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三(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三(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6-11 10: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三
一 、实验题
1.根据安全用电要求, 现代家庭中用空气断路器(俗称“空气开关”)来代替闸刀开关和保险丝。建楼 房的电路中除了安装防止电流过大的断路器外,还必须安装漏电保护断路器(俗称“漏电保护器”), 它们通常安装在供电箱中。
(1) 一般固体受热时,在各个方向上的长度都会膨大, 在冷却时都会缩小。物体在某一方向上长度的
膨胀称为线膨胀。下表是科技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请根据实验记录回答:
实验序号 材料 升高的温度(℃) 原长(m) 伸长量(mm)
1 黄铜 10 1.00000 0.19
2 黄铜 10 2.00000 0.38
3 康铜 10 1.00000 0.15
4 康铜 30 1.00000 0.65
5 铝 10 2.00000 0.46
6 铝 30 1.00000 0.69
①从实验记录可以看出物体的伸长量与 有关。 ②如图所示的电热设备中有一个由黄铜片与康铜片双金属合在一起的温控开关,温度升高时,双金属 片向上弯曲,使电路断开。请你参考上面的实验记录确定双金属片与固定触点接触的一边所用的材料 是 (填“黄铜”或者“康铜”)。
(2) 家用漏电保护断路器如图甲所示,它们是在用电器发生漏电故障或人因操作失误而触电时实施保 护的设备, 正常情况下, 住户家中没有电流流向地面,即图乙中 I3 为零, 进户线中流入的电流 I 和流 出的电流 I2 相等。如果电路中某处发生漏电(漏电是指电流从墙体、人体、接地线或其他路径流向地面),
即图丙中的 I3 不为零,就会造成 I 和 I2 不相等,当 I 和 I2 的差异达到一定值,漏电保护断路器便会迅
第 1 页(共 16 页)
速自动切断电路。排除漏电故障后, 重新合闸即可恢复供电。为确保使用安全,漏电保护断路器上设
置了试验按钮, 需要每月试按一次,如果试验按钮按下漏电保护器无动作,说明漏电保护器需要更换;
①漏电保护断路器实质上就是一个 (选填“电源”“用电器”或“开关”)。 ②站在地面上的人体不小心接触了火线, 如图丙所示,该人体的电阻为 2000Ω,人与地面、电线等的 接触电阻为 2400Ω,电路中安装了规格为如图丁所示的漏电保护断路器,试分析说明该漏电保护断路 器能否及时断开电路 。
2.如图所示是探究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实验装置。
(1) 小磁针放置在桌面上静止时,将直导线 AB 沿 (填“东西”“南北”或“任意”)方向放 置(在小磁针正上方,实验时效果最明显)。
(2) 当开关闭合时,导线下方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 。此时若移去 小磁针,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填“是”或“否”)。
(3) 仅将电源正负极对调,小磁针偏转方向发生改变,这表明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的方向与 有关。
3.探究产生感应电流条件的实验步骤如下图中所示, 双箭头表示导体 AB 移动方向。
第 2 页(共 16 页)
(1) 实验中, 通过观察 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
(2) 比较图中的 两图可知,产生感应电流的一个条件是电路要闭合;闭合开关, 当蹄形磁 体或导体做下列的运动, 可以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填写选项中的字母)。
A.导体不动, 蹄形磁体做左右运动
B.导体不动,蹄形磁体做上下运动
C.蹄形磁体不动,导体在磁体中前后运动
D.蹄形磁体不动,导体在磁体中斜向上下运动
(3) 实验过程中, 某些同学按图丁方法进行操作时,实验现象不太明显,请你提出一条改进的措 施: 。
4.在学校实验室开放时,同学们对手摇发电机非常感兴趣,他们想: 发电机产生感应电流大小跟哪些 因素有关呢?于是他们开展了探究, 如图是他们所用的发电机和实验记录表:
(

关。
)(1)根据表格可知,他们准备研究发电机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是否与
实验顺序 线圈转速 线圈转向 小灯泡亮度
1
2
3
(2) 他们根据小灯泡的亮度来判断电路中感应电流的大小,像这种用能直接观测的量来显示不易直接 观测的量的方法叫“转换法”。下列方法属于“转换法”的是 (填序号)
①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知力; ②比较速度大小时,选取一定的时间, 比较通过的路程;③根据纯净
第 3 页(共 16 页)
物中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区分单质与化合物;④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3) 判断电流大小,除了借助小灯泡观察之外,实验室常用 表来测量。
5.如图是 1~18 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原子核电荷数的关系图。试回答:
(1)一个 Mg2+核外共有 个电子;Cl ﹣的最外层电子数和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 通过对该图的分析,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请写出其中一
个: 。
6.探究原子结构的奥秘。
[情境提供]19 世纪以前,人们一直以为原子是不可分的,直到 1897 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后, 才引起人们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探索。
[提出问题]电子带负电, 原子不带电,说明原子内存在着带正电荷的部分, 它们是均匀分布还是集中 分布的呢?
