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一(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6-11 10:0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一
一 、实验题
1.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中,实验室准备的器材有: 电源、开关、滑动变阻器、 两根完全相同的铁钉、表面绝缘的铜线、大头针若干.小明利用上述器材, 制成简易电磁铁甲、乙,
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1) 根据图示的情景可知, (填“甲”或“乙”)的磁性强, 说
明 ,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 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下端分散的原因是 。
2.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小金做了如下的实验。
步骤 1: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小车, 小车上固定一块条形磁铁(如图)。
步骤 2:当闭合开关时, 小车会沿水平方向向右运动,记录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距离。
步骤 3:断开开关,把小车重新放在起始位置,依次向右移动变阻器滑片,闭合开关,记录小车在水平
桌面上运动的距离。 4 次的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次数 1 2 3 4 5 6
电流的大小 1.2 1.4 1.6 4.8 2.0 2.2
小车运动的距离(厘米) 15 19 24 30 ? ?
(1) 请你在图中用一根导线(用笔画线代替) 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2) 通过本实验可得出的结是: 。
(3) 小科在第 4 次实验后结束了实验,小明觉得实验数据还不够。重新连接电路后,闭合
第 1 页(共 16 页)
开关, 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电流表均有示数分别记为第 5 次和第 6 次数据,小车始终不能从起点向 右前进,你认为可能的原因
是 。
(4) 电磁铁的磁性不仅跟电流的大小有关,而且还与线圈的匝数有关,若要研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 数的关系, 已知线圈的电阻不能忽略,那么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线从 a 处移动到 b 处后,闭合开关后 下一步的操作是 ,然后再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3.下面是小明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时, 设计的系列实验装置。
(1) 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实验时,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①可通过观察 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②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是否有关, 实验时是通过 来 改变通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 ③如图乙所示是通电螺线管周围的有机玻璃板上的小磁针分布状态,观察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与 的磁场相似。
④本实验经过改进, 还可以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请说出一种你的改进 方法 。
(2) 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强弱”时,设计的电路如图丙所示。小明猜想通电螺线管磁场强 弱可能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都有关。实验中, 他将开关 S 从 1 换到 2.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再次观察电流表示数及吸引的回形针数目, 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控
制 ,来研究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4.物理学中常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磁场, 用磁感应强度(用字母 B 表示) 来描述磁场的强弱,它的 国际单位是特斯拉(符号是 T),磁感应强度 B 越大表明磁场越强;B=0 表明没有磁场。有一种电阻, 它的大小随磁场强弱的变化而变化, 这种电阻叫做磁敏电阻, 图 1 所示是某磁敏电阻 R 的阻值随磁 感应强度 B 变化的图像。为了研究某磁敏电阻 R 的性质, 小刚设计了如图 2 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第 2 页(共 16 页)
请解答下列问题:
(1) 当 S1 断开, S2 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4V,则此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
(2) 闭合 S1 和 S2 ,移动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流表示数为 0.03A 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12V,由 图像可得, 此时该磁敏电阻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为 ;
(3) 实验中小刚将电路中电源的正负极对调, 发现乙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不变,这表明:该 磁敏电阻的阻值与磁场的 无关;
(4) 实验中小刚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来改变磁敏电阻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 请你 再提供一种改变磁感应强度的方法 。
5.19 世纪以前, 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 1897 年汤姆生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 并提出类似“葡 萄干面包”的原子模型。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 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
行了著名的 α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
【收集证据】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 α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 并且有极少数 α 粒子的偏转超过 90° ,有的甚至几乎达到 180° ,像是被金箔弹了回来。
【猜想与假设】 α 粒子遇到电子后, 就像飞行的子弹碰到灰尘一样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而 结果却出乎意料,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否则大角度的散射是不可能的。
【解释与结论】
(1) 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指的 是 ;
(2) 当 α 粒子轰击金箔时,下图能正确表示运动轨迹的是 ;
第 3 页(共 16 页)
(3) 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
是 ;
6.某烟气脱硫的工艺不仅能消除 SO2,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CaSO4 2H2O)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主
要物质转化关系如下:
(1) 设备 1 中,通过喷淋水脱去烟气中的 SO2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 设备 2 中,加入 CaCO3 的目的是将 H2SO3 转化为 .
