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二
一 、实验题
1.
(1) 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情况如图甲.乙、丙所示,其中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的是图乙;图丙中 ab
和 cd 边所受磁场力的方向相反, 其原因是 。
(2) 用漆包线绕成矩形线圈, 将线圈两端的导线拉直, 用刀片将漆全部刮掉,作为转动轴, 做成如图 丁所示的发电机模型,使小风车转动,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左右偏转。它的工作原理是 , 该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 ;若将电流计换成电源, 则线圈 (填“能”或 “不能”)连续转动。 2.小宇参加了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了“研究磁体的磁性强弱是否与温度有关”的课题。他 做的实验如下:将一条形磁体的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另一端吸着一些小铁钉,用酒精灯给磁体加热, 如图甲所示,经过一段时间后, 当磁体被烧红时, 发现铁钉纷纷落下。
(1)从小宇的实验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
(2)根据这一结论, 小宇大胆设计了一个温度报警器,如图乙所示, 请简述它的工作原理:当温度逐渐 升高时,磁体的_____减弱直至消失, 无法_____ (选填“排斥”或“吸引”)弹簧开关,弹簧开关向下 恢复原状, 这样下面的电路就被接通,从而使电铃报警。
(3)根据这一现象, 你认为生活中要保持磁体的磁性不减弱,应注意什么 ______。 3.在探究“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活动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第 1 页(共 14 页)
①可能与切割导线的数量有关;
②可能与切割速度有关;
③可能与切割磁感线的导体长度有关;
……
(1) 根据你的实验观察,再提出一个猜想: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与 有关。
(2) 为了验证猜想,同学们先用图甲的装置做实验,然后将两根导体棒并接在 ab 两点间做同样的实 验(如图乙),该实验可验证上述猜想中的 。(填编号)
(3) 接着, 同学们利用甲图装置继续实验,改变导体棒在磁场中的运动速度,测出每次实验时电流表
偏转示数的最大值,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速度(cm/s) 1 2 3 4 5 6
电流(mA) 2.0 4.0 5.9 8.1 10.2 11.8
分析表中数据, 可得出的结论是:在相同条件下, 感应电流会
随 。
(4) 在上一步实验的操作中, 最好使导体沿水平方向直线运动,并且使导体运动区域内的磁场强弱大 小保持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
4.
(1) 如图甲所示,赤道表面地磁感线与水平地面平行指向北方,导线与能测微弱电流的电流表组成闭 合电路,下列哪种操作可让电流表指针摆动? 。
第 2 页(共 14 页)
A.导线水平南北放置, 水平向东运动
B.导线水平南北放置, 水平向上运动 C.导线水平东西放置, 水平向下运动 D.导线水平东西放置, 水平向北运动
(2) 科学家猜测, A 地海龟在春季是利用地磁场(如图甲)向南返回出生地的,以下为相关研究。
,甲) ,乙)
① 春季 A 地某屏蔽磁场的实验室,无磁场环境下海龟无固定游向, 把海龟置于模拟地磁场中(用图
乙简化示意),图中 1 为磁体 N 极,2 为磁体 极,按科学家猜测,海龟应向 (填“左” 或“右”)游动。
② 地磁场在缓慢变化,科学家每年记录海龟出生地筑巢地点移动的方向,并追踪地磁场的微小移 动方向,发现 ,现象符合猜测。 5.只含铜和氧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 18g,测得铜元素的质量为 16g。已知铜的氧化物有 CuO 和 Cu2O。请
通过分析或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1) 该样品的组成情况有 。(写出所有可能的组成);
(2) 若固体样品由两种物质组成,则质量偏少的那种物质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为 。(用分数
第 3 页(共 14 页)
