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 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教案
【知识结构概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农村和农民构成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中非常关注的问题。关注“三农”既是地理学习的需要,也体现了对我国目前热点问题的关注。
本章集中阐述了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的农业生产 ( http: / / www.21cnjy.com )活动,其基础内容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但影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又是有变化的,从而导致了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变化。教材选取了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大类农业部门来讲述农业地域的形成,并研究了每种农业域类型的特征和形成条件。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材选取了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和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研究案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教材选取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和西欧的乳畜业为研究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的思路和方法;了解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分布和特点;掌握分析各种农业类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业方面的地理信息,尝试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的探究学习体会和成果;结合农业生产案例,掌握分析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方向的认识;关心家乡农业建设,为家乡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难点】
1.理解区位的概念
2.运用多种图表建立地理空间观念,进行综合分析
3.季风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4.对比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差异
5.分析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法】
交流和讨论法,实例分析法等
【学情分析】
任教学生多来自农村,但对农业生产却知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甚少,尤其是小麦、玉米等谷物农业的生产,对水稻的生活习性也不了解。对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体验,因些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学法指导】
课堂上注重参与讨论,把握分析方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课后试对本镇本村的农业地域进行分析并对发展本区域的“两高一优”农业,为农民增产增收,提出自己的设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改进方案。
【课时安排】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2课时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课时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 ( http: / / www.21cnjy.com )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
答:泰国湄南河平原以水田为主,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以牧场为主,从事养羊业。
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
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
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
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
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红色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
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
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地形、土壤)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 ( http: / / www.21cnjy.com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问: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
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
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
【课后活动】
以你的家乡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
【知识结构】
【教后笔记】
运用课件教学,效果较好,但因电脑病毒,课件已丢失。下次再讲此内容时,可事先安排学生利用月假了解乡土农业生产活动。
第三、四课时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通过课堂复习:“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申出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双重属性,因而受到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多因素共同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限制性因素,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社会经济发展发生明显变化。
通过教材图3.10的阅读和分析 ( http: / / www.21cnjy.com ),结合课文的文字资料,指导学生从中分析并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说出:1.季风水田农业出现的区域:亚洲东部地区;2.东亚形成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条件:高温多雨的季风气候和平原为主的地形;3.东亚形成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社会经济背景: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小。
教师活动安排 学生活动安排
【课前复习】投影显示“农业区位因素” (随着学生的复习一一出现)【导入新课】学生介绍“水稻的生长习性”【讲授新课】一、季风水田农业1.指导学生阅读“亚洲水稻农业分布示意图”2.指导学生阅读“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分布图”3.指导学生阅读“亚洲人口分布图”4.提示学生思考:世界主要粮食作物有哪些?水稻种植对气候和土地的要求是什么?东南亚的气候和地形还适宜其他农作物生长吗,为什么不选择?水稻种植对劳动力数量有什么要求?5.引导学生总结本区农业生产的特点。6.引导学生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7.提醒学生课后思考:“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因素? 通过对比商品谷物农业来总结。”【课前复习】投影显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 (随着学生的复习一一出现)【讲授新课】二、商品谷物农业1. 指导学生阅读“美国地形”和“美国气候示意图”;提醒学生注意比较两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的相似与区别。2. 提问:美国农业区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为什么与东亚的主要作物不同?3. 请学生复习对比中国和美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异。4. 请学生大胆推论,农业的一般规律。5. 自学案例3“美国商品谷物农业”6. 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案例,归纳美国农业生产的一般特点。7. 