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09-16 16:46: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大气的能量来源和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2. 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3.掌握风的形成过程,并能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某地风向。
【重点难点】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作用及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点的风向。
【学法指导】
重视图文转化、培养阅读地图的能力
【知识链接】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①__________。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部分被大气②________或③________,大部分到达地面。
3.
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热力环流:由于⑧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形成:
(1)受热→气流⑨________→近地面气压⑩____→高空气压 ____。
(2)冷却→气流 ________→近地面气压 ____→高空气压 ____。
(3)水平运动: ________的地方流向 ________的地方。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地面 ________不均,导致空
气 ________和 ________运动,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 ________差异,产生了__________力,从而引起空气的________运动,形成____。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________原因,方向________等压线,由____压区指向____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________,北半球向____偏,南半球向____偏,赤道上不偏转。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________,高空可忽略不计。
3.风向
(1)赤道: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有摩擦)作用→风向________等压线。
(2)其他纬度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材料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亮上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广寒宫”终年深冷幽寂,实际上“广寒宫”并不是一直都是深冷幽寂的。在有太阳照射时,“广寒宫”可以达到130℃的高温,在没有太阳照射时,温度能降低到-180℃~-170℃。而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却很小,这与地球外部裹着一层厚厚的大气有关。
1.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什么作用?
 
2.大气的受热和保温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地面又起什么作用?
探究点二 热力环流
探究材料 某同学做了如下一个实验
实验用材:一小堆纸、火柴、铁板。
实验步骤:
(1)在室外安全、无风的地方,放置一块铁板,再在铁板上放置一小堆纸,并用火柴点燃。
(2)注意观察纸片和灰烬显示出的空气流动路线。
实验现象: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再从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
1.通过实验你能得出什么原理?用线条和箭头画出该实验中的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过程。
 
2.分析该运动过程。
 
3.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证明了此原理,能说出几个生活实例吗?
探究点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探究材料 猜谜语:看不见来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跑过江河水生波,穿过森林树呼啸。打一自然现象。(谜底——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风的形成受哪些力的作用?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风向和风速的?
【基础达标】
一、选择题
下面的左图为某同学做的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示意图,右图为太阳辐射略图。据此完成1~2题。
1.左图中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一刻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读数与瓶外的相比(  )
A.大 B.小 C.相同 D.难以判断
2.右图中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大气环流图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回答4~5题。
4.甲、乙、丙、丁风速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A.西北、东北、东南、西北 B.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
二、综合题
6.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力的名称:a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a力的指向与等压线之间呈现什么关系?其方向由________指向________。
(3)若无d,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________平行。
(4)在实际大气中,b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南半球风向的是(  )
右图表示某一高度上的气压分布,A、B为等压线,PA>PB,读图完成第3~4题。
3.若此地在南半球,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
A.西南风、南风 B.东南风、南风
C.西北风、北风 D.东北风、北风
4.若此地位于高空,则C点的风向可能为(  )
A.西风、南风 B.北风、南风
C.东风、北风 D.东风、西风
读“沿某一理想大陆45°N所作的剖面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①②③④各地气温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月均温③地大于②④两地
B.7月均温③地小于②④两地
C.②④两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③地
D.②④两地的气温年较差小于③地
6.若图中M、N表示近地面的等压面,则该季节盛行风向正确的是(  )
A.②吹向① B.④吹向⑤ C.⑤吹向④ D.④吹向②
气温是指距地面1.5米高度上的百叶箱内的温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地温是指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两者均用摄氏度表示。读北京市气温和地温状况表,完成7~8题。
北京市多年平均气温和地温年内变化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气温 -4.7 -2.3 4.4 13.2 20.2 24.2 26.0 24.6 19.5 12.5 4.0 -2.8
0 cm地温 -5.1 -2.9 6.7 16.1 24.5 28.2 29.8 27.8 23.3 15.8 6.1 -3.3
5 cm地温 -3.6 -1.4 5.1 14.5 22.3 26.9 28.2 26.5 21.1 13.4 4.6 -1.9
10 cm地温 -2.0 -0.9 4.9 14.1 21.8 25.7 27.6 25.5 20.7 13.0 4.4 -1.1
7.从距地面1.5米处到地下10 cm处的温度变化状况是(  )
A.先下降后上升 B.先上升后下降
C.冬季先下降后上升 D.夏季先下降后上升
8.据表分析可和(  )
A.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高于地温
B.受地球内能的影响,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C.受比热的影响,地温的年内变化比气温小
D.受接触面的影响,地表温度的变化幅度大于地下温度
二、综合题
9.我国南海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这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________为周期,随昼夜交替而转换。
(2)完成海陆风气流(箭头)示意图。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数据(完成下列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论)。
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数据分析的结论: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强盛,从而“掩盖”了昼夜的海陆风。
(4)分析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带来的影响。
【学习反思】
【参考答案】
[知识链接]
①太阳辐射能 ②吸收 ③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射 ④太阳辐射能 ⑤地面辐射 ⑥大气逆辐射 ⑦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⑧地面冷热不均 ⑨上升 ⑩低  高  下沉  高  低  气压高
气压低  受热  上升  下沉  气压
水平气压梯度 水平 风 直接 垂直于 高 低 垂直 右 左
相反 垂直于 平行于 斜交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
1.太阳辐射穿过大气时,大气吸收、反射太阳辐射,对太阳辐射产生削弱作用。
2.由图可知,大气的受热和保温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小部分能量被吸收(臭氧和氧原子吸收大部分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一部分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和反射(云层和大颗粒尘埃反射作用较强),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外辐射热量。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探究点二: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风
探究点三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三个特点:一是由高压指向低压;二是垂直于等压线;三是其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成正比。
2.风的形成主要受三个力的作用,它们分别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它们对风向、风速各具有不同的影响,结合图示具体分析如下:
(1)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速、风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它的影响下水平面上风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一般来说,单位距离间水平气压梯度越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往往越快,如图分析所示。
(2)地转偏向力与风向
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它作用于风,只是使风向发生改变,不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在北半球促使风向右偏,在南半球促使风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如图所示: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西风(北半球)
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二力平衡后,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实际大气中,在高空摩擦力忽略不计,最终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3)摩擦力与风速
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使风速降低。
当三力共同发挥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基础达标]
1.A 2.D 3. C 4.A 5.A
6.(1)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2)垂直于等压线。 高压 低压
(3)等压线
(4)并不完全平行,而是有个夹角
[拓展提升]
1. B 2. C 3.A 4.B 5.D 6.B 7.C 8.D
9.(1)海陆热力性质 一天
(2)如下图:
(3)冬季 冬季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该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