(3) 设备 3 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 . 7.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在适宜且恒定温度下, 改变灯与烧杯间 的距离,分别测得金鱼藻 1 分钟内放出的气泡数(如表)。
第 4 页(共 16 页)
灯与烧杯的距离/厘米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气泡数/个 18 15 10 8 6 4 2 0
(1) 实验中灯功率不变,控制光照强度的方法是 ;
(2) 当灯与烧杯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时, 能产生气泡且随着距离增加气泡数越来越少的原因分别 是

8.某科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用图甲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在广口瓶中装入适量水, 将水面上
方空间分成 5 等分……
(1) 实验一中 “……”处还应继续下列操作, 正确的顺序为 。
①充分冷却
②夹紧弹簧夹
③将红磷点燃立即放入广口瓶, 并塞紧瓶塞
④打开弹簧夹
(2) 实验二: 为能更精确地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该小组同学重新设计了如图乙的实验,图乙中
食品脱氧剂以铁粉为主要成分, 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物质,按如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橡胶管用弹簧夹夹紧, 在敞口容器 A 中装入适量的水;
②将橡胶管套入容器 B 下端,打开弹簧夹,若水不进入 B 中, 说明装置气密性好;
③重新从 B 取下橡胶管, 打开弹簧夹,使橡胶管充满水后再夹紧;
④在容器 B 中装入食品脱氧剂, 平铺至 2mL 刻度线处, B 中活塞拉至刻度 50mL 处。迅速再将橡胶管装 回 B 下端;
⑤静置 30 分钟后, 打开弹簧夹, 水进入 B 中, 调节 B 的高度使得两侧液面相平, 如图丙,读出 B 中液 第 5 页(共 16 页)
面对应刻度为 12mL。
实验步骤③中使橡胶管充满水的目的是 。
(3) 步骤⑤打开弹簧夹后,水进入 B 中的原因是 。 (4) 根据上述实验数据,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精确到 0.1%)。
9.如图是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已知 A 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 则 A 的名称是 。在 A 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 是 ,其有利于气体交换的特征
是 。
(2) 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是 。试想一下:若毛细血管中 的 O2 要进入体内某细胞中,则 O2 浓度要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细胞内的 O2 浓度; 而若体内细胞中的 CO2 要进入毛细血管,则 CO2 浓度要 毛细血管内的 CO2 浓度。
10.对比是化学实验中重要的学习方法, 下列为两个探究实验的改进装置, 请回答问题:
(1) 图 A 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填“干燥的”或“湿润的”)紫色石蕊纸条变红,通过 对比可说明 CO2 能与水反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不变 色,而湿润的紫色石蕊
(2) 通过对比图 B 所示实验, 加入 H2O2 溶液后,看到左侧试管比右侧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 此外 还可观察到左侧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比右边高 .说明 MnO2 对此 反应的催化效果比水泥好.有同学认为 B 实验设计不合理,需要改进: 二
氧化锰和水泥块的状态不同.
第 6 页(共 16 页)
11.小明是一个八年级的学生,他常常看到妈妈将做饭后留下的蛋壳倒扣在花盆中, 妈妈认为蛋壳中含 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小明是一个爱钻研的学生,为了把这个问题 搞清楚,他设计了如下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Ⅰ.首先选取了发育情况相同的 3 株健壮吊兰幼苗, 分别栽入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花 盆中(甲和乙中装洗净的细沙、丙中装普通的土壤)。
Ⅱ.甲盆中不放蛋壳、乙、丙盆中放等量的蛋壳,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
Ⅲ.一段时间后,吊兰生长状况发生了变化。小明将变化情况记录在下表中:
植株 实验前质量/克 实验后质量/克 生长情况
甲 41 51 植株弱小、叶色变黄
乙 41 70 植物较健壮、叶色较绿
丙 41 99 植株健壮、叶色浓绿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小明提出的问题是 。
(2) 比较 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结论:蛋壳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如果小明实验前 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相同,能否得出上述结论? 。
(3) 实验后, 小明对丙盆吊兰呵护有加。由于浇水过勤, 吊兰烂根死亡。这主要是因为土壤中水分太 多,导致 (填字母)。
A.根吸收了过多水分, 造成细胞破裂
B.根部细菌大量繁殖, 损伤了植物的根
C.土壤中营养成分过少,造成根细胞死亡
D.土壤中氧气过少,根无法进行正常呼吸
12.某同学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第 7 页(共 16 页)
(1) 十几小时后, 植物的茎变红的部位是 。
(2) 从实验中可知, 植物体负责运输功能的是根、茎、叶中的导管和筛管。其中导管位于 , 负责运输 ;筛管位于 ,负责运输 。
(3) 实验中把枝端削成平整的斜面, 是为了 导管切口截面积,有利于 和 的运输;纵切枝条,观察发现红色越往上越浅是因为 。
(4) 如果想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两条)。
