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04-08 10:26:09

文档简介

课件74张PPT。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_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主要来源:地面辐射。太阳辐射能2.两个过程: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
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C___________对近地面大气热量的补偿作用。
4.主要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_______________,制约
大气的运动状态。大气逆辐射温度分布和变化二、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差异。
2.概念:
由于地面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
大气运动的一种___________。热量冷热不均最简单形式3.形成过程:
(1)填图: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2)画图:用箭头在图中标出气流的运动方向。高低高冷热冷【微点拨】
1.辐射波长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由于地球表面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2.削弱作用:大气对穿过大气层的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
3.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而大气对可见光则吸收得很少。
4.高、低压是一个相对概念,但在同一个垂直空气柱上,越往高处气压值一定是越低。 1.判断正误。
(1)大气逆辐射只发生在晚上。(  )
(2)大部分太阳辐射被大气所吸收。(  )
(3)同一地点,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  )
(4)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答案解析】(1)×。提示: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2)×。提示: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3)√。提示:同一地点,越接近地面大气的密度越大,气压越高。
(4)×。提示:“气温越高气压越低”这个规律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况下才成立。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地热能
C.潮汐能 D.矿物能
【解析】选A。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3.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原因是吸收了(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解析】选B。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在无风的地方点燃蚊香,只见烟雾总是先上升,但只能上升到一定高度。这是因为(  )
A.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B.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因重力作用下沉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
D.空气遇冷收缩上升,到一定高度后气压改变导致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解析】选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引起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密度差异,从而使气压产生差异,空气向四周分散流动。 5.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热力环流 B.大气环流
C.季风环流 D.风
【解析】选A。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原理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①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
②大气中的水汽、臭氧、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等直接从太阳辐射中吸收能量,但吸收得比较少。
③结果: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2)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①地面把从太阳吸收来的能量以长波的形式向外辐射。
②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强烈。
③大气增温。
(3)热量传递过程:太阳→地面→大气。2.大气的保温作用:
(1)原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大量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将热量保存在大气层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2)过程。
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需要把握以下三个关键过程,具体如下表:(3)意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地表温度不会太低,利于生物生存。3.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
①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②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警示】
(1)分析一地白天气温的高低,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强弱;分析一地夜晚气温的高低,则要考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
(2)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红外线而使大气增温。【拓展延伸】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反射、吸收、散射三种形式,具体如下表所示:【微思考】
(1)阴天时,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
(2)大诗人苏东坡曾诗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你能说出“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吗?
提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越往高处离地面越远,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就越少。【过关题组】
根据下表,分析有关问题。(1)(大气的热源)为什么白天气温都比夜晚高?
(2)(大气的保温作用)6日晚到7日早上,夜间气温大约下降了10℃,7日晚到8日早上,夜间气温大约下降了3℃。请用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说明两个夜晚气温下降幅度不同的原因。【解析】第(1)题,由于太阳是地球上主要的能量来源,气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强弱,而夜晚没有太阳辐射,故白天气温比夜晚高。第(2)题,晚上气温高低主要考虑大气逆辐射强弱,大气逆辐射强弱则考虑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晴朗的夜晚,由于大气中水汽含量少,故大气的保温效果差,气温下降幅度大;阴天的夜晚,云层的保温效果好,故降温幅度小。答案:(1)白天,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地面辐射再把能量传递给大气,使大气增温;夜晚没有太阳辐射。
(2)晴朗的夜晚,空气中水汽少,对地面辐射吸收少,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效果差,气温下降幅度大;阴天的夜晚,云层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强,保温效果好,所以降温幅度小。【互动探究】
(1)为什么当地最高温出现在下午14:00而不是正午?
