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
教学目标 1.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
2.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寻找行程问题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引入 1.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2.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都是方程变形的常用方法,但必须注意, 移项和去分母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而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的依据是代数式 的运算法则.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可以解决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讲授新课 1. 在广州亚运会上,我国获得奖牌416枚,其中银牌119枚,金牌是铜牌数的2倍 还多3枚.请你算一算,其中金牌有多少枚? 请讨论和解答下面的问题. (1)能直接列出算式求我国获得的金牌数吗? (2)如果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设哪个未知数为x? (3)根据怎样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方程的解是多少? 对于这样的应用题,用直接列算式方法解,或用列方程方法解都比较方便.算术方法是根据已知量的数量关系,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直接求未知量. 列方程的方法是通过用字母表示未知量,并把这个未知量当作已知量,找出与题中的其他已知量形成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求解.但当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时,用列方程求解会比较容易。 2. 例1 某文艺团体为“希望工程”募捐义演,全价票为每张18元,学生享受半价。某场演出共售出966张票,收入15480元,问这场演出共售出学生票多少张? 分析 题中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能用表格去表示吗?设哪个未知数为?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 审题: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及其关系; 设元:选择一个适当的未知数用字母表示(例如x); 列方程: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解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检验:检验求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 回答 练习 :有一位旅客携带了30kg重的行李从上海乘飞机去北京,按民航总局规定:旅客最多可免费携带20kg重的行李,超重部分每千克按飞机票价格1.5%购买行李票,现该旅客购买了180元的行李票,则飞机票价格应是多少元? 3.引例:甲、乙两人从相距为18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甲骑自行车,乙骑摩托车,沿同一条路线相向匀速行驶.已知甲的速度为15千米/时,乙的速度为45千米/时.经过多少时间两人相遇? 分析 什么叫相向而行、同向而行?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A,B两地间路程是哪几段路程之和? (
摩托车所走路程
) (
自行车所走路程
) 180千米 (
180
千米
)自行车所走的路程+摩托车所走的路程=180千米.方程能列出来吗? 变题一 相遇后经过多少时间乙到达A地? 变题二 如果甲先行1时后乙才出发,问甲再行多少时间与乙相遇? 例2 A.B两地相距60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A、B两地骑自行车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比乙多行2千米,经过两小时后相遇。问甲、乙两人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变题 相遇后经过多少时间甲到达B地? 想一想 如果设乙行驶的速度为千米/时,你能列出有关的方程并解答吗? 在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常用列表分析法与线段图示法,使题目中的条 件和结论变得直观明显,因而容易找到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 小结:(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行程问题找等量关系,关键是画线段图 4. 巩固练习: (1)三个连续奇数的和为57,求这三个数。 (2) 甲、乙两人沿运动场中一条400米长的环形跑道跑步.甲的速度是乙速度的 5/3倍.他们从同一起点、朝同一方向同时出发,5分钟后甲第一次追上乙,求甲、乙两人跑步的速度. 5.当堂检测: (1)老张一家外出旅游5天,已知这5天的日期之和为 65.则他们返回日期是 ( )号 A.11 B.12 C.13 D.14 (2)那么甲追上乙需( 如果甲让乙先跑6米. 乙每秒跑7米. 甲、乙两人 练习短距离赛跑,甲每秒跑7.5米. ) A.13秒 B.9秒 C.10秒 D.12秒 (3)作业题4 6.课堂小结: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2)抓住关键句理清数量关系
课后作业:作业本5.4(1)和全效学习5.4(1)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