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填空题一
一 、填空题
1.干簧管比一般机械开关结构简单,体积小,工作寿命长; 而与电子开关相比,它又有抗负载冲击能 力强的特点,工作可靠性很高。如图甲所示, 是干簧管的结构简图,其中磁簧片是一种有弹性的薄铁 片,被固定于玻璃管上。
(1) 如图乙所示, 当将一个条形磁铁与干簧管平行放置时,干簧管的两磁簧片被磁化, 则磁簧片 ab 的 b端为 极; 它与磁簧片 cd的c端因相互 而触接。
(2) 如图丙所示, 是小明同学用干簧管自制的水位自动报警器的结构简图。当水面在 A.B之间正常 水位时,上、下两干簧管都远离条形磁铁,没被磁化, 电路是断开的, 红、绿灯都不发光,电铃不响; 当水面上升到最高水位 A 处时, 灯发光,电铃响;当水面下降到最低水位 B处时,另一灯发 光,电铃响,这样通过红、绿灯的发光情况就可判断水位是否正常。
2.如图所示, 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拉一根与磁针平行的导线,给导线通电时,磁针会 ,
改变电流方向, 重做实验,磁针会 。这个实验叫 实验。它表
(
明:
)。
3.如图所示是一款鼠标的概念设计,它外形看起来像一个溜溜球,这个设计的核心是在长时间伏案工
作时, 因为电池消耗较快,你必须经常起身玩一下它,这样既能恢复电力, 又对你的健康大有好处。
请猜想鼠标电力得以恢复是将 能转化为 能, 其工作原理与 (填“电动机” 第 1 页(共 12 页)
或“发电机”) 原理相同。
4.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兴起,有更多的人参加马拉松运动。马拉松已经远远不只是一场比赛, 它是你 认识自己, 认识一座城市,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因参赛选手很多,无法在同一起跑线出发而计时困 难。近年常采用感应 芯片计时, 参赛者须按要求正确佩带计时芯片,当参赛者通过起点和终点 设置 有磁场的感应带时, 芯片里的线圈中就会产生 ,工作原理是 ,从而激发 芯片发送编码信息,系统实时获取计时信息。
5.用适当的化学符号表示:
(1) 二个氯气分子;
(2) 三个碳酸根离子;
(3) 硫酸亚铁;
(4) +2 价钙元素;
(5) 三氧化二氮分子;
(6)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
6.江山是中国蜜蜂之乡,蜂皇浆是蜂产品的一种,是可供人类直接服用的高活性成分的超级营养食品。 蜂皇浆中含有极为丰富的牛磺酸,牛磺酸具有能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等多种功能,其学 名为: 2-氨基乙磺酸,化学式为 NH2CH2CH2SO3H, 则:
(1) 牛磺酸中共有 种元素。
(2) 牛磺酸中 C 和 H 这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
7.维生素是人体必备的营养物质, 维生素 D2 的化学式为 C28H44O。试计算:
第 2 页(共 12 页)
(1)维生素 D2 的相对分子质量 ;
(2)维生素 D2 中的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 ;
(3)198g 维生素 D2 中含碳元素的质量为 g。 8.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 1911 年,卢瑟福进行 α 粒子散射实验后, 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 电 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 如图甲是卢瑟福用 α 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 他提出了
图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__ 。
A.建立模型的过程
C.提出问题的过程
B.得出结论的过程
D.验证证据的过程
(3) 卢瑟福在 α 散射实验中( α 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 是 。
9.在化学学习中, 我们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来认识物质性质与变化.
(1) 透过 现象,我们感受到了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2) 根据右图实验,分析蜡烛熄灭的原
因 ;
(3) 通过对 O2、CO2 气体制取的研究,我们发现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是有规律的. 如确定气体发生装 第 3 页(共 12 页)
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
10.做“硫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时,要在集气瓶中预先装少量的水, 其目的是 该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 反应。
11.由干燥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组成的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 8 克,把该固体混合物放入大试管中加热,
反应完全后,冷却到反应前的温度, 称得试管中固体物质的质量为 5.6 克. 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制得氧气的质量是 ;原固体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是 .
12.在化学反应 2H2+O2 点_燃 2H2O 中、 H2、O2、H2O 的质量比为: .