提示: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而不是太阳,正午时太阳辐射最强,但到下午14:00时该地的地面辐射最强,故当地气温最高。
(2)影响6日、7日、8日该地太阳辐射量不同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天气状况。【方法规律】昼夜温差大小分析三要素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地表性质:地表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幅度小→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变式训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
(2)该图中C表示的大气热力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时,图中字母C将发生变化,其趋势是____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____。【解析】从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箭头指向可判断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图中C体现大气热量还给地面,因此应为大气的保温作用。当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时,保温作用会增强,可导致全球变暖。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保温作用
(3)增强 全球变暖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气流上升或下沉运动,并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2.形成过程:(1)a图。
①三地气温、气压相同。
②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③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2)b图。
①近地面。 ②高空。
(3)c图。
①B、C两地气压较高,空气从气压较高的B、C处流向A处。
②A′气压较高,空气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B′、C′处。3.常见形式:
(1)海陆风。(2)山谷风。(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警示】
(1)“越接近地面气压越高”是由于越接近地面大气密度越高;“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是指在近地面由于温度高导致气流上升而使大气密度比两侧低而形成的。
(2)大气的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
(3)大气的垂直运动。近地面冷→气流下沉;近地面热→气流上升。【拓展延伸】热力环流中的两种“关系”(1)温压关系——甲、乙、丙三地。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区吹向低压区
——①②③④处的风向。【微思考】
(1)北方许多家庭在房间高处安装壁挂式制冷空调,而冬季用的取暖设备却安装在房间窗户的下方。为什么要这样安装?
提示:制冷空调排出的是冷性气体,密度较大,下降运动,故安装在高处有利于室内降温;而取暖设备排出的是热气,密度较小,上升运动,故安装在低处有利于室内升温。(2)歌曲《军港之夜》的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地吹……”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上面的歌词是否妥当?
提示:不妥当。在滨海的海港地区,夜晚时陆地降温快,温度较低,形成高压,而海洋相反,形成低压,空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陆风,所以歌词中的“海风你轻轻地吹”不妥,应为“陆风你轻轻地吹”。 【过关题组】
读下图,回答(1)~(3)题。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温度:A>B>C>D
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D.气压:D>A>B>C(2)(城市热岛效应成因)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D.减湿和减温(3)(山谷风成因)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1)选A,(2)选C,(3)选B。第(1)题,A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B处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因此,就气压而言,应是A>B>C>D;就温度而言,应为B>A>C>D。第(2)题,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可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和增湿的作用。第(3)题,在山区,白天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上的空气因为热量散失快,温度降低幅度大,密度大而沿山坡下沉。【互动探究】
(1)上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A和B相比昼夜温差较大的是哪个?为什么?
提示:A。A处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晚上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保温作用差,温度低。因此昼夜温差较大。
(2)上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如果A代表海洋,B代表陆地,则图中所示为白天还是夜晚?为什么?
提示:白天。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海洋升温慢,气流下沉。【变式训练】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状况是(  )
A.Pa>Pb;Ta>Tb B.PaC.PaTb D.Pa>Pb;Ta【解析】选D。由图中垂直气流方向可知,a地气流下沉,b地气流上升,故气压Pa>Pb,气温Ta大气逆温现象的成因及其危害
(1)逆温的含义:对流层某一高度范围内有时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异常现象。(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3)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4)逆温的危害。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是因为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对流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大气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矿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课题:等压面图的判读【信息提取】
提取四大信息:①等压面的凹凸;②水平面和垂直面;③高度;④气压值。【方法总结】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1)判读气压的高低。
①根据气压垂直递减率判断。例如,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上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L2中,PB>PB′,PC′>PC。
②根据等压面判断。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2)判读高空等压面的凸凹。
①高压: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如上图中D处为高压。
②低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如上图中C处为低压。
③简记: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
④方向: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如上图中A处与D处等压面、B处与C处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①阴雨天气。近地面等压面下凹者,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
②晴朗天气。近地面等压面上凸者,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针对训练】
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1)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
(2)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地。
(4)画出高空等压面的弯曲方向。【解析】该题以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为背景,综合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解答该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答案:(1)甲>乙>丙>丁
(2)如图:
(3)乙 阴雨 甲
