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物质的溶解性
一、设计思想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本课通过从生活中溶解物质的经验出发,运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确立影响物质溶解因素──溶质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通过经历“比较白糖、食盐和淀粉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这个实验,体会物质的溶解性和溶质性质(种类)有关。通过经历“比较硝酸钾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性大小”这个实验,体会物质的溶解性和溶剂性质(种类)有关。通过经历“比较不同温度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这个实验,体会物质的溶解性和温度有关。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科学方法。
(2)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
教学难点: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
四、教学用品
药品:白糖、食盐、淀粉、硝酸钾、水、酒精
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量筒、天平、胶头滴管
五、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习 主题 的引 入 [课题引入]在生活中我们都有溶解物质的经验,谈谈你的生活经验 学生谈谈生活中的溶解经验 从生活情景中引入学习主题,激发学习的情趣
物质的溶解性 [讲解]结合生活例子,完整理解溶解性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这样的事实: 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蔗糖在水中易于溶解。 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在汽油或酒精中易于洗去。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板书]3.2溶液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 [过渡]既然是能力,那肯定有大小。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比较两种物质溶解性大小 例:已知20℃, 食盐 在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6克。 20℃,硝酸钾在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31.6克。 [提问]1.20℃时,食盐和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谁更大? [追问]2.若改变条件,还是食盐的溶解能力大吗? [讲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大小: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溶解的量的多少。 学生思考、回答 (食盐、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面粉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小。油渍在汽油或酒精中的溶解能力大,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小) 学生回答(食盐) 学生回答(不是)
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提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测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归纳]学生的各种猜想,ppt图片引导并选择“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三个因素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 [板书]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 学生假设: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环境的温度有关。 引导学生对影响物质溶解性条件有初步的认识。 学生若有其它想法也能一起提出,然后再设计实验进行解决
验证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尝试采用物理学科中常用的控制变量的方法,改变一个量,控制其它量。 验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性质(种类)有关。 变量是什么? 应该控制的变量是什么? 你们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过渡](与学生一起总结方案)那按着大家的思路,老师已经设计好了实验1,让我们一起来验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性质(种类)有关 [实验1]比较白糖、食盐和淀粉的溶解性 [实验步骤]在室温下,在盛有25mL水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g白糖、1g食盐、1g淀粉,搅拌。 [实验现象]白糖、食盐完全溶解淀粉不溶。 [实验步骤]再分别加入3g白糖、3g食盐,搅拌。 [实验现象]白糖全部溶解,食盐未全部溶解。 [讲述]通过刚才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由此,我们验证了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性质(种类)有关。 [讲述]刚才我们对溶质的性质进行了比较,不变的是温度和溶剂的性质,那么我们应该在设计怎样的实验来验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呢? 变量是什么? 应该控制的变量是什么? 你们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过渡](与学生一起总结方案)那同样按着大家的思路,老师已经设计好了实验2,让我们一起来验证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性质(种类)有关 [实验2]比较硝酸钾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性大小 [实验步骤]在室温下,在盛有20mL水的A烧杯和盛有20mL酒精的B烧杯中,分别加入2g硝酸钾,搅拌。 [实验现象]A烧杯中硝酸钾完全溶解,B烧杯中未溶解。 [讲述]通过刚才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由此,我们验证了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性质(种类)有关。 [讲述]我们已经验证了前两个影响因素,那最后温度这个影响因素如何验证呢? 变量是什么? 应该控制的变量是什么? 你们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追问]那我们如何在实验2的A烧杯的基础上,设计这个实验呢?大家可以组内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 [实验3]比较不同温度下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实验步骤]在实验2中,烧杯A继续加入硝酸钾,搅拌,直至硝酸钾不能再溶解。再加热。 [实验现象]加热后硝酸钾继续溶解。 [讲述]通过刚才实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由此,我们验证了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引导学生一起小结: 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2、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3、在不同温度下,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提问]由以上实验得出,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 [讲解]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为内因;温度为外因 学生回答(溶质的种类) (温度、溶剂的种类和量、溶解达到饱和) 学生设计方案(在相同的温度下,在相同量的同种溶剂中溶解不同溶质达到饱和,溶解的量最多的溶解性最大,溶解的量最少的溶解性最小) 操作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现象(白糖、食盐完全溶解淀粉不溶。) 操作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现象(白糖全部溶解,食盐未全部溶解。) 学生回答(在相同条件下,白糖、食盐、淀粉这三种物质,白糖在水中溶解性最大,食盐其次、淀粉最小。) 学生回答(溶剂的种类) (温度、溶剂的量、溶解达到饱和) 学生设计方案(在相同温度下,在相同量的不同种溶剂中溶解同种溶质达到饱和) 操作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现象(A烧杯中硝酸钾完全溶解,B烧杯中未溶解。) 学生回答(在相同条件下,硝酸钾易溶于水,难溶于酒精。) 学生回答(温度) (溶剂的种类和量、溶解达到饱和) 学生设计方案(在不同的温度下,在相同量的同种溶剂中溶解同种溶质达到饱和)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设计(继续在A烧杯中加入硝酸钾直至达到饱和,在加热。比较升温前后硝酸钾的溶解性) 操作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现象(加热后硝酸钾继续溶解。) 学生回答(硝酸钾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学生小结 学生回答:(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指导学生设计方案,明确控制变量法也同样应用在化学研究中。 让学生体会为了研究某一条件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我们要使研究的这一条件发改变,其他条件不变。 培养从实验中得出结论科学的思维方法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应用 验证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我们一起来应用一下。 [PPT展示] 整理实验室时,发现了一包失去标签的白色粉末,不知道是食盐还是碳酸钙,你能鉴别它们吗? [追问]这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和什么有关? 天安门广场环卫工人买来“爱斯50”洗洁剂,把粘在地上的口香糖洗掉了。 [追问]这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和什么有关? 3.为什么我们平时喝的咖啡、奶茶、麦片以及芝麻糊等食品,一般都用热水泡呢? [追问]这是利用了物质的溶解性和什么有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回答:(取样于试管中,分别滴加水,振荡,能溶解是食盐,不能溶解是碳酸钙) 学生回答:(溶质性质(种类)) 学生回答:(溶剂性质(种类)) 学生回答:(热水泡得开,这些物质在热水溶解能力更大) 学生回答:(温度) 交流收获。 从实际应用出发,让学生体会了解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后能实际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去。
2. 主要板书
溶液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溶解性: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a.溶质的性质 b.溶剂的性质 c.温度
3. 相关链接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所谓控制变量法是指为了研究物理量同影响它的多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的关系,可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物理量与该因素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