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保护
(测试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人工合成的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了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这一问题说明了环境问题的什么特点( )
A.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B.人类破坏活动的广泛性
C.规模的全球性 D.过程的不可逆性
《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任重而道远。据此完成2~4题。
解析:人工合成的DDT在大规模使用的几十年中人类只知道它在杀虫方面的特性,却没有预见到它对环境方面产生的危害,故本案例反映的是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答案:A
2.下列关于我国所面临的困难,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 B.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年轻化
C.农业资源日益紧张 D.环境污染停止蔓延,但自然生态还在恶化
解析: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低,有大量中、低产田亟待改造,粮食增产潜力巨大,A项错误;我国由于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重,B项错误;我国的环境问题还在蔓延,自然生态仍在恶化,D项错误;C项表述准确,故选C项。
答案:C
3.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实现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实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措施。
答案:B
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
A.以控制人口为主 B.发展是第一位的
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答案:B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完成5~7题。
环境问题类型
程度
省区
甲
乙
丙
丁
广东
++
++
++++
四川
+++
+
+++
新疆
+
++
++++
山西
++++
+++
+
+
5.甲和丙代表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寒潮 ②酸雨 ③水土流失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甲环境问题山西严重,应是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丙新疆严重,应是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答案:B
6.乙类环境问题在广东省不严重的原因是( )
①森林覆盖率高 ②地形 ③降水充沛 ④纬度位置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乙环境问题在山西最严重,新疆次之,而广东、四川很少见,可判断应是寒潮,广东纬度偏低,北部又有南岭的阻挡,所以寒潮几乎不会到达。
答案:B
7.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采取的措施有( )
A.改进种植制度 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
C.退耕还牧 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建设
解析:丁类环境问题是酸雨,是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产生酸性气体所致,有效措施为优化燃料消费结构。
答案:B
8.读下面漫画,有关其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臭氧层破坏,危害人体健康与生态环境
B.②-森林破坏,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C.③-生态破坏引发的水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D.④-环境污染引发的全球变暖问题,使地球生态系统受损
解析:③应为环境污染引发的水污染。
答案:C
读以下某区域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9~11题。
9.图中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
A.土地荒漠化、酸雨污染 B.气候变暖、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 D.酸雨污染、气候变暖
解析:从图中可以提取出相关的信息:①处城市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河流环境恶化,②处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答案:C
10.图中问题①②产生的后果分别是( )
A.引发赤潮现象;臭氧层出现空洞 B.产生“公害病”;河流流量季节变化会变小
C.鱼因缺氧而大批死亡;洪水灾害增多 D.酸雨现象;气候恶化
解析:①处含氮、磷成分较多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到河流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生生物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鱼因缺氧而大批死亡;②处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加大了洪水灾害发生的频率。
答案:C
11.图中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答案:B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6分)
12.(14分)读以下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完成(1)~(4)题。
(1)图中所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程度都较低的时段是________,A~C时段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B时段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经济不断增长,环境污染程度较低的理想年代,应是图中所示的________时段。(8分)
(2)图中A~C阶段的主要产业可能是(2分)( )
A.核工业 B.耕作农业 C.钢铁工业 D.电子工业
(3)一些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水平处于C点以后,其原因是(2分)( )
①增加环保投入 ②工业技术进步 ③产业结构调整 ④工业发展迅速减慢 ⑤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A.①②⑤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⑤
(4)在工业发展中我国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应注意的是(2分)( )
A.要减慢工业发展步伐,降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B.先大力发展经济,有一定资金积累后,再加大环保投入,治理污染
C.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减小环境污染程度
D.我国目前环境质量较好,无须采取治理环境的措施
解析:本题以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为背景,考查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历史发展、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学生的读图理解能力等。从图中可以看出A阶段以前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水平都较低,A~C阶段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C~B阶段由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加深,被迫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谋求人地协调,环境污染程度逐渐降低。A~C阶段环境污染加剧,主要产业部门应是传统工业,耕作农业对环境影响较小,核工业和电子工业属高技术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故这一时期的主要产业可能是钢铁工业。一些发达国家在C点以后污染程度降低,主要因为发达国家经济和技术水平高,有能力解决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再加上产业结构调整,经济重点放在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一定要注意避免“先发展,再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答案:(1)A以前 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同步增加 经济不断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程度降低 B以后
(2)C (3)B (4)C
13.(22分)读图,完成(1)~(4)题。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氧化碳的________。(4分)
(2)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的原因: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4分)
(3)把下列预测沿海平面上升情况的序号填入下表空格中,并与能源利用状况相适应。(8分)
能源供应配合比例转为偏向低碳燃料和天然气,能源利用率提高
能源供应和需求状况不变
21世纪前半叶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
21世纪后半叶才转换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核电
(4)按图中①的状况发展下去,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6分)( )
A.岛屿面积数量将有所减少
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宁夏平原地区将更加干旱
D.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
E.台湾海峡将变宽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表现、原因、危害以及对策,考查读图分析能力以及综合判断能力。第(1)(2)题为基础题,第(3)(4)题难度较大。第(3)题重在分析右图,曲线①②③④反映海平面上升的幅度,上升幅度越大说明温室气体排放量越大。当今世界能源消费以煤、石油等高碳燃料为主是造成大量CO2排放的重要原因,因此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第(4)题按①情况发展下去,意味着气温逐渐升高,华北春旱将更为严重,天山雪线也将明显上升。
答案:(1)波动上升 温室效应
(2)大量燃烧矿物燃料 毁林(或森林被大量砍伐)
(3)由上往下依次是②①④③
(4)ACE
14.(20分)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完成(1)~(4)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6分)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填选项字母)________。(2分)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________和________。(4分)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 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 D.保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8分)
解析:第(1)题,根据示意图的内在联系填写方框中的内容。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入海径流携带泥沙减少。第(3)题,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在于净化污染物和保护生态多样性等方面。第(4)题,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增加的环境意义可以结合题目中的示意图进行分析。
答案:(1)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2)B
(3)B D
(4)减轻了淡水变咸状况;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