[进行实验]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 a 粒子轰击金属箔的实验。如图所示:
①放射源——放射性物质放出 a 粒子(带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 7 000 倍;
②金属箔——作为靶子, 厚度 1 μm,重叠了 3 000 层左右的原子;
③荧光屏—— α 粒子打在上面发出闪光;
④显微镜——通过显微镜观察闪光, 且通过 360 度转动可观察不同角度 α 粒子的到达情况。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 α 粒子却发生了较大角 度的偏转, 并且有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超过 90° ,有的甚至几乎达 180° ,像是被金属箔弹了回来。
第 4 页(共 16 页)
(
A

) (
B

) (
C.
)[猜想与假设] α 粒子遇到电子后,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 而结 果却出乎意料, 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 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则极少数 α 粒子就 (填“会”或“不 会”) 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 结构”指的是 。
(2) 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经历了三个过程,通过 α 粒子散射实验,你认为原子结构为 (填
字母)。
第 5 页(共 16 页)
道尔顿模型特点: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汤姆生模型特点:正负电荷均匀分布
卢瑟福模型特点:核位于原子中心, 质量集中在核上
7.如图表示春季某蔬菜大棚内一昼夜 CO2 浓度的变化曲线,假设 6 时日出、 18 时日落。请回答下列问
题:
(1) 大棚内 CO2 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棚内蔬菜的光合作用和 作用。
(2) 空气中的氧气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请你推测, 一昼夜空气中氧气浓度最高的时刻位于图中的 点。
8.甲乙两位同学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分别设计了如图 1、图 2 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1) 甲同学: ①按图 1 连接好装置, 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
是 ;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石灰石粉末, 注射器吸入少量稀盐酸;
③将装置放在天平左盘, 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④快速下推注射器活塞, 使反应发生,此时观察到的现象为 ;
⑤反应结束后, 再进行第 2 次称量, 发现质量没有发生变化, 于是证明质量是守恒。
(2) 乙同学: 按图 2 装置进行实验, 称量反应物至天平平衡, 然后将气球中的粉末倒入锥形瓶中充分 反应, 再次称量发现天平的指针向右倾斜,得出质量并不守恒。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是 。 9.小明发现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实验中,反应速度逐渐变慢,查阅资料得知:其原因是过氧 化氢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以及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降低,为了探究二氧化锰催化能力降低的影响因素, 进行如下实验。
材料准备: 取三份质量均为 2 克的二氧化锰分别催化 40 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 10%、20%、30%的过氧化 氢溶液分解,实验后回收二氧化锰, 并分别标为 A.B、C;另取多次催化分解 10%过氧化氢实验后回收
的二氧化锰,标为 D。
实验步骤: ①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②取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 0.5 克,加入锥形瓶中, 再加入 10 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 5%的过氧化氢溶液,
记录收集 120 毫升气体所需的时间;
第 6 页(共 16 页)
③再分别取 A.B、C、D 组二氧化锰各 0.5 克, 重复上述实验;
④多次实验取平均值,记录数据如下:
组别 未使用过的二氧化锰 A B C D
收集气体时间/秒 17.9 23.2 27.7 32.3 37.8
(1) 实验时,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在液面以下,其目的是 。 (2) 实验中, 通过比较收集相同体积气体所需的时间外, 还可以通过比较 来反映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
(3) 由表中数据可知, 引起回收的二氧化锰催化能力下降的因素
是 。
10.为了探究植物呼吸作用, 小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 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 是: 。
(2) 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 。
(3) 静止一段时间后, 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 移动(填“左”或者“右”)。
(4) 小科用天平分别称出甲、乙整个装置的质量,若前后质量有变化即可证明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对此, 你赞同他的看法吗 说明你的理
由 。
11.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矿质元素, 其中必需元素就多达 14 种, 需要量比较大的有氮、磷、钾、钙、 镁、硫、铁等。为了探究植物根系是否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 装置, 选用两株各方面均相同的水稻,通过改变光照来调节蒸腾作用, 然后测定相同时间内水稻根系
所处溶液中矿质元素含量的变化。
第 7 页(共 16 页)
[提出假设]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实验设计]根据上述研究目的, 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及记录表如下:
实验条件 检测项目 (相同时间内)
水分蒸腾量 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氮元素、磷元素
