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期末】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期末好题汇编(十一):呼吸作用(1)【word,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决胜期末】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期末好题汇编(十一):呼吸作用(1)【word,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6-06 18: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如图,在容器中装入等量的不同种子,加入适量的水后密封。一段时间后向漏斗中倒入清水,通过观察到的澄清石灰水的不同变化,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B.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C.种子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D.种子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2.如图表示人体内气体交换的过程,其中能发生气体交换的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③和④
3.处于安静状态下平静呼吸时,小金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P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Q点时,肺内气体压强最小
C.从X到Z期间,人均处于呼气状态
D.从Y到Z期间,人均处于吸气状态
4.如图是模拟人体膈的升降与呼吸关系的装置,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中编号②模拟肺
B.手向下拉④,模拟的是呼气过程
C.手向下拉④,②处气压低于大气压强
D.手向下拉④,气球会变大
5.如图表示一人处于平静呼吸状态时,肺泡内的气压变化的情况,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B.B点时,肺内气体量最少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呼吸
D.从V到W期间,肺排出空气
6.如图表示人在吸气时,膈肌的运动情况.此时,膈肌所处的状态、胸廓容积和肺内气压的变化分别是(  )
A.收缩、缩小、下降 B.舒张,扩大、下降
C.舒张、扩大、升高 D.收缩、扩大、下降
7.PM2.5颗粒物从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肺的“旅程”是( )
A.鼻→喉→咽→气管→支气管→肺 B.鼻→咽→气管→喉→支气管→肺
C.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D.鼻→咽→喉→支气管→气管→肺
8.图是植物呼吸作用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可表示氧气,丙可表示二氧化碳 B.乙可表示有机物,丁可表示水
C.植物只在白天发生该过程 D.该过程在活细胞内发生
9.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瓶中植株未经暗处理)。下列描述中(注:氢氧化钠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剂):①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②该装置可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能产生二氧化碳;③丙内石灰水保持澄清;④丙内石灰水变浑浊;
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0.下列关于人体呼吸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们吐出的痰是在呼吸道内形成的
B.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能保证气流通畅
C.北欧人的鼻子明显比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大,这有利于预热冬天寒冷的空气
D.在患重感冒时,人往往用嘴呼吸,这对吸入的空气起到了充分的预热和清洁作用
11.在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所用的保温瓶已作灭菌处理,保温瓶内的环境条件适宜。将适量、等质量的正在萌发和煮熟过的种子分别装入两个保温瓶后密闭,多次测定有关的量,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判断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若Y表示瓶内温度,则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则b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则c表示煮熟过的种子
12.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分析
⑴如图所示,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黑塑料袋中,密封,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
⑵观察实验:塑料袋内壁有明显的水珠生成;将塑料袋中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    。
⑶实验说明: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有   生成,并释放   。
13.如图甲所示为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状态的示意图;如图乙所示为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①表示   (选填“吸气”或“呼气”)状态,此时膈肌处于   (选填“舒张”或“收缩”)状态。
(2)图乙中A表示   (填写气体名称),其通过   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14.动物的呼吸作用:如图所示,昆虫呼吸作用产生的   被碱石灰吸收,管内   变小,红色水滴向   移,而对照实验中红色水滴不移动。实验证明:    。
15.“新型肺炎”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喷嚏、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
(1)“咳嗽”是由于异物侵入呼吸道或呼吸器官发生炎症引起的保护性生理活动。咳嗽时,肺内压   外界气压(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膈肌   (选填“收缩”或“舒张”)。
(2)“喷嚏”指鼻黏膜受刺激,急剧吸气,然后很快地由鼻孔喷出并发出声音的现象,如图曲线中,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的曲线是   。
16.为研究“绿豆种子的呼吸作用”,某同学将一定量萌发的绿豆种子平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煮熟),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关闭止水夹并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后进行如下实验:①测量瓶内和瓶外环境的温度,读取温度计示数;②打开止水夹并挤压塑料瓶,观察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③移开双孔塞,用燃烧匙将燃着的蜡烛放入塑料瓶内,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实验现象记录如表:
