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期末模拟卷
科学试题卷
亲爱的同学:
1.本卷共四大题,27 小题,满分 100 分,完成时间 90 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放。
做题时,请认真审题,细心答题。祝你成功!
一 、选择题 (本题共 15 个小题; 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人类大量使用含氟利昂的冰箱和空调,可导致( )
A.噪声污染 B.酸雨 C.臭氧层破坏 D.温室效应
2.某同学喜爱养兰花,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种植兰花最好用腐殖土,这种盆栽用土富含有机物。哪
个实验可以更好地证明土壤是富含有机物的腐殖土( )
A. B.
C. D. 3.下列作图方式错误的是( )
A.光的反射 B.同名磁极间的磁场 C.平面镜成像 D.通电螺线管磁极 4.为了判断一根铁棒是否具有磁性,小明进行如下四个实验,根据实验现象不能确定该铁棒具有
第 1 页(共 21 页)
磁性的是( )
A.将悬挂的铁棒多次转动,静止时总是南北指向
B.将铁棒一端靠近小磁针,相互吸引
C.将铁棒一端靠近大,头针,大头针被吸引
D.水平向右移动铁棒, 弹簧测力计示数有变化
5.1909 年卢瑟福领导的团队用一束α粒子(带正电荷)轰击金箔时发现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 由实验得出的结论合理的是( )
A.多数α粒子直接穿过,说明原子核外是空的,不存在其他粒子
B.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外电子质量较大且带负电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较大
D.该实验说明α粒子无法穿透原子和原子间空隙
第 2 页(共 21 页)
6.根的长度能不断增加的原因是( )
A.分生区细胞的伸长
B.成熟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
C.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D.伸长区细胞的分裂
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 .氧 B .硅 C .铝 D .铁
8.让她为装有萌发种子的密闭玻璃瓶,瓶口用材料密闭, 瓶中插入一支温度计,能反映瓶内温度
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是( )
A. B. C. D.
9. 目前硅胶(化学式为 SiO2 ·nH2O) 被普遍用于防霾产品中,是因为它具有开放的多孔结构,吸
附性强,对 PM2.5 的吸收率高达 9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SiO2 ·nH2O 中 Si 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
B.从组成元素的种类分析,SiO2 ·nH2O 属于纯净物
C.一个硅胶分子由一个硅原子, 2n 个氢原子,(2+n)个氧原子构成
D.硅胶产品不宜用碱性洗涤剂清洗
10.2020 年, 浙江按一园两区思路建设的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正在积极创建中, 园区内的百 山祖冷杉是松科冷杉属的一个树种, 全球仅剩三株,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针叶树”。其茎逐年加 粗是由于( )
A.髓部细胞的分裂生长
B.形成层细胞的分裂生长
C.木质部细胞的分裂生长
D.韧皮部细胞的分裂生长
11.要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的方法除氧气,下列物质可 第 3 页(共 21 页)
使用的是( )
A.红磷 B.木炭 C.硫粉 D.蜡烛
12.下列反应既不属于分解反应,也不属于化合反应的是( )
A.镁+氧气 氧化镁
(
→
)B.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
→
)C.水 通电 氢气+氧气
D.蜡烛+氧气 二氧化碳+水
13.人体内氧气最丰富的部位是( )
A.肺泡 B.组织液 C.细胞 D.血液
14.如图是同学们利用大可乐瓶设计的储气装置(铁架台未画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打开止水夹 a、b,气体从 d 管导入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 水被压入上瓶
B.取用气体时,可通过控制止水夹 a、b,靠水的重力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C.气体被储存在装置中后,c 导管也必须安装止水夹
D.该装置也可作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15.如图, 弹簧甲、乙分别吊着铁棒和条形磁铁, 下方分别放置两个相同的电磁铁。闭合开关, 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左移,下列关于弹簧甲、乙长度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第 4 页(共 21 页)
