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期末】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期末好题汇编(十三):蒸腾作用实验探究(1)【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决胜期末】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期末好题汇编(十三):蒸腾作用实验探究(1)【word,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6-06 18:3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将两株生长状况相似的新鲜绿萝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水培装置,同时用透明塑料袋密封,如图所示。立即将甲装置放在阳光下,乙装置放在黑暗环境下,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都放置4小时。
(1)实验后发现,两塑料袋内壁都有小水珠,装置内液面都下降。这主要是植物的________作用引起的。
(2)实验后,用仪器测定两塑料袋内的气体含量,发现氧气含量较高的是 ________(填“甲”或“乙”)装置。
(3)与实验前相比,乙装置中绿萝的有机物总量会 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小徐对教材中“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的实验做了改进,步骤是:准备4个相同的容量瓶并加等量清水,取12株长势相近、健康的水培绿萝,随机分成三组,保证每组叶片数相同;第①组不做处理,第②组剪去部分根系,第③组摘除叶片,以上三组分别插入3个容量瓶中;第④组不放绿萝;每组滴加2毫升植物油。放在阳光下,6小时后测量并记录容量瓶中液面下降的高度差,如表所示。
组别 第①组 第②组 第③组 第④组
液面下降的高度差/cm 1.4 0.9 0 0
根据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问题:
(1)滴加2 毫升植物油的目的 ___________ ;
(2)通过观察①③两组液面下降的高度差,可以得出___________:
(3)取12株绿萝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___
(4)设置实验组④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3.小科用玉米幼苗作实验材料,利用如图装置进行探究活动.装置中隔板与无色透明钟罩之间以及隔板小孔与玉米茎之间都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内放一盛有某种液体的小烧杯.
(1)玉米种子中富含淀粉、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营养物质主要储存在玉米种子的___中;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石灰水,将该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可以得到结论:________;
(3)若要探究温度对玉米幼苗蒸腾作用的影响,可以把小烧杯移去,通过观察________(填现象)判断蒸腾作用的强弱.
4.小徐对光合作用进行探究,设计了如图所示三个装置,装置中玻璃板与钟罩之间用凡士林密封,实验前,三个装置均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实验时将三个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其中50毫升氢氧化钠溶液可以满足本实验使用。
(1)本实验想要验证的猜想是_____
(2)光照几小时后小徐各取装置中的一片叶片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观察。请你推测,变蓝的叶片来自装置_____(选填“甲”或“乙”或“丙”);
(3)指出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_____(写出一点即可);
(4)小徐想利用以上装置来研究光照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①选用乙、丙装置,除去其中的50毫升清水,实验中不考虑培养液中水的蒸发;②_____;③2小时后,比较培养液的下降程度;④重复三次。
5.如图甲是研究植物蒸腾作用实验的示意图。
(1)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  。
(2)实验结束后,在此茎的基部上方横切,观察到其中只有B部分呈红色,如图乙所示。那么图中的A是植物茎中哪一部分结构?   。
(3)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6.取同一植物的四条大小相同且叶片数相同的嫩枝,A装置中枝条不处理,B装置中枝条叶片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油,C装置中枝条叶片的上、下表皮均涂上凡士林油,D装置中枝条切去叶片并在切口处涂上凡士林油,在有光照的正常条件下,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整至80g,其后每隔2h记录各装置的质量变化。实验结果用下面的曲线图表示:
(1)通过对实验方案设计的分析,我们可以根据   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此实验属于   (选填“定性实验”或“定量实验”)。
(2)装置中在水面上滴加几滴植物油是为了   。
(3)曲线Ⅰ代表的装置是   和   。将装置D与装置   对照,能说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
(4)曲线Ⅱ代表的装置是   ;曲线Ⅲ代表的装置是   。
(5)如果实验结束时A装置的质量为65g,B装置的质量为75g,则通过分析可知,叶片上表皮气孔的相对数量   叶片下表皮。
7.如图为蚕豆叶片下表皮的气孔结构示意图,其中位于气孔两侧的是保卫细胞,当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时,气孔开放;当保卫细胞失水萎缩时,气孔关闭(如遇蔗糖溶液时,保卫细胞会失水)。请分析回答:
(1)据图可知,当外界条件都适宜时,保卫细胞能进行而表皮细胞不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2)蚕豆通过气孔散失的水分,绝大部分是根吸收来的,也有少量的水来自自身   等生理过程生成的。
(3)气孔关闭会导致蚕豆吸水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气孔关闭引起   减弱,从而导致蚕豆植株缺乏吸水的动力。
(4)为验证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会开放,失水时气孔会关闭,某同学利用蚕豆叶片、显微镜、清水及对照液0.3g/mL蔗糖溶液等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了以下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两块载玻片,记为A与B;
