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区域经济联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4区域经济联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0-02 20:3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学科网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Z.x.x. K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多种多样,如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关税同盟经济同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APEC )、东盟自由贸易协定( AFTA )、欧洲联盟( EU )、欧洲自由贸易协定( EFTA )、欧洲经济区( EEA )、东亚经济论坛( EAEC )、美加自由贸易协定( CUSF T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NAFTA )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合组织
东:韩国、日本
东南:菲律宾
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欧洲联盟Zx.xk欧洲自由贸易协定东亚经济论坛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北






定北约组织是世界上重要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北约组织是军事集团,不是经济组织。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 我国能源与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2 资源短缺现象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东西差
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Zx.xk 海河是中国华北地区流入渤海诸河的总称.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一路向北,经隧洞后穿越黄河至天津;一路向东,到烟台、威海。大差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经过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较小较好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引水入黄河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较大最好通过的省区:西气东输主体工程概况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甘肃省(甘)、宁夏回族自治区(宁)、陕西省(陕)、山西省(晋)、河南省(豫)、安徽省(皖)、江苏省(苏)、上海市(沪) 经过塔里木盆地、哈密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主体工程经过哪些地形区?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加速改善东部地区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大气污染,改善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人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西气东输工程建设对甘肃省的不利影响: ①该工程对荒漠地带生态将直接破坏植被及地表保护层,影响到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的生长环境。 ②施工将阻碍甚至隔离南北山区动物活动的通道,引起物种资源的流失。 ③造成施工带内植被破坏,局部生态环境退化,加剧环境恶化,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增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④施工将对保护价值较高的众多文物古迹和雅丹地貌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黄河上游的水电
晋、陕、内蒙的火电长江上游干支流的水电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西电东送三条通道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P30 红水河在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间,发源于云南省。
中国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
红水河又位于我国第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东 部 地 区能源较少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能丰富经济落后人口较少保证能源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能 源 紧 缺能 源 丰 富西 部 地 区西电东送的意义 山西是煤炭大省,对于山西来说,输煤好还是输电好? 山西输电要优于输煤,但要解决好环境污染和水源的问题。(四)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产业转移(一)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意义: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产业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原因:原材料价格、工资与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廉价劳动力接近原材料(1)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著名电脑厂家有哪些?(2)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你发展,我赚钱”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二)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产业发展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产业发展低级阶段: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对环境破坏不大。
重化工业阶段:“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高科技产业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趋于减少。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环境的影响: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过渡。在此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小。区域产业转移对环境的影响: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