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说理题一
一 、说理题
1.图甲为具有自动断电功能的电饭煲, 其结构如图乙(断电状态)。感温磁体固定在内胆锅底部, 其磁 性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如图丁)。永磁体磁性不变, 通过硬杆与开关相连, 开关可绕转轴自由转动, 当 开关往下按时, 转轴向上运动。低温断电时水磁体与感温磁体在弹簧弹力作用下分离, 带动开关向下 压弹片使两个触点分离, 工作电路断开。烧饭时按下开关,感温磁体与永磁体吸合,电饭煲即可开始
工作(如图丁)。请根据所给 的信息对电饭煲从按下开关开始烧饭到自动断电过程的工作原理进行解释。
2.1852 年, 法拉第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大量的尝试,建立了“力线”的概念。他认为在磁极周围充满了 力线, 依靠力线将磁极间的作用联系起来。他还利用细铁屑把这种所谓的“力线”形象地呈现出来。 小科进行了如下实验:①在玻璃板上均匀地撒上一层薄薄的细铁屑。②把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观 察细铁屑的分布情况。③轻敲玻璃板,再观察细铁屑的分布情况。请回答:
(1) 如图所示为实验步骤③得到的细铁屑分布情况。请你在答题卷对应的位置上画出经过 A 点的磁感
线。
(2) 实验步骤②中未敲玻璃板“力线”未能通过细铁屑呈现出来, 而步骤③中轻敲玻璃板“力线”能 通过细铁屑呈现出来。上述原因分别是什么?
3.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磁铁, 在不同的磁极上各吸引一只铁钉,如图所示。如果将两磁铁靠近, 直至两 个磁极相接触, 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并分析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
第 1 页(共 9 页)
4.如图是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你能从中得出什么样的规律或结论, 写出其中的三点。
5.食盐(化学式为 NaCl) 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也是烹饪中常用的调味料, 但氯气(化学式为 Cl2 ) 具有毒性, 侵入人体对呼吸道黏膜造成伤害, 可见,NaCl 和 Cl2 两种物质化学性质存在明显差异。从 微观角度对上述结论作简要的解释。
6.CO2 可作为塑料温室大棚的“气肥”,施用增产效果明显. 科研人员为有效掌握向大棚内使用“气肥” 的时机和用量, 测定了一个密闭蔬菜大棚内的 CO2 浓度, 发现一昼夜在 120~600 毫克/升之间波动, 变 化幅度远大于室外.若某个晴天的日出日落时间分别为 6:00 和 18:00,试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
在如图坐标系中绘出该密闭塑料温室大棚内 CO2 浓度日变化的大致曲线, 并解释原因?
7.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如图:家庭自助烧烤时常用机制炭做火源,它空心,
使用时不直接点燃机制炭,而采用固体酒精引燃。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的科学原因。
8.火灾是最常见和最具威胁的公共安全事故之一。右图是某新型投掷型液体灭火器, 使用时距离灭火 地点 1 米以外投掷该灭火器。当易碎塑料瓶遇到硬物撞击或高温烧烤便会自行破碎,释放出“有效液 体”,该液体与火焰接触会发生吸热反应。反应时会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 5000 倍以上体积 的气体,并产生大量泡沫。请解释该投掷型灭火器投掷于火场中能灭火还能防止复燃的原因。
第 2 页(共 9 页)
9.我国为农业大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请解释以下俗语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俗 话说: “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请做出解释。 10.甘蔗是我国南方重要农作物。如何提高甘蔗的产量与品质(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元素),勤劳的劳 动人民根据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材料一:甘蔗是一种喜高温的植物。因此,农民需将甘蔗种植在阳光照射充足的田里。
材料二:随着蔗茎的伸长,基部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黄或老化。因此, 在甘蔗生长的中后期农民
需要及时给甘蔗去掉老的叶片, 也就是“打脚叶”,能保持通风与透光。
材料三:种植过甘蔗的田地,第二年种植时, 甘蔗植株会比前一年的植株小。因此,种植时还会
施用肥料, 一般以农家肥为主, 适当多施钾肥,特别在成熟期前后可追施钾肥。查資料得: 农家肥经 微生物的分解也会产生二氧化碳。
从上述材料看, 农民为了提高甘蔗的产量与品质采用多种有效方法,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中的科 学依据。
11.乐乐“果树进校”移载项目,获评校级优秀项目案例。下面是他简略的项目记录手册:
时间 天气 气温 风向
3 月 12 日 晴 14-21℃ 东风 1 级
实施过程
选址 取苗 种植 灌水
校园中的空地 从果园挖取一株长势较 好的杨梅树苗, 剪掉大部 分叶子,再用塑料袋包裹 树苗根部土球, 乘坐公交 傍晚把带土球的树置于 土坑后,填入表土压实, 表土的高度略低于土球 使土壤充分湿润,促使 根土密切接触
第 3 页(共 9 页)
车送往学校
结合上述信息,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对乐乐提高树苗成活率的措施与原理作出解释。
第 4 页(共 9 页)
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说理题一答案解析
一 、说理题