表示)
6.碘是一种由碘分子构成的非金属,某同学利用碘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①把少量的固体碘放在湿润的馒头上,发现馒头会变蓝色;
②再取少量的碘溶解在水中, 用馒头去蘸取碘液, 发现馒头也会变蓝色。(提示: 碘分子能使馒头中的 淀粉变蓝色)则:
(1) 取少量的碘放入烧杯中, 用酒精灯加热, 碘升华变成碘蒸气, 把湿润的馒头放在碘蒸气中, 馒头 变蓝色(选填“会”或“不会”)。
(2) 把碘溶解在酒精中, 可以得到用来消毒用的碘酒, 用馒头去沾取少量的碘酒, 馒头 (选 填“会”或“不会”)变蓝色。
(3) 请用分子的观点来解释实验中的现
象
。
(4) 现在市场上买来的食盐都是加碘盐, 用馒头沾取少量的食盐水,馒头不变蓝色,由此可知, 食盐 中 (存在或不存在)碘分子。
7.如图为种子呼吸作用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1) 在盛有干种子的瓶中加适量水, 过一段时间后种子的 作用会加强,致使玻璃瓶内 气体浓度增大, 从而使玻璃罩内幼苗的 作用增强。
(2)如果把漏斗和玻璃管都堵塞,种子的 作用会减弱,幼苗的 作用也会逐渐减弱, 原因是 。
(3) 分析上述实验现象,说明该种子和幼苗的关系
是:
。
8.为使铁丝燃烧实验获得成功,常需将铁丝绕成螺旋状,这是为什么呢? 甲同学认为是为了增大与氧 气的接触面积, 乙同学认为是为了聚热效果更好, 能使未燃的铁丝更好地预热。分析讨论后,同学们
第 4 页(共 14 页)
认为甲同学的想法不合理。为验证乙同学的想法, 同学们开展了有关实验, 操作及部分现象如下表所
示: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如图所示,在 2 个相同的集气瓶中均盛有等量的水,通入氧气。取 2 根相同的 铁丝, 将 1 根拉直, 另 1 根绕成螺旋状, 引燃后分别同时进行实验。 铁丝均燃烧,但剧烈 程度不同……
(1) 同学们认为甲同学的想法不合理,请你说明理
由 。
(2) 为使实验可靠,要控制好变量, 实验操作中还应做到 。 (3)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同学们认为乙的想法更合理,则同学们获得的证据
是 。
9.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 写出图中标示仪器的名称: ① ,② 。
(2)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择装置 ,其化学表达式为 , O2 可以用 法(写一种) 收集,验满 O2 的方法是 。 10.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若干问题进行如图所示实验探究.
(1) 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甲同学设计以下对比实验:
Ⅰ .将 2.45g KClO3 与 1.0g MnO2 均匀混合加热
Ⅱ.将 x g KClO3 与 1.0g CuO 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 比较两组实验产生 O2 的快慢.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①测相同时间内产生 O2 的体积
第 5 页(共 14 页)
②测 ;
Ⅰ 中反应的符号表达式是 ;
Ⅱ中x 的值应为 .
(2) 乙同学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双氧水的质量 双氧水的浓度 MnO2 的质量 相同时间内 产生 O2 的体积
I 50.0g 1% 0.1g 9mL
II 50.0g 2% 0.1g 16mL
III 50.0g 4% 0.1g 31mL
【数据处理及结论】
I.本实验中, 测量 O2 体积的装置是 (选填图 1 中 “a”“b”“c”编号).
II.实验结论: 在相同条件下, 双氧水分解速率越快.
III.丙用如图 2 装置进行实验, 通过比较 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写出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
式 .
11.一个学生用如下实验来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刚开始时,广口瓶 A 和广口瓶 B 之间唯一的区别
第 6 页(共 14 页)
是 ,其中 是实验组。
(2) 经过一段时间后, 预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
(3) 该实验证明泥土中有微生物的理由是什么?
