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七下3.7.2 保护我们的家园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保护
生物圈的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C.退耕还草,修复草原生态
D.实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2.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提倡无纸化办公,文件、通知等主要以通讯APP、电子邮件等形式下发,其生物学意义在于( )
A.保护森林 B.节省办公经费
C.减少垃圾 D.实现现代化
3.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此主题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后再利用 B.大力采矿促进经济发展
C.沙漠生态修复打造绿洲 D.减少碳排放助力碳中和
4.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
A.提倡低碳出行 B.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C.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D.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5.我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以下措施有利于减少室温气体排放的是( )
A.使用新能源公共交通 B.开私家车上下班
C.火力发电 D.焚烧秸秆
6.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处于不断恶化的困境之中,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列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吃野味去!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B.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大自然的财富取之不尽
D.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7.“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贯穿生活点滴。下列做法不妥的是( )
A.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再利用 B.植树造林,实现碳中和
C.乱伐森林、滥杀野生动物 D.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
8.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届令人瞩目的冬奥会,它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不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的是( )
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B.“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
C.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
D.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
9.“石分美”是石家庄垃圾分类的宣传标志。垃圾分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如图为四个不同垃圾箱上的图标,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废旧电池应投放到乙垃圾箱 B.厨余垃圾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C.回收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D.废纸和塑料应投放到丁垃圾箱
10.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植树造林 B.焚烧垃圾
C.污染环境 D.增加煤炭使用
二、综合题
11.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下图有助于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图中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三个重要生理过程。
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 C 表示绿色植物进行的呼吸作用,其实质是 分解,释放能量。人体活细胞内也发生类似的生理活动,“使诗人的笔挥舞”。
(2)绿色植物通过图中过程 (填字母序号)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生物圈的 循环,“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
(3)窃取的“天火"太阳光能,直接用于过程 (填字母序号),该生理活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由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 释放 。
(4)我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于2003年1月20日起实施《 》。
12.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 一 )预习思考
雾霾治理成为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雾霾天气是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时候形成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形成浑浊现象)。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是可直接进入呼吸系统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排放的残留物。“雾霾”会危害人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组织或器官。
( 二 )设问解疑
(1)问:人体的呼吸道能保持气流畅通,主要是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作支架? 。
(2)问: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的共同部位在哪里? 。
(3)问:雾霾危害很大,当出现雾霾天气时,人们要尽量用什么器官呼吸呢?_______。
A.口 B.鼻
C.口和鼻 D.口和鼻交替进行
(4)问:在生物圈中,大气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哪种? 。
(5)(
三 )简洁转新
同呼吸、共奋斗、合力治霾,从现在开始,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请您说出一个您积极参与的实例。 。
13.你参加过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了吗?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请回答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问题:
(1)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 并释放出 气体。绿色植物可以通过 作用吸收燃烧释放的气体。
(2)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会对人体的 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3)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 。
14.理解素材内容,回答问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
(2)由于人类对森林进行 ,使森林面积 。
(3)森林有“ ”之称,可以涵养 ,保持 。也可以调节 。
(4)森林是陆地上大多数 、 的家园,自动调节能力 。
15.你参加过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了吗?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理念的世博会,也是第一个“无烟世博会”。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 ,并释放出 气体。
(2)一公顷树林,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依靠植物的 作用。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
(3)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对人体的系 统造成严重危害
(4)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 (说一例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生物七下3.7.2 保护我们的家园 习题训练
一、选择题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的活动不断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下列人类活动不利于保护
生物圈的是( )
A.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B.实施“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C.退耕还草,修复草原生态
D.实行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
【答案】A
【解析】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每种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人们干预生态系统,如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利于保护生物圈,A符合题意。
B.“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我国十大生态建设工程的第一个巨大植树造林工程,被誉为“世界林业生态工程之最”,该工程有利于保护生物圈,B不符合题意。
C.由于草原上的植物根系发达,因而对保持水土有重要作用;树木的叶子和草原还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这些都是草原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因而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环境的最佳做法,C不符合题意。
