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选择题三
一 、选择题
1.如图所示的家庭电路中, 闭合开关 S 后灯泡不亮。用试电笔检测插座的两孔,发现只有插入右孔时
氖管才发光。用试电笔检测 A 点氖管发光,检测 B 点氖管不发光。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灯泡断路 B.灯泡短路
C.进户零线断路 D.进户火线断路
2.如图所示, 一螺线管的左端放着一颗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闭合开关 S 前小磁针处于静止, 闭合开
关 S 后,小磁针的 N 极将( )
A.向左偏转 B.向右偏转 C.仍然静止 D.无法判断
3.巨磁电阻GMR在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会引起电阻阻值变化,如图所示是研究巨磁电阻特性的原理图。 实验发现, 当闭合开关 S1、S2 后, 使滑片 P 向右滑动过程中, 指示灯明显变暗。下列对于该过程的描
述,正确的是( )
A.电磁铁右端为 N 极
B.电磁铁的磁性增强
C.电磁铁所在电路中的电流变大
D.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减弱而增大
4.如图所示的电路中, 正常发光的三盏灯突然全部熄灭,经检查保险丝完好, 用试电笔插进插座的两 孔,氖管均发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第 1 页(共 12 页)
第 2 页(共 12 页)
A.插座发生短路了
C.进户的火线断了
B.进户的零线断了
D.某盏电灯的灯丝断了
5.下列表示一根条形磁铁从 S 极到 N 极磁性强弱变化情况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6.已知n个银原子的质量为mkg。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 的a个碳原子的质量为bkg,则银原子的相对 原子质量为( )
A. B . C . D .
7.每年 4、5 月份是校园手足口病高发期,为此学校购买某品牌二氧化氯消毒粉剂并将其配制成溶液用
于消毒。该消毒粉剂的部分信息如图所示,下列关于二氧化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氯中含有氯原子和氧分子
B.二氧化氯中氯、氧的个数比为 2:1
C.二氧化氯分子由氯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D.二氧化氯分子由氯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8.2015年 5 月 30 日,中国邵阳﹣﹣第三届国际乡土文化节暨首届油菜花节在邵东县某油菜基地举行.油
菜基地花香四溢,用分子观点解释正确的是( )
A.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间有间隔
D.分子是由原子构成
9.人体缺乏维生素 C(简写 VC)就会患坏血病。下图为某品牌维生素 C 片说明书的一部分。根据信息进行 的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
A.每片含 VC 质量为 10 毫克
B.若成人每天对 Vc 的最低需要量为 60 毫克,每天可服用该品牌维生素 C 片 3 次
C.VC 中含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9∶1∶12
D.VC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30%
10.6000L 氧气可压缩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 这是因为( )
A.分子很小
C.分子间存在间隔
B.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可分为原子
11.如图表示肺容积在呼吸过程中的同步变化曲线图, 表示肋间外肌和膈肌处于舒张状态是哪一区段 ( )
A.ce 段 B.ac 段 C.ab 段 D.cd 段
12.与氧循环无关的是( )
A.生物呼吸 B.物质燃烧
C.光合作用 D.氟利昂破坏臭氧层
1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 生成黑色固体物质的是( )
第 3 页(共 12 页)
A.铁丝 B.木炭 C.白磷 D.硫粉
14.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 1 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
B.图 1 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C.若将图 2 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
D.图 1 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15.观察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 D 上升时,胸腔容积减小
B.图甲中 CE 段,表示胸腔容积增大
C.图乙中 D 下降时,A 内气压小于 B 内的气压