第二步:在A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   ,在B载玻片中央滴加一滴  ;
第三步:用镊子撕取两块蚕豆叶片的下表皮,分别置于A、B中央的液滴中,盖上盖玻片;
第四步:将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①请完善上述实验步骤。
②若结论被验证,那么预期的实验结果是   。
8.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案进行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C左右的热水中(如图2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方案四: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四所示方法处理。
(1)采用方案一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    (选填“A"或“B")的气孔张开。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   。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 -段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于是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是   。
(4)在方案四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质量,直至实验结束。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    (mB-mA)(选填“>”、“<"或“=”)。
9.小金根据植物叶片气孔越多,蒸腾作用速率越快的原理,用如图所示装置研究了某种植物叶片上、下表皮气孔数量的关系。
实验步骤:
①取4支长势良好且叶片数量和表面积相同的某种植物相同部位的枝条,分别编号甲、乙、丙、丁。
②甲枝条不作处理,乙枝条每片叶子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凡士林能封闭气孔),丙枝条每片叶子的上表皮涂上凡林,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
③将4支枝条分别置于装有等量清水的锥形瓶中,并分别加入等量的油,形成油层。
④将4个锥形瓶分别放置于四个大小相同的钟罩内,钟罩内壁贴足量、等质量的硅胶干燥胶片,用以完全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水蒸气。
⑤将四个装置相同阳光照射下,相同时间后称得硅胶干燥胶片质量增加分别为△m甲、△m乙、△m丙、△m丁。
请回答问题:
(1)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   。
(2)在该实验中使用了转换法,将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转换为   。
(3)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   (选填“多于”或“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你认为小金还要测量的是   。
10.小安发现温室大棚的内壁凝结了水珠,他认为除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水还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于是对植物的蒸腾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问题一:蒸腾作用的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1)小安做出假设,并通过图1所示实验装置进行了实验验证。那么他作出的假设是   。
(2)下列对该实验设计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加入油层可以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
B.实验前后液面高度差反映蒸腾作用强弱
C.将1、2、3分别放在不同湿度条件下
D.该实验应该多次重复,结果才更加可信
(3)问题二:气孔是如何实现自动控制的?
气孔是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如图2是气孔张开和闭合的电镜扫描照片。
小吉推测:绿色植物气孔的状态可能和保卫细胞的吸水与失水有关,他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撕取菠菜叶下表皮,将其在清洁载玻片上的一滴清水中展平,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立即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状态。
②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后,再在显微镜下观察气孔的状态。
请根据已有知识预测步骤②中观察到气孔的状态是   的,原因是  。
答案及解析
1.蒸腾; 甲 减少
【解析】(1)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在白天和夜晚都能进行,因此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两个塑料袋内的绿萝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水蒸气,都会在塑料袋的内壁上凝结成小水珠。这些水分是植物通过根吸收的、由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往上运输来的。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将乙装置放在黑暗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塑料袋内的氧气,并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实验后,用仪器测定两塑料袋内的气体含量,发现氧气含量较高的是甲装置。
(3)将乙装置放在黑暗处,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呼吸作用要消耗有机物,与实验前相比,乙装置中绿萝的有机物总量会减少。
2.防止容量瓶中的水分蒸发,影响实验 植物的蒸腾作用发生在叶片中 减小实验偶然性 排除其他外界因素如温度、气压等的影响
【解析】(1)在水面滴加2毫升植物油将水面封住,能够防止水分的散失,避免水分直接蒸发,干扰实验结果。
(2)通过观察①③两组实验的变量是叶片,比较两组的液面下降的高度差,可以看出叶面积越大蒸腾作用越强,蒸腾失水越多,由此得出结论植物的蒸腾作用发生在叶片中。
(3)1株绿萝容易出现偶然性,取12株绿萝进行实验的目的是可以避免偶然因素,减小误差。
(4)本实验中,设置第④组不放绿萝,与其它组能够形成对照,变量是绿萝,用于排除其他外界因素如温度、气压等的影响。
