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解答题一
一 、解答题
1.小明利用热敏电阻设计了一个“过热自动报警电路”,如图甲所示。将热敏电阻 R 安装在需要探测 温度的地方,当环境温度正常时,继电器的上触点接触, 下触点分离, 指示灯亮; 当环境温度超过某 一值时,继电器的下触点接触,上触点分离,警铃响。图甲中继电器的供电电压 U1=3V,继电器线圈用 漆包线绕成,其电阻 R0 为 30Ω。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等于 50mA 时,继电器的衔铁将被吸合,警铃响。
图乙是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图像。
(1) 图甲中警铃的接线柱 C 应与接线柱 相连(均选填“A”或 “B” )。
(2) 图甲中线圈下端 P 的磁极是 极(选填 “N”或 “S” )。
(3) 请计算说明, 环境温度在什么范围内时, 警铃报警。
2.测电笔中有一个高阻值的电阻, 这样可使测电笔测家庭电路(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220V)的火线时,加 在人体身上的电压在安全电压 (36 伏) 以内。若测电笔氖管发光时的电流为 0.2 毫安。则:
(1) 测电笔中的高阻值电阻与氖管是 ________ (填“串联”或“并联”)。
(2) 测电笔中的高阻值电阻的电阻不应小于多少欧姆?(不计氖管电阻)
3.小华同学在学习了“磁化”内容后, 将一枚缝衣针在一块磁铁上按教科书上所述的方法来回摩擦, 使缝衣针磁化而具有了磁性.他指南针检验, 发现缝衣针的尖端为 N 极(即北极).
小华想,缝衣针是钢制成的,容易被磁化,但如何使已磁化的钢针失去磁性呢?于是, 他将钢针按教 科书上的方法反方向来回摩擦, 结果缝衣针依然有磁性, 并且尖端变为 S 极(即南极),他又想, 经棒 打、振动磁体后,钢针的磁性会不会消失呢? 于是他将针往地上摔打, 发现钢针仍能吸引大头针,钢 针的磁性没有消失.
小华又想, 如果将钢针放在火上加热后, 钢针的磁性是变强、变弱,还是消失?
第 1 页(共 11 页)
小华设计并做了实验.
他将已被磁化的钢针,用钳子夹着放在蜡烛火焰上加热和,几秒钟后取下来,发现钢针还吸引大头针.他 又将这枚钢针放在蜡烛火焰上继续加热, 直到钢针红了才取下来, 冷却后, 再用钢针吸引大头针时, 一根大头针也吸不上去了.
请回答下列以下问题:
(1) 根据上述叙述,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 你认为这一结论有什么应用?
4.锌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元素,锌缺乏容易造成发育障碍, 易患异食癖等病症, 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 如
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
(1) 葡萄糖酸锌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
(2) 葡萄糖酸锌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精确到 0.1%).葡萄糖酸锌中属于微量元素的 是 .
(3) 某患者除正常饮食吸收锌元素外,还需服用该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若治疗一个疗程需补充 104mg 锌元素, 而这些锌有 75%来自该口服液,则患者共需服用 支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5.碰碰香是一种常见的室内盆栽植物, 因触碰后可散发出令人舒适的香气而得名,其香气具有提神醒
脑、驱避蚊虫的作用。
(1) 在室内其他地方也能闻到碰碰香散发的香味,是因为 。(从微
观角度解答)
第 2 页(共 11 页)
(2) 碰碰香的香味物质中含量最多的是柠檬烯,其化学式为 C10H16。
①柠檬烯属于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②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6.在实验室里某同学加热 3.95g 含杂质(杂质不产生氧气也不与其他物质反应)的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完全反应后制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3.63g.
(1) 反应后从剩余固体中回收二氧化锰的操作是: 溶解、 、洗涤、干燥(已知剩余固体中 只有二氧化锰不溶于水).
(2) 请计算: 原混合物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
7.将 20g 碳酸钙粉末投入 100g 稀盐酸中, 恰好完全反应.