第 8 页(共 16 页)
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实验题一答案解析
一 、实验题
1. (1) 甲; 过电磁铁的电流大小一定时,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
(2)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解析】(1)根据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分析两个电磁铁的哪个因素相同, 哪个因素不同, 根据控制变量法得出结论;
(2) 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解答。
(1) 根据图片可知, 甲下面吸引的大头针数量最多,所以甲的磁性强; 因为两个电磁铁串联,所以通 过它们的电流大小相同, 而线圈匝数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当桶盖电磁铁的电流大小一定时,电磁铁 的线圈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 大头针被吸引的一端都与电磁铁为异极,而它们之间则都为同极,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可
知,它们之间肯定相互排斥而分开。
2. (1)
(2) 线圈匝数一定时, 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越强
(3) 对调了磁极, 改变了电流的方向,使电磁铁与磁铁相互吸引而不能向右移动 (4) 移动滑动变阻器保持线圈中的电流不变
【解析】(1)根据滑动变阻器接线的方法分析解答;
(2) 根据表格可知, 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增大时,小车运动的距离增大, 即磁场增强,据此根据控制变 量法的要求描述实验结论;
(3) 如果将小车上的磁极调换,或者改变了电磁铁的电流方向,都会使电磁铁对小车的排斥力变成吸 引力, 据此分析解答;
(4) 探究电磁铁的磁场强度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必须控制电流相等而改变线圈匝数。只要将线头从 a 变到b 处,线圈匝数就发生改变, 而电流的大小只能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来改变。
(1) 滑动变阻器与开关串联, 根据“一上一下”原则可知,下面的接线柱已经接好,只需选择上面的 任意一个接线柱与开关右端相连即可,如下图所示:
第 9 页(共 16 页)
(2) 在实验过程中,线头始终接在 a 处,即线圈匝数相同,那么得到结论: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 大,电磁铁磁性越强。
(3) 小车始终不能从起点向右前进, 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是:对调了磁极,改变了电流的方向,使电磁 铁与磁铁相互吸引而不能向右移动。
(4) 电磁铁的磁性不仅跟电流的大小有关,而且还与线圈的匝数有关,若要研究电磁铁磁性与线圈匝 数的关系, 已知线圈的电阻不能忽略,那么将滑动变阻器的连接线从 a 处移动到 b 处后,闭合开关后 下一步的操作是移动滑动变阻器保持线圈中的电流不变, 然后再记录小车运动的距离。 3.【答案】(1) 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或 S 极)的指向;对调电源正负极;条形磁体; 串联一个 滑动变阻 器
(2) 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不变
【解析】(1) ①当小磁针静止下来时,它的 N 极靠近的一端应该为螺线管的 S 极,另一端为螺线管的 N 极;
②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将电池的正负极对调, 那么通过电路的电流方向发生改变。 ③将螺线管的磁场分布与条形磁铁的磁场分别特点进行比较; ④探究螺线管的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必须控制螺线管的线圈匝数相同, 而改变通过线圈的 电流, 据此设计改进方案。
(2) 将开关切换后, 通电螺线管的线圈匝数改变, 此时需要控制通过线圈的电流相等,据此分析调节 变阻器的用途。
【解答】(1)在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实验时, 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①可通过观察小磁针静止时 N 极(或 S 极)的指向来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②为了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是否有关, 实验时是通过对调电源正负极来改变通 电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 ③如图乙所示是通电螺线管周围的有机玻璃板上的小磁针分布状态,观察可知通电螺线管的外部磁场 与条形磁体的磁场相似。
第 10 页(共 16 页)
④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时, 我的改进方法:串联一个 滑动变阻器。
(2) 实验中, 他将开关 S 从 1 换到 2 上时,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再次观察电流表示数及吸引的
回形针数目,此时调节滑动变阻器是为了控制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不变,来研究通电螺线管磁场强弱 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4. (1) 0.02A
(2) 0.4T
(3) 方向
(4) 改变通电螺线管的线圈匝数
【解析】(1)当 S1 断开时,电磁铁没有磁性, 这时磁敏电阻所在位置的磁感应强度 B=0,根据图 1 确 定这时 R 对应的阻值,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即可;
(2) 闭合开关 S1 和 S2 时, 首先根据R′ = 计算出磁敏电阻 R 这时的阻值, 然后根据图 1 确定这时对应 的磁感应强度;
(3) 改变电流方向,只能改变电磁铁的磁场方向, 不能改变电磁铁磁场的强弱;
(4) 电流大小和线圈匝数都会影响电磁铁磁场的强弱。
(1) 由图 1 知,当磁敏电阻 R 没有磁性时,R=200Ω,
根据欧姆定律得,电流表的示数为I = = = 0.02A;
(2) 闭合开关 S1 和 S2 时,螺线管产生磁性, 当电流表示数为 0.03A 时,电压表的示数为 12V,
