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三、儒学的新发展——宋明理学一、儒学的困境与复兴之路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三教图 (清 丁云鹏)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合流,给儒学带来巨大的冲击。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者……不入于老,则归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
——韩愈《原道》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
——韩愈《原道》对于儒学的困境,韩愈提出了怎样的应对措施?一、儒学的困境与复兴之路儒学复兴的历史条件:(1) 宋代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2)宋代科举下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二、宋明理学1、了解宋明理学理学,又称“道学”。指从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儒家思想体系,吸收了道家和佛家部分思想。是儒学理论化、哲学化的标志。 哲学 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周敦颐邵雍张载尹川二程2、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3、程朱理学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程朱理学的本体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材料二 :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程朱理学的方法论: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理”。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程朱理学的道德观:“理”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要求存天理,灭人欲。 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1、朱熹的理学观点:(1)“理”是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2)存天理,灭人欲。
(3)通过“格物致知”来获得“理”。(由外而内)
(4)在政治实践中,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理学的发展(1)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2)元代开始把程朱理学定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朱熹的《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立论依据。鹅湖之会 · 朱陆之辩(1175年) 朱熹陆九渊学问需求易简功夫,从本心上着力,不用耗费精力在前人的注疏里探求精微。为学应格物致知,循序渐进,广泛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易简工夫终久大,
支离事业竟浮沉。三、陆王心学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发明本心心即理 王阳明龙场悟道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致良知★ 知行合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比较理;仁、礼;以儒家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北宋)程 颐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
——(南宋)朱 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 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清人戴震消极: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四、宋明理学的影响积极: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