13.如图为小麦根尖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根尖结构中,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 。
(2) 细胞始终保持分裂能力的部位是[ ] 。
(3) 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是[ ] 。
(4)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 。
(5)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 和 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 功能。 移栽植物时,要尽量多带 。
14.冬天, 菜农在蔬菜大棚里种植了黄瓜、番茄等蔬菜.请分析回答:
(1) 在天气晴朗、温度适宜、肥料和水分充足的条件下, 为提高蔬菜的产量,常采取的简易措施 是 。
(2) 夜间适当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提高产量, 这是因为温度较低时蔬菜 减弱,减 少了有机物的消耗.
(3) 在大棚内壁上会观察到有大量的水珠,这些水珠来源于
(
和
)。
第 4 页(共 12 页)
15.双子叶植物的木质茎的结构:
(1) 树皮:树皮的外侧为表皮, 细胞排列 ,细胞间隙比较 ,主要起 作 用;内侧部分叫做 部, 其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 。
(2)形成层:由2~3层细胞构成,能不断地进行细胞 ,向外形成 ,向内形成 , 所以木本植物的茎能逐年加粗。
(3) 木质部:含有起输导作用的 。导管是运输 的通道, 属于 组 织。
(4) 髓: 位于茎的中央,其细胞体积较 ,具有 的功能。
16.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总是比土壤溶液的浓度 ,土壤里的水分就会渗入到
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逐步渗入, 最后进入 .土壤中的 也随着被植物吸 收进来,最后输送到茎叶等器官内.
第 5 页(共 12 页)
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填空题一答案解析
一 、填空题
1. (1) N;吸引
(2)红
【解析】(1)磁体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异名磁极相互吸引。铁质物体靠近磁体 时会被磁化,磁化时与 N 极靠近的表现为相互吸引所以是 S 极,与S 极靠近的也表现为吸引所以是 N 极;
(2) 图中干簧管相当于电路中的开关,干簧管 1 控制绿灯,干簧管 2 控制红灯。电铃在干路上任一电 路工作电铃都会工作。
(1) 根据磁化时的规律可知, 与 N 极靠近的a 是 S 极, 所以b 是 N 极, 与S 极靠近的 d 是 N 极, 所以 c 是 S 极。 b 与 c 是异名磁极,所以相互吸引, 使 cb 接触;
(2) 由电路的连接可知,当水位上升到 A 处时,永磁体位于干簧管 2 处,使干簧管的簧片磁化而吸引, 所以红灯会工作。
故答案为: (1) N;吸引; (2)红
2.发生偏转; 反向偏转;奥斯特; 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解析】通电直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即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根据奥斯特的实验可知, 在静止的小磁 针的上方放一根与小磁针平行的直线,会发现通电直导线下方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说明通电直导线周 围存在磁场;当电流方向改变时,磁场的方向也发生改变。
根据奥斯特的实验可知, 在静止的小磁针的上方放一根与小磁针平行的直线,会发现通电直导线下方 的小磁针发生偏转, 说明通电直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故答案为: 发生偏转;;反向偏转;奥斯特;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3. 【答案】机械; 电; 发电机
【解析】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它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鼠标电力得以恢复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其工作原理与发电机原理相同。 4. 【答案】感应电流; 电磁感应
【解析】根据发电机的工作原理解答。
【解答】参赛者须按要求正确佩带计时芯片,当参赛者通过起点和终点 设置有磁场的感应带时,芯片
第 6 页(共 12 页)
里的线圈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从而激发芯片发送编码信息,系统实时获取计 时信息。
5. (1) 2Cl2
(2) 3CO32 ﹣
(3) FeSO4
(4) C (+)a (2)
(5) N2O3
(6) H2O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 子还是化合价, 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 并能根据物质 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分子的表示方法: 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 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 相应的数字,所以二个氯气分子可表示为 2Cl2;(2)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 角, 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 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 1 要省略. 但碳酸根离 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 整体带 2 个单元位的负电荷,表示为 CO32﹣ ,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 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三个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3CO32﹣ ;(3)硫酸亚铁是由显+2 价的铁元 素和显﹣ 2 价的硫酸根组成,其化学式为:FeSO4;(4)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 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 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
+2