D.“十年禁渔”是为了保护鱼类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护生物圈,D不符合题意。
2.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提倡无纸化办公,文件、通知等主要以通讯APP、电子邮件等形式下发,其生物学意义在于( )
A.保护森林 B.节省办公经费
C.减少垃圾 D.实现现代化
【答案】A
【解析】提倡无纸化办公,文件、通知等主要以通讯APP、电子邮件等形式下发,可减少纸张的使用,进而保护森林。
3.2022年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不符合此主题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后再利用 B.大力采矿促进经济发展
C.沙漠生态修复打造绿洲 D.减少碳排放助力碳中和
【答案】B
【解析】A.垃圾分类处理,资源重复利用,防止污染,节约资源,A不符合题意。
B.大力开发化石燃料,会增加对环境的污染,B符合题意。
C.植物可以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沙漠恢复绿洲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C不符合题意。
D.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环境污染,可以减少碳排放,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现象,D不符合题意。
4.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下列做法与之不相符的是( )
A.提倡低碳出行 B.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C.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D.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D
【解析】A.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造成的。所以低碳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轻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能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资源化利用、降低垃圾对生物的危害,可变废为宝,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B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有污染性的气体,破坏大气环境,D符合题意。
5.我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彰显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以下措施有利于减少室温气体排放的是( )
A.使用新能源公共交通 B.开私家车上下班
C.火力发电 D.焚烧秸秆
【答案】A
【解析】焚烧秸秆、火力发电和开私家车上下班都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不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使用新能源公共交通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6.人类和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处于不断恶化的困境之中,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列说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
A.“吃野味去!野生动物的营养价值很高”
B.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C.大自然的财富取之不尽
D.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答案】D
【解析】A.大量食用野味,破坏了生态平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符合题意。
B.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符合题意。
C.大自然的财富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当代人不尊重自然法则,将资源耗尽我们拿什么留给后代子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符合题意。
D.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利于可持续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题意。
7.“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贯穿生活点滴。下列做法不妥的是( )
A.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再利用 B.植树造林,实现碳中和
C.乱伐森林、滥杀野生动物 D.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
【答案】C
【解析】A、垃圾分类,可回收物再利用,不但能减轻环境污染。还能做到物质循环利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A不符合题意。
B、植树造林,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实现碳中和,利于保护生态环境,B不符合题意。
C、乱伐森林、滥杀野生动物,不利于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
D、推广新能源汽车,减少碳排放,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
8.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了一届令人瞩目的冬奥会,它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下列不属于减少碳排放技术和措施的是( )
A.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
B.“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
C.主火炬采用氢能源“微火”点燃
D.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
【答案】D
【解析】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实施71万亩造林绿化工程,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碳,A不符合题意。
B、“张北的风”点亮冬奥的灯,是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将张家口张北地区的风能、太阳能等生产的绿色电力输入北京,风能和太阳能属于清洁能源,能减少碳的排放,B不符合题意。
C、北京冬奥会主火炬的点燃是将绿色能源——氢气作为燃料,微火设计可实现氢气消耗量每小时小于2立方米,C不符合题意。
D、食品原料“从农田到餐桌”来源可查,体现的是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与减少碳排放无关,D符合题意。
9.“石分美”是石家庄垃圾分类的宣传标志。垃圾分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如图为四个不同垃圾箱上的图标,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废旧电池应投放到乙垃圾箱 B.厨余垃圾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
C.回收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D.废纸和塑料应投放到丁垃圾箱
【答案】D
【解析】A、废旧电池中含有汞、镉等重金属,会对环境和生物造成危害,属于有毒垃圾,应投放到乙垃圾箱 ,A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B、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可被微生物分解利用,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C、对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进行回收利用,既可以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减少生产相应物品的资源浪费,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废纸和塑料可以回收生产再生纸、再生料等,属于可回收物,应投放到丙垃圾箱,D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10.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力争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下列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是( )
A.植树造林 B.焚烧垃圾
C.污染环境 D.增加煤炭使用
【答案】A
【解析】碳中和是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合理使用化石燃料,改用清洁型新能源。所以,选项中“焚烧垃圾”、“污染环境”和“增加煤炭使用”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而“植树造林”,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目标。
二、综合题
11.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下图有助于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图中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三个重要生理过程。
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 C 表示绿色植物进行的呼吸作用,其实质是 分解,释放能量。人体活细胞内也发生类似的生理活动,“使诗人的笔挥舞”。
(2)绿色植物通过图中过程 (填字母序号)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生物圈的 循环,“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
(3)窃取的“天火"太阳光能,直接用于过程 (填字母序号),该生理活动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理由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 , 释放 。
(4)我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于2003年1月20日起实施《 》。
