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共5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共5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09-14 07:20: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2张PPT。第3节 群落的结构1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讨论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植食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1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包括这个区域内所有有生命的物质群落

概念11、下列叙述中,属于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湖泊中的各种鱼类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昆虫
D、浅海中的鱼类、节肢动物、海藻等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
D 【对应训练】2、下列叙述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D1个体种群生物群落同种不同个体特征种群特征种群数量增长规律种间关系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生态位物种组成范围与边界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二者的区别吗?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生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即具有物种多样性
A、组成成分:动物、植物、微生物
B、衡量指标:物种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C、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来说,赤道热带地区,单位面积的物种最丰富,从赤道往两极,随着纬度增加,单位面积物种丰富度逐渐下降
D、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1、回答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有关问题
(1)调查方法:土壤动物 ,且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是采用 。
(2)土壤动物习性:
,应用这些习性设计诱虫器(如右图)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取样器取样调查法趋湿、避光趋暗、避热探究: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调查1(3)种群丰富度的统计有两种方法:
一是 (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
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 一般用于
群落;
二是 (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
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
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 、较少、少、
很少),适用于 的群落。计名计算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目测估计法个体较小、数量较多较多1诱虫器吸虫器(5)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
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1(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例如,我国北方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差别很大。
例如,在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以万计,无脊椎动物以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但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种群中,种群数量要少
(3)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其大小与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有关。一般情况下高度越低(一座高山上),纬度越低即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大群落的物种组成小结1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资料分析1 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资料11资料分析讨论提示:
1. 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1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1 3.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竞争);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资料1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资料2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1种内互助
种内斗争
种间互助:
种间斗争捕食
竞争
寄生互利共生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群内)(群落内)1三、群落中的种间关系11、竞争
①概念: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
②例子: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小麦和杂草
③特点:竞争存在两种类型,一种两种生物竞争能力大小相等,一般在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你死我活和此消彼长”的现象,自然选择最终导致两种生物生态位上出现分化;另一种两种生物竞争能力大小差异较大,呈现“优胜劣汰”,一般竞争中获胜的生物不断增加,竞争中失败的生物不断下降
④图形:1★竞争实力悬殊时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竞争实力相当时
(牛与羊): 12、互利共生:
①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现象
②例子:人与大肠杆菌、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地衣、
鞭毛虫和白蚁
③特点:分开后一方或双方生活不好,甚至一方或双方死亡,一般呈现“同生共死”的现象
④图形:地衣13、寄生
①概念: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依靠吸取寄主的体液或消化液维持生活的现象
②例子:体内寄生:蛔虫与人、血吸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
体表寄生:蚤与人、虱与人
③特点: ★寄生者一般给寄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寄主(宿主)。
★如果分开,寄生者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更好。 ④图形:人体中的疟原虫寄主寄生虫14、捕食
①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②例子:狼和羊、狐和兔
③特点:一种生物以另一生物为食物,往往会导致该生物个体死亡;在数量上常呈现:被捕食者数量多于捕食者;被捕食者数量先增加,先下降;捕食者数量后增加后下降
④图形: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决定数量的种间关系,相互制约双方的数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内斗争意义: ①对失败的个体是有害的,甚至死亡 ②对于种的生存是有利的,使得种内生存下来的个体得到充分的生活条件,或后代更优良。★种间关系(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 同种生物成体以幼体为食是种内斗争非捕食 同种生物没有竞争关系特别提醒1种间关系(“+”表示有利,“-”表示有害)++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地衣、根瘤+-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彼此抑制--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蛔虫和人水稻和稗草羊与草
