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2.1 细胞是生命的单位
第二章 细胞的结构
课程导入
红细胞
口腔上皮细胞
黑藻叶肉细胞
自然界的生物千差万别、种类繁多,组成这些生物体的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各异,但又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直到17世纪中叶,第一台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制成后,科学家才发现细胞。因为人眼的分辨率只有约0.2mm,而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为人眼的500倍,所以利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小的细胞。细胞是如何构成生物体的?构成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有什么共同特征?
仔细观察自己的手臂,能找到单个细胞吗?
一、生物体由细胞构成
(一)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所有的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所有的细胞必定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1635-1703)将软木薄片放在自制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软木是由许多类似蜂巢的小室构成的。胡克觉得这一形状类似于单人房间,所以他用意为单人房间的cell一词命名这些小室即细胞。胡克也成为第一个描述细胞的人。实际上,胡克看到的是已死亡细胞的纤维质细胞壁。
1. 罗伯特·胡克
软木细胞
(二)细胞学说的建立
1666年,英国伦敦发生特大火灾,整座城市几乎被烧成灰烬。之后,人们在废墟上重新设计了这座城市。一位物理学家设计的城市规划图获得伦敦市议会的认可,其本人亦被委任为城市重建工作的核心成员,他就是罗伯特·胡克。伦敦一些著名的建筑,如皇家内科医师学会大厦、伦敦大火纪念碑等,均出自胡克的设计。他曾根据弹簧实验的结果,提出了“胡克定律”;他用自制的望远镜首次观测到火星的旋转、木星的大红斑和月球上的环形山,提出彗星靠近太阳时轨道是弯曲的;同时,他在艺术和建筑方面也颇有建树,被誉为“英国的达·芬奇”。
2. 列文虎克
荷兰学者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用较先进的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动、植物的活细胞(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细胞观察的资料逐渐增多,然而在长达170年的时间里,并没有人对生物细胞进行科学的概括。
列文虎克自制的显微镜
3. 施莱登和施旺
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Matth-ias Schleiden,1804-1881,图2-4)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所有的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植物各种功能的基础”。
1839年,德国动物学家施旺(TheodorSchwann,1810-1882,图2-5)提出“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于是两人共同提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就是细胞学说(cell theory)的基础。之后几十年,细胞学说得到迅速发展,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逐渐被纠正。
4. 魏尔肖
德国科学家魏尔肖(Rudolf Virchow,1821-1902)提出的“所有的细胞都必定来自已经存在的活细胞”,被看作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三)细胞学说的意义
细胞学说的提出对近代生物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揭示了生物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将动物和植物统一起来,为达尔文的进化论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将人们对生物的研究从宏观领域带入微观领域。对细胞结构的了解,极大地促进了生物学和医学的发展,推进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所以,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和达尔文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研究细胞的学科称为细胞学(cytology),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的使用和相应技术的发展,陆续发现了细胞内许多细微的结构。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细胞学已发展为细胞生物学(cell biology)。
(四)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实例1. 草履虫的运动和分裂
单细胞生物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案例2. 缩手反射
感受器
传入神经
脊髓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案例3.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病毒虽没有细胞结构,但是却依赖活的宿主细胞生存。
原始的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二、细胞既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一)细胞的多样性
1. 体积
2. 生存环境
(1)人类的卵细胞直径可达0.2mm,肉眼可看,而某些原始的细胞的直径是0.1μm;
(2)棉花的一条纤维就是单个细胞,长达3~4cm;
(3)神经细胞的直径不足1mm,但长度可超过1m。
人的体细胞最适温度是三十七摄氏度,而在海底热泉附近某些生物细胞能够在110℃以上的高温中生活。
即使在同一个个体内,细胞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人体中有200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 ,它们分工合作,执行着各自特定的功能。
细胞结构生物
真菌
动物
植物
细菌
蓝藻
支原体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球菌
杆菌
螺旋菌
酵母菌
各种霉菌
食用真菌
科学家根据是否具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衣原体
3. 多样性:真核细胞、原核细胞
放线菌
(二)细胞的统一性
(3)所有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1)所有细胞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真核细胞还具有成形的细胞核;
(2)所有细胞都具有C、H、O、N等基本元素,这些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和有机物,构成细胞结构,参与细胞生命活动;
(三)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
