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富贵不能淫》,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新课导入
俗话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地大丈夫呢?伟大的思想孟子在《富贵不能淫》这篇文章中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自主学习
了解纵横家公孙衍和张仪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张仪、公孙衍、苏秦、甘茂、司马错、乐毅、蔡泽、毛遂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公孙衍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曾佩五国佩印。
张仪提出“连横”的外交策略,得到秦惠王赏识,被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
2、读准字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女家rǔ
3、理解重点字词。
①通假字
往之女家
女:同“汝”,你。
②古今异义词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有作为的人或男子
今义:结婚后女子的配偶
③一词多义
居: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
居天下之广居(名词,居所、住宅。)
戒:必敬必戒(形容词,小心谨慎。)
往送之门,戒之曰(动词,告诫。)
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动词,能够 )
得志,与民由之(动词,实现。)
道:行天下之大道(名词,这里指“义”)
妾妇之道也(名词,原则、行为准则。)
④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改变)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⑤特殊句式
判断句:此之谓大丈夫
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4、难句理解
句子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理解:(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句子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理解:(大丈夫)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侯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句子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比以下的两种理解你觉得哪种更为准确?为什么?
理解一:不因为富贵改变自己,不因为贫贱改变自己,在威武的的敌人面前也不会屈服。(改变了主语,同时也没有把词类活用的意思翻译出来。)
理解二: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三、诵读课文
1、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难读的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尝试画出节奏。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一段: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第二段: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第二层,提出何谓大丈夫,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3、指名读第1段和第2段,读准节奏,读出语气。
四、问题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预设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肯定不是大丈夫,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他们只知道讨好君主。因此,大丈夫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人格。
预设2:大丈夫不仅要有独立的人格,,还应该符合仁、礼、义方面的要求。
预设3: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应该该是无论贫穷和富贵,无论顺境和逆境,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的人。
预设4:大丈夫应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应该能经受得住糖衣炮弹、功名富贵的诱惑,也应该能经受得住贫穷困苦的考验……
补充资料:
“大丈夫”之道的现实意义: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对道德的坚守,是一种独立人格。他坚信仁者无敌、勇者无惧。正是这种坚守和坚信让孟子的浩然正气形象屹立于世。当我们每每去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时候,我们既能感受到孟子的伟大,亦能受到其深邃思想的洗礼要行正义,走大道,坚守仁礼义;不因外在而改变,坚守自己的内心和独立人格。只有这样不断地切磋琢磨,反求诸己,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丈夫目标。孟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什么样的人受人尊重,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什么样的人是有骨气的,孟子通过他短短的阐述让我们明白了浩然正气,明白了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这种道德的追求。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明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
4、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明确: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五、课堂小结
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于青年人之立志淬砺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养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是积极的。
——林语堂《孟子说才志气欲》
课后作业
背诵课文
推荐阅读:林语堂《孟子说才志气欲》(共30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章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
学
习
目
标
反复诵读《富贵不能淫》,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把握文章观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理解“妾妇之道”和“大丈夫”的内涵。
壹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呢
大丈夫说到做到;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贰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了解公孙衍和张仪
在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是指一个独特的谋士群体,可称为中国五千年中最早也最特殊的外交政治家。张仪、公孙衍、苏秦、甘茂、司马错、乐毅、蔡泽、毛遂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公孙衍
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曾佩五国佩印。
提出“连横”的外交策略,得到秦惠王赏识,被封为相国,奉命出使游说各国,以“横”破“纵”。
张仪
读准字音
公孙衍
丈夫之冠
淫
女家
(yǎn)
(guàn)
(yín)
(rǔ)
理解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丈夫
女同“汝”,你。
2.古今异义词
古义:
有作为的人或男子
今义:
结婚后女子的配偶
一词多义
居天下之广居
动词,居住
名词,居所、住宅
必敬必戒
往送之门,戒之曰
形容词,小心谨慎
动词,告诫
一词多义
行天下之大道
妾妇之道也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得志,与民由之
动词,能够
动词,实现
名词,这里指“义”
名词,原则、行为准则
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
使动用法,使.....迷惑。
贫贱不能移。
使动用法,使......改变。
威武不能屈。
使动用法,使......屈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此之谓大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难句理解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译文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译文
(大丈夫)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侯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难句理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对比以下的两种理解你觉得哪种更为准确?为什么?
理解一:不因为富贵改变自己,不因为贫贱改变自己,在威武的的敌人面前也不会屈服。
理解二: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
改变了主语,同时也没有把词类活用的意思翻译出来。
叁
诵读课文
诵读课文
诵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难读的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尝试画出节奏。
视频赏析
诵读课文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诵读课文
第一段
以一种肯定、赞叹并试图得到听话人认可的语气来读。
第二段
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读出不屑、轻蔑和鄙视。
第二层,提出何谓大丈夫,读得慷慨激昂、掷地有声。
肆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肯定不是大丈夫,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应该坚守的道德底线,他们只知道讨好君主。因此,大丈夫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人格。
大丈夫不仅要有独立的人格,还应该符合仁、礼、义方面的要求。
问题探究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应该该是无论贫穷和富贵,无论顺境和逆境,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的人。
大丈夫应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应该能经受得住糖衣炮弹、功名富贵的诱惑,也应该能经受得住贫穷困苦的考验……
补充资料
“大丈夫”之道的现实意义
孟子的“大丈夫”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对道德的坚守,是一种独立人格。他坚信仁者无敌、勇者无惧。正是这种坚守和坚信让孟子的浩然正气形象屹立于世。当我们去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时候,我们既能感受到孟子的伟大,亦能受到其深邃思想的洗礼 ,要行正义,走大道,坚守仁礼义;不因外在而改变,坚守自己的内心和独立人格。只有这样不断地切磋琢磨,反求诸己,才能实现人格的完善,才能实现真正的大丈夫目标。孟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什么样的人受人尊重,什么样的人是大丈夫,什么样的人是有骨气的。孟子通过他短短的阐述让我们明白了浩然正气,明白了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的这种道德的追求。
问题探究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
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问题探究
3、孟子的观点是什么?是运用什么方法提出来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结尾总结全文,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提出观点。
问题探究
4、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
“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
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伍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孟子一身都是英俊之气,于青年人之立志淬砺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志养气,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是积极的。
—— 林语堂《孟子说才志气欲》
1、背诵课文
2、推荐阅读:林语堂《孟子说才志气欲》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