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9-09 21:5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
(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
(1)规模较④____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集镇村落中心村小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前演 练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光照传统文化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前演 练课 堂研 究1.图解人类聚落形态的发展历程。2.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
(1)自然因素。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堂研 究 (2)社会因素。
   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
思维拓展: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市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堂研 究1.下列各要素中影响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自然要素有(  )
①地理位置 ②地形 ③水源 ④气候 ⑤文化习俗 ⑥居民生活方式 ⑦农业生产方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⑦ D.②③⑤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对 点演 练解析:乡村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深受自然和社会等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乡村的分布、规模、形态等方面。
答案:A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对 点演 练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
(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人口密集性人口规模大小集市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前演 练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堂研 究2.表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堂研 究【方法技巧】 运用纲要信号法记忆城市的形成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堂研 究2.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  )
A.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
B.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
C.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对 点演 练解析: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大一些。
答案:C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对 点演 练三、世界城市和中国城市的发展一、世界城市发展
1.公元前3000—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来:?________迅速增多,?________空前增长,?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黄河—长江流域内部结构城市数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前演 练二、中国城市发展
1.古代城市特点。
(1)受?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________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________色彩。
2.近代社会:城市呈畸形发展。
(1)沿海、沿江地区迅速发展。
(2)广大内地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政治交通线政治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前演 练(3)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________色彩。
3.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城市普遍发展。
(1)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数目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半殖民地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前演 练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堂研 究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很多,以上几个是主要因素。不同的区位因素的作用也在变化,军事、宗教的影响减弱,交通、资源始终有巨大的影响,科技、旅游的影响在增强,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不稳定的。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堂研 究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课 堂研 究3.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特点是(  )
A.城市一般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
B.封建时期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大;而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土耳其和非洲的埃及,城市发展水平更高
C.欧洲城市中心往往被教堂所占据,道路常以中心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
D.城市不仅只是消费中心,而且也是生产中心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对 点演 练解析: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欧洲城市的宗教色彩浓重,城市中心往往被教堂所占据,道路常以中心广场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从总体上说,封建时期欧洲城市的人口规模较小,而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土耳其和非洲的埃及,城市发展水平较高,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不再只是消费中心,而成为生产中心,城市一般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
答案:C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对 点演 练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例1 读以下我国“100万人口以上部分城市”的分布图,完成(1)~(4)题。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我国________部地区城市密度大。其自然地理条件是因为该地区①________地形面积大,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级阶梯。②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位于____纬度地带,______适度,______适中。③________众多,水量较丰富,便于______和为城市提供________。
(2)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沿长江干流两岸,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自西向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4)没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省级行政区中,在西南三省一市一区中只有________,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省区中只有________。解析: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位于第三级阶梯上,河流众多,降水丰富,气温适中,生产力水平较高,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多。
在读图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沿海开放城市自北向南依次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②西南三省一市一区指: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答案:(1)东 平原 三 中低 降水 气温 河流 航运 水源
(2)大连 天津 青岛 上海 宁波 福州 广州
(3)重庆 武汉 南京 上海
(4)西藏 海南省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例2 读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示意图,完成(1)~(3)题。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1)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________。
(2)从上图分析,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多诞生在______。这些地区首先出现城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3)从这些城市的出现,分析城市产生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解析:早在公元前3000-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黄河—长江流域,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在城市诞生之前,这些地区的人们一般已采用了灌溉技术,开始人工种植农作物和畜养动物。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较低,所以早期的城市多诞生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等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城市首先选择在农业发展条?虾玫牡厍??罄磁┮瞪??际醯拇葱拢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答案:(1)尼罗河下游平原 爱琴海沿岸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印度河平原 黄河—长江流域 中美洲
(2)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 这些大河的冲积平原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发达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
(3)大河冲积平原农业发展条件较好,再加上劳动者的农业创新,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城市起源奠定了物质基础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活动P4
1.天山乡村聚落呈现流动性;美国中西部平原农场主居住在自己庄园的中心附近,呈单户型聚落。
2.天山乡村聚落的形成,是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以牧业生产活动为主,牧民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住宅经常迁徙。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由于地广人稀,以种植业为主,可以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故呈单户型聚落。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思考P5
1.人们的生产活动方式:城市功能多样,以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为主,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乡村功能单一,以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为主。
2.建筑等人文景观:城市景观复杂,建筑物密度大,楼层高,交通线路纵横交错,甚至连地下也利用了起来。乡村景观简单,建筑物密度小,道路系统单一。
3.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城市的供水、供电、信息、道路、医院、银行、文化等基础设施齐全,乡村则较少。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4.其他差异还表现在:人口差异。城市人口密集,规模大,文化与职业构成都很复杂。而在乡村,人口稀少,规模小,文化背景比较一致。乡村的社会生活单一,城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乡村工作分工简单,协作性弱;城市分工复杂,协作性强。乡村的环境质量一般优于城市,城市的教育、医疗、就业、购物条件要优于乡村。
思考 P5
中国和美国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不一致,主要是人口数量的差异造成的。中国人口数量多,美国人口数量相对少。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思考P6 
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有多种,但无论是哪种因素,都反映了人类生存的需求、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城市并非产生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两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私有制、阶级、国家”是城市发展的产物,“防御”是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必需。“地利”则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的起源与形成除了集市的扩大和发展、防御的需要、交通便利或资源丰富的地方、阶级社会的产物等的观点外,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在现代社会中,有些新的因素成为影响一些城市区位的主要因素,如因科技兴起的科学城:美国的“硅谷”、英国的“牛津”、日本的“筑波”等;还有因旅游而兴起的旅游城,如中国的桂林、泰安等。
思考P7
1.北回归线至北纬40℃之间属于北温带,陆地面积辽阔,气温和降水适中,有大河发育,对人们的居住生活十分有利。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2.因为这些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灌溉便利,既少洪水侵袭,又有近水之利,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对发展农耕、畜牧和渔猎等都十分有利。
早期城市数量少,规模小,主要受生产力水平低和人口数量少影响。
3.主要是为了军事防御。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思考P9 
工业革命后,自然条件对城市分布的影响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所起的作用逐渐增强,这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工业革命后,工厂围绕城市在郊区蔓延,加上交通工具的革新——铁路出现,城市突破历史以来城墙的限制而得到充足的发展。城市改变了消费中心的形象,而成为生产中心。城市规模和范围迅速扩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大城市、特大城市不断涌现,并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中的现代化建筑和现代化交通方式快速发展。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活动P11
1.唐朝长安城市布局形态整齐划一,以宫城、皇城为中心,朱雀街作为纵贯全城的中轴线;而北宋汴梁城不再呈十分规则的矩形,街道呈方格网状,商业街趋向于交通便利的沿河分布,居住区也演变为坊巷。
2.可从城市的职能、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方面总结。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思考P12
从“中国1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2002年)”图中可以看出,中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第三级阶梯上占了大多数),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而且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
有相关性。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集中,城市也集中。城市集中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发展。 栏目链接 栏目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