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0-02 06:59: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
1.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3.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4.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难点: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法指导】
1.预习案由每位同学在课前自学独立完成;探究案在课堂合作交流进行(小组长及具备能力的同学要先预习);训练案是课后作业,同学们在充分复习的基础上独立限时完成。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而掌握关键句。
3.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点标识出来并填写到预习案“我的疑问”处,待课堂小组讨论或老师点拨予以解决。
课前预习案(限时2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
◆教材梳理(通读教材,夯实基础)
一、碳循环
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 等化学元素,不断的进行从无机环境到 ,又从__________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特点是一方面具有 ,另一方面可以被生物群落 利用。
3.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 的形式循环的。
4.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通过 作用或 作用,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通过 ,在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通过 或 传递。5.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 的平衡,使大气
中 含量迅速增加造成的。
二、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1)
(2)
(3)
(4)
(5)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不同点:物质循环的特点是 ,
能量循环的特点是 。
联系: 物质作为能量的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 ,使物质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解决。
课堂探究案(课堂交流合作完成)
◆合作探究(讨论、展示、点评、点拨时记好笔记,完善答案)(限时:15分钟)
1.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么?物质循环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2.物质循环的特点有哪些?
3.观察图5–11思考
⑴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什么?
⑵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消费者各个环节的(以什么形式、通过那种生命活动、形成那些产物等)?
4.温室效应的成因是什么?请各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
5.仔细阅读课本思考探究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的区别有哪些?
6.阅读课文找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不同点及联系
◆展示提升 取长补短
(各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上述“探究成果”,其他组学生可以就发言者的观点提问、质疑,发言者应回答质疑;确实完成不了的教师协助启发、点拨、回答)(限时: 分钟)
【构建知识体系】(学生自主完成)(限时)
同步训练案(限时20分钟,课后独立完成)
1.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其碳循环如右图,箭头和字母分别表示碳元素的传递方向和转移量。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夏季,a﹥b﹢c﹢e
B.秋季,e﹢f﹤g
C.春季,g﹦b﹢e﹢f
D.冬季,d﹥c﹢f
2.右图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 〕 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 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 ,B为 。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 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 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循环。
(5)碳循环的同时一定伴随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