讨论:造成中国和美国农业生产区位差异的原因。8. 指图讲解小麦带和玉米带的一般分布地区。【课堂小结】小结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出发展目标。【反馈练习】提问:列举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并尝试分析主要区位因素。【课题拓展】讨论:今天的学习内容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什么启示? 【作业布置】 《学海导航》第二节内容 列举农业区位因素。画图或示意讲解。阅读示意图,指图说出分布区域。说出水稻分布区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以及地形特征。说出水稻分布区的人口分布特征。思考并回答问题。列举本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列举本区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思考,不要求急于回答。指图说出美国粮食生产分布地区。说出美国农业区与东亚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的区别。说出美国主要粮食作物。解释原因。主要列举农业劳动人口、人均耕地的差异。推测并列举。自学阅读。与教师共同分析,完成分析归纳。讨论并归纳。与老师共同总结。列举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位类型。开放式讨论。课内完成。
补充: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与亚洲其他国家的异同。
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导致地块狭小,使其发展小农场,从而人多地少,种植水稻;但日本注重生物技术和水利设施,使其农业科技水平较高。
【知识结构】
【教学笔记】
这节课,文本容量大、图象多、蕴涵的地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理深刻。注意引导学生发言,启发学生读图思考。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是成功的。将亚洲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图与亚洲水稻分布图进行比较,将美国与中国的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图与农业分布图进行比较,将同区域、不同区域内的地理要素比较。使用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现象内在本质特性的认识。指导比较得当。
第五、六课时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由于前两节已引导学生学习了两种农业地域类型,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方法。这两课时将采用先分组讨论,教师巡班解答,再完成相关练习的学习法。
活动:阅读课本内容,完成课堂训练
(1).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① 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② 、③ 、新西兰、④ 、南非等国,这些国家有大面积的⑤ 气候区,在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⑥ 占重要地位,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牧场上,⑦ 占重要地位,大牧场放牧业具有生产规模⑧ ,专业化程度⑨ 的特点。
(2).潘帕斯草原气候① ( http: / / www.21cnjy.com ) 、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② ,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距③ 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欧洲人到来之前,印第安人就在这里自由地放牧,欧洲人到来之后,④ 的自给自足的放牧业被⑤ 的商品牧牛业所取代,现在阿根廷人采取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⑥ 、打⑦ 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用水,从而使牧场不退化,通过饲养⑧ 、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对⑨ 的研究,保证了潘帕斯牧牛业的发展,⑩ 的发明,使潘帕斯牛肉市场扩展到欧洲,潘帕斯畜牧业商品化、专业化、地域化程度高,已成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范。
(3).乳畜业是随着① 发展而形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的面向② 的商品化、集约化③ 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④ ,产品是⑤ ,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⑥ 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牛奶及大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⑦ 不便,使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大多紧邻⑧ ,世界上许多大城市都有奶牛农场分布于⑨ 。
(4).西欧地形为① 为主,地势 ( http: / / www.21cnjy.com )② ,土层深厚,属③ 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④ 的生长;西欧⑤ 程度高,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乳制品市场需求量⑥ ;西欧乳畜业机械化程度⑦ ,有专门的自动化挤奶设备,缓解了⑧ 的问题。
(1).①面向市场、②美国、③澳大利亚、 ( http: / / www.21cnjy.com )④阿根廷、⑤干旱、半干旱、⑥牧牛、⑦养羊、⑧大、⑨高(2).①温暖、②地广人稀、③海港、④粗放、⑤密集、⑥饲料、⑦机井、⑧良种牛、⑨牛群病害、⑩海上冷冻船(3).①城市、②城市市场、③畜牧、④奶牛、⑤牛奶及其制品、⑥五大湖、⑦运输、⑧消费市场、⑨市郊(4).①平原、②平坦③温带海洋性、④多汁牧草、⑤城市化、⑥大、⑦较高、⑧劳动力短缺
分组讨论:讨论下列问题并完成课本中活动内容。
1.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这些国家都具有哪些共性特征?
2.大牧场放牧业的牧种主要是什么,分布呢?
3.为什么潘帕斯草原能成为大牧场放牧业的典范?具有哪些区位优势?
4.阿根廷人为了保证潘帕斯牧牛业的发展,做了些什么?
5.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
6.我国新疆、内蒙古地区的畜牧业和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和生产特点有哪些共性和差异,可以借鉴潘帕斯哪些经验,为什么不能全盘照搬?
7.乳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8.乳畜业有什么特点?
9.西欧发展乳畜业有哪些区位优势?我县是否可以发展?在什么地方发展?
10.从气候、草场条件、分布、产品、机械化程度、市场、交通等方面比较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和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补充:
1.杜能环
孤立国,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城市周围是广阔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条件均一的可耕平原;均匀分布着具有相同技术素养的农民,他们追求最大利润,并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城市是农产品惟一的市场,马车是惟一的工具,农民承担农产品的运费,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着6个农业圈。
第一圈:自由农业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农产品;第二圈:林业带;第三圈:作物轮作带,6年轮回一次;第四圈,谷草轮作带,7年轮回一次;第五圈:三圃轮作带,3年轮回一次;第六圈:畜牧带,粗放经营。
后改为:第一圈:市场园艺业与栏饲业地带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二圈:乳畜业地带;第三圈:混合农业地带;第四圈:商品谷物业地带;第五圈:大牧场业地带;第六圈:非农业地带。
2.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混合农业、迁移农业、热带定居农业、谷物家畜农业、地中海农业、市场园艺业、游牧业、种植园农业。
【课堂练习】
《学海导航》第三节内容
【知识结构】
【教学笔记】
学生自学的习惯不断养成,从练习看,效果较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但仍要不断加强训练,特别是参加学生小组的讨论,一方面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督促学生的学习。第一个课时讨论,第二个课时练习,间隔太长,以后需将此两个课时分开,边讨论过练习,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