甲 较强的光照 m1 n1
乙 较弱的光照 m2 n2
[数据处理]实验后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初步证实假设成立与否。
[实验结论]植物根系不是以等比例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1) 图中油膜的作用是: 。
(2) 在数据处理中,若 (用表格中的符号回答), 则假设成立。
(3) 本实验采用改变光照来调节相同时间内水分的蒸腾量,但在实验设计中,我们也可以在相同的光 照条件下, 通过改变水稻植株上的 来进行实验。 12.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是通过茎来运输的,小晨同学设计了实验来探究茎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部 位。
步骤一:她取了如图甲所示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 3 根,A 组枝条不做处理;B 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 C 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只留下树皮。
步骤二:处理好后, 将每组枝条均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B 组枝条只将剥去树皮的 部分浸入红墨水中),10 分钟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 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第 8 页(共 16 页)
(1) 实验中小晨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些, 应将植株放在 环境下进行实验; (2) 用刀切开枝条中上部后,发现 AB 两组枝条的切面变红,C 组枝条的切面不变色,这说明
了 ;
(3) 小晨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至下而上运输的,还需要再继续实验步骤三,请你帮她写出步 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
第 9 页(共 16 页)
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三答案解析
一 、实验题
1. (1) 料、原长、升高的温度;黄铜
(2) 开关;I= = =50mA,50mA>30mA,能及时断开电路。
【解析】(1)分别将实验 1、2、3 比较, 实验 3 和 4 比较,实验 1、3 比较即可得到结论;
(2) 向上弯曲,说明上面的膨胀的小,下面的膨胀的多;
(3) ①根据漏电保护器的作用分析;
②人体与地面、电线串联,首先根据 R=R 人+R 接触计算出总电阻,然后根据I = 计算出总电流,最后与
丁中的动作电流比较即可。
(1) 比较实验 1、2、3 可知,当材料和升高的温度相同时,长度越大, 伸长量越大; 比较实验 3 和4 可知,当材料和原长相同时, 温度越高, 伸长量越大;
比较 1、3 可知,当升高温度和原长相同时,材料不同,伸长量不同。
那么得到: 物体的伸长量与材料、原长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 双金属片向上弯曲, 说明上面的膨胀小, 下面的膨胀大。根据表格可知,下面与触点接触的肯定 是黄铜,上面的是康铜;
(3) ①漏电保护器是在人体触电时切断电路的,因此本质上它就是一个开关;
②通过漏电保护器的电流为: I = = = 0.05A = 50mA > 30mA ;
所以能及时切断电路。
2. 【答案】(1)南北
(2) 磁场;是
(3) 电流的方向
【解析】(1)当导线沿南北方向放置时, 小磁针受到的磁力最大, 偏转最明显;
(2) 根据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解答。根据磁场的客观存在性解答。
(3) 分析哪个因素发生改变即可。
【解答】(1)小磁针放置在桌面上静止时,将直导线 AB 沿南北方向放置(在小磁针正上方, 实验时效 果最明显)。
第 10 页(共 16 页)
(2) 当开关闭合时,导线下方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是客观存在 的,不会影响移去小磁针就消失,即上述结论是成立的。
(3) 将电源正负极对调后,通过导线的电流方向发生改变, 则表明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的方向与 电流的方向有关。
3. 【答案】(1)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
(2) 甲、丁; AD
(3) 加快导体运动速度(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解析】(1)当电流表中有电流经过时, 电流表的指针会发生偏转;电流的方向不同, 电流表指针的 偏转方向不同。
(2) 产生感应的条件: ①闭合电路; ②部分导体; ③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根据控制变量法的 选择对照实验。
当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时,肯定没有切割磁感线;当导体的运动方向不与磁场方向平行时, 肯定切割磁感线,会产生反应电流, 据此分析判断。
(3) 感应电流的大小与磁场强度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大小有关,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中,通过观察电流表指针是否发生偏转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
(2)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之一为电路闭合时, 要保证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方向一致而改 变开关的闭合状态, 故选甲和丁。
A.导体不动, 磁场沿竖直方向, 蹄形磁体做左右运动,切割磁感线,故 A 正确;
B.导体不动,蹄形磁体做上下运动, 相当于磁体不动而导体上下与运动,与磁场方向平行, 没有切割 磁感线,故 B 错误;
C.蹄形磁体不动,导体在磁体中前后运动,相当于导体没有运动, 没有切割磁感线,故 C 错误;
D.蹄形磁体不动,导体在磁体中斜向上下运动,此时切割磁感线, 故 D 正确。
故选 AD。
(3) 实验过程中, 某些同学按图丁方法进行操作时,实验现象不太明显,改进的措施: 加快导体运动 速度。
4. (1) 线圈转速、线圈转向
(2) ①
第 11 页(共 16 页)
(3) 电流表
【解析】(1)表格需要记录的有实验中控制的因素和得到的现象, 根据因素可以得到研究的因素是什 么;
(2)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 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 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
(3) 电流表是测量电流大小的工作。
(1) 根据表格可知,线圈转速、线圈转向是实验中要控制的因素,小灯泡亮度是实验中得到的现象。 据此可知, 他们准备研究发电机产生感应电流的大小是否与线圈转速、线圈转向有关;
