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诵读,想象,感受,欣赏。
一、导入,感知(6分钟)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流连于山水之间,创作了许多亲近自然的文学作品,大凡能够走到今天的,必有其“过人之处”。上一次,同学们已经初步感知了《与朱元思书》的整体意思。今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欣赏,探寻它能款款向我们走来的无穷魅力。
与朱元思书
南朝梁·吴均
2.清代著名文学家姚鼐[nài]在《与陈硕士》一文中指出:“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朗读《与朱元思书》。也可以试着背诵。(板书:课题、作者)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清·姚鼐[nài] 《与陈硕士》
3.齐背一遍。评价一下自己背的怎么样。我们能背的流畅,但是文章和诗歌一样都需要有感情地去诵读。感觉对了,读的就美了。
二、感受、诵读第一段(7分钟)
4.现在我们先去第一段找找感觉,请你去发现一下,你从第一段中读出了怎样的风景?这样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请同学们仿照屏幕上的句式动笔写一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我从 (一句话)中读出了 (一幅画),给我 的感觉。
5.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凭借这样的感觉,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6.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评价富春江山水的?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这八个字?
两字一顿,放慢语速,“天下”重读,“独”“绝”一字一顿延长读。
(板书: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7.一起来读一读第一段。
三、领略、诵读“异水”(7分钟)
8.富春江的水究竟“异”在哪里?请同学们关注第二段。想象一下,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在你的记忆中,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景色和经历,和大家分享一下。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水清,水急。动静结合,夸张比喻。
(板书:水异 清 急)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慢。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
凡一层、一段的结束处,音调的处理往往先上升后下降,并在末字有个较长的拖腔,这样的诵读就会出现旋律的小高峰,体现文章的意蕴。
四、探索、诵读“奇山”(6分钟)
8.请你根据前两段诵读的感觉,同桌去探索一下第三段前几句的诵读方式。一人读,一人评为什么这么读。在你的诵读中,“奇山”体现在哪?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视觉、听觉
“山之势”语速稍快,语音铿锵
“山之音”语速平缓,语音嘹亮
(板书:奇山 形 声)
五、探究书信写景之“意”(4分钟)
9. 六朝文人在来往书信中好用景语作点缀,其作用大致有两种:一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二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书信中的景物描写也是有意而为,是服务于书信的宗旨的。那么请你说说,吴均的有“意”而为,“意”在何处?
一是用典型的景象打动对方;二是借景物烘托写信人的心情。
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富智慧、极有艺术精神的时代。大自然成了士人审美活动的重要背景和舞台,移情山水成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吴均一生仕途不顺,梁武帝时他因为私自撰写《齐春秋》,因为过于写实,得罪了梁武帝,遭到了焚书免官的惩处,后来他便避世隐居于石门山。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既是作者寄情山水,自明本志,也可能含有劝勉朋友之意,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
(板书:摈弃功名 寄情山水)
对“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可采用强调性重音的方式,语气肯定,语调平缓,应体现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六、探究结尾之“意”(10分钟)
10. 文章写到这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你觉得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仍然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就成了“疏条”。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之色”语速中等,语音轻柔。(板书:色)
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让我们声情并茂地再读一遍课文。
七、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清
异水
奇山异水 急 摒弃功名
天下独绝 形 寄情山水
奇山 声
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