磁敏电阻的阻值为: R′ = = = 400Q;
由图 1 可知,此时的磁感应强度为 0.4T;
(3) 小刚将电源的正负极对调,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发生变化;乙电路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不 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磁敏电阻的阻值不变. 这表明:该磁敏电阻的阻值与磁场的方向无关;
(4) 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处了与电流大小有关以外,还与线圈匝数有关,因此可通过改变通电螺线管的 线圈匝数改变磁感应强度。
故答案为:(1) 0.02A;(2) 0.4T;(3)方向;(4) 改变通电螺线管的线圈匝数
5. (1) 原子核
(2)乙
第 11 页(共 16 页)
(3) 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
【解析】(1) 原子中间为原子核,它的体积很小但是质量很大,由于带正电荷, 因此会对靠近的 α 粒 子产生排斥力;
(2) 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 α 粒子的运动轨迹的变化;
(3) 绝大多数 α 粒子的运动轨迹几乎没有变化, 说明它们没有受到排斥力的作用,即原子核对它们 作用力的范围很小, 则原子内部绝大部分都是空的。
【解答】(1)卢瑟福所说的“除非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上”中的“很小的结构” 指的是原子核;
(2)当 α 粒子轰击金箔时,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即运动轨迹发生弯曲,上面的向上弯曲, 下面 的向下弯曲。而直接撞到原子核上的会发生大角度偏转, 故选乙。
(3) 实验中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绝大多数 α 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 进。
6. (1) SO2+H2O=H2SO3
(2) CaSO3
(3) O,S
【解析】【解答】(1) SO2 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H2O=H2SO3;
(2)据 H2SO3 和 CaCO3 反应生成亚硫酸钙;
(3) 氧气和 CaSO3 反应生成硫酸钙, 氧元素由 0 价变为﹣ 2 价,硫元素由+4 价变为+6 价.
答案:(1) SO2+H2O=H2SO3;(2) CaSO3;(3) O,S.
(1) 根据 SO2 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解答;
(2) 根据 H2SO3 和 CaCO3 反应生成亚硫酸钙解答;
(3) 根据氧气和 CaSO3 反应生成硫酸钙解答.
7. (1) 改变灯与烧杯的距离
(2) 能产生气泡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 O2 ;随着灯与烧杯距离增加光照强度减弱, 光合速率减慢,所以 产生 O2 变慢, 气泡数越来越少
【解析】根据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知识解题。
(1)通过对题干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可知,实验中通过改变灯与烧杯间的距离,从而控制光照强度,整个
第 12 页(共 16 页)
实验中,灯的功率是不变的;
(2)产生的气泡是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 而光合作用的速率受光照强度的影响;光照强则光合作 用的速率快、光照弱则光合作用的速率慢;故当灯与烧杯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时, 能产生气泡且随着 距离增加、光照强度减弱、产生的气泡数就越来越少;
故答案为:(1) 改变灯与烧杯的距离;(2)能产生气泡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 O2 ;随着灯与烧杯距离增 加光照强度减弱,光合速率减慢,所以产生 O2 变慢,气泡数越来越少。
8. (1) ②③①④
(2) 排出橡胶管中空气,以免对实验造成影响
(3) 脱氧剂消耗氧气, 使 B 容器内气压减小
(4) 20.8%
【解析】(1)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过程分析解答;
(2) 如果橡胶管中存在空气, 会对容器 B 中的空气体积产生影响,从而计算氧气的体积分数时产生较 大的差异;
(3) 根据脱氧剂和氧气的反应解答;
(4) B 容器中空气的体积等于活塞所对刻度与药品所对刻度的差, 而消耗氧气的体积等于 B 中液面所
对刻度与药品所对刻度的差,最后根据空 (氧)气 (气)体 (体)积 (积)× 100%计算即可。
【解答】(1)用图甲装置测量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步骤为:
②夹紧弹簧夹;
③将红磷点燃立即放入广口瓶, 并塞紧瓶塞;
①充分冷却;
④打开弹簧夹。
则正确顺序为:②③①④。
(2) 实验步骤③中使橡胶管充满水的目的是:排出橡胶管中空气,以免对实验造成影响。 (3)骤⑤打开弹簧夹后,水进入 B 中的原因是脱氧剂消耗氧气, 使 B 容器内气压减小; (4) B 中空气的体积: 50mL-2mL=48mL;
B 中氧气的体积: 12mL-2mL=10mL;
第 13 页(共 16 页)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 100% ≈ 20.8% 。 9. (1) 肺;肺泡; 肺泡周围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 扩散作用;大于; 大于 【解析】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系统来完成的。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 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它们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而实现的。气体的扩散作用是指气 体分子通过不规则运动、扩散运动而进入到其他物质里的过程;扩散方向受物质浓度梯度影响。即细 胞内外某物质的浓度若不同时, 则物质会由高浓度扩散到低浓度的地方,若两边浓度相差越大, 则物 质的扩散速率越快。 (1)根据图示中A 是体内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可以判断, A 为肺。 