D.图甲中 C 点表示呼气末,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16.在小树上栓铁丝,时间长了会形成节瘤, 这主要是由于损伤了( )
A.韧皮部 B.形成层 C.木质部 D.髓
17.小明学习了叶片的结构后,很想进一步观察保卫细胞和气孔, 你认为他最好选用( )
A.小麦叶片的上表皮装片
C.小麦叶片的横切片
B.小麦叶片的下表皮装片
D.小麦叶片的纵切片
18.科学家用隔水材料将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并施用一种特制的含同位素标记的钾肥,数小 时后测得这种有标记的钾元素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这个实验说明( )
A.植物能吸收和运输有机物
第 4 页(共 12 页)
B.木质部中存在输导无机盐的结构
C.输导无机盐的结构在韧皮部
D.木质部能产生无机盐
19.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中蕴含了科学道理:落在地上的“红”(花瓣) 通过微生物分解,产生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等物质重新被植物吸收。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落“红”的植物属于被子植物
B.花瓣中的有机物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来的
C.二氧化碳能进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
D.无机盐能被根毛吸收并通过导管运输
20.植物体在进行下列活动时,受到气孔开闭影响的是( )
①水分的吸收和运输②无机盐的运输③光合作用④呼吸作用⑤蒸腾作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第 5 页(共 12 页)
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选择题三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A
【解析】(1)正常情况下,测电笔接触火线或与火线连通的部分, 会发光; 接触零线或与零线连通的 部分不会发光;
(2) 根据选项中的故障推断现象,哪个与实际情况相符, 哪个就是正确选项。
A.如果灯泡断路, 不会对插座产生影响, 由于插座的右孔接火线, 所以测电笔发光;由于 A 点与火线 连通, 所以 A 点发光;由于 B 点与零线连通, 所以 B 点不发光,故 A 符合题意;
B.如果灯泡短路,电流会很大, 烧坏保险丝, 切断电路, 那么测电笔接触 A 点时就不会发光,故 B 不 合题意;
C.如果进户线零线断路, 那么 B 点通过灯泡与火线连通, 因此测电笔发光, 故 C 不合题意; D.如果进户火线断路,测电笔接触哪个位置都不会发光, 故 D 不合题意。
故选 A.
2.B
【解析】首先根据安培定则判断螺线管的极性,然后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判断小磁针的指向。 根据图片可知, 螺线管线圈上电流方向为向下,那么右手握住螺线管, 四指指尖向下, 此时大拇指指 向右侧,即螺线管的右端为 N 极,左端为 S 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 小磁针的 N 极应该 向右偏转, 故 B 正确,而 A.C、D 错误。
故选 B。
3. 【答案】D
【解析】(1)利用安培定则判断电磁铁的磁极;
(2)(3) 由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移动得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情况,再通过电路中电流的变化结合电磁铁 磁性强弱的决定因素判断其磁性强弱的变化;
(4) 根据灯泡的亮度变化,能够确定电路中电流的变化, 进而知道巨磁电阻的阻值与磁场强度的关系。
【解答】A.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上。右手握住螺线管,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上,此时大拇指指向左端,则 电磁铁的左端为 N 极、右端为 S 极, 故 A 错误;
B.当滑片 P 向右滑动时,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 电路中的电流变小, 通电螺线管的磁性
第 6 页(共 12 页)
减弱, 故 B 错误;
C.当滑片 P 向右滑动时, 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大, 电路中的电流变小, 故 C 错误;
D.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减弱时,右边电路中的指示灯明显变暗, 说明右边电路的电流变小了, 巨磁电阻 的电阻变大了, 即巨磁电阻的阻值随磁场的减弱而增大, 故 D 正确。
故选 D。
4.B
【解析】试电笔能亮, 说明火线上有电, 而零线上本该不亮, 但也亮了, 说明是进户线的零线开路了, 故 B 正确;
插座处发生短路,会使保险丝熔断, 故 A 错;
进户线的火线断了, 试电笔的氖管不会发光, 故 C 错.
因各灯并联,互不影响, 某个电灯的灯丝烧断了, 其它灯仍还亮, 故 D 错;
故选 B.
三盏电灯全部熄灭但保险丝完好,说明电路中干路上有断路, 测电笔测试插座的两孔, 氖管都发光, 说明两孔与火线是连通的,故只可能是零线断了.
