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1消息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28 14:0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课导入
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整体感知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一、从新闻要素出发学习课文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个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整体感知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西路军(九江—安庆)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整体感知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人数
中路军(安庆—芜湖)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三十万 三十万
西路军(九江—安庆)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三分之二
东路军(南京—江阴)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五万 大部
二、从新闻结构出发学习课文
细读精思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1.时间:中路军最早;2.敌情:中、西敌情一致,遭遇抵抗较弱,东路军所遇抵抗顽强,是文势掀起高潮。3.战略部署:先中,后西、东体现了渡江作战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中路军略写。东路军、西路军详写。
由于东路军所遇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战略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毫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显。
品味语言
分析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1.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宽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我军渡江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品味语言
分析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2.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品味语言
分析新闻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1.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
2.“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
主旨点睛
这则消息通过全面、及时、客观地报道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战况等,宣告了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民党反动政府即将彻底崩溃。
试比较二则消息的异同
提示:可以从内容及写法上进行比较
同:1.内容上都是写渡江作战的,在时间上、内容上有连续性,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
2.写作目的都是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胜利。
3.主题上都表现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异:1.时间有先后。一为渡江战役取得初步胜利之时,一为渡江战役几近结束之际。
2.地点范围不同。一在局部,一在整体。
3.详略及作用不同。一略写,旨在及时宣告战果,鼓舞战斗士气。一详写,全面详尽地报道前线最新战况,分析战争胜负的根本原因,旨在揭发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点明战争意义,激发全民一致抗争。
4.语言风格不同。一浪漫昂扬,一大气磅礴,铿锵有力。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积累拓展