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全优课堂》(配人教版,必修5)语文同步导学课件:第三单元(3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4秋《全优课堂》(配人教版,必修5)语文同步导学课件:第三单元(3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9-20 17:04:00

文档简介

课件38张PPT。10 谈中国诗名句赏读
①天下往归谓之王,天下不往归,民皆散而去之,谓之匹夫。 ——《孔子改制考》
赏读:天下的人都到你那里去,拥护你,你就是王,天下人不到你那里去,不拥护你,已经聚起来的人也散了,这种人就是一个光杆的人。②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后汉书》
赏读:人们都认为只有获取别人的东西才是收获,却不知道给予别人也是一种收获。
③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赏读:君子之间的交往,像水一样的平淡、纯净,这样的友谊才会持久;小人之间的交往像甜酒一样,又浓又稠,但不会长久。文言拾贝
萧何远虑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译文】 沛公进入咸阳,各位将领争先恐后奔向府库把金银布帛等财物分掉,唯独萧何抢先进入皇宫搜集了秦朝丞相御史府的法律条文等文档收藏起来。沛公被封为汉王,让萧何担任丞相。项王带着手下烧了咸阳后离开。汉王之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让韩信担任大将军。
【思悟】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没有像萧何这样的忠臣护主,刘邦无论如何也不会建立大汉江山。词语辨析
熟悉·熟习
“熟悉”指知道得很清楚、详细,含义较广,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事或抽象的事理;“熟习”指了解得深透而熟练,对象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等。
例句:我对张立很熟悉,这不但是因为他对电脑操作技术很熟习,而且很乐于助人。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都形容阴险狡诈。异:前者偏重嘴甜,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里阴险毒辣。后者侧重表情,形容表面友善而暗藏杀机。
例句1:少交口蜜腹剑的佞友、投其所好的损友、取宠谋私的恶友。
例句2:那些喜欢笑里藏刀的人,一般喜欢低着头,不太敢去正视别人的眼睛。 卡片摘要
1.作者作品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著名学者、作家。江苏无锡人。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方面均有卓著成绩。他淡泊名利,甘愿寂寞,辛勤研究,著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了几代学人。
主要作品: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2.背景剖析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译为中文。本文主要讲解了中国诗与西方诗在形式方面的不同,以及对待中国诗歌和研究中国诗歌的正确态度。既批评中国人由于某些幻觉而对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横扫了西方人由于无知而以欧美文化为中心的偏见。cùyuānyínpínyàn yèchuǎnxiázhōuyìshuò chàng 淬悴瘁萃卓淖棹悼概慨溉撩缭潦嘹3.词语解释
①凑泊:原来是佛教禅宗术语,意为生硬地结合在一起。这里指诗歌创作中,创作主体的心灵与客观反映对象两者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即没有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是显得生硬,有勉强结合的意思。
②回肠荡气: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也说荡气回肠。③拔木转石:能把树拔出来,能把大石头推转起来。形容力量非常大。
④空中楼阁:指海市蜃楼。多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计划等。
⑤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⑥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数(shuò),屡次,经常。鲜,新鲜、新奇。
4.文学常识
钱钟书,现代__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_______家,著作有散文集《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集《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文学研究 作 文学史 古典文学研究 写在人生边上 人·兽·鬼围城1.中心主旨
作者以幽默睿智的语言,通过中西诗歌的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中国诗歌的特征,文中渗透着作者深刻的文化心理和强烈的理性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诗歌文化的热爱和崇尚之情。
2.问题讨论
课文末段写道:“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像这样的句子读者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妙,有人认为不雅。请结合课文内容和作品风格谈谈你的看法。明确:(观点一)这样的句子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是演讲中的重要技巧,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极大地调动听众的热情,提高他们对演讲内容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表达出对待“中国诗”应有的态度,批判了那些文化本位论者,亦庄亦谐,妙趣横生。
(观点二)这样的句子虽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但用语过“俗”,态度过于严厉,“小畜生”磨牙咬人的比喻似乎有愤世嫉俗的意味,不容易让人接受,和上文的整体风格不太一致。3.艺术特色
(1)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单纯。
