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0 09:1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定舫
能快速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和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多种说明顺序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课文对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品味本文准确而富有变化的语言。
体味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制定学习目标
小贴士:根据单元导读和课文提示,圈画关键词。
设计研学游览路线,能快速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和课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多种说明顺序相结合的方法。
结合介绍词的撰写,学习课文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品味本文准确而富有变化的语言。
体味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和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学习目标
说明顺序
制作要求:
1.仔细阅读文章,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语。
2.选择参照物,画出纪念碑的位置,标注方位。
3.画出纪念碑上的主要构成部分,并标注出来。
4.用箭头画出作者瞻仰、参观纪念碑的顺序。
攻略制作一:设计游览路线
“人民英雄纪念碑”研学活动攻略
小碑座
碑顶
汉白玉栏杆
碑身
大碑座
碑侧
纪念碑结构图
题字
碑文
天安门
东长安街
政协礼堂
人民大会堂
纪念碑台阶前
第二层平台
纪念碑



西


按照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介绍纪念碑
游览路线设计图:
题字














碑文
碑心石
第二层平台游览设计:
说明顺序:先四周后中间,先正面后背面。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背面


西

销毁鸦片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
南昌起义
抗日敌后
游击战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欢迎解放军
支援前线
说明顺序
攻略制作二:选择其中一幅图,撰写介绍词(不看书)
小组交流:
1.小组交流,推选一篇习作。
2.习作与课文逐句比较,具体解说课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来介绍事物特征。
展示要求:
1.原作者朗读自己的介绍文字,并说说自己的创作设想和原文的异同;
2.一位同学板书关键词。


西

销毁鸦片烟
金田起义
武昌起义
五四爱国运动
五卅运动
南昌起义
抗日敌后
游击战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欢迎解放军
支援前线
说明顺序
人民英雄纪念碑
销毁鸦片烟 1839年
(东)
攻略制作二:选择其中一幅图,撰写介绍词
第一幅浮雕是“销毁鸦片烟”,描述鸦片战争前夕,1839年6月3日,群众在虎门销毁鸦片的事迹。浮雕上,愤怒的群众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运到海边,倾倒在放有石灰的窑坑里焚烧,一股股浓烟从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后面,有炮台和千百只待发的战船,准备随时还击英帝国主义的挑衅。画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现出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坚定决心。
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
(南)
接下来的一幅是“五四爱国运动”。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齐集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学生举着废除卖国密约的旗帜,慷慨激昂地来到天安门前,人群高处,一个男学生正在向围着他的群众演说。梳着髻子、系着长裙的女学生,在向市民们散发传单。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人民英雄纪念碑
(西)
南昌起义 1927年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义”的浮雕。画面从一个连队的角度来表现这一伟大起义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个连队的连长,挥着右手向战士们宣布起义,士兵们举着起义的信号——马灯,光辉的红旗举起来了,战马在呼啸,劳动人民正在帮助搬运子弹,战士们激昂地高呼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
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
人民英雄纪念碑
(北)
我们来到碑的正面,看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国民党认为不能逾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浮雕上,号兵吹起冲锋号;指挥员右手高举,连连向高空发射信号弹,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帜,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背后,数不清的战船正在波涛中前进。
“瞻仰记”这种写法,边瞻仰边介绍,有助于读者在有限文字的阅读中形成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整体印象和基本认识。同时,这种写法便于在客观的介绍中恰当表达作者的感受、认识,使读者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
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你熟悉的一处建筑,实地探访,了解它的建筑特点、相关史实和历史意义,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一个点借鉴课文的写法向同学们作些介绍。(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