实验现象实验组 温度计读数 澄清石灰水 蜡烛燃烧状况
实验甲 升高 变浑浊 熄灭
实验乙 不变 不变 继续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能推断出绿豆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是   (填物质名称)。(2)绿豆种子要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的原因是 (填序号)。
A.防止光合作用对实验的干扰 B.便于种子有足够的呼吸时间
17.小柯利用如下实验装置探究植物的呼吸作用。
(1)图甲实验设立B组的目的是   。
(2)如图乙,把数棵新鲜菠菜装入塑料袋中,扎紧袋口,在   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松开袋口,插入导管立即扎紧袋口,并将导管口插入烧杯中,缓慢挤压塑料袋,蜡烛熄灭。该现象能否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判断并说明理由:   。
18.某兴趣小组同学用甲图实验装置测量种子萌发时吸收氧气的速率,在锥形瓶中放入一定量事先用水浸泡过并用消毒剂清洗过的种子(不影响种子的生命力)。实验开始时U形管左侧与右侧液面相平,每隔半小时量出右侧管内液面的高度变化,实验结果见乙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子事先要用消毒剂清洗是为了__________。
(2)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加剧,造成温度上升,这会使实验测得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这一因素会使测得的吸收氧气量比真实的偏__________。
19.为了研究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过程中气体发生的变化,设计了如图甲的实验装置。每隔一段时间,调节管与管内的液面至同一水平,并通过管上刻度尺量出气体容积。容积变化与时间之间关系如图乙所示。
种子有氧呼吸表达式: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水
种子无氧呼吸表达式:葡萄糖→酒精+二氧化碳
(1)该实验应该在_____环境下进行(填“光照”或“黑暗”)。
(2)在种子始终保持活力的情况下,气体容积在10小时以后维持稳定,原因是_____。
(3)有人认为该实验不足以证明气体的变化量就是由种子萌发引起的,请你对该实验进行改进,改进的具体方法是_____。
答案及解析
1.D
【解析】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题干中的实验验证的是种子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2.D
【解析】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内的气体交换,都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实现的。即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血液与组织细胞的交换。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通过组织内内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故选:D。
3.C
【解析】A、由图可知,P点压强最大,即处于呼气状态,膈肌处于放松状态;故A正确;
B、Q的点压强最小,处于吸气状态,肺内气体压强最小;故B正确;
C、从X到Z期间,肺内气压先变大后变小,即是一个呼吸周期;故C错误;
D、从Y到Z期间,肺内气压较小,处于吸气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4.B
【解析】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图中1是气管、支气管、2是肺,3是胸廓、4是膈肌。
A.装置中编号②模拟肺,正确。
B.手向下拉④,模拟的是吸气过程,错误。
C.手向下拉④,吸气,内部气压小,②处气压低于大气压强正确。
D.手向下拉④,吸气,内部气压小,气球会变大,正确。
5.B
【解析】呼吸运动的过程是: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A.从V到W期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正值,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是呼气过程,此时膈肌舒张,A点时,膈肌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故A正确;
B.从W到X期间,肺内气压与大气压的气压差是负值,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是吸气过程,X点刚好吸完气,此时肺内气体量最多, W点时, 气压最小,肺内气体量最少,B错误;
C.从V到X期间,肺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呼吸,C正确;
D.从V到W期间肺呼出空气,从W到X期间肺吸入空气,D正确。
6.D
【解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下降,D正确。
7.C
【解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所以PM2.5颗粒物从空气经呼吸道进入人肺的“旅程”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8.C
【解析】A B.根据呼吸作用的表达式可知:甲可表示氧气,乙可表示有机物,丙可表示二氧化碳,丁可表示水,正确。
C.呼吸作用有光无光都能进行,该过程白天和夜晚都能发生,错误。
D.该过程主要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发生,只能在活细胞内发生,正确。
9.B
【解析】①此装置验证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因为二氧化碳被左边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缺乏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无法完成;
②要验证植物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丙内有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达到目的;
③二氧化碳遇到石灰水变浑浊,此种现象不可能;
④丙内石灰水遇到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会变浑浊,总之,只有②④具有可能。
10.D
【解析】A、我们吐出的痰是在呼吸道内的气管和支气管形成的,A不符合题意;
B、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能保证气流通畅,B不符合题意。
C、北欧人的鼻子要比非洲大一些,这有利于对吸入寒冷空气温暖、湿润、清洁作用,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C不符合题意。