(2) 实验通过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这个现象来判断电流的大小,这种方法叫“转换法”。①通过力的作 用效果来感知力,力不可直接观察利用作用效果进行观察使用了“转换法”;②比较速度大小时,选 取一定的时间, 比较通过的路程,没有使用“转换法”;③根据纯净物中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区分单质 与化合物, 没有使用“转换法”;④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这是利用了模型。故可填①; (3) 判断电流大小,除了借助小灯泡观察之外,实验室常用电流表来测量。
故答案为: (1) 线圈转速、线圈转向;(2) ①;(3)电流表
5. (1) 10;Ar
(2)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解析】(1)根据镁离子核外 10 个电子及氯离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与 Ar 原子电子排列相同分析; (2) 根据图示中原子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及最外电子数的规律分析。
【解答】(1) 一个 Mg2+核外共有 10 个电子,Cl ﹣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8,和 Ar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2) 由图示可知,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
故答案为: (1) 10; Ar;(2)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变化 。
6. (1) 不会;原子核
(2) C
【解析】(1) 原子核带正电荷, α 粒子也带正电荷, 二者之间会表现出排斥力。如果正电荷分布均匀, 则 α 粒子受到的排斥力大小几乎相等,那么偏转角度几乎相同,肯定不会出现大角度散射的情形。在 原子内部, 原子核的体积很小, 但几乎占有原子的全部质量。
(2) 根据描述的现象, 分析原子的内部结构即可。
第 12 页(共 16 页)
【解答】(1) 若原子质量、正电荷在原子内均匀分布, 则极少数 α 粒子就不会发生大角度散射。卢瑟 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是原子核。
(2) 通过 α 粒子的散射实验可知, 原子内部大部分都是空的,中间为体积很小的原子核, 但质量却 很大, 故选 C。
7. (1) 呼吸
(2) C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通过合成一些有机化合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叶绿素是植 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时放出能量的过程。
(1) 由于呼吸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而光合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因此大棚内 CO2 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大棚内蔬菜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2) 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 在有光的时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在晚上, 植物无法进行 光合作用, 只进行呼吸作用, 消耗氧气, 所以在下午, 植物进行了一天光合作用, 释放了大量的氧气, 所以此时氧气浓度最高。
故答案为: (1) 呼吸(2) C
8. (1) 轻轻推(拉) 注射器活塞一段距离,放手后,活塞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说明气密性良好(合理 即可);有气泡产生
(2) 注射器活塞向上运动反应生成的 CO2 使气球胀大,装置受到浮力变大,对托盘的压力变小
【解析】(1)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如果装置导管与水相连,可以用双手捂住容器, 观察是否有气 泡冒出;如果装置上只有注射器,可以将活塞推动一端距离, 观察放手后, 活塞能否恢复大原来的位 置;
④稀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会有气泡产生;
(2) 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对托盘的压力 越小。
(1) ①:轻轻推(拉) 注射器活塞一段距离, 放手后,活塞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快速下推注射器活塞, 使反应发生,此时观察到的现象为: 有气泡冒出;
(2) 反应后天平不平衡的原因是:注射器活塞向上运动反应生成的 CO2 使气球胀大, 装置受到浮力变
第 13 页(共 16 页)
大,对托盘的压力变小。
9. (1) 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溢出
(2) 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
(3)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二氧化锰使用的次数
【解析】(1) 根据长颈漏斗一般用于制取气体时添加液体药品,深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装置才不漏气;
(2) 根据对反应的影响体现在反应所用的时间和反应物的用量上,以及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进行分析; (3) 根据表中的数据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
解: (1)长颈漏斗一般用于制取气体时添加液体药品,深入液面以下形成液封装置才不漏气,所以实 验时,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应在液面以下, 其目的是: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2) 在解这类题时,主要是用控制变量法,题中所给的方法是体积相同,比较时间,还可以时间相同, 比较气体体积, 所以还可以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来反映二氧化锰的催化能力;
(3) 通过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 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相同时,二氧化锰使用的次数越少, 生成相同 氧气的时间越少,反应物浓度越大, 生成相同氧气的时间越少,所以引起回收的二氧化锰催化能力下 降的因素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二氧化锰使用的次数.