【答案】(1)有机物
(2)B;水
(3)A;二氧化碳;氧气
(4)退耕还林条例
【解析】(1)图中过程 C 表示绿色植物进行的呼吸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是把生物体内储存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进行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实质是:在氧气的参与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生物的各项生命活动利用。(2)绿色植物通过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又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B蒸腾作用散失到空气中去,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3)窃取的“天火"太阳光能,直接用于A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4)我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于2003年1月20日起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12.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 一 )预习思考
雾霾治理成为提及频度最高的热点之一。雾霾天气是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时候形成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化合物等微粒悬浮形成浑浊现象)。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2.5,是可直接进入呼吸系统的细小颗粒物。PM2.5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排放的残留物。“雾霾”会危害人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组织或器官。
( 二 )设问解疑
(1)问:人体的呼吸道能保持气流畅通,主要是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作支架? 。
(2)问: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的共同部位在哪里? 。
(3)问:雾霾危害很大,当出现雾霾天气时,人们要尽量用什么器官呼吸呢?_______。
A.口 B.鼻
C.口和鼻 D.口和鼻交替进行
(4)问:在生物圈中,大气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哪种? 。
(5)(
三 )简洁转新
同呼吸、共奋斗、合力治霾,从现在开始,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请您说出一个您积极参与的实例。 。
【答案】(1)骨或软骨
(2)咽
(3)B
(4)二氧化碳
(5)不使用一次性木筷;爱护花草树木;参加绿化种植活动等
【解析】(1)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其内表面覆盖着黏膜,黏膜内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特点这可以保证呼吸道内的气流通畅。又能对吸入的空气具有清洁、湿润和温暖的作用。(2)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所以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故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和吸入的空气都要经过咽。(3)人体的鼻腔的前部生有鼻毛,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灰尘;鼻腔的内表面的鼻黏膜上的腺细胞能够分泌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清洁并变得湿润;黏膜中还分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对进入的空气有温暖作用。这样就减少了寒冷、干燥和不洁的空气对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所以雾霾危害很大,当出现雾霾天气时,人们要尽量用鼻呼吸。(4)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也会导致温室效应。(5)雾霾是空气污染造成的。为减少空气污染,青少年应该从我做起,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如不使用一次性木筷;爱护花草树木;参加绿化种植活动等。
13.你参加过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了吗?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请回答下列有关低碳生活的问题:
(1)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 并释放出 气体。绿色植物可以通过 作用吸收燃烧释放的气体。
(2)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会对人体的 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3)在日常生活中,你应该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 。
【答案】(1)氧气;二氧化碳;光合
(2)呼吸
(3)多乘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
【解析】(1)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和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并放出氧气,有利于维持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是自动的“空气净化器”。
(2)吸烟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经常吸烟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气管炎、咽炎等,还会诱发肺癌,据统计,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因此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3)响应“低碳”的生活,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有: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多乘公交车,少开私家车等;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
14.理解素材内容,回答问题。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
(2)由于人类对森林进行 ,使森林面积 。
(3)森林有“ ”之称,可以涵养 ,保持 。也可以调节 。
(4)森林是陆地上大多数 、 的家园,自动调节能力 。
【答案】(1)植树造林
(2)乱砍滥伐;少
(3)绿色水库;水源;水土;气候
(4)动物;植物;强
【解析】(1)图示中的小朋友一手拿一株带土坨的植物,一手拿铁锹,看得出他是要去植树造林。(2)由于人类利益的趋动,需要大量的木材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对森林进行乱砍滥伐,使森林的面积逐渐减少。(3)森林里的树木靠根须固住水源,就像水库的作用一样,把雨水蓄起来,而这个蓄水库是个天然的蓄水库,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问题,因此说它是一个绿色蓄水库。雨水一次性的被树木吸收保存,却可以持久地缓慢地释放水分,做到细水长流,供树木生长和人类需要。因此森林有“绿色水库”之称,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也可以调节气候。(4)森林是陆地上大多数动物、植物的家园,由于生物的种类丰富,营养结构复杂,因此自动调节能力强。
15.你参加过以倡导低碳生活为主题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了吗?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理念的世博会,也是第一个“无烟世博会”。
(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与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 ,并释放出 气体。
(2)一公顷树林,每天能吸收150~500千克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60~400千克的氧气,这是依靠植物的 作用。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 平衡。
(3)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对人体的系 统造成严重危害
(4)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响应“低碳”的生活方式? (说一例即可)
【答案】(1)氧气;二氧化碳
(2)光合;碳—氧
(3)呼吸
(4)随手关灯,节水节电,植树造林, 多骑自行车少开车
【解析】(1)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和人的呼吸一样,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气体.
(2)光合作用是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中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生成有机物和氧,植物的光合作用有利于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3)吸烟主要危害人体的呼吸系统,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经常吸烟会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如气管炎、咽炎等,还会诱发肺癌,据统计,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因此吸烟不仅违背“低碳”的生活方式,而且主要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严重危害.
(4)响应“低碳”的生活,主要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吸收二氧化碳两方面入手,具体方法有: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多骑自行车,少坐汽车;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植树造林,保护森林,退耕还林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