试求:
(1)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 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8.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取 MnO2 和 KClO3 的固体混合物 15.25 克,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收集到
一定质量的氧气.某科学兴趣小组欲求所制得氧气的质量,他们将加热后的剩余物冷却到一定温度后, 通过多次加水后测定剩余物质量的办法即可求出. 加水的质量与剩余固体的质量见表:(MnO2 是不溶于
水的固体粉末;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KClO3 2KCl+3O2 ↑ )
编号 1 2 3 4
加水的质量(克)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7.25 4.05 m 3
请回答:
(1) 表中 m 值为 ;
(2)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所制得氧气的质量.
9.如图是植物根尖结构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
第 3 页(共 11 页)
(1) 根的吸收功能主要是由根尖的 (填序号)完成的,这个区域的细胞特点有利于吸收和 运输水分。
(2) 只有当根毛细胞液浓度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土壤溶液浓度时, 根 才能吸水。
(3) 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 (选填“导管”或“筛管”) 输送到茎、叶等其他器官中。
(4) 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功能各不相同, 其中根冠主要起 作用, 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
生长。
10.如图为果树的一段枝条,长有两个大小不同的果实. 已经对枝条两个部位的树皮
进行了环剥.请分析回答问题:
(1)a 果实将会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
(2)b 果实将会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
(3)环剥实验说明: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是通过________向________运输的.
(4)将木本植物主干基部的枝皮剥去一圈, 这棵树最终会死去, 原因是环剥切断了 ________的运输通道,致使________得不到________的供应而死亡.
11.有人提出:“行人经常在草坪上行走, 会造成土壤因板结而缺少空气,从而影响草的生长。 ”小乐 设计如下方案以初步验证这个观点。
步骤 1: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疏松的土地和一块干燥、被多次踩过的土地, 各取长、宽、厚均为 5 厘米的土块,分别记作甲土块和乙土块; 另取一块相同规格的铁块。
步骤 2:将甲、乙土块和铁块分别放入 3 只相同的烧杯中,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水,沿烧杯壁缓慢地向 烧杯内注水;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铁块,
如图所示; 记录用水体积分别为 V1 、V2 和 V3 。请回答:
(1) 在步骤 2 中, “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 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
第 4 页(共 11 页)
铁块”。这样操作的目的是 。
(2) 甲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为 。
(3) 若发现 V1 V2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
量高。
第 5 页(共 11 页)
0.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解答题一答案解析
一 、解答题
1. (1) B
(2) S
(3) 电流等于 50mA 时, 继电器的衔铁刚好被吸合,警铃报警。
此时控制电路总电阻 R 总= = =60Ω
热敏电阻 R=R 总-R0=30Ω
由图甲可知,此时 t=80℃
所以, 当温度 t≥80℃时警铃报警。
【解析】本题既考查电磁继电器原理的分析, 也考查了结合欧姆定律的内容进行相关的计算,综合性 比较强,解题时要仔细分析。(1)由题干中“当环境温度超过某一值时,继电器的下触点接触, 上触 点分离,警铃响”判断出警铃和指示灯的连接情况;(2) 由线圈中的电流方向,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 电磁铁的 NS 极;(3)由题干中“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等于 50mA 时,继电器的衔铁将被吸合,警铃响” , 结合欧姆定律求出热敏电阻接入电路的阻值的最大阻值, 从图象上找到对应的温度就可以解决问题。 (1) 由题中“当环境温度超过某一值时, 继电器的下触点接触,上触点分离,警铃响”,所以警铃的 接线柱 C 应与接线柱 B 连,指示灯的接线柱 D 应与接线柱 A 相连;
(2) 由安培定则可判断出线圈的下端 P 的极性是 S 极;
故答案为: (1) B;(2) S;(3) 当温度 t≥80℃时警铃报警。
2. (1) 串联(2) 人体接触安全电压最大为 36V,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220V,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 分电压之和,
所以大电阻两端的电压: UR=U-U 人=220V-36V=184V,
在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根据欧姆定律
(
R
=
=
)U =920000Ω
I
3. 【答案】(1)解:因为将磁化的钢针,火焰上加热几秒钟后, 钢针还吸引大头针. 但将这枚钢针放 在火焰被烧红后,取下来,冷却后, 一根大头针也吸不上去; 所以由此可知磁体的磁性是可变的,当 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其磁性会消失
(2) 解:可制作与温度有关的温度报警器,即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磁体失去磁性,使开关闭合, 电 第 6 页(共 11 页)
铃发出声响.