故答案为: (1) 防止产生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2) 相同时间内产生气体的体积;
(3) 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二氧化锰使用的次数.
10. (1) 用手握住或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 对照作用
(3)右
(4) 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 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解析】(1)如果用双手握住试管, 那么试管内气体受热后气压增大, 红色液滴会向外移动,这说明 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 甲装置中装有萌发的种子会进行呼吸作用,乙中煮熟的种子不会进行呼吸作用,二者对照, 通过 红色液滴是否移动, 观察呼吸作用是否在进行;
(3) 图甲中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因 此使瓶内的气减少, 试管内压强减少,红色水滴向右移动。
第 14 页(共 16 页)
(4) 不论是甲装置, 还是乙装置,它们的装置密闭,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因此不能通过质量的变化明 种子进行了呼吸作用。
(1) 该实验的关键在于保证装置的密封性。实验前,判断此装置的密封性连好的依据是:用手握住或 利用热毛巾对该仪器装置微热, 观察红色水滴能否移动。
(2) 设置乙装置的作用是:对照作用;
(3) 静止一段时间后, 甲装置内红色水滴会向右移动;
(4) 我不赞同他的看法,理由是:两个装置都是封闭的, 总质量不合发生改变。
11. (1) 防止水分蒸发干扰实验
(2) m1/m2=n1/n2 (其他相同的比例变形也给分)
(3) 叶片数量
【解析】(1) 图中油膜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水分蒸发可导致散失水分更多。
(2) 水分蒸发量中含有矿质元素,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水分和矿质元素比例一定。
(3) 蒸腾作用和叶片表面积有关,改变水稻植株上的叶片面积,可以改变水分的蒸腾量。
(1) 油膜不透水, 油膜可以防止水分蒸发,水分蒸发可导致散失水分更多, 实验误差变大。
(2) 水分中溶解有矿质元素, 水分蒸发导致析出矿质元素。植物根系等比例吸收矿质元素和水分,
则 m1/m2=n1/n2 。
(3) 蒸腾作用和空气流速,叶片表面积, 温度, 湿度等有关, 改变水分的蒸腾量最可行的是改变植株 上的叶片数量改变叶片表面积。
12. (1) 阳光充足温度较高
(2) 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运输的
(3)将 A 组枝条纵切, 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解析】(1)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的主 要器官是叶,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等。蒸腾作 用不仅是根部吸水的主要动力, 它还能把茎内木质部的水往上拉, 根部的水也随着上升,促进了水的 吸收和运输,同时也促进了植物体内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的运输。
(2) 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位于木质部中,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 能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而输导有机物的是筛管 ,位于韧皮部中,韧皮部在树皮靠近木质部的地方,
第 15 页(共 16 页)
有机物在茎的树皮中由上而下地运输着。
(1) 将植株放在阳光充足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此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会更加旺盛, 水分运输会更快, 现象就更加的明显。
(2) A 组枝条不做处理;B 组枝条剥去下半部树皮; C 组枝条除去木质部和髓, 只留下树皮 ; 发现 AB 两组枝条的切面变红,C 组枝条的切面不变色 这说明起运输作用的树皮中筛管而是木质部的导管, 所以可以说明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 运输的 。
(3) 要证明水分和无机盐是从根部至下而上运输的 ,那就必须要观察植物的纵切面,比较纵切面上 下两端的颜色深浅情况, 故步骤三的实验设计及观察到对应的实验现象是: 将 A 组枝条纵切,观察现 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
故答案为:(1) 阳光充足温度较高 ;(2) 水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内的结构(导管) 运输的 ;(3) 将 A 组枝条纵切,观察现象。发现纵切面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 。
第 16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