本文是谈中国诗这样一个深奥、复杂的问题,然而作者举重若轻,把这个问题用通俗、浅显的语言传达给读者。雅而不奥,俗而不庸。作者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摆开架势大加推衍,而是举出诗歌以及图画、音乐、故事、传说、寓言等具体的例子,作大量的丰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一些道理。没有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读者在接受那些具体例子、形象比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
(2)居高临下,征古今引中外,有较强的知识性。
在课文中,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史资料。他引用的国外资料中,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希腊、俄罗斯、捷克乃至印度等国的资料;涉及的范围包括文学、哲学、历史学、艺术等。引用中国的文史资料,从古到今,那就更多。这样的文章,以丰富的知识取胜。
(3)讲道理、发议论,幽默风趣。
课文以说理为主。但它的说理,不同于论文,往往是艺术的谈笑风生。课文中充满了幽默风趣,读者会一边阅读一边忍俊不禁。当然,学者的幽默风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诨,而是具有高雅的品位。难怪有人把这种学者随笔又称为小品文。4.结构图解课文内容
1.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2.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发散迁移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有时候他遇到巉岩前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点 拨
1.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的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2.生动恰切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对外国诗越了解,越能感受本国诗。作者引入听众感受,明白如话,自然亲切。思 考
仔细阅读这段文字,从语言、思想两个角度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赏析性文字。
【答案】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方式描写了生命在不同境况下不同的表现形式,形象地表达出人类生命的追求,实际上就是人类自身的孜孜追求。语言优美流畅,形象生动,如作者比较生命在不同境况时的状态:“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等等,让生命人格化了,读起来形象可感亲切动人。思想方面,在表达上不是苍白说理,而是在优美语言的烘托之中让人接受熏陶,奋发向上,作为有着生命特征的人类,应该有积极向上的追求,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感谢生命,把握生命,缔造生命的辉煌。“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文中这些句子就表达了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 【角度】
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突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要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请以“淡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示例:淡泊是菊
雨 轩
淡泊就如一朵菊花,让人久久回味。
淡泊以修身。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淡泊让花开灿烂,花落凄美;让云卷壮观,云舒飘逸;让人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以苔痕阶绿作点缀,以帘青草色进行渲染,以酒为食,以陋室为家。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读书而不求甚解;可以大呼“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而后低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陋室清静,无丝竹管弦,无案牍劳形,则身心舒畅。游山走水,自放白鹿,以淡泊之故,德馨之由,可以修身。如此修身,身如白菊,异香满室。
淡泊以明志。
渭水垂钓,庄子面对楚王的重权相托,说自己要做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爬行的乌龟。 扬帆远航,约瑟夫·班克斯抛开安逸的贵族生活,甚至掷金无数,只因淡泊,只因求知,只因一心想探知绿色的世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抛开自身利益,只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他们不就是高洁的金菊么?用淡泊作火星,借以风力燎原,以燎原之势燃烧雄心壮志。
淡泊以致远。 他拥有了财富,但他还心系百姓。他在悬崖峭壁上行走,从与世隔绝的山崖间开启一扇希望之门,让贫困的乡亲探出头来观赏到世界的繁华。他再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在淡泊的舞台上舞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当一个人淡泊了生死,他就真正成为了侠之大者。巨浪中的三进三出,危险面前的镇定自若,都源于心灵的淡然。 从镜头前走出,走出了戏中或真实或虚伪的角色,他是真正的濮存昕。他没有炒作,没有绯闻;他不摆架子,不耍大牌。他微笑,他行动,他默默无闻地用双手建筑抗艾滋病的防护网。他,感动你我。
他们不就是一株株丹菊么?悠悠菊香润泽着人的心田。贫者不戚戚于贫贱,如菊雅;贤者不汲汲于仕途,如菊淡;富者淡然于财富,名人不依赖潮流的吹捧,如菊心。给人生播下一粒淡泊的种子,培植生命的菊花,我们就真正走进了人生追求的高境界。修身是叶,明志是花,致远是香。 课件42张PPT。8 咬文嚼字名句赏读
①日日而省之,日日而改之,是之谓日新又日新。
——《草庐学案》
赏读:天天反省自己,天天改正过错,这就叫作天天新、永远新。②志不立,如无柁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王阳明全集》
赏读:(一个人)立不下志向,好像没有舵的船,没有马嚼子的马,小船任意飘荡,野马放肆奔跑,最终要到哪里去呢?