A.甲、乙都变长 B.甲、乙都变短 C.甲变短,乙变长 D.甲变长,乙变短 二 、填空题 (2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6.2021 年 5 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举国哀悼。其晚年领衔的技术团队在“海 水稻”培育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海水稻"是耐盐碱水稻的形象化称呼, 其生长地并非海水或海 里, 而是不惧海水的短期浸泡,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这使得中国 3 亿亩盐碱 地有望变成大粮仓, 可多养活 2 亿多人! (1)普通水稻很难在盐碱地生长是因为土壤溶液的浓度 (选填 “大于”或“小于”) 根毛细胞液浓度,导致水稻细胞内水分含量下降而发生萎蔫。
(2) 由于盐碱地中微量元素较高,“海水稻”印物质含量比普通水稻要高, 如硒含量比普通大
米高 7.2 倍。硒有防癌、抗癌作用, 这里的“硒”是指( )
A.分子 B.原子 C.元素 D.离子
(3) 研究人员在其他外界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测定光照强度对 A.B 两种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的 影响, 结果如图。若在光照较强的地区大量种植水稻,应选择种植 品种水稻。
第 5 页(共 21 页)
17.如图所示,GMR 是一个巨磁电阻, 其阻值随磁场的增强而减小, 闭合开关S1 和S2 时,小磁针N 极指向右端,则电源右端为______极,要使指示灯变亮,滑动变阻器滑片应向______ (选填“左” 或“右”) 滑动。
18.下列(1) ﹣(4)的变化中,属于燃烧的是 ,属于爆炸的是 ,属于缓慢
氧化的是 ,属于因缓慢氧化而引起自燃的是 (填序号)
第 6 页(共 21 页)
(1 ) 面粉厂的车间遇明火
(3 ) 把灼热的铝箔伸入氧气瓶中
(2)食物的腐败
(4)夏季把白磷露置于空气中.
19.小青同学想在家里安装一盏照明灯, 如图所示是他设计的电路。图中虚线框 1 和 2 应连入开 关和电灯; 则开关应装在 虛线框中(选填 “1"”或“2”)。安装完毕后, 用一只额定 电压为 220V 的灯泡 L0 (检验灯泡)取代保险丝来检查新安装的照明灯是否正常,闭合开关后, 发 现灯泡 L 发光呈暗红色, 则说明安装的照明灯 (选填“正常”“断路”或“短路”)。
20.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
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该反应中物质 是可能是催化剂。
(2)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比为 。
三 、实验题 (18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1.为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小丽同学做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 断电时没有磁性;
猜想二:外形相同、匝数相等的电磁铁, 通过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猜想三:……
为了检验上述猜想是否正确, 小丽所在实验小组通过交流与合作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用漆包线 (表面涂有绝缘漆的导线)在大铁钉上绕制若干圈,制成简单的电磁铁。如图 1 所示的 a、b、c、 d 为实验中观察到的四种情况(四种情况中, 电源、滑动变阻器、大铁钉的规格均相同)。
根据小丽的猜想和实验填空:
(1) 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 的不同。此科学 方法为转换法, 下图实验中采用的方法与之相同的是 。
A.用模型认识水分子的结构
第 7 页(共 21 页)
B.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
(2) 通过比较图 1 中 两种情况,可以验证猜想二是正确的。
(3) 在图 1 中,通过比较 d 中的甲、乙两个电磁铁,得出的结论
是 。
22.实验室制取氧气时, 若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可以按照如图所示的各步操作实验:
试回答下列问题:
(1) 图 A 中所示实验操作中,要使集气瓶内充满水而不留有空气, 应如何操作?
答: .
(2) 图 D 所示实验操作中,当集气瓶内即将充满氧气时, 要使集气瓶内充有尽可能多的氧气, 应该如何操作? 答: . (3) 图 E 中, 应选用 (填 a 或者b)方式放置已充满氧气的集气瓶. 23.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对光合作用进行了探究。他们用氧 18 同位素分别标 记水和二氧化碳中的氧元素, 使它们分别成为含氧 18 的水和含氧 18 的二氧化碳。然后,他们分 两组进行实验, 两组实验所用的植物、光照及其他条件都相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第 8 页(共 21 页)
水 二氧化碳 生成的氧气
第一组 H2O C18O2 O2
第二组 H218O CO2 18O2
注: H218O——氧 18 水,C18O2——氧 18 二氧化碳, 18O2——氧 18 氧气
(1) 该实验所探究的问题是:光合作用释放的 中的氧元素究竟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 碳?