D、鼻腔内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灰尘的进入,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黏膜及其表面的纤毛,都对空气有清洁作用;鼻黏膜分泌的黏液,可以湿润空气和粘住灰尘,对空气有清洁和湿润作用;鼻粘膜内分布着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如果用口呼吸则会使口腔在温暖湿润空气时失去水分,会使喉咙干燥同时会产生咳嗽,这是干燥的空气损伤气管的表现,因此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 D符合题意。 故选:D
11.A
【解析】A、若Y表示瓶内温度,a曲线升高,表示释放了热量,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热量,因此a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b表示煮熟过的种子,A正确,符合题意;
B、若Y表示瓶内氧气量,c曲线下降,表示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煮熟过的种子不能消耗氧气,因此c表示正在萌发的种子,B错误,不符合题意;
C、若Y表示种子的质量, b曲线水平,表示质量不变,c曲线表示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质量减小,C错误,不符合题意;
D、若Y表示瓶内二氧化碳量,a曲线上升,表示产生了二氧化碳,a表示萌发的种子,煮熟过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b表示煮熟过的种子,D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浑浊;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量
【解析】1.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故塑料袋中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可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实验说明:植物 在进行呼吸作用,同时我们还能看到有二氧化碳生成,并释放能量。
13.(1)吸气;收缩 (2)二氧化碳;扩散
【解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
【解答】(1)吸气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
(2)图乙中A表示二氧化碳,其通过扩散作用,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内。
14.二氧化碳;气压;左;动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解析】昆虫呼吸作用产生的 二氧化碳 被碱石灰吸收, 管内 气压 变小, 红色水滴向左移,
而对照实验中红色水滴不移动。实验证明: 动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
15.(1)大于;舒张(2)甲
【解析】(1)咳嗽从呼吸运动来讲是一个呼气过程,所以此时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此时膈肌舒张。
(2)由题意可知,打 “喷嚏” 时先是一个急剧的吸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增大且要大于正常吸气时,然后是一个快速的呼气过程,此时肺容量迅速减少,并回到正常水平,故可知甲曲线符合打喷嚏时呼吸特点。
16.(1)二氧化碳(2)A;B
【解析】(1)对比甲、乙两组实验现象可知:甲瓶中,因为绿豆种子在萌发时呼吸作用旺盛,吸收瓶内的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从而导致瓶内氧气含量减少,蜡烛熄灭。同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种子萌发需要,也有一部分热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导致瓶内温度升高。乙瓶中,由于煮熟的绿豆种子已经没有生命力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瓶内的氧气没有减少,温度也没有变化,没有产生二氧化碳。
(2)在实验前, 绿豆种子要在黑暗处放置12小时的原因是:防止幼苗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让种子有足够多的呼吸时间来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
17.(1)与A组进行对照(或对照)(2)黑暗(或无光照);不能,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解析】(1)图中两个装置中分别装有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一段时间后,由于A瓶中的种子在呼吸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瓶由于煮熟种子,种子不能呼吸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石灰水变化不大,因此B装置起到对照作用。
(2)图乙,为了防止新鲜菠菜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应在黑暗或无光照的环境中放置十二小时后,否则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实验现象不明显。蜡烛熄灭。该现象不能说明菠菜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烧杯中的烛焰熄灭只能说明塑料袋中的氧气含量少,而不能说明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证明二氧化碳要用澄清石灰水进行检验。
18.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小
【解析】(1)种子事先要用消毒剂清洗可以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果,故填杀死种子表面的微生物,防止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干扰实验结果。
(2)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加剧,造成温度上升,瓶中的气体受热膨胀,则实验前后气体的体积变化较小,这一因素会使测得的吸收氧气量比真实的偏小,故填小。
19. 黑暗 种子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被吸收 增加对照实验,把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的煮熟灭菌的种子,其它处理方法不变
【解析】(1)光照环境下可能会导致温度增加,呼吸作用增强,影响实验结果,因此该实验应在黑暗环境下进行。
(2)X管内的KOH溶液可以吸收CO2,起始状态容器内含有O2,可以进行有氧呼吸,消耗O2释放CO2,而释放的CO2被KOH溶液吸收。容器内的O2被消耗尽后,种子为获得能量而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不消耗O2但释放CO2,而释放的CO2被KOH溶液吸收,这样容器内气体体积不发生变化。
(3)设计实验时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只有这一组不足以说明容器内气体体积变化是由萌发的种子引起,还可能由环境因素如温度变化引起,为使实验更准确,应该设计对照实验;设计对照实验时,需要考虑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应该是萌发种子的有无,因此对照实验只需将萌发的种子改为等量煮沸的种子即可。
呼吸作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