3.胚乳 植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无色透明钟罩内表面附着的水珠的多少,或者水槽中培养液量的多少。
【解析】(1)玉米是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中有胚乳,营养物质储存在胚乳里。
(2)若小烧杯中的液体是澄清的石灰水,将装置放在黑暗处后,由于在黑暗环境中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一段时间后,钟罩内会积聚大量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3)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由于实验装置是密封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钟罩内壁会出现水珠,这些水珠大部分来自于装置内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一部分来自于花盆内土壤中水分的蒸发和小烧杯内水分的蒸发;通过观察无色透明钟罩上产生的水珠的多少判断蒸腾作用的强弱。
4.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和二氧化碳 乙 实验次数太少或实验样本数量太少 将乙和丙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光照2小时
【解析】(1)图中甲与乙以二氧化碳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甲与乙装置相比,甲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因此甲与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丙装置处于黑暗环境中,乙装置置于光下,其它条件相同,因此乙与丙构成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目的是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本实验想要验证的猜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照和二氧化碳。
(2)光照几小时后小徐各取装置中的一片叶片用酒精进行脱色处理,滴加碘液后观察。由于甲装置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丙叶片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不产生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乙叶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滴加碘液不变蓝。
(3)指出本实验存在的不足之处实验次数太少或实验样本数量太少,易出现偶然性,增大误差。
(4)小徐想利用以上装置来研究光照对蒸腾作用的影响,实验过程如下:①选用乙、丙装置,除去其中的50毫升清水,实验中不考虑培养液中水的蒸发;②将乙和丙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光照2小时(因为光照能够促进蒸腾作用,使效果明显);③2小时后,比较培养液的下降程度;④重复三次.
5.(1)阔叶的法国梧桐树叶表面积大,蒸腾作用强(2)髓(3)汽化或蒸发
【解析】(1)此实验要求现象明显,所用植物的蒸腾作用要较强,叶片大的有利于实验的进行,所以人们大多选用阔叶的法国梧桐的枝叶而不是松树的枝叶进行实验,其原因是阔叶植物的蒸腾作用比针叶植物强,实验现象明显;
(2)木质部中的导管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图中A在木质部中央,由茎的结构可知,应该是髓。
(3)随着蒸腾作用的进行,植物体内的水不断发生汽化或蒸发,会吸收周围大气的热量。
6.(1)实验装置中的失水量;定量实验(2)4(3)C;D;A(4)B;A(5)少于
【解析】(1)植物体内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且由于用油膜盖水面,量筒口用棉花团封,可以阻止量筒里面的水散失到空气中,由于植物体的蒸作用与光照强度和空气的温度有关,所以可以根据量筒中的失水量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所以如要研究光照因素对植物蒸腾量的影响,那么变量就是光照,而其余的条件均相同,由于可以根据量筒中的失水量来比较植物的蒸腾量,所以此实验属于定量实验。
(2)水面加油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分散失到空气中。
(3)根据题干所述,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土林涂抹,和装置D没有中枝条一样,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所以试管内的水不减少,所以,曲线Ⅰ代表的是装置C、D内水的变化情况。
将装置D没有叶片,装置A有叶片,且没有进行涂抹凡士林处理,可以正常的进行蒸腾作用,所以两者进行对照,可以证明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的主要器官是叶。
(4)曲线II代表的装置是B,因为装置B中,叶片的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油,下表皮气孔数量多,散失水分较多,A装置中枝条不处理,所以该纸条散失水分最多,所以,曲线III代表装置A。
(5)通过A与D组实验结果的对照分析,可以说明植物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来进行的,如果实验结束时A装置的质量为65g,B装置的质量为75g,说明通过叶片上表皮散失的水分较少,所以通过A与B两组实验结果的对照分析,可以推断叶片上表面气孔的相对数量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量。
7.(1)光合作用(2)呼吸作用(3)蒸腾作用(4)清水(或0.3g/mL蔗糖溶液);0.3g/mL蔗糖溶液(或清水);清水中气孔开放,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
【解析】(1)由图可知,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而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所以在适宜条件下保卫细胞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表皮细胞不能;
(2)蚕豆的水分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根的吸收,还有少部分是呼吸作用产生的;
(3)气孔是水分和气体的通道,因此当气孔关闭时影响的是蒸腾作用,从而影响根吸收水的动力;
(4)该实验是为了验证细胞吸水及失水时,气孔的开放与关闭,而细胞吸水或失水与外界溶液的浓度有关,所以溶液的浓度不同是变量,因此两块载玻片上一个滴加清水,另一个就要滴加0.3g/mL蔗糖溶液;结论能够被验证,说明细胞吸水时气孔开放,细胞失水时气孔关闭,所以清水中气孔开放,蔗糖溶液中气孔关闭.