狼与羊1捕食竞争共生ABC1 1.垂直结构的概念:是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层现象。它是群落中各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1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物层2.分层现象1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鹤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血雉和棕尾雉则是典型的森林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昆虫。1  池塘生物群落中,荷花、芦苇等将茎叶高高地挺出水面;睡莲、满江红、浮萍等浮于水面;金鱼藻等则生长于水底。鲢鱼在水体浅层、鲩鱼在中层、青鱼、虾、蚌等在水底,泥鳅、鳝鱼等则在水底淤泥中生活。1草本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也具有分层;根系、根茎等在地下也是按深度分层分布的 群落的分层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与环境相互矛盾统一的反映。1(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思考讨论1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现象水平结构1 受水制约,芦苇、泽泻等水生植物只能长在浅水或水边;红树、柳树等只能长在水源附近;松、杉、柏树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仙人掌、沙棘等可长在极干旱的沙漠。鸭子、青蛙只可在水中或水源附近活动,而鹰、黄羊、沙鼠等可在干旱的陆地自由活动。12、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1.水平结构的特点:植物群落水平结构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镶嵌性。
2.导致镶嵌性出现的原因: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从而形成了许多小群落。
3.分布不均匀的原因:地形、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113、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是指不同种生物的分布差异。同种生物的不同不能构成垂直结构或水平结构。(也不因同种生物的一致而影响垂直或水平结构的存在。)1四、群落的空间结构4、群落结构的特点:
①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生物种群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②生物种群在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5、群落结构的形成: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水分等)→植被种群分布→动物种群分布
1思考讨论 利用群落的垂直结构理论进行鱼塘混养,让不同生活习性的鱼分布于不同的水层,充分利用了水域的立体空间。如何利用群落的结构知识来指导渔业的生产?立体农业如何利用群落的结构知识来指导农业的生产?1四大家鱼指人工饲养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中国1000多年来在池塘养鱼中选定的混养高产的鱼种。 鳙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主要吃浮游动物; 鲢也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主要吃浮游植物; 草鱼一般生活在水的中层,主要吃水生植物的茎和叶; 青鱼生活在水的下层,主要吃螺、蚌等水底动物, 16、立体农业及城市绿化设计
①立体农业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例1:果树-草菇结构(玉米-食用菌或甘蔗-食用菌):利用果树下微弱光照、较高湿度、较低风速等条件,在果树下人工栽培草菇;草菇培养基质可作为果树肥料
例2:桉树-菠萝结构:地下两种植物的根系深浅搭配,合理地利用了不同层次土壤内的水分和养分;地上菠萝可有效截留水分,降低水土流失,减少地表蒸发。两种植物高矮结合,充分利用了不同层次的光能
②城市绿化设计的注意事项:
A、应尽量选用当地物种 B、要注意提高物种多样性
C、根据环境条件合理设计群落结构,提高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1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原理: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统计方法:
①记名计算法,即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适用于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群落
②目测计算法,即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3)实验步骤:确定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取样→采集→观察与分类→统计与分类)
(4)注意事项:
①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取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②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要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高温性、避光性、趋湿性等特性来收集1诱虫器吸虫器(5)实验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
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
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1下列生物的关系是竞争还是捕食?1、桦木林中出现云杉幼苗后,不断生长,最
终桦木林被云杉林取而代之。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1、地衣中的真菌与藻类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3、菟丝子与大豆
4、根瘤菌与大豆
5、鸟与羽虱1 1. 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 )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D. 捕食 2.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AA练习13.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  A·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4.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的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   A·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CA1 6.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5.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而使它们能( )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CD1C7.(广东2004)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11.B。
2.屏障撤掉后,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种群A捕食种群B,种群B的数量减少,而种群A的数量增加。但随着种群B的数量减少,种群A因食物来源减少而出现数量减少,种群B的数量又会出现一定的增加。这样,假设水族箱中资源和其他条件较稳定,种群A和种群B将出现此消彼长的相对稳定情况。练习P77 基础题11.大致步骤:
(1)选择的植物(一般用草本植物)应能适应同一环境,植株大小基本一致。最好查阅有关资料搞清楚植物名称与生活习性等;
(2)实验前要做必要的观察记录,如植株的(尤其是根)生长情况;
(3)设立对照组(单独种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实验组(不同种植株种植在一起),并给予相同的环境条件,也可进一步从不同的植株间距来设计实验;
(4)通过比较分析根系的长势,论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
(5)解释实验结果。
2.蜾蠃捕食螟蛉幼虫。拓展题1细腰蜂有雌雄,且种类繁多,可以捕捉多种昆虫来喂养其下一代。 我国是发现和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农林害虫最早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小雅.小苑》就有记载:“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教诲尔之,式谷似之”。其意思是说,蜾赢无雌,捕捉螟蛉幼虫教养,变成自己的儿子。人们历来把收养义子称为螟蛉子均渊源于此。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并非蜾赢收养螟蛉,而是前者寄生在后者身上,以螟蛉为养料繁殖自己的后代。蜾赢是一种细腰蜂,,常用泥土在树上、屋内筑壶形巢,它捕捉稻螟蛉时,以其毒螫刺入螟蛉的运动神经球而使其麻醉昏迷,将稻螟蛉储藏在巢内,然后产卵封巢,供其蜂卵孵后的幼虫作食料,幼虫长大发育成蜂蛹,最后羽化为咸虫,又是一只细腰蜂从蜂巢中飞出来。1生物群落在水平结构上有差异,造成我国南北群落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温差相差很大,如南方为热带雨林,而北方为寒带针叶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