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 明清之际,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潜滋暗长以及市民阶层的不断成熟和壮大,封建社会的内部格局及利益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封建制度迅速进入了一个"天崩地裂"的社会转型时期。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在这一时期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前言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内容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明清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思想:
反封建思想:理学和心学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请阅读以下故事片断,结合书本内容找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
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政治腐败;社会拜金风气盛行政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上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释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
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因循守旧,束缚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西方文化传入,开阔眼界一、背景
⒈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⒉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⒊思想: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摧残人性
⒋外部:西方文化传入(根本原因)四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认识: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一、明末、反正统意识李贽 “离经叛道”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被迫害致死(1)人物生平简介:请你概括李贽的性格特征:正直清廉离经叛道①哪些思想可以反映出李贽是一位“离经叛道”的思想家呢?
②体现李贽思想的著作有哪些?
请你分析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焚书·答邓石阳》 反对抑制人的自然欲求,认为穿衣吃饭便是人伦物理。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利益是“自然之性”,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强调个性发展,而不应该被强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 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虽使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无以孔子之定本行赏罚。……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藏书·卅纪列传总目前论》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答耿中丞书》否定孔子的权威 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一样,种地、做生意,一切谋生活动,都是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这些就是道。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他赞扬寡妇再嫁,批判“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的言论,赞扬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
——参见李贽《初谭集》《藏书》 李贽主张人们应该有平等地位,反映了他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尊重普通人的利益和地位;
抨击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提出男女平等的思想。(2)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1、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2、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4、主张男女平等
5、诗文:主张真心
6、私欲自然: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自然,要顺其自然,强调个性发展(3)李贽的代表作:《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李贽认为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只能“藏之后世”的缘故。
(4)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
其代表了中小地主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二、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1、黄宗羲生平: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黄宗羲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著述。是浙东学派的创立者。 黄宗羲—梨洲先生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原君》
概括黄宗羲观点分析其思想根源 (1)观点
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
(2)根源
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材料三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1)材料三中黄宗羲提出什么经济思想?
(2)这种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传统的经济思想是什么,简要评述这种经济思想的作用?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主要思想:(1)批判君主专制;
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影响: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到清代,一方面世人仍坚持“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主”
另一方面也有人提出了农工皆商为本的思想。
两种认识观点的区别是什么?
前一种观点产生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后一种观点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如何评价这两种观点?区别:前者以农为本思想,后者重视工商业思想
前者思想根源:
自然经济,它是封建专制制度经济基础
后者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封建制度衰落,
评价:
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两种主张都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正确的。不同是前者处于封建制度的兴起、确立时期。…..后者是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三、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1、顾炎武生平:江苏昆山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
他早年参加“复社”,投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活动。清军南下时,他参加抗清活动,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
并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顾炎武—亭林先生材料一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结合材料,如何理解亡国与亡天下?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二
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
寓封建(允许官位世袭)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之。
宗法立而刑清。天下之宗子,各治其族,以辅人君之治。 ——顾炎武《日知录》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归纳、评价顾炎武的观点。 观点: “众治”。把君主的权力分散给百官,以削减君主权力 .
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具有民主色彩。但是这些思想未能突破封建制度的束缚 主要思想:(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3)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背景:1、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2、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3、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结合现实,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何谓“经世致用”四、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1、王夫之的生平 字而农,号姜斋。是清初的一位思想巨人。晚年隐居湘西蒸左的石船山,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明亡,他在衡山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匿于湘西山区,闭门著书。他著述甚多,后人编为《船山遗书》,刊行的共70种。
他的哲学思辩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对中国传统的经典六经,他觉得有这个义务要让它做出一种新的解释,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创造一种新的思想,但是这种新的思想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不是一种主观意义的解释,而是一种把自己的身心都交给天道,天道合一了,好像就是乞活埋了,把自己的七尺之躯埋没在天人之间,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 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
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
横批:湘西草堂。 草堂内有湘西特有的一双木屐和一把油纸伞。据说,船山先生对异族满清的统治一直无法接受,骨子里都是反清复明的念头。他出外必穿木屐,以示脚不踏清王朝之地;又不管天气是晴还是雨,皆手撑着一把油布伞出门,以示头不顶清王朝之天。船山先生一方面对明王朝的覆灭悲愤欲绝,觉得活在异族统治之下,犹如活埋一般;可另一方面,船山先生苟活于世,却有着宏大的抱负,那就是: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更新与传承而奋争不息。
右联:六经责我开生面;左联:七尺从天乞活埋。2、思想主张“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已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1)政治思想:(2) 哲学思想: 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 揭露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主要思想:(1)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
(2)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2)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评价:1、几乎在传统哲学的所有范畴和命题上都
提出超越前人的见解;
2、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明夷待访录》《天下郡
国利病书》《读通鉴论》 《船山遗书》激烈批判封建
专制制度反对“私天下”的
君主专制;
反对独治,
提倡众治
循天下之公“工、商、皆
民生之本”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继承“民本”
思想,批判
“君为臣纲”反对不切实
际的学风,提
倡实践,求真反对天命论、
天知论,建立
唯物主义体系三位思想家思想归纳主要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社会根源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心学体系三位思想家共同点:三、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当时其他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如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这还是不是儒学的新发展? 尽管他们激烈反对传统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的部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一个阶段。李贽和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毕竟还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希望给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新时代的内容。【深化?探究】 四、明清儒学的影响 1、明清儒学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之构建起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从而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2、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君主专制的猛烈批判,使儒学的正统思想受到冲击;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3、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五、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自学)最大的特点:
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知识结构】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
战国西汉时期宋明时期明清之际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李贽“异端”思想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经世致用思想君主批判思想儒学正统受冲击但仍为主流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确立正统思想地位儒学创立和发展形成儒、墨、道、法各家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荀、孟发展儒学追寻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探寻思想演变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西汉宋明明清孔子创立儒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反封建早期民主思想儒学创立蔚然大宗确立正统发展到理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批判继承演变规律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孝、仁义、诚信等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以人为本”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等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2、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1)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应该批判和否定。3、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1、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C、批判三纲五常 D、否定君主专制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不包括( )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
3、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
A、否定君主专制 B、批判宋明理学和八股取士
C、限制君权 D、经世致用
DDB4、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5、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D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谁的观点( )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7、与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的产生有关的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腐朽王朝的统治
c八股取士因循守旧 d程朱理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A、abcd B、adc C、acd D、abd
8、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AAC9、在李贽的思想体系中,世界的本原是
A、阴阳二气 B、道 C、理 D、天
10、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了“亡国”和“亡天下”的两个概念,其中“亡天下”的确切含义是A、封建王朝的更替
B、外族入侵带来国家的危难
C、统治者不施行仁政,导致民不聊生
D、统治阶级内部纷争使得国家分裂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