12. 目前, 我国各地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基本上都是掩埋法, 生活垃圾在埋人土中后很快就被细菌等微 生物降解,但如果我们用塑料袋把垃圾包起来,不仅延缓了垃圾的消失时间,而且将大量垃圾埋入土
中,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救的危害, 这是“垃圾袋装化”最大的弊端。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 垃圾在土中降解, 细菌等微生物的功能是 。 (2) “垃圾袋装化”的最大弊端是对环境造成危害,其原因是 。 (3) 世界上较先进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将垃圾进行分类, 将钢铁、有色金属、玻璃陶瓷、塑料等统统分 开后再用不同方法加以处理,你认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 。
第 7 页(共 14 页)
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二答案解析
一 、实验题
1. 【答案】(1) ab 和 cd 边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2) 电磁感应;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不能
【解析】(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比较甲和丙可知, 二者的磁 场方向相同,只是电流方向相反。
(2) 根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能量转化解答。由于转动轴上的油漆全部刮掉,因此当线圈转过 180° 以后, 通过线圈的电流方向与原来相反, 受到作用力的方向与原来相反,于是线圈会在平衡位置附近 振动, 从而不能继续转动下去。
【解答】(1)通电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情况如图甲.乙、丙所示, 其中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的是图乙; 图丙中 ab 和 cd 边所受磁场力的方向相反,其原因是: ab 和 cd 边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2)用漆包线绕成矩形线圈, 将线圈两端的导线拉直, 用刀片将漆全部刮掉,作为转动轴, 做成如图 丁所示的发电机模型,使小风车转动,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左右偏转。它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该过 程中能量的转化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若将电流计换成电源, 则线圈不能连续转动。
2.高温可消磁 磁性 吸引 不让磁体靠近高温热源
3. (1) 磁场的强弱; 导线的粗细; 导体的电阻(材料);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等(合理即可)
(2) ①
(3) 导体棒在磁场中的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4) 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大
【解析】(1)根据自己对感应电流大小的认识分析解答;
(2) 根据题目的描述, 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3) 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感应电流大小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之间的关系。
(4) 在实验中,产生的感应电流越大,电流表的指针摆动越明显, 实验效果越好, 据此分析解答。
(1) 我认为感应电流的大小可能的影响因素有:磁场的强弱; 导线的粗细; 导体的电阻(材料);导
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等。
(2) 甲图中只有一根导线,乙图中有两根导线,即切割磁感线的导线数量不同, 那么该实验可以验证 上述猜想中的①。
第 8 页(共 14 页)
(3) 根据表格数据得到:在相同条件下, 感应电流会随导体棒在磁场中的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4) 在上一步实验的操作中, 最好使导体沿水平方向直线运动,并且使导体运动区域内的磁场强弱大 小保持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产生的感应电流最大。
4. (1) C
(2) S;左;海龟出生地筑巢地点移动的方向与地磁场微小变化的方向一致
【解析】(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在电路中会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 磁感应现象;(2) 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 可以判定通电螺线管中的磁极方法为:用右手握螺线管, 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北极;(3) 海龟能利用地磁场 返回出生地,科学家记录的海龟筑巢地点的变化与追踪到的地磁场的移动情况应有联系。
(1) A.B、D 中的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没有磁感线,所以不会产生电流,C 中的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 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流, 所以 C 选项正确。
(2) ①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可知, 甲中的 1 为磁体的 N 极, 2 为磁体的 S 极。海龟会利用地磁场向南返 回出生地, 地理的南极是地磁的北极,所以海龟会向 1 左游动。②因为科学家猜测海龟会利用地磁场 返回出生地筑巢,所以地磁场的变化会影响海龟筑巢地点的变化, 当发现海龟出生地筑巢地点移动的 方向与地磁场微小变化的方向一致, 现象符合猜测。
故答案为: (1) C;(2) S;左; 海龟出生地筑巢地点移动的方向与地磁场微小变化的方向一致 5. (1) Cu2O;CuO 和 Cu;Cu2O、CuO 和 Cu
(2)
(1) 分别计算出混合物、氧化铜和氧化亚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然后进行比较, 确定混合物的物质 种类;
