠依赖载体与Na+结合,于是载体便与葡萄糖结合,形成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将葡萄糖和Na+同向转运入细胞内;
管底侧:Na+再由钠泵泵出,葡萄糖则易化扩散进入血液。单糖麦芽糖葡萄糖葡萄糖葡萄糖的吸收:
管腔侧:以Na+-载体-葡萄糖复合物形式,与Na+同向转运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内;
管底侧: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方式进入血液,Na+ 则由钠泵转运至细胞间隙。
∴ 继发性主动转运(二)蛋白质的吸收
  吸收机制:继发性主动转运。

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也可微量吸收,但无营养作用,相反,可作为抗原引起过敏反应。○氨基酸转运系统Na+蛋白酶氨基肽酶(三)脂肪的吸收
机制:被动。
混合微胶粒
脂肪酸
甘油一脂
甘油三脂
乳糜微粒

途径:淋巴途径为主甘油载脂胞吐(中、短链脂肪酸) 血 管淋巴管(四)无机盐的吸收
 
1.钠和水的吸收
肠上皮细胞底-侧膜上存在着钠泵,使Na+逆电-化学梯度而主动转运。肠腔中的Na+,95~99%被主动吸收。 Na+的吸收往往伴随着水、葡萄糖、氨基酸和负离子等物质的吸收。
水的吸收是被动的。2.铁的吸收
●吸收部位:小肠上段。
●吸收量:约1mg/日,其吸收量与机体对铁的需要量有关

●吸收机制:为主动吸收。
肠上皮细胞释放转铁蛋白→转铁蛋白与Fe2+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与转铁蛋白受体结合→复合物入胞后Fe2+游离 3.钙的吸收 
●钙吸收的部位:小肠,尤其十二指肠。
●钙吸收的状态:可溶性钙
●钙吸收的影响因素:
①维生素D、脂肪酸、酸性环境促进钙的吸收;
②凡与钙结合而形成沉淀的盐,则不能被吸收;
③钙吸收的量受机体需要的影响。
●钙吸收的机制:主动转运过程。(五)维生素的吸收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以易化扩散方式在小肠上段被吸收。
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吸收。
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制与脂肪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