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第一节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五第一节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2 08:5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专题五 第一课1、背景: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文化事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3)对苏联模式迷信的破除。
(4)第三次科技革命发展的需要,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也面临挑战。(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2、“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双百”方针
(1)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内涵:
“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具体地说,“双百方针”是提倡在文学艺术、科学研究领域,有独立思考和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意见和保留意见的自由。
(3)特点(地位):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基本性的长期性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3、“双百”方针的影响:
(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活跃了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思想。
(3)文学创作出现繁荣盛况。
(4)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二)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文学创作上出现繁荣盛况一、“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2、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1956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巴金等文艺界著名人士话剧茶馆剧照郭沫若《蔡文姬》剧照1957年周恩来总理观看绍剧《闹天宫》后,怀抱演员小六龄童的留影。 1957年周恩来观看著名戏剧家梅
兰芳演出后,与演员亲切交谈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一)原因:
1、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
2、具体原因: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遭到批判。
(1)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引发“文化大革命”。
(2)“红卫兵”在全国各地破除“四旧”。
(3)江青等鼓噪要破除“文艺黑线专政”。 (二)表现:
1、传统文化方面:无数优秀的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2、知识分子方面: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严酷的政治批判。
3、学术问题方面: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阶级斗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4、文艺作品方面:许多中外优秀文艺作品被勒令停止上演;戏曲电影中的“样板戏”一枝独秀。
5、文艺创作方面:文艺创作万马齐暗,文化园地百花凋零。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966年4月,吴晗、邓拓、廖沫沙因撰杂文集《三家村札记》而被定为“三家村反党集团”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在查阅资料,写批判文章。吴晗邓拓廖沫沙文革的发动各路大仙不能幸免故宫被改成血泪宫观音被判死刑焚烧古籍字画破四旧运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
《智取威虎山》《海港》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交响乐:《沙家浜》京剧《奇袭白虎团》京剧《沙家浜》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红灯记》京剧《海港》交响乐《沙家浜》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白毛女》
“八亿人民八个戏”
1、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新时期。
(2)“文革”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极左路线,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3)1979年,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新时期文艺工作总方向:“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4)文化艺术奖项的设立:如“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等。三、文化事业的繁荣三、文化事业的繁荣2、文化事业繁荣
(1)出现了反映“文革”为主题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如《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2)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3)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学艺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山东高密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上世纪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他的《红高粱》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已经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中国籍作家——莫言莫言的代表作为什么建国后的不同时期我国的文化事业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景象?1956197619661978【典型题例】:(2010·安徽高考统考演练)1956年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主要区别是( )
A.在目的上不同 B.在内涵上不同
C.在表现上不同 D.在作用上不同
解析: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是由于激烈的社会大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形成的一种局面(自发),而毛泽东提出的“百家争鸣”是为了发挥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鼓励学术争鸣,促进文化发展的一种自觉行为。课堂练习【典型题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在贯彻过程中曾历经曲折,主要原因是
A、“百花齐放”使大部分文艺作品偏离了主题
B、“百家争鸣”仅仅局限在科学上的不同派别
C、这一方针否认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的社会现实
D、将学术问题看成政治问题,将学术争论看成是阶级斗争
解析:D .“双百”方针贯彻中历经曲折,主要是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革”的到来,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把学术争论说成是阶级斗争。【高考真题】:(2010·广东文综17)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解析:D。 “双百”方针是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和学术问题“百家争鸣”。目的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A、B、C选项提法刚好与之相左。【典型题例】:(2010·浙江嘉兴高三测试二)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解析:A。可以用排除法,注意时间信息以及人物信息,题眼在于“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从时间上可以排除B、D选项;材料中反映出我国当时克服了李森科学派打击摩尔根学派的学术政治化倾向,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高考真题】:(08北京文综)《北京晚报》1958年创刊,后来一度停刊,1980年复刊,下列各组口号与上述“创刊”、“复刊”时间相符的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和平统一”
B.“反贪污、反浪费”        “改革开放”
C.“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拨乱反正”
D.“向雷锋同志学习”        “实现四个现代化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58年”“1980年”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58年中共提出社会建设的总路线,1980年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A项提出于1960年和1979年,排除,B项提出于1950年和1978年,排除,D项提出于1963年和1964年,排除。正确选项为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