)所以+2 价钙元素, 故可表示为: Ca ;(5) 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 子, 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三氧化二氮分子可表示为 N2O3;(6) 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 粒子是水分子, 其化学式为: H2O;
故答案为: (1) 2Cl2;(2) 3CO32﹣ ;(3) FeSO4;(4) C (+)a (2) ;(5) N2O3;(6) H2O;
6. (1) 5
(2) 24∶7
【解析】根据物质的元素组成特点及质量比进行解题即可。
【解答】(1) 牛磺酸化学式为 NH2CH2CH2SO3H,含有氮、氢、碳、氧、硫五种元素。
第 7 页(共 12 页)
(2) 牛磺酸
化学式为 NH2CH2CH2SO3H,C 和 H 这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7) =24:7 故答案为: (1) 5;(2) 24:7
7.396;84:11:4;168
【解析】(1)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解答。
(2)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3) 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量 ×100%,求出维生素 D2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再求出 198g 维生素 D2 中含碳元素即可。
【解答】(1) 根据相对分子的质量为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可得维生素 D2 的相对分 子质量为: 12×28+44+16=396; (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维生素 D2 中的碳、氢、 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8): 44:16=84:11:4;
(3) 根据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 /该物质的相对分子量×100%,
可知维生素 D2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28 396 ×100%=84.8%
则 198g 维生素 D2 中含碳元素为:198g×84.8%=168g;
故答案为: 396 84:11:4 168
8. (1) 正电荷
(2) A
(3) 大多数 α 粒子通过金属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解析】(1)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而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2) 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的知识判断;
(3) α 离子带正电荷, 原子核也带正电荷, 则 α 离子会受到原子核的排斥力而改变运动轨迹。根据
甲图可知,只有少数 α 离子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而大多数都没有发生改变,这说明原子核排斥力作 用的范围很小, 即原子核的体积很小,原子中绝大部分都是空的, 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 1911 年,卢瑟福进行 α 粒子散射实验后, 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即原子是由带正电 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2) 图甲是卢瑟福用 α 粒子轰击金属箔而产生散射的实验, 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图
第 8 页(共 12 页)
乙所示的原子核式结构, 卢瑟福的这一研究过程是一个建立模型的过程,故选 A.
(3) 卢瑟福在 α 散射实验中( α 粒子带正电荷) ,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大多数 α 粒子通过金属箔后运动方向不变。
9. (1) 墙内开花墙外香
(2)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
(3) 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解析】(1)举一个能体现分子在不断的运动的事例;如:墙内开花墙外香;(2)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使蜡烛与氧气隔绝而熄 灭(3) 制取氧气、二氧化碳选择相似的发生装置, 是因为都是固液常温型, 故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应考 虑的因素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
根据分子运动的事例二氧化碳的能灭火的原因以及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分析解答即可 10.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氧化
【解析】(1)根据硫和氧气会生成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有毒, 会污染空气进行分析;(2)物质与氧发 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硫粉燃烧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有毒, 为防止污染空气,该实验集气瓶底 部放少量水从而达到吸收二氧化硫, 防止污染空气的目的;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硫 在氧气里燃烧是硫与氧之间发生的反应, 属于氧化反应。
故答案为: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氧化
11.2KClO3 2KCl+3O2 ↑ ;2.4g;1.875g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有: 一设、二写、三摆、四列、五解、六答.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反应前后减少的质量是氧气的质量. 根据氧气的质量求氯化钾的质量, 固体残渣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的混合物.
由题意知, 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8g-5.6g=2.4g
设反应中生成 KCl 的质量为 x.
2KClO3 2KCl + 3O2 ↑
149 96
x 2.4g
第 9 页(共 12 页)
解得 x=3.725g
所以 MnO2 的质量为:5.6g-3.725g=1.875g
故答案为: (1) 2KClO3 2KCl+3O2 ↑ ;(2) 2.4g;(3) 1.875g.