如:火灾自动报警装置、电饭锅的温控开关等等
【解析】(1)从材料中知,当钢针被烧红,冷却后,一根大头针也吸不上去,而在常温下, 钢针吸引 大头针小铁钉, 加热几秒钟后取下来,钢针还吸引大头针;故可得出: 磁体的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其磁性会消失; (2) 可设计一个由磁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 因磁性消失而使开关就闭合, 能自动报 警的装置器.
4. (1) 144:22:224:65
(2) 4.8%;锌
(3) 6
(1)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相对相对分子 (原子质量×)质量 (原子)个数 ×100%,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所包括的种类,进
行分析解答.(3)根据题意,每支含葡萄糖酸锌 91mg,治疗一个疗程需补充 104mg 锌元素, 而这些锌 有 75%来自该口服液,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 葡萄糖酸锌中碳、氢、氧、锌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22):(16×14):
65=144:22:224:65.(2)葡萄糖酸锌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8%.
人体中的常量元素主要有:氧、碳、氢、氮、钙、磷、钾、硫、钠、氯、镁;微量元素主要有: 铁、 钴、铜、锌、铬、锰、钼、氟、碘、硒, 葡萄糖酸锌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锌元素.(3) 每支含葡萄糖
酸锌 91mg,其中含锌元素的质量为 91mg× ×100%=13mg.
若治疗一个疗程需补充 104mg 锌元素, 而这些锌有 75%来自该口服液, 则从该口服液中获取的锌元素的 质量为 104mg×75%=78mg.
则患者共需服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支数为 78mg÷13mg=6 支.
故答案为: (1) 144:22:224:65;(2) 4.8%;锌; (3) 6.
5. (1) 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有机物; 15:2
(1) 根据分子的不断运动分析;
第 7 页(共 11 页)
(2) 根据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为有机物,元素质量比为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分析。
【解答】(1) 在室内其他地方也能闻到碰碰香散发的香味,是因为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①柠檬烯是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②柠檬烯中碳元素、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 16= 15:2.
故答案为: (1) 分子总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有机物; 15:2.
6. (1) 过滤
(2) 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3.95g ﹣ 3.63g=0.32g
设生成 0.32g 氧气需要的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第 8 页(共 11 页)
2KMnO4△_ K2MnO4+MnO2+
316
x
316
(
32
0.32
g
) =
O2 ↑
32
0.32g
x=31.6g
则原混合物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100%=80%
答:原混合物中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为 80%
【解析】高锰酸钾受热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以及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固 体的减少量就是生成的氧气的质量.(1)由于锰酸钾和所含的杂质可溶(杂质的溶解性是题目提示的), 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所以要想回收提纯二氧化锰,就利用溶解性的差别, 采取溶解、过滤、洗涤、 干燥.(最终要的是二氧化锰,所以需要洗涤, 干燥).(2) 欲求高锰酸钾的质量分数,需要先求高锰 酸钾的质量,要求高锰酸钾的质量, 需要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解: (1)由于高锰酸钾分解后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以及氧气,在剩余的固体中有锰酸钾、二氧化锰 和杂质,而题目提示“已知剩余固体中只有二氧化锰不溶于水”,视为其他物质都是可溶的,包括杂 质, 所以要想提纯回收二氧化锰,需要溶解、过滤、洗涤(除去表面附着的可溶性物质)、干燥(除去 水分).故填: 过滤.