(4)略。(与近地面弯曲方向相反) 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
点拨:(1)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是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应该合适。 (2)因为月球周围没有大气,白天,在太阳辐射下,月面温度升得很高;夜间,月面辐射剧烈,月面温度骤降,所以温度变化剧烈。地球周围因为有大气存在,由于大气热力作用,在白天,大气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地面的气温不致过高;夜间,地面辐射绝大部分热量又被大气逆辐射还给了地面,使夜间地面气温不致降得过低,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所以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热力环流
  活动一
点拨:需明确温度高气流上升,温度低气流下沉。
实验现象:烟雾飘动方向如下图所示:
实验结论:烟雾飘动代表了热力环流的方向,证明热力环流的形成。 活动二
点拨:明确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热升冷降”的热力环流原理是解决此活动的关键。
(1)白天,陆地低压,海洋高压;夜间,陆地高压,海洋低压。
(2)一天之内,海岸边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3)白天,顺时针;夜间,逆时针。
(4)白天海滨地区受海风的影响,气温不是太高;夜间海滨地区受陆风的影响,虽然温度下降,但海洋水体巨大,海洋热容量大,夜间海洋气温高。受其影响,海滨地区气温降得又不是太低,使海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年较差也较小。课件44张PPT。第2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以北半球为例)1.成因(直接):_______________。
2.作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地转偏向力3.风向:
(1)若只受A作用,风向_____于等压线,由___气压区指向
___气压区。
(2)若受A和C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_____,这种情况
一般出现在_____(高空或近地面)。
(3)A、B、C三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_________,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_______(高空或近地面)。 垂直高低平行高空成一夹角近地面【微点拨】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一般用8个方位表示,分别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
2.风力:是指风的强弱、风的速度的大小。用风级表示风的强度。风力越强风级越大。
3.摩擦力与风的关系: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反之,风力越大。
4.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近地面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对于高空中空气水平运动也是如此。
5.风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受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1.判断正误。
(1)空气的各种运动形式都是风。(  )
(2)西北风就是指风向西北吹。(  )
(3)高空风的形成不受摩擦力影响。(  )
(4)摩擦力的方向与风向相反。(  )
(5)地转偏向力越大,风速越大。(  )【答案解析】(1)×。提示:风仅指空气的水平运动,垂直方向上的空气运动不属于风。
(2)×。提示: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西北风是指风吹向东南。
(3)√。提示:高空风的形成是受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二力作用。
(4)√。摩擦力的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5)×。提示: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与风速无关。2.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力是(  )
A.只有地转偏向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解析】选A。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大小。3.海上的风力往往比陆地上的风力大,原因是(  )
A.海上的温度差别大于陆地
B.海上的气压梯度力大于陆地
C.海上的摩擦力小于陆地
D.海水比热容大于陆地
【解析】选C。海洋表面与陆地表面的摩擦力不同,地面摩擦力大,海洋的摩擦力小,所以相同气压条件下,海面上的风速往往比陆地上大。4.形成风的直接原动力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
【解析】选A。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直接原动力。5.始终与风向垂直的力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
【解析】选B。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6.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是(  )
A.提高风速 B.降低风速
C.改变风向 D.不影响
【解析】选C。地转偏向力只对风向产生影响。7.高空的大气水平运动是哪两个力合力的结果(  )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地转偏向力
③摩擦力 ④离心力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A。高空风是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合力的结果。 8.同一幅等压线图中,如果A点处等压线比B点处等压线密集,则A点风力与B点比较(  )
A.A>B B.A=B
C.A【解析】选A。同一幅等压线图中风力大小看等压线疏密,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9.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等压线越稠密,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
B.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C.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D.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
【解析】选D。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等压线越稠密,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的形成
1.影响风的三种力:
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种力的共同作用,三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对风速、风向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所示:2.不同情况下风向的特点(以北半球为例):
(1)受单一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风向垂直等压线。(2)(高层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3)(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警示】
(1)对于运动着的物体来说,判断其所受的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应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分左右。
(2)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3)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拓展延伸】风向的逆向应用
(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
(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关系: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4)判断气压中心的位置。
①近地面气压中心位置的判断。由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是斜穿等压线,从高压吹向低压,因此,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他的右后方,低压在他的左前方(如上左图);在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他的左后方,低压在他的右前方(如上右图)。
②高空气压中心位置的判断。
由于高空大气的风向平行于等压线,因此在北半球顺着风向,右侧是高压,左侧是低压;在南半球顺着风向,左侧是高压,右侧是低压。【微思考】
(1)在高层大气中,当风向稳定时,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大小、方向的关系如何?