③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平。 ——《王心斋先生遗集》
赏读:用安定自身的办法来安定家庭,可以把家管理好;用安定自身的办法来安定国家,可以把国家治理好;用安定自身的办法来安定天下,可以使天下太平。文言拾贝
郑玄谦让无私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尝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也。郑玄曾经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有事外出,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春秋注》。
【思悟】 郑玄这种成人之美、毫无私心、虚怀若谷的举动实在令人钦佩。做人就应该像郑玄这样无私坦荡。词语辨析
安静·寂静
都有没有喧哗吵闹等声响的意思。“安静”侧重于没有嘈杂的人声,但可以有大自然的各种声响,也可以表示心境或者情绪的安稳平静;“寂静”强调没有一点声响,只能表示环境安静。
例句1: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
例句2:四野没有任何声息,万物都在寂静中。魂不守舍·失魂落魄
都可形容精神恍惚的样子。异:前者可形容精神不集中。后者重在形容惊慌异常或因受强烈刺激而行为失常,语义较重。
例句1:我看宝玉竟是魂不守舍,起初是不怕的。
例句2:这些失魂落魄的伪军们,全吓得身子一抖,站住了。卡片摘要
1.作者作品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实、盟石。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1922年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1933年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另外还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等著作。2.背景剖析
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汉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别字、不规范的字不少;翻开书报,错别字、词语错误、病句随处可见;看电视,听广播,听人讲话,不规范的用语几乎随时可以听到。鉴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学习祖国语言,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达到正确使用祖国语言的目的。chánzhuójíwùlànzīdúcénbōjièxiánzúqiángzǐbàjīnqìnmíngfǔ锱缁辎镞族簇弊敝蔽婵蝉殚惮辑揖楫缉岑涔涔聆泠泠牍椟犊渎黩狷捐涓涓娟绢3.词语解释
①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②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
③点铁成金: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现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④不即不离:指对人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
⑤举不胜举: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胜,尽。
⑥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⑦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⑧索然无味:形容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4.文学常识
朱光潜,安徽桐城县人。著名_______家、_________家、________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美学文艺理论翻译文艺心理学诗论1.中心主旨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因为咬文嚼字是文学艺术进步的根本途径,是精读文章的一个基本方法。咬文嚼字有助于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有助于提高语言修养。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有谨严精神,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2.问题讨论
有同学说,读了这篇课文,我越发糊涂了:说到读书方法,朱光潜先生提倡“咬文嚼字”,马南邨先生提倡陶渊明说的读书“不求甚解”。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种看上去截然不同的方法?应该借鉴哪一种?明确:朱光潜先生提倡的咬文嚼字。从字面入手,联系其情境、意境、思想感情,联想意,创新意,参悟透彻,全面精深。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义,鼓励人们去咬文嚼字。马南邨先生讲的不求甚解——主张学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学诸葛亮“独观其大略”,学陆象山“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马南邨要求人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不求甚解也常被用来指摘别人的学习毛病,马南邨也赋予它褒扬意义。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却一致。两位先生告诉我们的道理都是有益的教诲。3.艺术特色
(1)事例充分典型,说理精辟透彻。
本文的最大的写作特点,就在于作者所举事例充分典型,并且分析非常透彻。例如:作者为了剖析“是”与“这”两字的区别,先后选取了《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例子,强调“是”与“这”不单是文字之争,而且涉及“思想感情”的意味。又如为了说明简洁必须以准确表达情味为前提,简单地追求“简洁”是文学创作中必须反对的这一观点,作者将《史记》李广射虎一段文字和王若虚《史记辨惑》的改文进行对比,从比较分析中,不难看出改文虽然“似乎简洁些”,但“惊讶的意味”和“斩截的意味”却已存无多,因而令人觉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因为“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造成的,从而很好地论证了上述这一观点。 (2)见解新颖独特,语言准确精当。
作者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力,在课文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的谨严精神,以及必须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时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因为文字的微小改动与调整都影响到思想感情的表达。 4.结构图解课文内容
1.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
3.“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发散迁移