8.(1)A
(2)多或密度大
(3)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
(4)<
【解析】装置A由于叶子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置B中叶子的下表皮被用凡士林涂抹,所以下表皮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而上表皮照样可以进行,所以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慢,而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士林涂抹,和装置D没有叶子一样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不减少。
(1)采用方案一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 A的气孔张开。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多或密度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 -段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红。于是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是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或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
(4)A叶片不处理蒸腾作用最大,mA最小,B叶片下表面涂凡士林,只用气孔少的上表面进行蒸腾作用,mB大于mA,C叶片两面涂上凡士林,因此不进行蒸腾作用,mC最大,因此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C,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 mB-mA。
9.(1)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
(2)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
(3)少于
(4)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解析】本实验以实验的形式考查植物的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过程,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片,水蒸气则通过气孔进出植物体的,且在叶片上,上表皮的气孔数量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量。
(1)植物体内的水分会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用油膜盖水面,可以阻止瓶中里面的水散失,所以步骤③中加入油形成油层的目的是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
(2)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不容易观察,因此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后硅胶干燥胶片质量的增加值,更加明显地观察蒸腾作用的速率快慢,该方法属于转换法。
(3)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因此甲枝条水分散失做多,而乙枝条叶子下表皮涂上凡士林,散失水分量少于甲枝条,丙枝条水分散失少于乙枝条,丁枝条每片叶子的上、下表皮都涂上凡士林,散失水分最少,因此实验测得△m甲>△m丙>△m乙>△m丁,请判断该植物叶片上表皮气孔数少于下表皮气孔数。
(4)小金还利用该实验装置研究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产生的水占据植物总吸水量的比例,因此小金还要测量的是锥形瓶内剩余的水的质量.
10.(1)叶的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数量多少有关(合理即可)
(2)C
(3)气孔闭合;蔗糖溶液的浓度大于保卫细胞中细胞液的浓度,导致保卫细胞会失水,气孔闭合
【解析】(1)科学探究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图2中气孔属于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因此植物可以通过控制b保卫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来控制气体和水分的进出,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
【解答】(1)根据对图1的分析可知,实验自变量是叶片数目的多少,因此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叶片总面积大小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度,B符合题意。
(2)A、实验中设置油层的目的是油层可以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使实验结论更准确,A不符合题意;
B、蒸腾作用越强水分散失越多,液面越低,因此实验前后液面高度差反映蒸腾作用强弱,B不符合题意;
C、并不需要将1、2、3分别放在不同湿度条件下,C符合题意;
D、重复实验能够增加实验的准确性,D不符合题意。
(3)撕取菠菜叶下表皮放在清水中,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清水的浓度,保卫细胞吸水,气孔张开;加入蔗糖溶液后,叶表皮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周围溶液浓度,保卫细胞失水,气孔闭合,因此②中观察到气孔的状态是气孔闭合的。
蒸腾作用实验探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