(2) 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3)两组实验所用植物、光照及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为了 (填“控制变量”或“增 加变量”)。
四 、解答题(26 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
的不能得分。 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24.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磁铁, 在不同的磁极上各吸引一只铁钉,如图所示。如果将两磁铁靠近, 直至两个磁极相接触,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分析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
25.仙居杨梅享誉全国,春季需要给杨梅适当的补充氮肥,小柯和爸爸一起去买化肥。农资店里有 多种氮肥,价格不一。最后, 爸爸在硝酸铵[NH4NO3]和尿素[CO(NH2)2]两种氮肥之间纠结,这两种 氮肥的每千克售价分别为 4.0 元和 5.0 元,不知道买哪一种更好。于是小柯就用自己所学的科学 知识帮爸爸做了正确的选择。请问小柯选择了哪一种氮肥?他的依据是什么?请通过计算说明。 26.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
(2)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后,剩余的固体物质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
27.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汽车转向指示灯电路模型: 接通相应指示灯后, 该指示灯
第 9 页(共 21 页)
会亮、暗(微弱发光)交替闪烁发光。 R0 为定值电阻,电磁铁线圈及衔铁的阻值忽略不计。当转向
开关接触 2、3 位置时, 根据电路图写出该指示灯能自动进行亮暗交替闪烁发光的工作原理。
第 10 页(共 21 页)
0.浙教版期末模拟卷答案解析
科学试题卷
亲爱的同学:
1.本卷共五大题,27 小题,满分 100 分,完成时间 90 分钟。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放。
做题时,请认真审题,细心答题。祝你成功!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5 个小题; 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正确的)
1. 【答案】C
【解析】氟利昂易挥发, 进入大气层的平流层后, 能破坏臭氧层.
【解答】解:氟利昂常被选作冰箱和空调的制冷剂,易挥发至大气中,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 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 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 臭氧层位于大气层的上层,容易被氟利昂分解释放的氯原子所破坏 故选: C
2.C
【解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 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土壤由岩石风化而成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残体腐解产生的有 机质、土壤生物(固相物质)以及水分(液相物质)、空气(气相物质)、氧化的腐殖质等组成。
A.为了证明土壤存在空气;
B、为了证明土壤中存在水分;
C、通过灼烧的现象,证明土壤中存在腐殖质;
D、通过结晶, 证明土壤中存在无机盐;
故答案为: C。
3.C
【解析】(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分析;
(2) 根据磁感线的环绕方向分析;
(3)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分析;
(4) 根据安培定则判断。
第 11 页(共 21 页)
A.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根据图片可知,入射角为: 90°-50°=40°,因此 二角相等, 故 A 正确不合题意;
B.在磁铁外部,磁感线总是从 N 极出来,回到 S 极;当两个 N 极靠近时,二者之间相互排斥,磁 感线呈顶牛之势,故 B 正确不合题意;
C.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故 C 错误符合题意;
D.螺线管线圈上电流方向向上, 右手握住螺线管, 弯曲的四指指尖向上,此时大拇指指向左端, 因此螺线管的左端为 N 极,右端为 S 极, 故 D 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 C。
4.B
【解析】当铁棒具有磁性时, 它就具有了吸引铁、钴、镍等磁性物质的性质且能发生磁极间的相 互作用规律。
A.受地磁场的作用,当铁棒静止时,铁棒总是指向南北方向,说明该铁棒具有磁性;故 A 正确; B、小磁针靠近铁棒,即使铁棒没有磁性, 小磁针也会吸引铁棒,所以不能确定铁棒是否具有磁 性; 故 B 错误;
C、铁棒能够吸引大头针,说明铁棒具有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说明该铁棒具有磁 性; 故 C 正确;
D、将铁棒从挂有铁块的弹簧秤下向右移动,会发现铁棒两端对铁块的作用比中间对铁块的作用 大,即弹簧测力计示数有变化, 说明该铁棒具有磁性; 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 B。
5.C
【详解】
AD.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很小, 原子核外有很大 的空间,不能说明不存在其他粒子, 核外有电子质量很小,故 AD 错误;
B.有少数α粒子发生偏移,说明原子核带正电,但不能说明电子质量较大且带负电,故 B 错误; C.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说明原子核体积很小、质量较大只有碰到质量比它大很多的物质才被 反弹回来, 故 C 正确。
第 12 页(共 21 页)
故选 C。
6.C
【解析】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它的结构从顶端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
成熟区,如图:
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 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 新细胞.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
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 部位. 成熟区及其上部, 根内部一部分细胞分化形成导管,能输导水分和无机盐.