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点 拨
1.说法不同,意味不同(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2.字数不同,意蕴不同。
3.字意不同,意蕴不同。思 考
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可谓全诗之“眼”:着一“闹”字,既写出了杏花怒放、热烈繁茂之景,又使人联想到杏花丛中蜂飞蝶舞、春鸟和鸣景象,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命题者只拣一字,而答题者须前瞻“绿杨烟外晓寒轻”,后顾“且向花间留晚照”,瞻前顾后,整体把握,方可鉴赏这一“闹”字的妙处。就命题技巧而言,可谓以少胜多,牵一发而动全身。 【角度1】
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作者不以深奥的理论吓人,举例子,做阐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同时,作者所举例子都十分典型,十分精辟,很有说服力。对例子所做的解说,周密精要,令人心悦诚服。全文道理与例子、观点与材料结合紧密,材料产生观点,观点又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上。请学习这种写法,以“谈读书”为题,写一篇短文。
示例:
谈读书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东方文豪欧阳修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何以重要?这可以用西方文豪莎士比亚的话来诠释。莎翁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钥匙。一个人的心智要得到较快的发展,需要以书籍为精神食粮,也就是说,我们的成长离不开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成长史,实际上就是一部阅读史。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人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虑;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县,一市,一省,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这也许是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角度2】
2007年12月26日,上海《咬文嚼字》杂志社首度公布了央视《百家讲坛》的一些语文差错,如将“歃血为盟”念成了“插血为盟”;将“虚与委蛇(yí)”念成了“虚与委舌”;古代书籍中使用的“牙签”(用象牙制成的图书标签),被解释成了“剔牙的牙签”等。2008年,该杂志将正式发起“登坛品酒”的活动,专门给《百家讲坛》节目及相关图书挑错。请写一段文字,谈谈“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示例: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ān)免的里程。“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 hú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的旅程。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蓦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儿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字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课件35张PPT。9 说“木叶”名句赏读
①精神爽奋,则百废俱兴;精神怠弛,则百兴俱废。
——《呻吟语·治道》
赏读:(一个人、一个单位)如果精神振奋昂扬,各种事情都能办好;如果精神萎靡不振,各种事情都要办坏。②吾人迁善改过,无论大小,皆须以全副力量赴之。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理欲》
赏读:我们这些人向好处学习,改掉过错的行为,无论大小,都要把全部力量拿出来。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赏读:倘若有利于国家民族,应该不顾什么生和死,哪能因为有福就前往,有祸却去躲避呢?文言拾贝
智永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题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来(智永)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思悟】 做事情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只有勤奋与坚持才能让人有所成就。词语辨析
精致·精制
二者都有“精细”的意思。区别是:“精致”是形容词,表示制造精巧细致。“精制”是动词,指在粗制品上加工;精工制造。
例句:这件精致的根雕艺术品是他花了三年的时间用一根老树根精制而成的。
疾恶如仇·深恶痛绝
都含厌恶憎恨之意。异:如仇,如同仇敌;痛绝,厌恶、憎恨到了极点。后者语义较重。
例句1:这个疾恶如仇的姑娘,最见不得邪恶和阴谋。
例句2: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卡片摘要
1.作者作品
林庚(1910—2006),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生于北京。诗人,文学史家。主要从事新诗的创作和古代文学、古典诗歌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其学术道路曾被概括为“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楚辞和唐诗研究方面。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同时提出了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
林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背景剖析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林庚先生的《唐诗综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把这一课题的研究提到了现代学术的高度,同时也把唐诗风貌的系统化研究留给了后人。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niǎoxiāopiānrǎnmiánchán miányínbāojiǎozhuó gāoyùnzhēnqiándìngwéishuānyàn袅 枭桅诡灼 钓歧岐砧粘拈掂3.词语解释
①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②绵密:(言行、思虑)细密周到。
③缠绵:
a.纠缠不已,不能解脱(多指病或感情)。
b.婉转动人。
④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相去,互相之间存在距离;无几,没有多少。
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相差得很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强调不能有一点差错。差,相差。毫厘,“毫”和“厘”都是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微小。谬,错误。