5.D
【解析】根据条形磁铁的磁场分布规律判断。
条形磁铁上磁场的分布不均匀, 即两端磁场最强, 而中间磁场最弱,因此从 S 极到 N 极的过程中,磁 场先减弱后增大,故 D 正确, 而 A.B、C 错误。
故选 D。
6.A
【解析】 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碳原子质量的 1/12 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答】已知 n 个银原子的质量为mkg,那么一个银原子的质量: kg;
质子数为 6、中子数为 6 的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bkg,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kg;
则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
故选 A.
第 7 页(共 12 页)
7.C
【解析】(1)(3)(4)物质由分子构成, 分子由原子构成;
(2) 在化学式中, 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该原子的个数。
【解答】根据二氧化氯的化学式 ClO2 可知, 二氧化氯分子由一个氯原子和 2 个氧原子构成, 故 A.D 错 误, 而 C 正确;
根据二氧化氯的化学式 ClO2 可知, 二氧化氯分子中氯和氧的原子个数之比为:1:2,故 B 错误。 故选 C。
8. 【答案】C
【解析】【解答】解: 油菜基地花香四溢, 是因为油菜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向四周扩 散,使人们闻到油菜花花香.
A.由分子的性质可知, 油菜基地花香四溢的主要原因与分子的质量大小无关,故选项错误; B、由分子的性质可知, 油菜基地花香四溢的主要原因与分子之间有间隔无关,故选项错误; C、由于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这是造成油菜基地花香四溢的主要原因,故选项正确;
D、由分子的性质可知, 油菜基地花香四溢的主要原因与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无关,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 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 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9.D
【解析】根据标签中说明进行分析; 根据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根据元素 质量分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分析。
【解答】A. 每片含 VC 质量为 100 毫克×10%=10 毫克,不符合题意;
B、 若成人每天对 Vc 的最低需要量为 60 毫克, 则每天要服用6 片,每次 2 片,所以每天要服用 3 次, 不符合题意;
C、 VC 中含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6): 8:(16×6)=9∶1∶12 ,不符合题意;
D、 VC 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100%=41%,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第 8 页(共 12 页)
10. 【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6000L 氧气可压缩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气体受 压后, 分子间隔变小,而不是分子很小, 故选项错误;
B、6000L 氧气可压缩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而不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故选项错误;
C、6000L 氧气可压缩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故选项正确;
D、6000L 氧气可压缩装入容积为 40L 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间存在间隔,气体受压后,分子间隔变小, 而不是分子可分为原子, 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 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 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 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 “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 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11.A
【解析】根据人体的呼吸运动相关知识解题; 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膜变得扁平的同时, 肋间外肌 收缩, 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动。此时,胸腔体积增大,内压力减小, 空气顺着呼吸道进 入肺中,人就吸气。
据图可知, a 点、 e 点肺容积最小;c 点肺容积最大;故 ac 段, 肺的容积增大, 表现为吸气;人体吸气 时, 膈肌收缩、横膈膜变得扁平的同时, 肋间外肌收缩, 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动。此时, 胸腔体积增大, 内压力减小,空气顺着呼吸道进入肺中; ce 段, 肺的容积减小,表现为呼气;人体呼 气时, 膈肌舒张、横膈顶端上升、肋间外肌舒张, 肋间内肌收缩, 肋骨向下、向内移动。此时, 胸腔 体积减小, 内压力增大, 空气出肺;
故答案为: A.
12. 【答案】D
【解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及人类活动中的燃烧都需要消耗氧气, 产生二氧化碳。但植物的光合作用 却大量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如此构成了生物圈的氧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相互联系的)。
【解答】A.动物呼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不符合题意;
第 9 页(共 12 页)
B、物质的燃烧需要氧气的参与, 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不符合题意;
D、氟利昂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分解的氯原子在此转化过程中作为催化剂,可反复发挥作用,与氧循环无 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13.A
【解析】【解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A 正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气体, B 错误; 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五氧化二磷, C 错误;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 体, D 错误。
本题考查铁、炭、磷、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物理性质。
14.D
【解析】(1)(2)燃烧的条件: 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 求判断;
(3) 分析红磷是否能够燃烧起来;
(4) 根据实验过程分析热水的作用。
A.图 1 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的着火点远远高于热水的温度, 故 A 错误;
B.图 1 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它没有与氧气接触,故 B 错误;
C.若将图 2 中白磷换成红磷,由于红磷的着火点远远高于水的温度,因此它不能燃烧, 故 C 错误; D.图 1 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 故 D 正确。
故选 D。
15.A
【解析】图甲表示的是一次呼吸过程,曲线 ad 段表示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 此时外界气体进入肺 内;曲线 de 段表示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 此时,肺内气体排出。
图乙中 A 表示气管, B 表示肺, C 表示胸廓, D 表示膈肌。
A:图乙中 D 上升时,表示呼气, 胸腔容积减小,A 正确。
B:图甲中 CE 段,肺内气压大, 表示呼气,表示胸腔容积减小,B 错误。
C:图乙中 D 下降时,A 内气压大于 B 内的气压,C 错误。
第 10 页(共 12 页)
D:图甲中 C 点表示吸气末,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D 错误。
故选 A.