解: 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 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 强的分裂能力, 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 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 区.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生长,使细胞体积不断增大, 是根伸 长最快的地方. 因此,根的长度能不断增加的原因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故选: C
7.A
【详解】
第 13 页(共 21 页)
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氧、硅、铝、铁。
故选 A.
8.D
【解析】:选 D。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有机物和氧气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同时释放能量, 一 部分供生命活动需要,一小部分转化为热量释放出来. 暖水瓶放置几个小时后, 种子不断的呼吸 产生的热量不断积累,所以温度不断升高.
:呼吸作用是指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 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9.A
【解析】A.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 0 分析;
B、根据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分析;
C、根据化学式确定分子的原子个数分析;
D、根据非金属氧化物与碱能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A. SiO2 ·nH2O 中 Si 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符合题意;
B、 SiO2 ·nH2O 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 ,不符合题意;
C、 一个硅胶分子由一个硅原子,2n 个氢原子,(2+n)个氧原子构成 ,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硅能与碱发生反应, 硅胶产品不宜用碱性洗涤剂清洗 ,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0.B
【详解】
植物的茎不断加粗, 是因为存在形成层, 植物的表皮起保护作用。在树皮以内有一层分生组织, 叫做形成层,形成层细胞不断地侧向分裂增生,其中, 大部分细胞向内形成木质部,少量细胞向 外形成韧皮部, 从而使树干不断地生长加粗, B 正确。
故选 B。
11.A
【解析】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要求物质可在空气中燃烧并不再生成气体
第 14 页(共 21 页)
物质.
【解答】A.红磷燃烧后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 不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 故 A 正确; B、木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引入了新的气体杂质, 故 B 错误;
C、硫和氧气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硫气体,引入了新的杂质, 故 C 错误;
D、蜡烛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引入了新的气体杂质, 故 D 错误.
故选 A
12.D
【解析】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 化合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多变一”;据此 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镁+氧气 氧化镁, 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 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项
错误.
(
→
C
、水
通电
氢气+氧气,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B、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 属于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
(
→
)D、蜡烛+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水,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三种,不符合“一变多”、
“多变一”的特征, 既不属于分解反应, 也不属于化合反应, 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13.A
【解析】人体吸入的氧气都到达肺泡内再与体内的二氧化交换,因此肺泡是人体内氧气最丰富的 部位, 故选 A
本题要求掌握气体交换的过程
14.C
【详解】
A.打开止水夹 a、b.气体从 d 管导入, 储存在下面的瓶子里, 水被压入上瓶,这是利用排水集
气法来收集气体,故 A 正确;
第 15 页(共 21 页)
B、取用气体时,由于 c 是与外界通着, 打开止水夹 a、b,靠水的重力即可方便地将气体排出, 故 B 正确;
C、由于此装置工作原理是通过重力作用, 所以 c 必须是与外界通着,故不需要安装止水夹; 故 C 错误;
D、下边瓶中放入石灰石,上边的瓶中放入稀盐酸即能完成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 故 D 正确。
故选 C。
15.C
二 、填空题 (26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16. (1) 大于
(2) C
(3) A
【解析】(1)浓度的差异导致吸水或者失水。
(2) 元素是一类同种原子的统称。
(3) 光照强度影响 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 。
(1) 土壤溶液的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 根毛细胞不仅无法吸水, 还会失水。
(2) 宏观事物中是含有各种元素。微观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 这里的“硒”是指元素 。
(3) A 水稻在更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速率越大, 在光照较强的地区大量种植水稻,应选择种植
A 水稻。
17.正 左
18. (3);(1);(2);(4)
【解析】燃烧通常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急剧膨胀, 发生爆炸. 缓慢氧化是指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
可燃物不断进行着缓慢氧化放出热量,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 当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可燃物自 行燃烧起来,这就是自燃.