本考点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题时要注意: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始终不要忘记质量守恒定 律.并且要了解差量法求气体的质量的方法。
12.1:8:9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可以得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
点
燃
)解:根据化学方程式 2H2+O2 _ 2H2O 可知, H2、O2、H2O 的质量比为(2×2):32:(18×2) =1:8:9;
故答案为: 1:8:9
13. (1) A;根冠
(2) B;分生区
(3) C;伸长区
(4) D;根毛区
(5) 幼根;根毛; 吸水;土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根尖的结构特点,可结合根尖的结构图分析解答, 明确带土移栽 利于保护幼根和根毛.
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 A 根冠、B 分生区、C 伸长区、D 成熟区。
(1)在根尖结构中, 具有保护作用的是[A]根冠。
(2)细胞始终保持分裂能力的部位是[B]分生区。
(3)根尖伸长最快的部位是[C]伸长区。
(4)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D]根毛区。
(5)移栽植物的时候, 最容易把纤细的幼根和根毛折断, 这样会降低根的吸水功能。移栽植物时, 要尽
量多带土。
14. (1) 通风
(2) 呼吸作用
(3) 植物体的蒸腾作用;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第 10 页(共 12 页)
【解析】(1)二氧化碳可以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制造的有机 物越多.所以在大棚内通风是增加棚内二氧化碳浓度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2)植物的呼吸作用受温 度的影响, 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 分解的有机物就越少,所以夜间适当的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可以抑 制植物的呼吸作用, 降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分解.(3)不管是植物体内的水还是土壤中的水受热都会 以气体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所以大棚内壁上的水有两个来源:①是植物体内的水,②是土壤中的水.故 答案为:(1)通风.(2) 呼吸作用.(3) 植物体的蒸腾作用; 土壤中水分的蒸发
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1)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光照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二氧化碳的浓度越高, 光合作用越强, 制造的有机物越多.(2) 低温可以抑制植物的呼吸作用,温度越低呼吸作用越弱,分 解的有机物就越少.
15. (1) 紧密;小;保护; 韧皮;筛管
(2) 分裂;韧皮部;木质部
(3) 导管;水分和无机盐;输导
(4) 大; 储藏营养物质
【解析】 1.草质茎
草质茎指的是茎内木质部不发达,茎比较柔弱,这种茎叫做草质茎。
2.木质茎: 木质茎指的是在茎的内部构造中, 木质化细胞很多,茎的质地坚实而通常高大, 称为木质 茎。
根据茎的生长方向分为:
1.直立茎 茎垂直于地面,为常见的茎。
2.平卧茎 茎平卧地上而生长,枝间不再生根, 称平卧茎。如酢浆草、蒺藜等。 3.匍匐茎 茎长而平卧地面,茎节和分枝处生根,称匍匐茎。如积雪草、委陵菜等。
4.攀援茎 用卷须、小根、吸盘或其它特鹅的卷附器官攀登于他物上,称攀援茎。 如黄瓜、葡萄等。 5。缠绕茎 螺旋状缠绕它物而上的茎称缠绕茎,旋花科植物几乎都是缠绕茎。 缠绕茎从生长方向观看 依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分别有左旋与右旋之分,如紫藤为左旋缠绕茎, 北五味子为右旋缠绕茎。
(1)按茎的组成可分为草质茎和木质茎。
(2)按照形态的不同,茎可分类如下:
①直立茎——直立向上生长。自然界最常见。
第 11 页(共 12 页)
②匍匐茎—— 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上匍匐生长。如草莓、红薯等。
③攀缘茎——借助他物而直立上升。常常借助茎和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附着他物上升。如黄瓜、
南瓜、丝瓜等。
④缠绕茎——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如牵牛花、紫藤等。
16.大;根毛细胞; 根毛区导管;无机盐
【解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 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 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解:当植物细胞内外液体有浓度差时,植物细胞就会吸水或失水. 因此,一般情况下, 根毛细胞内溶 液的浓度总是比土壤溶液的浓度大,土壤里的水分就会渗入到细胞里,再向表皮以内的细胞逐步渗入, 最后进入根毛区导管.土壤中的无机盐也随着被植物吸收进来,最后输送到茎叶等器官内. 水分进入 植物体并在植物体内输导的途径是: 土壤溶液→根毛细胞→成熟区表皮以内的各层细胞→根毛区导管 →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
第 12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