16.A
【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筛管的位置、功能. 解答时可以从筛管的位置和对有机物的运输方面来 切入.
解:筛管是植物韧皮部内输导有机养料的管道.由许多管状活细胞上下连接而成. 相邻两细胞的横壁 上有许多小孔, 称为“筛孔”.两细胞的原生质体通过筛孔彼此相通. 筛管没有细胞核,但筛管是活 细胞.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到其它器官如根.因此在小树上拴铁丝, 天长日久会把树皮内侧的韧皮部中的筛管勒断,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到切口处不能在向下运输, 就在切口上方积聚起来形成节瘤.
故选: A.
17.B
【解析】切片是用从生物体材料上切取的薄片制成的,而装片是用撕下或挑取的少量生物材料制成的; 气孔位于叶片的表皮内, 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 一般来说,叶片的下表皮的气孔数多于上表 皮; 因此进一步观察叶片的保卫细胞和气孔,应该用撕取小麦叶的下表皮制成装片来观察.故答案选: B
:叶片的结构包括叶肉、叶脉、表皮,植物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 气孔是蒸腾作用水分出入的门 户.一般来说, 叶片的下表皮的气孔数多于上表皮.
18.B
【解析】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解题的关键 是知道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木质茎的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树皮(包括表皮和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科学家用隔水材料将 柳树茎的韧皮部和木质部隔开, 并使用一种特制的含同位素标记的钾肥,数小时后测得这种有标记的 钾元素大量集中在木质部中。这个实验能说明木质部中存在输导无机盐的导管。
故选 B。
19.B
【解析】被子植物利用从根部吸收的水在阳光下, 利用叶子吸收的二氧化碳,产生有机物和氧气。
第 11 页(共 12 页)
A.只有被子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落“红”指花瓣,所以落“红”的植 物属于被子植物,正确。 B.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是 水和无机盐,错误。
C.气孔是气体进出叶片的窗口, 所以二氧化碳能进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用于光合作用, 正确。 D.植物根部成熟区具有大量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根部有导管, 直接连通茎中的导 管,正确。
故选 B。
20.A
【解析】气孔是由一对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它的奇妙之处就是能够自动开闭,气孔的张开 和闭合受保卫细胞的控制.
解:气孔在光合、呼吸、蒸腾作用等气体代谢中, 成为空气和水蒸汽的通路,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 透镜状的小孔称为气孔.其通过量是由保卫细胞的开闭作用来调节.保卫细胞因内壁较薄而外壁较厚, 保卫细胞吸水时,细胞膨胀,细胞厚度增加, 两细胞分离,气孔张开, 当气孔张开时, 光合、呼吸、 蒸腾作用都得以顺利进行,蒸腾作用顺利进行又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以及无机盐的运输; 保卫细胞 失水时,细胞收缩, 细胞厚度减小, 两细胞合并, 气孔闭合, 当气孔闭合时空气无法进出, 光合作用 得不到二氧化碳,呼吸作用也无法获得氧气都无法顺利进行; 同样水蒸汽无法通过气孔散失,蒸腾作 用进行不畅也致使水分的吸收和运输以及无机盐的运输受阻.
故选: A
第 12 页(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