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3 15:2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宋明以前,儒家思想发展演变:形成,受冷落打击——“焚书坑儒”改造,独尊(制度化)春战:秦始皇:汉武帝:魏晋:受道、佛教冲击,削弱宋代:吸道、佛教,产生“理学”含 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道、佛儒(根本)(目的)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阅读课)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背景:(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2.基本含义: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二程)知识点拔 儒学思想(基础)+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三教合一)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以儒学的内容为主,同时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是在唐代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 (一)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 1.思想来源:
2.基本含义:
3.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二程)①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
②天理的核心就是“仁”
③“孔颜之乐”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程颐程颢知识点拔 儒学思想(基础)+佛教思想+道教思想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理学(新儒学)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 ——程颢何为“孔颜之乐”?
指不注重物质享受,只追求精神的自由和满足。虽然吃着粗糙的食物,住在简陋的地方,但仍感到乐在其中。对于那种违背道义而取得的财富和尊位,他视其如同天上的浮云,转眼即逝。颜回平时的生活,不过是一盒饭,一瓢水,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禁不住那种忧愁,但颜回却能自得其乐而不动摇,颜回真是有贤德的人呵!孔子称赞的正是他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和境界。(二)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
2.理论来源:3.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哲学思想): 朱熹(集大成者)二程+张载先有理后有气,
理气浑然一体。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
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行。
--------朱熹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在社会生活中理还指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二)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
2.理论来源:3.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哲学思想): (2)理学的修养论
(个人修养):朱熹(集大成者)二程+张载先有理后有气,理气浑然一体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强调 “仁”(社会责任心)(3)社会政治理论: 依据——道统论(道——儒家的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统——指圣贤相传之传统)核心——“正君心” 朱熹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他于 1148年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知漳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福建讲学。 朱熹死后不久,成为 “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孔、孟。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重学习、实践,主张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格物”就是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 朱熹认为:“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兄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就上面讲究所以事君、事父兄等事是如何。
——《朱文公文集》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二)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
2.理论来源:3.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哲学思想): (2)理学的修养论
(个人修养):朱熹(集大成者)二程+张载先有理后有气,理气浑然一体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强调“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强调 “仁”(社会责任心)(3)社会政治理论: 依据—“道统论”、核心—“正君心” 伦理观:把人间的伦理道德和理气论结合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4)经典著作: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
“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存天理 灭人欲 “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祥缓看字;
饮食: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朱熹《童蒙须知》 4.影响:
(1)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元代开始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程朱理学::“二程”、朱熹
主要思想①“理”是万物的本原,是伦理道德。②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③道德修养提倡“存天理,灭人欲”重建儒家信仰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目的:(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心学的基本特征:(1) 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2) 主张扫除细枝末节,直奔主题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完成2.意义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3.代表人物:
(1)陆九渊——“发明本心”:开创心学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 (主观唯心主义)
主张“本心体悟”“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1.心学的基本特征:2.意义 “发明本心”,主张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理”“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应剥落、扫除B、影响冲击力;强烈反响;影响后世思想体系A、思想 陆九渊
(1139-1193)陆九渊(1139-1193) 南宋人,人称“象山先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与当时著名的理学家朱熹齐名,史称“朱陆”。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心学” 的开山祖。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成为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陆王学派”,对近代中国理学产生深远影响。被后人称为“陆子 ”。陆王心学(2)王守仁——“致良知”:心学的集大成者主要思想:(“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 “致良知” (恢复人固有的善性)修养的方法强调“知行合一” 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致良知??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王阳明
(1472-1529)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喜言兵事,学识渊博。他开创的心学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材料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守仁材料中王阳明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王阳明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问:“你说天下无心外无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何相关?”王阳明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赏花》朱熹、王守仁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熹说:“天生的。”
王守仁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
百花才是美丽的。”世界本原同:世界的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活学活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小知识: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在朱熹和陆九渊兄弟之间展开,因发生在鹅湖寺,故城“鹅湖之会”。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九渊两派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朱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朱熹认为陆学太简易;陆九渊则认为朱学太支离。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争论的实质,都是为了互争正宗教主地位。但是,这次“鹅湖之会”并没有解决他们两派学说之间的分歧,故以后还有更加激烈的关于世界观问题的争论。尽管如此,“鹅湖之会”对当时学术界却有很大的影响;鹅湖书院之所以能几百年来永留胜迹,誉满江南,正与朱、陆诸子的“鹅湖之会”有关。 共同点: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
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知识点拔 “格物致知”(学习、实践)“致良知” (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四、评价宋明理学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清·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为理学把脉,为民族选择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深情地引用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
    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
1、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2、“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3、下列宋明理学家中,提倡“去人欲,存天理”观念的是:
A、朱熹 B、程颢 C、周敦颐 D、王守仁
4、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都是从哪种理论而来的:
A、儒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宋明理学 D、佛教
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BA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