(2)铜和氧化铜的质量之和为 18g,而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单质铜的质量+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 以此为等量关系列方程计算即可。
【解答】(1)固体样品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 ;
;
CuO 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 100% = ;
Cu2O 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 ;
第 9 页(共 14 页)
。
那么样品的组成情况有:
①只有一种物质,Cu2O;
②两种物质:CuO 和 Cu;
③三者物质:CuO 和 Cu 和 Cu2O。
(2) 若固体样品由两种物质组成,所以该混合物中一定 Cu 和 CuO,其中铜的含量减少。
设铜的质量分数为 a,
则: 80%a+ (18g-a) =16g;
解得: x=10g;
所以铜为 18g-10g=8g,
所以铜的质量分数为 = 。
6. 【答案】(1)会
(2)会
(3)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碘的升华和溶解都是物理变化, 碘分子不变 ,所以化学性质 不变
(4) 不存在
【解析】【分析】(1) 碘蒸气也是由碘分子构成;(2) 发生物理变化时, 分子本身不变, 变化的是分子 之间的间隔;(3)化合物中存在的碘元素。
【解答】(1) 碘升华变成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都能使淀粉变蓝色,所以馒头会变蓝;
(2) 发生物理变化时, 实质是构成碘的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碘分子并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 馒头也会变蓝色;
(3) 解释: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碘的升华和溶解都是物理变化,碘分子不变 ,所以 化学性质不变;
(4) 根据碘遇淀粉变蓝色的原理, 加碘盐不能使馒头变蓝色,说明不含碘分子。 故答案为: (1)会; (2) 会; (3)
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碘的升华和溶解都是物理变化,碘分子不变 ,所以化学性质不变 ;
(4) 不存在。
第 10 页(共 14 页)
7. (1) 呼吸;二氧化碳; 光合
(2) 呼吸;光合; 二氧化碳的浓度低,缺乏光合作用的原料
(3) 种子的呼吸作用为幼苗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幼苗的光合作用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
光
【解析】由我们所学的知识可知:(1)植物的光合作用公式: 二氧化碳+ 水 → 有机物+ 氧 ,光
叶绿体
(
氧
→
二氧化碳
+
水
+
)合作用的强度与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 (2) 呼吸作用的公式: 有机物+ 酶
能量 ,呼吸作用的强度和氧气的浓度和温度等有关,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1) 种子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瓶中加水后种子的呼吸作用加强,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能量,二氧化 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的增多使玻璃罩的幼苗的光合作用增强;
(2) 如果把漏斗和玻璃管都堵塞,幼苗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和种子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都彼此无 法进入,导致双方因缺乏原料而减弱;
(3) 光合作用的原料恰好是呼吸作用的产物, 而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呼吸作用的原料, 二者互相依存。 种子的呼吸作用为幼苗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幼苗的光合作用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
故答案为: (1) 呼吸;二氧化碳;光合
(2) 呼吸;光合; 二氧化碳的浓度低,缺乏光合作用的原料
(3) 种子的呼吸作用为幼苗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幼苗的光合作用为种子的呼吸作用提供氧气
8. (1) 在同样的条件下实验时,是否绕成螺旋状,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是一样的
(2) 集气瓶中充满体积分数相同的氧气
(3) 在实验中,2 根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相同, 但燃烧的剧烈程度为b>a。
【解析】(1)分析铁丝的形状改变, 是否能够改变铁丝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即可;
(2) 铁丝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即集气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越大,铁丝燃烧的越剧烈, 据此分析;
(3) 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燃烧剧烈程度不同的原因即可。
【解答】(1)同学们认为甲同学的想法不合理,请你说明理由:在同样的条件下实验时,是否绕成螺 旋状, 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都是一样的。
(2) 为使实验可靠,要控制好变量, 实验操作中还应做到:集气瓶中充满体积分数相同的氧气。
(3)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同学们认为乙的想法更合理,则同学们获得的证据是:在实验中, 2 根
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相同,但燃烧的剧烈程度为 b>a。
第 11 页(共 14 页)
9. (1) 铁架台; 试管
(2) B;2KMnO4 →K2MnO4+MnO2+O2 ;排水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气瓶口
【解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要选择加热固体类,即图 B;根据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氧气可用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验满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看是否复燃。