⑥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筌(quán),捕鱼的竹器。4.文学常识
我国古代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
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沈佺期《古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与“落叶”有关。松竹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1.中心主旨
本文列举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例句,通过对诗句的深入分析和比较发现,在诗歌的艺术领域里,“木叶”之于“树叶”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从而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2.问题讨论
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
明确:我国古代诗歌中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是因为:(1)“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2)“木叶”比“树叶”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而“树叶”就缺少艺术的暗示性。所以我国古代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3.艺术特色
(1)选题小、论理深。
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作者没有摆出学者的面孔吓唬读者,而选取了古诗中的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这样,言近而旨远,深入而浅出。 (2)深入意境,比较分析。
文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引领读者一起进入“树叶”与“木叶”的不同意境,品味“木叶”的形象魅力。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先由诗句总结“木叶”出现的场合,再由此深入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由于作者紧扣诗句,并对诗句意境进行想象挖掘,读者也一同进入诗歌鉴赏的境界,学会品味诗歌的内部和外部语言。
(3)巧妙联想,丰富内涵。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借鉴文中的联想的写作技巧。全文从“木叶”开始,联想到历代诗人笔下的“木”与“叶”,并且对这些诗中所表达的意境进行分析,使人体会到语言的精美和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这种巧妙的联想使文章内容充实,且富有说服力。4.结构图解课文内容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2.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发散迁移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在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气。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清早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点 拨
1.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①结构上:紧扣题目,引用屈原和三位诗人的诗句,引出了文章的论题“木叶”。②内容上:非常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语言色彩,引发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2.引用曹植《美女篇》和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诗句的作用。
目的是把“落叶”同“木叶”比较,突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思 考
这三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北国和江南的人们在冬天里不同的生活风貌,突出强调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生活的喜爱和回忆。特别是选文第二段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江南冬天的一些场面细节,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天生活的喜爱。 【角度】
如果我问大家,在杜甫的《登高》中“落木”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落叶”。但如果我继续问大家杜甫为什么用“木”而不用“叶”,再继续问大家“落木”与“落叶”有什么不同,可能就会有不少人抱怨:较这个真干吗?有必要吗?我说,有必要!你看人家林庚,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就弄清楚了古诗文中“树”与“木”和“叶”的细微而又重要的区别;就是因为较了这个真,于是他在古诗文的理解鉴赏方面就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所以朋友,当你学习不进反退时,当你工作庸庸碌碌时,你就应该问问自己:我“较真”过吗?请以“较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示例:
社会需要较真
重庆的“最牛钉子户”想必大家都了解了,事件的主人公吴萍夫妇拿出宪法,打出国旗,维护自己的权利,很早就有人说这种较真不值得,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的胜利告诉众多被冠以“钉子户”,被强行搬迁的人,还可以这样维权,这是社会的进步。
与之相对的,是一幅照片,照片上的男孩往已成灰烬的废墟上浇水,试图拯救自己的家。这件事发生在深圳,一群人冲入一破旧街道,放了一把火,让这些人彻底“搬走”,可气可恨,试问,若是人人都能较真一下,有法在手,又怎会出现这种事呢?
所以社会需要较真,因为较真能维护人的权益。 美国有一名妇女在麦当劳买了一杯咖啡,不小心倒在大腿上导致烫伤,原来麦当劳的咖啡温度过高,于是,该妇女将麦当劳告上了法庭。看到这里,国人定又要与妇女说番道理了,“您干吗这么较真呢?”“算了吧,人家可是世界500强企业,国际化大公司,您较真能成吗?”“这是您自己打翻的,还是别告了。”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麦当劳输了,它赔偿了妇女七十万美元,并对这个问题作了改进。 所以我们要较真,有了一个较真者,后来者便不受同一个问题的困扰,如果没有较真者,怎么会有产品的改进,服务的改进,设施的改进,乃至社会的进步呢?
厦门人为我们上了一课,他们通过合法手段让即将上马的厦门PX项目下马了,也由于此,他们保护了自己的生存环境,我以为,这可被评为“年度较真者”,而跨国企业在国外信誉良好,在中国却产品质量、环保等问题频发,仿佛要“入乡随俗”。若是中国多一些敢于较真的人,他们何敢欺我国人。
社会需要较真,较真使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