人眼的视力有一定限度,太远或太小的物体我们都无法直接看到,只能借助工具观测。显微镜是我们用来观测微观物体和结构最常用的工具。绝大部分细胞都由于太小而无法用肉眼直接观测,必须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常见生物材料的细胞,并比较这些细胞的异同。
(1)目镜
1
2
3
12
10
14
11
9
8
7
6
5
4
(2)镜筒
(3)物镜
(4)转换器
(5)载物台
(6)压片夹
(7)通光孔
(9)反光镜
(8)遮光器
(10)镜座
(11)镜柱
(12)镜臂
(14)细准焦螺旋
(13)粗准焦螺旋
13
1. 显微镜的结构
2. 显微镜的常识
(1)目镜越长,放大的倍数越小
40x
10x
(2)物镜越长,放大的倍数越大
有螺纹
(3)总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实际是物体的长度或宽度,而不是面积或体积)。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与总放大倍数成反比;每个细胞的大小与总放大倍数成正比。
观察下图回答:视野中的亮度和细胞大小数目有何区别
40 x
400 x
(4)细胞数目变少,看到的细胞变大,视野变暗
思考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4倍
40倍
倍数越大,可通过的光线越少,因此视野亮度变暗
(5)成像:倒像、反像。物像偏向哪边,要移至视野中央,装片就往哪边移。
(7)低倍镜观察清楚换高倍镜后,视野会变暗,需改用凹面镜(加强聚光);增大光圈(增加通光量);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像清晰。
(6)用低倍镜观察时,其工作距离约1.5cm-2cm,高倍镜观察时,工作距离较近,故用高倍镜观察时,只能用细准焦螺旋,而不能用粗准焦螺旋。
3. 显微镜的使用
试总结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安放
对光
先低倍镜观察
放置装片
后高倍镜观察
绘图整理
①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②用转换器转过高倍物镜。
③观察,视野暗,转动反光镜及增大光圈,不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
低倍镜观察
高倍镜观察
物象大小 看到细胞数目 视野亮度 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 视野范围
高倍镜
低倍镜
大
少
小
暗
多
亮
近
大
远
小
4. 高倍镜与低倍镜的比较
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即使对于病毒这样的非细胞生物,也只有寄生
在活细胞内,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三、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对于单细胞生物而言,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生命活动所需的所有代谢活动如消化、排泄和遗传等,均在单个细胞内进行。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在一起,共同执行某一功能,如细长的神经细胞集合成束,传导神经信号;扁平的口腔上皮细胞紧密排列,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每个细胞都具有相对独立的代谢系统,机体各项生理功能的完善离不开单个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巩固练习
1. 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细胞是由老细胞产生的
B. 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
C. 细胞学说揭示了生物界的差异性
D. 细胞学说的诞生离不开显微镜
C
2. 尽管细胞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所有细胞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下列不是细胞具有的共性特点的是( )
A. 所有细胞都具有C、H、O、N等基本元素
B. 所有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C. 所有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 所有细胞均由无机物和有机物组成
C
3. 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 变形虫、蓝细菌、香菇
B. 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
C. 小麦、番茄、大豆
D. 酵母菌、乳酸菌、豌豆
C
4. 我国曾经受“非典型肺炎”的考验,以下关于“非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引起“非典”的病原体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可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
B. 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原核生物,其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
C. 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无细胞结构,但它必须依赖活细胞生存
D. 引起“非典”的病原体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其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
C
5. 如图①表示两种物镜及其与装片的位置关系,②是低倍镜下的视野。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物镜被乙物镜替换后,视野的亮度会增强,因为乙离装片的距离更近
乙物镜被甲物镜替换后,在视野中看到的细胞数量会减少
C. 换用乙物镜的操作顺序是: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装片→转动细准焦螺旋
D. 要想换用高倍镜观察②中的细胞a,需要将装片向左移动
甲 乙
D
6. 如图表示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标有 5×和 15×字样,物镜标有 10×和40×字样。请看图回答。
(1)若要获得最大的放大倍数,显微镜的目镜、物镜的组合为 (用标号作答)。此时放大的倍数为 倍。
(2)在观察中,③与④的显微视野中比较明亮的是 。
(3)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可能存在于( )
A.物镜上 B.目镜上 C.装片上 D.反光镜上
②③
600
④
B
(4)如果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呈“bq”形状,那么其物体实际的形状应该是 。如果在目镜为 10×,物镜为 10×的情况下看到视野中布满了 64 个细胞,那么把物镜换成 40×后,在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为 个。
(5)如果用显微镜观察临时制作的切片时,发现视野中左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清晰,右半部分的细胞比较模糊,导致此结果的最可能原因是( )
A. 组织切片可能厚薄不均
B. 反光镜可能使用了凹面镜
C. 光圈可能使用了小光圈
D. 物镜镜头可能没有完全对准标本
bq
4
A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