提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在近地面风的受力中,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方向的关系如何?
提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过关题组】
(2014·银川高一检测)下图横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图,④是稳定风向,据图回答(1)、(2)题。(1)(影响风力大小的力)试比较②、③两地的风力大小
(  )
A.②>③ B.②<③ C.②=③ D.不能确定
(2)(风向的判定)此时④地的风向为(  )
A.西风 B.东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解析】(1)选A,(2)选A。第(1)题,风力的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关,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②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第(2)题,④地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与等压线斜交。在判断方向时要注意指向标的方向,正确的风向为西风。【互动探究】
(1)②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③地比,哪地大?
提示:②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比③地大。
(2)②地的地转偏向力与③地比,哪地大?
提示:③地地转偏向力小于②地。【方法规律】巧用左右手判别近地面风向
  判别近地面的风向,观察者可以用“左、右手定则”,具体方法如下:
  北半球用右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面或等压线),大拇指的指向即为风向。(如下图所示,单位:hPa) 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面或等压线),大拇指的指向即为风向。(如下图所示,单位:hPa)【变式训练】(2013·沈阳高一检测)读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图,回答(1)、(2)题。(1)若P地风向为①,则气压高低(  )
A.P>M B.PC.P=M D.无法确定
(2)若气压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选A,(2)选C。第(1)题,风是空气由高气压向低气压的水平运动,若风向为①,则P地的气压值高于M地。第(2)题,若气压值P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如果在近地面的大气层里,在等压线平直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其他两种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形成斜穿等压线的风,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1.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永远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即与风向相反,而地转偏向力又垂直于运动方向,所以,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达到平衡时,风是斜穿等压线的。一般来说,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 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范围内的风向都斜穿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摩擦力愈小,其夹角愈小。当摩擦力为零时(高空的情况),风向便平行于等压线了,风速则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2.陆地表面和海洋表面的摩擦力。
二者不同,地面摩擦力大,海洋表面摩擦力小,所以在相同的气压条件下,陆地表面的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大,风速小;海洋表面的风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小,风速大。
3.风斜穿等压线的意义。
风斜穿等压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风本身进行着大气热量的输送,风斜穿等压线吹,就会把高压区的大气向低压区输送,它直接影响着高低压的兴衰状况。高低压的兴衰又导致气流的变化,所以气压系统与大气运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千变万化的大气活动舞台。课题:近地面风向示意图的判读【信息提取】
提取四大信息:①等压线;②高、低压情况;③受力状况及力之间的关系;④风向及其与等压线的关系。【方法总结】
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判读方法
(1)判断高、低压。
根据等压线数值判断高、低压,数值大的则为高压。
(2)判读风的类型。
根据箭头b与等压线间成一夹角判断此角为风向与近地面的夹角,从而判断风的类型应为近地面风。
(3)判断风向。
根据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判断风向,如图中箭头b与等
压线成一夹角,则判断箭头b为风向。(4)判断三力。
箭头a垂直于等压线,并且从高压指向低压,所以是水平气压梯度力。d箭头与b箭头(风向)相反,则d为摩擦力;c箭头与b箭头垂直,则判断c箭头表示地转偏向力。
(5)判断南北半球。
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判断风的初始方向,然后结合最终的风向偏转判断南北半球,如上图中风向右偏,应为北半球。【针对训练】
下图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解析】选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和风向垂直,摩擦力方向和风向相反。由此判断B正确。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活动
  点拨:(1)甲、乙两地,甲处等压线密集,乙处等压线稀疏。等压线密集,气压差异大,气压梯度大,因此甲处的水平气压梯度大。
(2)在等压线图上画风向的方法:先画出某点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附近的等压线),再依据地转偏向力画出风向,近地面有摩擦力,画出的风向应与等压线斜交。一般水平气压梯度力用虚线箭头画,实际风向用实线箭头画。因此,甲地吹西北风,乙地吹东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