7. (1) 解: 设原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为 x,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y、生成的氯化钙的质量为 z,
CaCO3+ 2HCl═ CaCl2+H2O+ CO2 ↑
100
20g
73
x
111
z
44
y
第 9 页(共 11 页)
100 73 111 44
20g = X = z = y
解得: x=14.6g,y=8.8g,z=22.2g
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 8.8g
(2) 解: 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4.6%.
答: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4.6%
(3) 解: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 100% ≈19.97%.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19.97%
【解析】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根据碳酸钙的质量可以计算生成二氧化碳 的质量、氯化钙的质量和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 再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计算溶质的质量分 数.
8. (1) 3
(2) 设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 x
2KClO3 2KCl+3O2 ↑
(
96
x
)245
12.25g
(
245
96
) (
12.25
g
X
)∴ =
解之得:x=4.8g
答:可制得氧气 4.8 克.
【解析】(1)由图表可知,加入 10g 水最多溶解KCl 的质量和第三、第四次加水后溶解 KCl 的质量, 比较可知剩余的固体全部是不溶于水的 MnO2 ,据此答题; (2) 根据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以 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写出比例式, 就可计算得出所制得氧气的质量.
解: (1) 由 1 和 2 可知加入 10g 水最多溶解 7.25g ﹣ 4.05g=3.2gKCl,
而第三、第四次加水后溶解 KCl 为 4.05g ﹣ 3g<3.2g,
则第三次加水后 KCl 完全溶解, 剩余的固体全部是不溶于水的 MnO2 ,则 m=3,
原混合物中KClO3 为 15.25g ﹣ 3g=12.25g.故答案为:3;(2) 设可制得氧气的质量为 x
2KClO3 2KCl+3O2 ↑
245 96
12.25g x
(
∴
=
)245 96
12.25g X
解之得:x=4.8g
答:可制得氧气 4.8 克.
9. (1) ①
(2) 大于
(3) 导管
(4) 保护
【解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 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①成熟区、②伸长区、 ③分 生区、 ④根冠。
(1) 根的吸收功能主要是由根尖的①完成的, 它的导管具有运输作用, 表皮密生的茸毛即根毛, 是根 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 植物吸收水的主要器官是根,根吸水的主要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 可以吸收水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 细胞 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因此植物的根只有在根毛细胞内液浓度大于土壤溶液浓度 时,才能吸收水和无机盐。
(3) 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由导管输送到茎、叶等其他器官中。
(4) 根尖的四个组成部分功能各不相同, 其中根冠主要起保护作用, 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地生长。
故答案为: (1) ① (2) 大于(3)导管(4)保护
10. (1)继续生长; 叶制造的有机物能不断送到 A 果实
(2)停止生长; 叶制造的有机物不能送到 B 果实
(3)筛管; 下(4)有机物; 根;有机物
11. (1) 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第 10 页(共 11 页)
(2)(V1-V3 ) /125
(3) 大于
【解析】(1)胶头滴管每次滴入的水的体积非常小,因此可以更加准确的调节水面的高度, 使测得的 实验数据更准确;
(2) 土块中有空隙, 因此当水面达到相同高度时,甲土块内水的体积等于土块的实际体积加其中空气 的体积,而铁块的体积和土块的实际体积相同,所以 V1 和 V3 之差就是甲土块中空气的体积,最后用空 气的体积与铁块的体积作比即可;
(3) 如果甲比乙的水的体积大, 那么说明甲中空气的体积比乙中空气的体积大, 则得到结论:疏松的 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1) 在步骤 2 中, “快要浸没土块或铁块时, 换用滴管向烧杯内滴水, 直到水刚好浸没甲、乙土块和 铁块”。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减小误差, 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
(2) 甲土块中的空气体积分数为 = :
(3) 若发现 V1>V2 ,说明疏松的土地比踩踏过的土地空气含量高。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