本题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和验满。
10. (1) 收集相同体积 O2 所需的时间;2KClO 2KCl+3O2 ↑ ;2.45 △
(2) c;双氧水浓度越大;相同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或电子称上示数减小的速度);
2H2O+O2 ↑
【解析】(1) 根据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 O2 的快慢可采用测相同时间内产生 O2 的体积或收 集相同体积 O2 所需的时间进行解答 Ⅰ 、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分解成氯化钾 和氧气分析; Ⅱ、根据控制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才能比较出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催化效果分析;(2) Ⅰ 根据气体短管进长管出才能排出试剂瓶中的水、表中实验数据和生成氧气所以敞口的容器中剩余物质 的质量减轻分析. Ⅱ实验结论: 根据题干中表格中所给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完成解答;Ⅲ根据比较相同 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或电子称上示数减小的速度)也能达到实验目的以及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 氧气进行解答.
解: (1)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 O2 的快慢可采用测相同时间内产生 O2 的体积或收集相同体
积 O2 所需的时间; Ⅰ、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 ;Ⅱ、控制氯酸钾的质量相等才能比较出二氧化锰和氧化铜的催化效果, 所以 x
的值应为 2.45;(2) Ⅰ气体短管进长管出才能排出试剂瓶中的水、表中实验数据和生成氧气所以敞口 的容器中剩余物质的质量减轻, 所以本实验中,测量 O2 体积的装置是 c. Ⅱ实验结论: 从表中实验数 据可知双氧水浓度越大, 分解得越快;
Ⅲ根据比较相同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或电子称上示数减小的速度) 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过氧化氢 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故答案为:(1) 收集相同体积 O2 所需的时间; 2KClO3 2KCl+3O2 ↑;2.45;(2) c;双氧水浓度越大; 相同时间天平读数差值大小(或电子称上示数减小的速度); ↑.
第 12 页(共 14 页)
11. (1) A 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 B 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 A
(2) A 瓶中无变化,B 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 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根据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原则: ①对照原则、 ②单一变量原则;解题即可。 (1)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实验中的唯一变量为泥土是否经过强热;其中A 组经过强热,B 组没有经过强 热;根据对照实验中,对照组的要求可知,A 组是实验组,B 组是对照组;
(2)因为 A 组中的泥土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死亡, 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而澄清石 灰水没有变化;B 组中的泥土没有经过强热,泥土中的微生物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能够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
(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故答案为:(1) A 瓶中的泥土经过强热,B 瓶中的泥土未经过强热; A;(2) A 瓶中无变化,B 瓶中澄清 的石灰水变浑浊;(3)若泥土中有微生物存在,微生物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12. (1) 分解有机物
(2) 塑料不易被分解, 破坏土壤结构
(3)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
【解析】生态系统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它 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 方式, 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其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消费者包括 各种动物;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在土壤中起降解作用的细菌等微生物 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应属于分解者.
(1)细菌等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够将土壤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2) 塑料袋是难以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因而用“垃圾袋装化”造成了土壤污染,主要原因 是塑料不易被分解, 破坏了土壤的机构;
(3) 垃圾分类, 可以将不同的类型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有利于分类处理,能够达到变废为宝,综合利 用的效果。
故答案为: (1) 分解有机物; (2)塑料不易被分解,破坏土壤的结构; (3) 变废为宝, 综合利用。
第 13 页(共 14 页)
第 14 页(共 1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