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9-09 22:2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
要点一 什么是环境课 前演 练1.概念: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________。
2.人类环境的组成。
(1)生物要素:森林、________、野生动物等。
(2)非生物要素:大气、水、________、矿藏等。
3.环境的分类。
(1)依据:人类对环境________。
(2)类型:分为________环境和________环境。周围事物草原土地影响的程度天然人工课 堂
探 究1.环境的概念。
(1)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相应不同。本书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与通常所说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又包括人文地理环境。课 堂探 究 (2)图解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课 堂
探 究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与中心事物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密切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
2.环境的分类。
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可将环境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课 堂
探 究如下表:对 点演 练1.下列关于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相对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可以相同
D.天然环境就是不受人类影响的环境解析: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这个“周围事物”要与中心事物相关,而不是指所有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在当今的地球表面上,纯自然环境几乎不存在了,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都可以称为天然环境。
答案:A要点二 城乡协调发展课 前演 练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________的两个方面,是互相影响和________的。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________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________越大。
2.最初人类与环境是________的,但是随着________的发展和________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________的后果。矛盾互相制约制约制约力互相协调生产力科学技术生态环境课 堂
探 究1.图示法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课 堂探 究(1)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
外圆——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
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
(2)箭头代表的含义。
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②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③代表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正面和负面);④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面: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或者废弃物排放不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负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课 堂探 究课 堂探 究3.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对 点演 练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  )
A.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环境决定人类活动
C.人类决定环境的发展变化
D.人类应服从环境的自身规律解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答案:A例1 (双选)下图反映了过去两千年来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从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A.海洋生物通过食物链富集了汞元素
B.人类对南极地区的影响从人类登上南极大陆开始
C.汞含量的变化与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有关
D.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环境代价的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极海豹毛中汞含量的变化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且深受人类文明发展水平的影响,说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汞)通过洋流循环及海洋生物扩展到了南极地区,并且人类文明越发达,对南极地区的污染越严重。据图可以看出,人类对南极的影响在未登上南极就已经开始了。
答案:AD例2 下图中甲图是人类社会演进示意图,乙图是人地关系示意图,结合甲、乙两幅图完成(1)~(2)题。(1)甲图中的社会形态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的是(  )
①原始社会 ②农业社会 ③工业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下列生态环境的变化哪些不是其直接造成的?(  )
A.森林减少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水土流失加剧 D.土壤盐碱化严重解析:第(1)题,原始社会中人地关系是一种严重的依赖关系,到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人类向自然的索取多了起来,同时排放的废弃物也多了起来。第(2)题,丘陵地区修建梯田,是破坏当地的植被后进行耕种,造成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而土壤盐碱化则是由于降水少,蒸发强烈,加之不合理灌溉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华北和西北灌溉农业区。
答案:(1)C (2)D1.教材P2 图1-1 中心事物与环境的关系
图表分析:本图直观地表示了环境的基本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要素也不同。与中心事物有物质、能量和信息联系的周围事物,构成了中心事物的环境要素。2.教材P3 案例 1 分析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50万年前渔猎采集却留下青山绿水至近一万年的农业社会不断破坏环境导致水土流失、工业社会(20世纪60年代后)环境污染加剧的演变过程。人地关系的变化不禁让人深思。3.教材P3 思考提示
思考1.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思考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出现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环境效益。思考3.(可以结合教材案例,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分析人类与环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