在 A 中与气体交换有关的结构是肺泡 。 肺是气体交换的器官。肺由许多肺泡构成,约有 3 亿个; 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 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 换的主要场所。 (2)毛细血管与细胞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必不可少的过程,组织内气体交换依据的原理是B体的扩散作用。 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血液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 动脉 血中的氧气浓度大于细胞内的氧浓度,于是氧气扩散进入细胞,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大于血液中的 二氧化碳浓度, 于是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 10. (1) 湿润的; 水+二氧化碳=碳酸; 变红 (2) 左侧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比右边高; 把水泥块改成水泥粉末 【解析】(1)根据二氧化碳本身不显酸性,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显酸性分析;(2) 根据控制变量的方 法分析实验设计的不合理及气压的变化分析现象.
解:(1)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红,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使紫色小花变红,说明它 们反应后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 故填:湿润的;水+二氧化碳=碳酸;变红;(2)反应产生氧气, 试管内的气压变大, 因此会观察到左侧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比右边高; 本实验没有选择相同状态的催 化剂; 故填:左侧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比右边高; 二氧化锰和水泥块的状态不同. 11. (1) 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2) 甲、乙; 否
第 14 页(共 16 页)
(3) D
【解析】本题为实验题, 通过分析题中信息, 可以得出答案。(1) 根据题意,小明提出的问题是:蛋 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2)甲、乙两盆植株是否放蛋壳, 可比较而得蛋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甲、乙 两组其他变量均应相同, 比如实验前两株植物的长势。(3)土壤中水分过多会使土壤中氧气减少,使 根细胞无法呼吸而死亡。
(1)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叫对照实验。根据妈妈认为蛋壳中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营养物质。蛋壳真能促进植物生长吗?可以提 出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2) 根据探究“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 ”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蛋壳 以外, 其他条件如湿度、温度等都应当相同。也就是说只有蛋壳是不同的, 蛋壳有无就是这个对照实 验的惟一变量. 因此比较甲、乙两盆植株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结论: 蛋壳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如果 小明实验前选取的吊兰幼苗发育情况不相同, 该实验就有了两个变量, 蛋壳有无和吊兰幼苗发育情况 不相同,因此不能得出上述结论。(3) 植物的根呼吸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 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 有利于根的呼吸,促进根的生长。浇水过勤, 花土总是含有大量的水分,水 把土壤缝隙中的空气排挤出来了,使土壤的氧气过少,根毛无法呼吸, 导致吊兰烂根死亡。
故答案为:(1) 蛋壳能促进植物生长吗;(2) 甲、乙; 否;(3) D
12. (1) 木质部
(2) 木质部; 水分和无机盐;韧皮部;有机物
(3) 增加;水分; 无机盐;水分是从下往上运输的,越往上红色就越浅
(4) ①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植物的茎结构以及蒸腾作用输导作用, 特别注意疏导作用中运输水分的是 导管也就是木质部, 运输有机物的是筛管,主要在韧皮部。
(1) 根据题干, 采用的是红墨水,运输水分的结构是导管,主要在木质部中,因此变红的部位是木质 部;
(2) 导管主要位于木质部中,负责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位于韧皮部, 主要运输有机物。 (3)斜切从切口处比平切切口面积要大,因此斜切可以增加切口的面积,有利于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纵向切纸条,观察到的颜色从越往上颜色越浅色, 主要是水分运输的方向是从下往上, 因此色素积累 会相对较少,因此会比较颜色浅。
第 15 页(共 16 页)
(4) 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蒸腾 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如果想使实验结果更加 明显, 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放在阳光下照射, 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故答案为:(1) 木质部;(2) 木质部;水分和无机盐 (3) 增加; 水分; 无机盐; 水分是从下往上运 输的, 越往上红色就越浅(4) ①放在阳光下照射,加快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②放在通风的环境中
第 16 页(共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