1.低温时当按下开关, 开关绕转轴转动,开关左端向上移动,压缩弹簧, 永磁体和感温磁体吸合, 弹 片复原使两个触点接合,工作电路接通,电饭煲开始加热。由图丁可知, 当温度上升到 103℃时,感温 磁体的磁性迅速减弱,磁铁的吸引力小于弹簧的弹力,在弹簧弹力的作用下,感温磁体与永磁体分离, 开关左端向下压,使弹片再次弯曲, 两个触点分离,工作电路断开,电饭煲停止加热。
【解析】低温时,手动按下开关,根据杠杆原理分析开关左端的运动方向, 以及此时永磁体和感温磁 铁的状态, 确定电路是否接通, 电饭煲是否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分析感温磁体的磁性强 弱变化,比较磁力和弹簧拉力大小, 从而确定此时感温磁体的位置变化,结合杠杆原理分析此时开关
的状态,以及电饭煲的工作状态即可。
2. (1)
(2) 把撤有细铁屑的玻璃板放在条形磁铁上后,每一颗细铁屑都会被磁化,磁体会对细铁屑产生磁力的 作用。由千细铁屑与玻璃表面之间存在摩擦,离磁极较近的细铁屑会被吸引到磁极附近,而离磁极较远 的细铁屑受到的磁力较小,不足以克服摩擦而改变位置或排列方向,所以细铁屑排布尚无规律。轻轻敲 动玻璃板,玻璃板受力而振动,细铁屑由于惯性保持静止状态,使细铁屑与玻璃板间弹力减小,甚至短暂 分离,此,被磁化的每一颗细铁屑在磁力的作用下,会围绕磁铁呈辐射状有规律地排列起来,把磁体周围 的磁场在一个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形象地模拟出来。
【解析】(1)在磁体外部,磁感线总是从 N 极出来,然后回到磁体的S 极, 据此完成作图。
(2) ①所有的铁屑都会被磁化, 从而变成无数个小磁铁;
②铁屑受到磁力,但是小于摩擦力, 因此不能规律排列;
③铁屑跳起时, 摩擦力短暂消失,在磁力作用下规律排列,据此分析解答。
(1)从条形磁铁的 N 极按照铁屑排列形状画出一条曲线通过 A 点,然后回到磁体的S 极,如下图所示:
第 5 页(共 9 页)
3.铁钉被磁铁吸引后也带有磁性。 a 钉下端为 N 极, b 钉下端为 S 极。当两块磁铁互相靠近时, 两根铁 钉的下部为异名磁极。它们相互吸引而靠近, 铁钉不再沿竖直方向。当两块磁铁接触时,便组成了另 一个新的磁体。左端为新磁体的 S 极,右端为新磁体的 N 极, 中间位置即相接触处磁性最弱,几乎没 有磁性,此时铁钉不受吸引而下落。
【解析】(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 磁铁无论大小,每个磁体都会有两个磁极,即南极和北极;
(3) 条形磁体的中间磁性最弱, 两端磁性最强。
出现的现象是: 开始时两个铁钉相互吸引,后来从磁铁上落下来。
原因是:铁钉被磁铁吸引后也带有磁性。 a 钉下端为 N 极, b 钉下端为 S 极。当两块磁铁互相靠近时, 两根铁钉的下部为异名磁极。它们相互吸引而靠近,铁钉不再沿竖直方向。当两块磁铁接触时, 便组 成了另一个新的磁体。左端为新磁体的 S 极, 右端为新磁体的 N 极,中间位置即相接触处磁性最弱, 几乎没有磁性, 此时铁钉不受吸引而下落。
4. 【答案】氧化汞分子分裂成氧原子和汞原子, 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汞原子直接构成金属汞;1 个氧化汞分子由 1 个氧原子和 1 个汞原子构成;1 个氧分子由 2 个氧原子构成
【解析】【分析】可从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构成的角度分析解答。
【解答】①根据图片可知,氧化汞分子分裂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 汞原子直 接构成金属汞;
②根据可知,1 个氧化汞分子由 1 个氧原子和 1 个汞原子构成;
③根据可知,1 个氧分子由 2 个氧原子构成。
5. 【答案】分子、离子、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NaCl 由钠离子和钾离子构成,而 Cl2 由分
子构成,两种物质构成的微粒不同, 所以化学性质不同。
【解析】【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物质是否有毒, 应该和它的分子构成有关,根 据氯化钠和氯气的分子构成分析解答。
6.原因: 早上 6:00 至 18:00 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 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 18:00 至早上 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曲线图:
第 6 页(共 9 页)
【解析】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取决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 数量, 当呼吸作用放出的二氧化碳量大于光合作用的吸收量, 棚内二氧化碳量升高,反之二氧化碳量 降低. 作为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该棚内的二氧化碳呈现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变化, 早上 6:00 至 18: 00 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 00 至早上 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积累 在棚内,使二氧化碳达到最高值.每天日出前(6 时左右),经整个白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在 18 时前后使棚内的二氧化碳达到最低值, 因此曲线为 V 字形, 故答案为:
原因:早上 6:00 至 18:00 光照逐渐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也逐渐增强,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所 以二氧化碳由高到低;18:00 至早上 6:00,此时段植物在无光照下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二 氧化碳浓度增加.