解:把灼热的铝箔伸入氧气瓶中,铝箔会燃烧起来,故选(3);
第 16 页(共 21 页)
面粉厂的车间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故选(1);
食物的腐败,是缓慢的氧化反应,故选(2);
夏季把白磷露置于空气中,属于因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燃,故选(4).
故答案为:(3);(1);(2);(4).
19.2;正常
【解析】(1)在家庭电路中,开关应该接在用电器和火线之间;
(2) 同一灯泡,它的亮度与两端电压的大小有关; 在串联电路中, 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据此分析即可。
(1) c 点与火线相连, 而位置 2 与 c 直接相连,那么开关应该接在虚线框 2 内,灯泡接在虚线 框 1 内;
(2) 闭合开关后,检验灯泡 L0 与照明灯串联,根据 U 总=U0+U 可知, 此时检验灯两端的电压远远 低于额定电压 220V,因此会发光较暗,成暗红色, 因此安装的照明灯正常。
20. (1)丁
(2) 化合反应
(3) 14: 17
【解析】(1)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保持不变;
(2)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种数确定反应类型;
(3) 首先将反应前后甲和丙的质量分别相减, 得到参加反应的甲和丙的质量,最后作比即可。
(1) 根据图片可知,物质丁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 可能是催化剂。
(2) 反应前, 丙的质量分数: 1-70%-14%-10%=6%;
反应后, 乙的质量分数为:1-42%-40%-10%=8%;
甲和乙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 只有丙的质量增加,为生成物。因为只有一种生成物, 所以该 反应为化合反应。
(3) 该反应中甲、丙的质量之比为:(70%-42%):(40%-6%) =14:17。
三 、实验题 (18 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或按题目要求作答
21. 【答案】(1)电磁铁磁性强弱; B
(2) bc
第 17 页(共 21 页)
(3) 在电流大小相同时,通电螺旋管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解析】(1)转换法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2) 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找出各个实验不同之处。
(3) 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
【解答】(1) 电磁铁磁性无法肉眼可见,通过观察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数目多少的不同,来判断电 磁铁磁性强弱。 研究动物的呼吸作用将氧气的减少转化为液滴的移动, 也是转换法,选 B。 (2)图 bc 线圈匝数不同,电磁铁磁性不同, 可以验证猜想二是正确的。
(3) d 中的甲、乙两个电磁铁除了匝数不同,电流等因素都是相同的,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在 电流大小相同时,通电螺旋管的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
22. (1) 把集气瓶装满水至液面呈凸起状,用玻璃片先盖住一小部分,再平推玻璃片把瓶口全部 盖住. 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
(2) 要扶正集气瓶,当水面上有大气泡时,在水面下盖住玻璃片, 取出
(3) a
【解析】根据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方法回答,要注意操作中的细节问题.
解:(1)为了使集气瓶中灌满水,把集气瓶装满水至液面呈凸起状,用玻璃片先盖住一小部分, 再平推玻璃片把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2) 用排水法收 集气体时,要等到瓶口都大气泡冒出时,在水面下盖上玻璃片,然后再取出集气瓶;(3) 由于氧 气密度比空气大,放置时瓶口应向上.
故答案为:(1) 把集气瓶装满水至液面呈凸起状,用玻璃片先盖住一小部分,再平推玻璃片把瓶 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瓶子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内.(2) 要扶正集气瓶,当水面上有大 气泡时,在水面下盖住玻璃片, 取出.(3) a.
