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 汉代儒学“秦儒既坑,厥祀随覆,天复儒仇,儒祀而家,秦坑儒耶?儒坑秦耶?”
——(唐)司空图《铭秦坑》秦始皇为何要“焚书坑儒”?其实质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直接原因:儒家学派批评时政(主张分封,反对郡县)。
实质:实行思想专制。
影响: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思想活跃局面。
儒学发展陷入困境,是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次浩劫。一、“焚书坑儒”批判?陕西渭南传说中的秦朝“焚书堆”遗址 二、罢黜百家汉武求解“汉兴六十余载,海内义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
——《汉书·公孙弘传赞》
加强中央集权董公作答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 国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节选自《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1) “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方面神化君权,加强皇帝的权威,使得君主的权力神圣化而至高无上;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董公作答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1) “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2)宣传“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公作答 材料四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春秋繁露》根据材料,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1) “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2)宣传“大一统”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提出“三纲五常”,施行仁政董仲舒的“新”儒学有何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改造) a、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核心观点)b、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发挥“仁政”:轻徭薄赋内容 目的d、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三、太学的出现1、汉武帝创立太学
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 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经亲自到太学讲学,和诸位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相互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儒学地位的提升;汉王朝最高统治者对儒学和教育文化的重视。 3、太学的影响:(2)对社会风气: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3)对统治基础:使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改变,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1)对教育: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罢黜百家”影响董仲舒以儒学为体系和外壳,杂揉各家思想,以阴阳五行学为哲学原理,建立起具有神学色彩的新儒学体系,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一统”促进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四、“罢黜百家”影响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探究:先秦之儒和董仲舒之儒的区别材料一:有人认为,儒学的本质是消极的、保守的,中国社会要进步,必须彻底“打倒孔家店”。然而儒家思想在今天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仍被广泛推崇,新加坡甚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感悟历史: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和谐意识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德意识增强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价值态度:材料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人协调、和与中”结合本课你认为儒学的现代价值在哪?我们该怎样对待儒学?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问题探究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目的实质作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思想控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