温室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主要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关,而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是有光, 而呼 吸作用随时都能进行,据此答题.
7.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是要有可燃物,二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三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 火点。机制炭做成空心, 增大了炭与氧气(空气) 的接触面积,能使炭充分燃烧; 固体酒精的着火点 比机制炭的低, 更容易被点燃。使用时用固体酒精引燃, 酒精燃烧放出大量的热, 周围温度升高,使 温度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
【解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及燃烧的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 7 页(共 9 页)
8.火灾发生(燃烧)要有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温度到达着火点、要有助燃剂,灭火时切断其中一 个条件即可。“有效液体在高温下与可燃物、氧气等发生反应”,由于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 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生成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5000 倍以上体积的不助燃气体,可稀释 (降低)燃烧区域的氧气浓度, 从而起到冷却与窒息作用。灭火剂中的泡沫覆盖在燃烧物表面, 会降 低物体的燃烧温度, 构成阻碍燃烧的隔离层, 从而减少火焰燃烧需要的燃料,起到灭火,还可以起到 防止复燃的作用。
【解析】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空气;③降低温度, 根据题目的描述分析这种新型灭火 器的灭火原理即可。
火灾发生(燃烧)要有三个条件,要有可燃物、温度到达着火点、要有助燃剂,灭火时切断其中一个 条件即可。 “有效液体在高温下与可燃物、氧气等发生反应”,由于涉及的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降 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生成大量的水蒸气、二氧化碳、氮气等 5000 倍以上体积的不助燃气体,可稀释(降 低)燃烧区域的氧气浓度,从而起到冷却与窒息作用。灭火剂中的泡沫覆盖在燃烧物表面, 会降低物 体的燃烧温度, 构成阻碍燃烧的隔离层, 从而减少火焰燃烧需要的燃料,起到灭火,还可以起到防止 复燃的作用。 9.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树皮(韧皮部)内筛管运输到各个部位,剥皮后根部无法获取营养而死亡, 进而树木也会死亡。
【解析】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筛管位于韧皮部, 树皮对树木极其重要。 10.保持充足的光照,去除老叶保持空气流通以及时补充二氧化碳,都有利于促进光合作用,合成更多 的有机物, 促进增产。施用农家有机肥, 满足农作物对无机盐的需求, 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在微生 物作用下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可以促进甘蔗的光合作用, 有助于提高甘蔗产量与品质。成熟期前后追 施钾肥,促进甘蔗茎的生长,可以提高产量、提升品质。
【解析】农家肥中的有机物可以补充土壤中腐殖质,从而提高土壤肥沃程度,有利于甘蔗的生长,且 有机物会导致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结构,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还能产生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 11.杨梅树树苗移栽时,选取无遮挡的空地,可以保证杨梅树苗有足够的受光面积, 进行光合作用积累 有机物; 选择在傍晚时间移栽, 气温较低,并剪掉树苗上大部分叶子, 可有效减少杨梅树苗的蒸腾作 用,减少水分散失; 种植时注意表土低于土球,可防止下雨天根部积水,影响植物(有氧) 呼吸作用; 运输时用塑料袋包裹树根,保护根, 同时灌水时让根土密切接触, 可促进生根,保证根部吸水
第 8 页(共 9 页)
【解析】树木移植后,很多树木出现死亡,有些生长弱势,部分枝条干枯,影响树形。结合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根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移栽植物应尽量在幼苗期, 幼苗期植物的根系较小, 有利于带 土移栽。这是为了保护幼根和根毛, 减少幼根和根毛折断。提高根的吸水能力, 从而提高根的成活率。 去掉部分枝叶后移栽,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 防止植物萎焉。提高了植物的成活率。
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光照强度影响气孔的开闭,阴天或傍晚光照不强,不利于气孔的开启,影 响水蒸气的外出,降低了蒸腾作用, 同时移栽后注意浇水,使植物不会因大量失水而出现萎蔫现象, 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 在光照强的条件下移栽, 植物会出现萎蔫现象。
第 9 页(共 9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