23. (1) 氧气
(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
(3) 控制变量
【解析】本题为实验题,通过分析题中信息,可以得出答案。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 利用光能, 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 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第 18 页(共 21 页)
(1)由表可知,本题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 O2 中的氧元素是来自 H2O 还是 CO2 ”。(2)从表中可知, 生成的 O2 中的氧元素与 H2O 中的氧元素一致,故可得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 的结论。 (3)两组实验所用的植物、光照及其他条件都相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变量, 减少干扰。 故答案为:(1) 氧气;(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来自水;(3)控制变量
(
四
)、
24.铁钉被磁铁吸引后也带有磁性。 a 钉下端为 N 极, b 钉下端为 S 极。当两块磁铁互相靠近时, 两根铁钉的下部为异名磁极。它们相互吸引而靠近,铁钉不再沿竖直方向。当两块磁铁接触时, 便组成了另一个新的磁体。左端为新磁体的 S 极,右端为新磁体的 N 极,中间位置即相接触处磁 性最弱,几乎没有磁性, 此时铁钉不受吸引而下落。
【解析】(1)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 磁铁无论大小,每个磁体都会有两个磁极,即南极和北极;
(3) 条形磁体的中间磁性最弱, 两端磁性最强。
出现的现象是: 开始时两个铁钉相互吸引,后来从磁铁上落下来。
原因是:铁钉被磁铁吸引后也带有磁性。 a 钉下端为 N 极, b 钉下端为 S 极。当两块磁铁互相靠 近时,两根铁钉的下部为异名磁极。它们相互吸引而靠近,铁钉不再沿竖直方向。当两块磁铁接 触时,便组成了另一个新的磁体。左端为新磁体的 S 极,右端为新磁体的 N 极,中间位置即相接 触处磁性最弱, 几乎没有磁性, 此时铁钉不受吸引而下落。
25.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35%; 1kg 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 1kg×35%=0.35kg;
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单价:0 3 (4)5kg (元) ≈ 11.42 元/kg;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 45.2%;
1kg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1kg×45.2%=0.452kg;
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单价:0. 4 (5)52kg (元) ≈ 11.06 元/kg;
因此小柯选择了尿素, 因为尿素中氮元素的单价更低。
首先用化肥的质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 1kg 中所含氮元素的质量,再用售价除以氮元素的 第 19 页(共 21 页)
质量得到氮元素的单价, 最后进行比较即可。
26.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和氧气质量 之和, 所以生成的白色粉末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增加,增加的是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质量应该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而生成物中有 气体二氧化碳, 气体跑掉,所以剩余的固体物质比原反应物的质量减轻。
【解析】(1) 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增加,是由于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 化学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氧化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应等于反应物镁 条与氧气的质量之和。所以, 氧化镁的质量要比镁条的质量大。(2)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 物碱式碳酸铜的质量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之和, 即氧化铜与水与二氧化碳质量之和。由于在加热 的条件下碱式碳酸铜分解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都是气体,都逸到空气中,剩下的固体物质只有
氧化铜,其质量肯定要小于碱式碳酸铜的质量。
本题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7.当转向开关处于 2、3 位置时,右转指示灯、电磁铁、电阻 R0 接入电路;电磁铁具有磁性, 吸引衔铁, 使触点 A.B 接触, 电磁铁、电阻 R0 被短路, 此时只有右转指示灯接入电路; 此时连 入电路的电阻变小,电流变大,所以灯的亮度变亮;当电磁铁失去磁性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触 点 A.B 分离,电磁铁、电阻 R0 重新接入电路,如此循环,所以指示灯能自动进行暗亮交替闪烁 发光。
【解析】(1)根据欧姆定律I = 可知,当电压一定时, 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即电阻越大,电流 越小, 灯泡亮度越弱;
(2) 电磁铁的磁性与电流大小有关,即电流越大,磁性越强,据此分析 A.B 两个触点的接触和 分开。
当转向开关处于 2、3 位置时, 右转指示灯、电磁铁、电阻 R0 接入电路; 电磁铁具有磁性, 吸 引衔铁,使触点 A.B 接触,电磁铁、电阻 R0 被短路,此时只有右转指示灯接入电路;此时连入 电路的电阻变小,电流变大, 所以灯的亮度变亮;当电磁铁失去磁性后,在弹簧的作用下,触点 A.B 分离,电磁铁、电阻 R0 重新接入电路, 如此循环, 所以指示灯能自动进行暗亮交替闪烁发
第 20 页(共 21 页)
光。
第 21 页(共 2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