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4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14 07:0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5)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需要强化君权意识。(4)唐、五代不重伦理纲常的历史提供了教训。(3)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为儒学复兴提供条件。(2)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成为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1)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佛学和道家的冲击。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儒学本身的缺陷:汉唐儒学,无法控制人心 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政治腐败,王朝更革代起,军阀割据,战争颇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观念开始受到怀疑。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乏治心的手段。
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于是,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西汉以来从未有过的自由氛围。
资 料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宋)陈颐《河南陈氏遗书》“理学”的概念: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主要流派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张载北宋五子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1、周敦颐(濂溪)《太极图说》
2、邵雍(康节)重新排列、解释64卦
系统的思辨,将宇宙结构与人的精神
结构合二为一。
3、张载(横渠):开创气学一派;
宇宙万物都来自同一个“气”
4、二程: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天理”的核心是“仁”即孔颜之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太极图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周敦颐《太极图说》先天八卦图后天八卦图天 地 雷 山火 水 泽 风邵雍重新排列六十四卦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存,吾顺事;殁,吾宁也。(只要活着,我就追随、服侍宇宙父母,到死来临,我就安息了。)张载《西铭》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教材,归纳二程理学的基本观点:
1 .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2.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3.“义、礼、智、信皆仁” ——《二程遗书》卷十二理学的方法论怎么才能通达“理”?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理学的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是理学的最高范畴,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道德修养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1)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2)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1、理气关系:
(1) “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
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明辨慎思,格物致知


(2)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2、修养论:本体论(1)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人性具有仁、义、礼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
社会实践理论。 (2)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1、理气关系:
2、修养论
3、社会政治理论:
4、著作: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科举考试教科书
5、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程朱理学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程朱理学  材料二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方法论: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具体讲,就是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程朱理学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理学的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1、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诬为“伪学”;
2、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程朱理学官方化原因 (1)核心思想是“ 心即理也 ”,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2)“发明本心”,即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3)“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应扫除。思想言论在当时有很大的冲击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心即理也“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学”
(1)“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本心、良知。
(2)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 ”。
(3)强调“ 知行合一 ”来防止伪善流行。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陆王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也)小故事 人人可为圣贤: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这体现了“心即理”的思想。陆王心学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思想核心:“致良知”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陆王心学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知行合一《赏花》  朱熹、王守仁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熹说:“天生的。”
  王守仁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世界本原同:世界的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活学活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消极——三纲五常维系专制,压制扼杀自然欲求宋明理学的影响积极: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道德;从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角度分析“新儒学”新在何处?1.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的。
2.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形式来表达,中国上古哲学中的“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3.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知识巩固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面对儒家思想受到道、佛两教的冲击,唐宋儒学大
师的态度是
A、放弃儒家思想
B、对儒、道、佛三教平等对待
C、坚持以儒家思想为本,吸收道、佛两教思想加以完善
D、以佛学为主,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一种新思想
3、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哪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4、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相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5、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6、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天理”主要是指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